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辛亥》:「歷史漩渦旁邊的人」口述歷史

2021-01-15 手機鳳凰網

新華網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 白瀛)由北京電視臺攝製的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紀錄片《辛亥》正在北京衛視、北京公共·新聞頻道播出。日前在京舉行的座談會上,有專家認為,該片使用歷史見證人口述等諸多創新手法,突破了歷史紀錄片的陳舊模式。

據該片總編導袁子勇介紹,《辛亥》由濮存昕、張志忠、李洪濤、嚴燕生、丁志誠等北京人藝演員扮演民國外交家、民國時評家、民國小說家、民國報人、清朝官員、革命黨人等歷史見證人,口述那段波譎雲詭的歷史,口述內容來自於書信、日記、回憶錄、新聞報導、時評等。

袁子勇說,主創在創作之初就確定了避免陷入政論性紀錄片的灌輸模式,選擇「歷史漩渦旁邊的人」口述的方式,試圖還原一段真實的歷史。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閔傑說,現在電視紀錄片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資料、文物、旁白、專家觀點的串聯,一種是電視劇式的,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制勝。但《辛亥》突破了這兩種模式,站在今人的視角,以文學家的眼光,將歷史鋪陳得很精彩。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說,之前此類紀錄片大都有一個畫外音進行強勢宣講,而《辛亥》有望改變觀眾幾十年的欣賞習慣。此外,該片從鼠疫暴發這樣的具體事件切入,逐漸展開宏觀視野。而良弼和吳祿貞的一段又體現出對於人生命運的思考,更加具有現代眼光。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王開璽說,該片跳出了乾巴巴進行歷史敘事的窠臼,有別於傳統史學,不局限於南方的革命黨人,也加入了北方的革命黨人的內容,說明革命不僅是南方的事,而是全國的一個大趨勢。

相關焦點

  • 紀錄片《辛亥》表現手法新穎 歷史邊緣人口述革命
    作為一部歷史紀錄片,該片表現手法讓人耳目一新,不同於以往同類型片子慣用的重回故居、旁白史料、採訪後代等套路。來自北京人藝的演員分別扮演外交家、時評家、記者報人等民國時期的「當時人」,口述那段波譎雲詭的歷史,用講述的方式帶領觀眾回看「辛亥革命」。
  • 電視紀錄片《百年辛亥》 10月兩岸及香港同步播出
    以「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為主題的紀錄片《百年辛亥》10月將在中央電視臺與港臺電視媒體同步播出。   中新社記者28日自攝製方獲悉,10集電視文獻紀錄片《百年辛亥》自2009年初開始籌劃,2010年7月19日在武漢開機;攝製組足跡遍及內地、臺灣、港澳以及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美國、英國等辛亥革命重要事件發生地。
  • 第六屆口述歷史國際周舉辦 首次全流程「雲端」展示精彩內容
    11月2日—4日,本年度國際周組委會連續三晚為本屆會員線上放映紀錄片《零零後》《中國醫生戰疫版》《英雄兒女》。映後,《零零後》導演張同道、《中國醫生·戰疫版》總導演張建珍、《英雄兒女》總導演閆東應邀參與線上互動,從紀錄片創作緣起、拍攝過程、故事情節、技術手段、影像倫理等角度帶來別開生面、飽含溫度的幕後「花絮」及個人敘事。
  • 《動物方言》:暴力夢魘裡生長出的口述歷史
    《動物方言》:暴力夢魘裡生長出的口述歷史 2019-07-25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首義天下 辛亥四川保路大潮紀實》紀錄片正式展播
    《首義天下 辛亥四川保路大潮紀實》紀錄片正式展播 2011年10月20日 14:3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0月20日成都消息 日前,一部反映辛亥革命前四川保路運動的大型紀錄片
  • 喬安山口述回憶錄講述真實雷鋒 披露第一手歷史
    該書為讀者講述了很多雷鋒生前罕為人知的、第一手的歷史。  喬安山:雷鋒精神的守護者  2012年,雷鋒離開我們已經有半個世紀,歷史的腳步在前進,有關他的回憶也從未停止。  喬安山,這個外表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老工人」,出人意料地擁有著多重身份:他既是雷鋒的工友,又是雷鋒的戰友,還是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的現實主人公。
  • 辛亥影人黎民偉的當代意義:追求劇情式的紀錄片
    自1921年,黎民偉開始用攝影機拍攝孫中山及早期國民黨人的革命活動,至1928年,黎民偉和他的民新影片公司拍攝了近20部以記錄孫中山先生為主的國民革命紀錄片。上世紀30年代,黎民偉主導的「聯華公司一廠」又拍攝了《十九路軍抗日血戰史》等多部表現上海抗戰的紀錄片。
  • 老兵成網紅 知乎上「口述歷史」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韓戰離當今的年輕人越來越遙遠,他們只能在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網際網路信息中一窺戰爭的一角,然而抗日神劇、自由派思潮、歷史虛無主義都讓他們難以觸摸真實的歷史,感知當年的精神。網紅老兵尹吉先口述歷史,用個人回憶錄讓網民切實感受到了硝煙與戰火。
  • 小工匠大歷史 擇一事終一生
    (原標題:小工匠大歷史 擇一事終一生)
  • 歷史紀錄片中「情景再現」的把握與處理
    「情景再現」是近年的歷史紀錄片中常用的一種對於歷史場景復原再現的表現手法。紀錄片大師伊文思稱之為「重拾現場」或「復原補拍」,而在國內,更多的人使用「情景再現」「現場模擬」這類詞來表述。它是歷史紀錄片創作中由於史實資料缺乏而在敘事中採取的一種無奈而有效的表達手法。
  • 看了紀錄片《中國》,每個娃都能對中國歷史說出個子醜寅卯來
    最初我對芒果臺做的紀錄片,是拒絕的。芒果臺在我眼裡一直是大型流量製造現場。流水的綜藝,鐵打的芒果;流水的明星,鐵打的芒果;流水的熱搜,鐵打的芒果。這,才是芒果臺的正確打開方式。但是看完第一集記錄片《中國》,我知道我錯了。這是一部乍一看,還以為是央視爸爸拍的紀錄片。因為眾所周知,天朝最終有文化的電視人,都在央視。《國家寶藏》了解一下?
  • 紀錄片也穩中帶皮《歷史那些事》如何做到在史實邊界裡自在歡脫
    她的才華,令當時的很多名流才子可望不可即,但女人過於出類拔萃卻不被世俗禮教所容,正因如此,李清照被很多目光短淺之人認為缺少德行;而她的政治格局也極為宏大,一首《夏日絕句》將許多男人身上都缺乏的家國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
  • 中國第一座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歷史文獻紀錄片明年上映
    12月23日,據《石龍霓電 百年交響》石龍壩水電站歷史文獻紀錄片開機儀式消息,該紀錄片作為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獻禮片,將在明年6月完成製片,於7月1日前與觀眾見面。據悉,該片是反映中國第一座水電站——昆明石龍壩水電站歷經的百年風雨歷程。
  • 導演徐瑋超:紀錄片是在紀錄歷史丨洞察紀實影像
    這部拍攝自京劇大師譚鑫培真實表演的紀錄電影,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中國紀錄片,也就此拉開帷幕。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與進化,記錄真實生活的紀錄片,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形式。尤其近幾年在網際網路熱播後,紀錄片產量隨受眾規模的擴大日益提升。根據數據統計,2017年全網紀錄片總點擊量90.5億次,同比增長13.1%;生產總投入超39億,同比增長14%。
  • 張學良為什麼選定2002年公布他的口述歷史?
    在他看來,張學良是一個「聰明絕頂」、激情四射和天生帶有悲劇情結的歷史人物:他的一生才華橫溢,散文作家評價他說「將軍本色是詩人」,但人們對他的詩文卻所知甚少;他在他的八年政治生涯中數次扭轉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但所受到的政治排擠和打擊卻遠遠大於他之所得;他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自由獻出了幾乎全部個人財產和麾下的數十萬大軍,但所得到的回報卻是五十多年的囚徒生涯;他在九十多歲「英雄復出」時搶時間口述歷史,但這一百多萬字的口述自
  • 盤點散落於歷史塵埃的辛亥女傑
    (鄧蕙芳語)」 ……教科書裡,辛亥女傑更是被濃縮得只剩下秋瑾這一個名字。  如果歷史的巨筆總是這樣有意無意地只在一眾「英雄」身上留下重墨,那麼何不重讀一下秋瑾的《鷓鴣天》呢?這闋詞,在革命席捲中華大地之前就昭告世人——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女子,絕對是中國近代第一場民主革命中的偉大力量,她們在歷史上被遮蔽的身影,終將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
  • 災害與歷史——讀《文明的「雙相」——災害與歷史的纏繞》
    近年來,隨著非典、新冠肺炎等疫情的暴發,人們從災害的旁觀者直接淪為全球大流行病的受害者,於是,災害、疫病等詞被更多人提及,成為牽動人心的大事。就中國而言,從漫長的文明進程來看,饑荒、地震、旱災等幾乎是歷史的常客,就如鄧拓所說:「我國歷史上累次發生的農民起義,無論其範圍的大小,或時間的久暫,實無一不以荒年為背景,這實已成為歷史的公例。」
  • 雨花英烈近親屬口述史
    口述歷史,是一種特殊的歷史記錄方式,它通過口述者個性的語言、獨特的視角和對歷史的細節描述,還原歷史情境,營造出真切的現場感,繼而從更細膩的視角來還原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各個側面,成為對宏大歷史敘事的重要補充,實現歷史與現實的有機融合。
  • 濃眉大眼的央視,沒想到你也這樣玩歷史!
    不過最近他們遇到了一個強大的對手——中國歷史研究院。 這家機構的官方微博號擅長把歷史發明家們挨個拉出來炮轟。可能是因為轟的力度太大,研究院生生把好幾個發明家弄沒了,因此大火了一把。從此之後,他老人家再掛人時,還得為這些大V打個碼,以示仁慈之心。
  • 曲青山:關於《新中國口述史(1949-1978)》
    黨重要歷史決策的見證者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   《新中國口述史(1949-1978)》這部書的作者,都是我們黨重要歷史決策的見證者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是新中國歷史的「活字典」「活資料」。   口述史料以形象、生動、鮮活的特性,和文獻資料互為補充、互動互證   歷史是紛繁蕪雜的,是絢麗多姿的。歷史交給歷史工作者兩個重任:一個是透過現象探求本質,從錯綜複雜的歷史中尋求歷史規律,以啟迪後人,鑑往知來;一個是將歷史的絢麗多姿多維度呈現出來,讓人有穿越時空、身臨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