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至8日,由中國傳媒大學主辦,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承辦的第六屆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以「融合·發展——口述歷史的多元呈現與數位化建設」為主題,來自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肯塔基大學、美國布法羅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數十位海內外口述歷史領域一線專家學者及數百位研究者、愛好者與會,以紀錄影像展映、分享會、研習營、發布會、國際研討會等形式,呈現了口述歷史研究領域的最新學科成果。
為響應國家防疫政策,本次口述歷史國際周移步「雲端」,首次採用全流程線上的方式,以全新的形態亮相,也為當前防疫時期大型學術文化活動的組織提供了可貴的探索與經驗。
▍口述歷史國際周發起人和組委會執行主席林卉,主持「口述歷史之夜2020」
紀錄影像展引人入勝 主創線上互動
年度紀錄影像展映作為國際周的重要版塊之一,近年來已邀請到《岡仁波齊》《二十二》《24號大街》《梧桐樹》《自行車與舊電鋼》《大河唱》《大英圖書館——口述歷史館的人和事兒》等多部優秀影像作品進行展映及映後主創交流。
11月2日—4日,本年度國際周組委會連續三晚為本屆會員線上放映紀錄片《零零後》《中國醫生戰疫版》《英雄兒女》。映後,《零零後》導演張同道、《中國醫生·戰疫版》總導演張建珍、《英雄兒女》總導演閆東應邀參與線上互動,從紀錄片創作緣起、拍攝過程、故事情節、技術手段、影像倫理等角度帶來別開生面、飽含溫度的幕後「花絮」及個人敘事。
▍《英雄兒女》主創分享現場
此外,為豐富防疫期間的口述歷史教育教學,組委會特別為中國傳媒大學校內師生安排了《城市夢》《春江水暖》《被遺忘的春天》三部影片的線下放映,《城市夢》製片人戴年文到場與校內師生密切交流,將觀影現場變為電影課堂,給大家上了一節妙趣橫生、內容充實的電影課。
口述歷史從業者「華山論劍」
口述歷史國際研習營、「口述歷史在中國」國際研討會是口述歷史國際周期間最富學術含量的環節,也是中外口述歷史研究領域專家、學者與從業人員一年一度交流口述歷史研究實踐經驗、切磋口述歷史研究學術心得的重要平臺與學術陣地。
本期國際研習營,美國肯塔基大學圖書館路易布羅迪納恩口述歷史中心主任Doug Boyd,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祥銀,美國布法羅大學歷史系教授Michael Frisch,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首席記者張明巍,分別作了《提升線上口述歷史訪問能力的現行策略》《數位化時代與口述歷史的多媒介傳播》《其長其短:收藏管理口述歷史的數位化工具和新方法》《口述歷史採訪實踐經驗分享》的主題演講。
今年的「口述歷史在中國」國際研討會,以口述歷史的多元實踐與多元理論為主題,中國傳媒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任丁俊傑在致辭中指出,口述歷史國際周是中國傳媒大學的高端學術品牌,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填補了中國傳媒大學學科領域的空白,在「口述歷史現代化存儲、成果多元化呈現、口述歷史理論體系化探討方面有了長足進步」。
▍口述歷史中國國際研討會「雲現場」
在科學技術發展的當下,口述歷史國際周這樣的形式能夠很好地把握和探索口述歷史發展的新趨勢、新動態與新方向,凝聚國內外社會各界的力量,一起助力「口述歷史理論本土化發展,建構中國口述史學的學術話語體系與理論矩陣,並為未來培養專業化人才隊伍」。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左玉河,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陳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學術集刊《口述史研究》主編楊祥銀等十餘位口述歷史從業者,對分享的口述歷史研究學術論文進行學術評議,研討議題涉及口述歷史在科學史、藝術史、歷史學、新聞學、傳播學、社會學、語言學、心理學、非遺傳承等學科、領域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應用。正如陳墨研究員強調,口述歷史立足過去,但面向未來,探索未知。多元角度、多種學科、中外背景、不同觀點的學術碰撞,猶如一次莊重而熱烈的學術「華山論劍」。
「口述歷史之夜」採用「雲分享」模式
作為口述歷史領域的年度盛會,口述歷史國際周每年推出的國際口述歷史項目展示格外引人注目,是國內外口述歷史團隊展示項目成果、匯報項目進展,互通信息有無的重要平臺,也是口述歷史理論落地生根,學界、公眾了解口述歷史研究最為直觀的窗口。
國際口述歷史項目展分為國際口述歷史項目展和國際口述歷史項目分享兩個環節。項目展旨在展示口述歷史研究和實踐的新成果,以影音圖文的直觀方式,讓更多的口述歷史項目、機構、書籍和影視作品為大眾所知。
在靜態項目展徵集的基礎上,項目分享由知名專家學者和資深實踐者組成的評審組,在眾多參選項目中評選出優秀項目進行分享,旨在鼓勵和支持更多的口述歷史從業者。
這一環節以「口述歷史之夜」而著稱,本次分享採用「3+2+1」的「雲分享」模式:大慶師範學院大慶精神研究基地執行主任陳立勇,廣東廣播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節目監製、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得主駱偉瑜,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學碩士盛天意與雲南省昆明一中分校金岸中學高三學生孫陳緣圓先後做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口述歷史研究》《駱駱聲——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見證者計劃——疫情口述史》3個項目的分享;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定宜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姜萌分別講述了《「文物人」與「人文物」——常人春、常壽春兄弟口述》《公共史學概論》2本圖書的寫作緣起。
口述歷史資料庫進入測試階段
除此之外,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資料館藏室主任於音作了1次特別分享——首次對外公布口述中心新開發的口述歷史資料庫。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崔永元壓軸登場,詳細介紹了該資料庫的開發情況。自2002年起,崔永元口述史團隊歷時18年,收集並整理完成了涉及電影、外交、戰爭、知識分子和民營企業等領域的口述歷史採訪影像及大量相關視頻、圖文和實物資料,同時還是國內外數十個口述歷史項目的資料存儲基地。
作為中國最大的口述歷史資料庫,早期的檢索系統已不能滿足現有需求,「找不到」資料的情況屢次發生,還伴隨了其他問題的出現。中心自2011年起不斷吸取經驗教訓,在調研、考察國內外多家相關研究機構和系統開發公司後,最終定自主定製研發,於2020年初正式啟動口述歷史資料庫項目,同年10月完成了基礎架構驗收,現已進入測試使用階段。該系統不僅保留了海量的生命記憶與寶貴資料,不久後也將有望成為服務國內外廣大口述歷史專家、學者、從業人員的又一創造性學術成果。在崔永元看來,資料庫的研發,「將使得口述歷史的資料和史料有了和以往歷史史料不同的特性和特點,為口述歷史的研究打開了一個新的意境」。
特殊時期口述史從業者熱情不減
自2015年起,口述歷史國際周已連續舉辦五屆,吸引了來自中國大陸及港澳臺、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數千位口述歷史同仁的參與,線上線下逾百萬人次的互動,已成為中國口述歷史界的重要年度活動。
2020年第六屆國際周在特殊時期展開,專業人士、公眾參與熱情不減,報名參加活動的從業者涉及的項目、機構達220餘個,中心新上線網站有關口述歷史項目的點擊量及國際周期間相關推送閱讀總量達數萬人次。
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口述歷史國際周發起人和組委會執行主席林卉表示,在今年疫情之下,有這麼多同仁不懼危險,跨越艱難險阻,在解決自己困難之餘,還在開展口述周的日常工作,是一個很激勵人心、也令人感動的事情。
針對中國口述歷史發展的良好態勢,美國布法羅大學歷史系教授Michael Frisch表示,中國口述歷史從業者研究的內容有趣且多樣,中國研究實踐的關注點與他們十分類似,但擁有截然不同的視角,因此「實現口述歷史跨國對話是非常可行的,因為中西方學者是站在同一個高度看待這件事情」。
提及口述歷史的意義,美國肯塔基大學圖書館路易布羅迪納恩口述歷史中心主任Doug Boyd認為,口述歷史記錄普通人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講述一個更宏大的文化和歷史故事,記錄這些故事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不僅僅是記錄這些故事,也要讓人們接受和聆聽,讓口述歷史擴大其意義和影響,讓口述歷史訪問與網際網路融合,讓全球受眾都能訪問和聆聽」。」(照片: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