抗戰時期奔赴三晉大地的文化團體

2021-01-10 黨史頻道

  魯藝木刻工作團

  1938年10月,魯藝木刻工作團組建成立。團長胡一川,主要成員有羅工柳、彥涵、華山等。11 月,該團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宣傳部長李大章帶領下,渡過黃河,越過敵封鎖線,翻過太行山來到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開展木刻宣傳工作。

  魯藝木刻工作團渡過黃河後,首先抵達晉西北,在那裡舉辦了多次木刻作品展覽,與當地的木刻工作者召開座談會進行交流。之後又轉戰太行抗日根據地,在長治出版了美術專刊。從晉西到太行,木刻工作團共舉辦過7次展覽會和4次座談會,但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在內容與技巧、表現方式和題材等方面,都與現實生活和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有著一定差距,所以不易被人接受。經過不斷地深入群眾,吸收敵後抗日鬥爭的鮮活事例,木刻工作團創作出很多符合群眾要求的作品,如胡一川的《太行山下》、華山的《王家莊》、彥涵的《張大成》等連環畫小冊子,使木刻藝術在走向民族化、大眾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1939年初,魯藝木刻工作團到達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武鄉後,創辦了《新華日報?華北版》副刊《敵後方木刻》,為報紙刻制插圖,創作故事連環畫。年底,朱總司令與文藝工作者座談時,說到文藝工作落後於生產鬥爭需要的情況。他拿出日本人利用中國傳統的判官圖製作的《審判》,指出敵人都在利用中國民間的傳統形式做宣傳,而我們的藝術卻是「筆桿趕不上槍桿」。這次談話之後,木刻工作團採用民間傳統的年畫形式,在1940年春節來臨之際,製作了一批反映軍民生產生活的年畫。胡一川創作的《軍民合作》,彥涵的《保衛家鄉》《春耕大吉》,楊筠的《努力織布,堅持抗戰》,羅工柳的《積極養雞,增加生產》等,都成為年畫中的精品。木刻工作團的同志們一面進行新年畫創作,一面籌辦印年畫的工作。新年畫主要是表現敵後的鬥爭和生產。為了趕時間,他們用舊牌匾來代替印年畫的案板,用磚頭來代替壓紙用的鋼版,後來發展到用木柱和夾板來代替,既簡便經濟,又牢固精確。工作團的同志們邊刻畫邊印刷,每天都突擊到深夜。年畫剛一印出,就被當地百姓搶購一空。

  1940年2月8日,朱德在武鄉縣下合村召集了晉東南文協座談會,再次號召藝術工作者的筆桿子要跟上槍桿子,要用筆桿子創作出有助於抗戰的作品來。這年春季,晉東南根據地發生嚴重旱災,糧食也異常短缺,工作團隨前方魯藝遷移到下北漳。此時工作團的編制有所擴大,成立了木刻工場。同年5月,敵人進行搶糧「掃蕩」。之後,胡一川帶領工作團大部分同志去冀南開展木刻工作。留下彥涵擔任工場場長,帶領艾炎、黃山定、古達等同志繼續堅持刻印工作。

頻道精選

毛澤東曾讚揚哪位元帥「救了黨救了紅軍」(組圖)

鄧小平對美外交思想的戰略與原則

劉少奇參加並籌劃中共七大 作出哪些重要歷史性貢獻

哪位上將26歲就擔任紅四軍軍長 陳毅對他贊口不絕

毛澤東曾向哪位大將「借寶」(組圖)

賀龍女兒賀曉明談紀念賀龍元帥誕辰120周年(視頻)

相關焦點

  • 三晉文化有什麼特徵——商儒並重,重義尚德,開拓進取,三教合一
    因為長期屬於統一的中央王朝的核心成分,三晉文化的主流脈絡與中原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但三晉之地所接觸的北方少數民族的發展總體落後於中原,山西文化的兼容並蓄,使之總會因為這些落後文化的中和而整體上滯後於中原文化的發展;加之山西地理環境的制約,交通不便,使得山西文化歷來呈現為開放進取和中庸保守這一矛盾融合的特點,從而影響了山西人的性格。
  • 50年代初的女大學生,滿蘭珍,走遍三晉大地的畜牧專家
    她是一位從小在首都北京長大的柔弱姑娘畢業於全國農業院校最高學府在火紅的年代滿懷建設祖國的崇高理想來到祖國最需要的山西革命老區這一艱苦地方她去太行上呂梁走進村莊和牧場指導科學養殖傳授科學技術把熱血和汗水灑在了三晉大地上
  • 這裡是中國煤炭開採的發源地,大地之母曾在此鍊石補天
    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著5000年文明歷史的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在厚重而深邃的歷史隧道中,誕生了很多的神話傳說,他們既明證了山西悠久的歷史,同時也象徵著三晉人民的文化精神。煤炭是山西的特產之一,近代以來山西的能源資源為祖國的重化工業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所以山西也有著「煤都」的美譽,尤其是對於外省人,似乎一提起山西,自然而然就會想到「煤老闆」這個財大氣粗、土豪沒文化的形象特點。
  • 哪個省份歷史文化更厚重?估計爭議頗多,然而談建築山西當仁不讓
    雲岡石窟 然而公允地說,大多數人公認晉陝豫三省歷史文化最為厚重,並且從現存文物古蹟和考古佐證來看,很難有其他省份能和這三個省相抗衡,而在其中,三晉大地是其中的佼佼者。晉祠作為中華文明始祖的炎黃二帝,從現有資料可以得出這兩個部落為黃河流域中原地帶的傑出首領,然而迄今為止,關於部落具體位置卻無跡可考。
  • 黃磊談心中「最美抗戰歌曲」:聽著《長城謠》長大
    《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長城謠》……在抗日戰爭期間,曾有一大批經典的抗戰歌曲響徹中華大地,激勵著千千萬萬愛國將士和民眾奔赴抗日救亡的戰場。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戰火硝煙中誕生的那些旋律至今仍然帶給我們無限激情與感動。
  • 抗戰時期的文化界,上海是放下工作搞宣傳,北平是堅守崗位搞教育
    當時,由上海知識界倡導組織的各種救亡團體與活動,夾雜著他們的熱情與願望,出現在炮火中的上海。因此,救亡口號覆蓋了這一時期上海所有的文學流派和報刊雜誌,「抗日」成了唯一的創作主題。而且,這些文字在戰火的洗禮當中,變得更加尖銳,充滿戰鬥性。郭沫若和夏衍以救亡協會的名義,創辦了《救亡日報》。其中,矛盾、巴金和鄭振鐸,都成了這份上海最大的救亡報紙的編委。
  • 延安時期,中共的抗戰經費從何而來?
    這些就是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敢於同國民黨正面交鋒,並最終贏得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面對經濟實力強大、蓄謀已久的日本侵略者,面對艱苦異常的抗戰環境,中共是如何堅持下來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呢?在抗戰經費問題上,從依賴外援到生產自救,中共在領導全民族抗戰的過程中,自身也走過了一條從發展到壯大的路。 1935年9月,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到達甘肅隴南市宕昌縣西北部的哈達鋪鎮。
  • 左雙文、肖自力:華南抗戰的史料整理與研究概述
    5、抗戰時期華南國統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研究。霍新賓研究了抗戰時期廣東國統區的糧食市場管理問題。張曉輝研究了戰時國民政府的駐港企業。黃菊豔勾勒了抗戰時期廣東省營工業的損失與重建。張曉輝指出抗戰前期國統區存在一條以香港為樞紐的南方外貿運輸線,這條轉運樞紐對於維持戰時國統區的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並研究了戰時廣東對敵經濟反封鎖問題以及廣東省銀行農貸業務的開展情況。
  • 抗戰時期兩年增設55家店 這家書店靠什麼紅遍全國和東南亞
    尤其是,在極其艱苦困難的戰時狀態下,生活書店逆勢而為、快速崛起,成為抗戰文化出版事業的一面旗幟。圖書生產能力不減反增生活書店成立之初,規模並不大。除上海總店外,僅設漢口、廣州兩個分店以及香港的安生書店。八一三淞滬會戰後,生活書店總店內遷漢口,武漢淪陷後再遷重慶。在鄒韜奮、徐伯昕的主持下,生活書店及時調整出版方針,竭盡所能為全面抗戰服務。
  • 抗戰中的湖南力量——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
    省委黨史研究院院長胡振榮介紹,抗戰以來,中共中央和湖南黨組織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全面抗戰、堅持團結抗戰、堅持抗日救亡、堅持民眾動員、堅持敵後遊擊,號召和組織湖南人民踴躍支援前線,擔當起中流砥柱重任。「十年徵戰沙場血,高舉紅旗赴國讎。」
  • 抗戰十二圖鑑:崢嶸歲月裡的「微表情」——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抗戰時期條件非常艱苦,鄧玉芬老人省吃儉用,將節省出來的糧食用煎餅鏊子製成乾糧,送給八路軍傷病員,好讓他們早日養好傷,重上戰場多殺敵人。特殊家「封」「劉老莊連」李雲鵬烈士的照片和平安家信信封這是一組劉老莊82烈士中李雲鵬烈士的一組文物,為李雲鵬寫給家人的平安家信信封、李雲鵬的照片及1983年頒發的烈士證明書。
  • 旅遊:鷲翅垂三晉,鰲趺踞一方——霍山
    鷲翅垂三晉,鰲趺踞一方——霍山霍山又名霍太山、太嶽山,位於霍州市,並綿延洪洞、古縣、沁源、靈石等縣,是中國五大鎮山之中鎮。最高峰五龍壑海拔2540.3米,超過2000米的山峰還有老爺頂、蓮花山、摩天嶺等。在中國歷史名山序列中,可與五嶽齊名的曾經還有五鎮之山,即東鎮山東沂山,西鎮陝西吳山,南鎮浙江會稽山,北鎮遼寧醫巫閭山,中鎮山西霍山。
  • 一起讀書|《聊齋汊子》:來自大地上的故事
    董均倫、江源夫婦從1953年開始,在齊魯大地上一個個村莊裡採錄故事,讓這些「聊齋汊子」得以重見天日,並成為一部厚重的巨著《聊齋汊子》。在出版人塗塗看來,中國人有採風的傳統,從詩經到樂府,傾聽的都是大地上的故事和歌謠,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董均倫和江源夫婦稱得上是這片土地上「最後的採風者」。
  • 用熱血與歌聲喚起民眾——追憶父親劉式昕的音樂抗戰生涯
    1 投身抗戰文化城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喜慶日子裡,聽人們再次唱響高亢雄壯的抗戰歌曲,我仿佛又看到敬愛的父親——從抗日烽火中走出來的音樂家劉式昕,聽到他指揮演唱的激情豪邁的歌聲。
  • 老舍:與佛文化的一世情緣
    他不僅在青少年時期曾經積極地參加過一些佛教的慈善活動,而且即使到了晚年也仍保持著助人為樂的品格,以至於老舍摯友蕭伯青在聽了「宗月大師」的事跡後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就說:「老舍先生就是宗月大師」。如果說對老舍青少年時期影響最大的人首先是他的母親的話,那麼第二個人就是「宗月大師」了。同樣,如果說母親給予老舍的是「生命的教育」的話,那麼「宗月大師」就是老舍青少年時期重要的精神導師,走向人生的引路人。
  • 三晉戲曲名家為沁源縣晉劇團慶生--山西青年報2019年11月18日09版...
    三晉戲曲名家為沁源縣晉劇團慶生 省、市宣傳思想文化系統的領導和三晉戲曲名家齊聚沁源,共同回顧沁源晉劇團走過的70年光輝歷程、推出的部分重點精品力作,共話和展示綠色沁源戲曲藝術的未來發展。   沁源縣晉劇團創建於1949年,是抗日烽火中誕生的一支「綠茵劇團」,是長治地區唯一的晉劇團。70年來,該團精心創排了《白門樓》《眾志成城》等一大批優秀劇目,培養出了以閆美琴、高變峰等為代表的一批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 鄉邦文化講座第6期,史建國主講:株洲人民抗戰史
    8月10日,由武廣教育生態城冠名的株洲鄉邦文化講座第6期,在九畹書院開講。史建國老師帶來了題為《株洲抗戰史》的講座,講座現場有60多名聽眾,株洲發布在線直播最多時有5000多人收看。經九畹書院和株洲發布整理,現將史建國老師的講稿發布如下:
  • 小紅幫推|涉縣——大家好,這裡是西戌時期
    太行抗戰的號角——涉縣涉縣,被譽為太行抗戰的號角。這裡有著陝北·邯鄲新華廣播電臺、一二九師司令部的舊址。從保定到邯鄲涉縣,約365公裡,一路駕車而去,大致需要五小時。村落裡,一個小石門右側,白色的門牌上題著邯鄲廣播電臺副臺長任和平的字「涉縣新華社暨邯鄲陝北新華廣播電臺舊址」,這便是解放戰爭時吹響抗戰號角之地。兩個土坯窯洞坐落於此,洞前還有新華廣播電臺首位英語播音員魏琳的肖像雕塑。窯洞裡,以土層為桌、黃泥為地,配著一把破舊的爛木椅子,播音員憑著一盞馬燈,對著話筒,播出了一批重要的文章和口號。
  • 這支軍閥部隊,抗戰八年損失慘重,犧牲近10萬人,沒有一個叛徒
    這支軍閥部隊,抗戰八年損失慘重,犧牲近10萬人,沒有一個叛徒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曦軒說歷史。在近代史中,中國一直處在戰爭籠罩之下。從清政府被推翻,北洋軍閥分裂,然後進入了常年的軍閥混戰時期,再到後來的抗日戰爭,還有國共內戰的解放戰爭。
  • 此人是抗戰時期的趙子龍,打起仗來勇猛無比,後官至陸軍副總司令
    三國時期的趙子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劉備的愛將,貼身將軍。在長坂坡之戰中,趙子龍獨闖曹營救少主,被曹操看中,「說」我以為呂布一定是天下無敵了,沒想到此人比呂布還勇猛,這個「此人」指的就是趙子龍。可以說,趙子龍是猛將的代名詞。假如形容一個人打仗勇猛,通常會把他比喻為趙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