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初,德國統一社會黨(民主德國)代表團參觀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中共一大)會址。為了保存位於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的中共一大會址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地方,新中國建立後,上海市委成立專門委員會,指派專人查實了確切位置。之後,市政府遵照中央的指示精神開始搬遷會址內的居民,進行復原修繕並作加固。
內部的布置,最早是根據李達的意見,將一大會場布置在興業路78號客堂樓上,放有長方形的會議桌,桌上有花瓶和菸灰缸等擺設。桌子周邊圍放著幾把椅子。1954年3 月,包惠僧及李書城(一大代表李漢俊的哥哥)夫人薛文淑等專程來滬考察一大會址。薛文淑回憶了當年她家室內的布置,說那張長方形的大餐桌從來都是放在樓下的,如果一大代表是圍著大餐桌開會,那麼會場勢必是布置在樓下。1956 年初,董必武來視察。他仔細觀察了會議室後說:「當年我們開會不是在樓上,而是在樓下,會議室應該布置在樓下。」因為「當時不像現在,人家有女眷,我們怎麼好走到樓上去開會呢?何況那時我們的會議又有外國人參加。」他還應邀為紀念館題詞:「作始也簡,將畢也鉅。」1957 年6 月,紀念館工作人員前往北京,再次走訪了李達、包惠僧、薛文淑和劉仁靜等人,並向國家文物局匯報了情況,最後決定將會議室布置在興業路 76 號樓下。
除會址外,當時還設置了輔助陳列室,展出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文獻資料,包括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產生及其活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等三部分內容。1952 年 9 月,中共一大會址開始內部開放,以「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第一館」為名接待一些外賓和領導參觀。1968 年,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第一館正式改名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1984 年由鄧小平題寫了館名,並對外開放。
連結一:找尋中共一大會址
1951 年中共一大會址勘察核定時的外景
為迎接建黨30周年,上海市委希望查實中共一大會址,並指示市委宣傳部負責進行調查。1950 年秋的一天,宣傳部副部長姚溱找到市文化局社會文化事業管理處處長沈之瑜和宣傳部幹部楊重光,希望他們具體落實尋找工作。沈、楊通過別人幫助找到了周佛海的兒子周之友(原名周幼海),周向他們提供了尋找中共一大會址的重要線索:他的母親楊淑慧在中共一大召開期間,曾隨周佛海去過開會的那座房子,也曾往那裡送過信,而且周佛海寫過一本《往矣集》,談及出席中共一大的情形。在與中央方面的聯繫過程中,楊重光等人還拜訪了李書城、包惠僧等親歷者,他們都提供了當時開會地點的情況。經過多方證實,確認了開會地點是李漢俊寓所(李公館)。可是,經過了近 30 年的時間,房子周邊環境已經發生變化,路名也更改了,李漢俊寓所的具體位置和門牌號都不知道,無法確認是哪棟房子。尋訪人員找到了楊淑慧,請她幫忙去實地察看。頭一天楊淑慧來到附近,竟沒有找到當年的記憶。後來,楊淑慧又來仔細尋訪查看,終於發現白牆上刷著個巨大的「醬」字以及砌著「恆昌福麵坊」招牌的房子,很像是當年的李公館。進入房內,她似乎很快記起了當年的情景,能說出哪間是李書城的客堂,哪間是李漢俊的書房,還記得當時房間內的家具陳設。1951 年 6 月,最終確認此處就是李漢俊寓所, 就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地方。
連結二:延安高架為中共二大會址讓道
1954 年中共二大會址外景
中共二大會址從規劃、保護到重新開發,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1958 年,上海有關部門經過艱難查訪,最終確證了靜安區成都北路 7 弄 30 號(原南成都路輔德裡 625 號)就是中共二大會址,並根據李達、王會悟等人的有關回憶和文獻記載,對它重新進行復原布置。1959 年,這裡正式被掛上了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標牌。20 世紀末,上海開始建造延安高架路,按照原來計劃,中共二大會址就在拆遷範圍。不過,鑑於中共二大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大意義,有關部門對原來的規劃作了修改,高架路為會址讓道,到這裡有個細微的轉彎,且只拆除了二大會址所處的同期建造的四排石庫門建築的第一排,使得原來位於第二排的二大會址成了沿街樓房。現在去看中共二大會址,四周沒有其他建築,其明顯是城市拆遷的孑遺,它能夠在高架橋的下方留存,正是因為它曾代表的歷史。之後,為了紀念中共二大召開 80 周年,靜安區對中共二大會址相關建築進行修繕,恢復其歷史原貌,並建立了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
連結三:最早的中共中央局機關舊址——老漁陽裡2號
解放初期陳毅市長、潘漢年副市長等視察老漁陽裡 2 號
最早的中共中央局機關舊址——老漁陽裡 2 號
當年,上海有關部門在查找中共一大會址的時候,又找到了另外兩個重要的革命紀念地:中共一大代表宿舍舊址(博文女校)和《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原環龍路老漁陽裡 2 號(今南昌路 100 弄 2 號)是一幢二樓二底磚木結構的舊式石庫門建築。經過楊淑慧、陳望道等人的勘查確認,這裡不僅是 1920 年初陳獨秀從北京到上海後的寓所,也是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機關刊物《新青年》編輯部所在地。1920 年 6 月,陳獨秀等人在此成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在黨的一大召開後,這裡又成為我們黨最早的中共中央局機關舊址。1951 年 10月,上海市委決定以中共一大會址舊址為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第一館、《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為第二館、中共一大代表宿舍舊址為第三館,成立了以夏衍為主任委員的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管理委員會,負責領導三個革命紀念館的籌建工作。1952 年 9 月,三館開始有限制地內部開放,主要接待重要中外來賓。1959 年 5月 26 日,老漁陽裡 2 號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如果說中共一大會址是中國共產黨的「產床」,那麼老漁陽裡則是上海紅色文脈的起點,是紅色之源。
本文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相冊:70年70個瞬間》(2019.5)一書,上海人民出版社獨家授權刊摘發布。
本文來源: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劉明興 責任編輯: 張美玲_NN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