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安山口述回憶錄講述真實雷鋒 披露第一手歷史

2021-01-09 搜狐網

  中新網3月6日電 記錄雷鋒和戰友喬安山青春歲月厚重回憶的《傷痛無聲喬安山憶雷鋒》日前出版。該書為讀者講述了很多雷鋒生前罕為人知的、第一手的歷史。  

喬安山:雷鋒精神的守護者

  2012年,雷鋒離開我們已經有半個世紀,歷史的腳步在前進,有關他的回憶也從未停止。

  喬安山,這個外表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老工人」,出人意料地擁有著多重身份:他既是雷鋒的工友,又是雷鋒的戰友,還是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的現實主人公。從1997年開始,他奔波於全國各地,為29個省、市、自治區作了多達上千場次的雷鋒精神主題報告。他對雷鋒的回憶,匯集成了《傷痛無聲喬安山憶雷鋒》一書。因為他特殊的身份、視角和口述形式,本書中的回憶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口述歷史:《傷痛無聲喬安山憶雷鋒》

  喬安山的回憶,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綿延至今。它首先是一部口述的回憶錄,是一段記錄著雷鋒和喬安山燃燒的青春歲月的厚重回憶,他為讀者講述了雷鋒生前罕為人知的、第一手的歷史,我們可以從中一窺真實的雷鋒;這本書也是一本有關雷鋒歷史的資料匯集,除了披露雷鋒的日記之外,另配發大量珍貴圖片(包括雷鋒和喬安山的工作、生活圖片,以及社會歷史圖片),翔實可信;同時,本書還是一本訪談錄,它收錄了喬安山接受的一些訪談記錄,既有關於雷鋒精神的對談,也有喬安山談自己宣講雷鋒精神的真實經歷和感受。

相關焦點

  • 雷鋒圖書更多"新面孔":寫職場心得、出圖文寫真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出版的與雷鋒相關圖書已有近千本,還有更多圖書將陸續推出。這些圖書,從多角度還原了雷鋒,一個比過去人們印象中更鮮活生動、更貼近當下的雷鋒。  上千種圖書多角度還原雷鋒——  揭秘鮮為人知的故事:  雷鋒曾有過作家夢,3篇小說沒完成  華文出版社1月出的《雷鋒全集》中,不僅收錄了雷鋒生前所寫的日記、講話稿等,還收錄了他創作的30多篇詩歌、3篇小說以及10篇散文。讀者驚呼,原來雷鋒也走過創作的路。
  • 紀錄片《辛亥》:「歷史漩渦旁邊的人」口述歷史
    日前在京舉行的座談會上,有專家認為,該片使用歷史見證人口述等諸多創新手法,突破了歷史紀錄片的陳舊模式。據該片總編導袁子勇介紹,《辛亥》由濮存昕、張志忠、李洪濤、嚴燕生、丁志誠等北京人藝演員扮演民國外交家、民國時評家、民國小說家、民國報人、清朝官員、革命黨人等歷史見證人,口述那段波譎雲詭的歷史,口述內容來自於書信、日記、回憶錄、新聞報導、時評等。
  • 老兵成網紅 知乎上「口述歷史」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韓戰離當今的年輕人越來越遙遠,他們只能在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網際網路信息中一窺戰爭的一角,然而抗日神劇、自由派思潮、歷史虛無主義都讓他們難以觸摸真實的歷史,感知當年的精神。網紅老兵尹吉先口述歷史,用個人回憶錄讓網民切實感受到了硝煙與戰火。
  • 曲青山:關於《新中國口述史(1949-1978)》
    黨重要歷史決策的見證者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   《新中國口述史(1949-1978)》這部書的作者,都是我們黨重要歷史決策的見證者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是新中國歷史的「活字典」「活資料」。如果歷史只是冰冷抽象的條文,脫離了歷史環境、歷史背景,失去了歷史視野、歷史關懷,是難以引起共鳴的,是無法令人記憶深刻的。回憶錄和口述史料正好可以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以其形象、生動、鮮活的特性,和文獻資料互為補充、互動互證,展示歷史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讓人在歷史追思中感悟得失、升華經驗。革命導師恩格斯為支持貝克爾撰寫回憶錄多次專門致信伯恩施坦等人,成為重視和珍惜口述史料的典範。
  • 第六屆口述歷史國際周舉辦 首次全流程「雲端」展示精彩內容
    口述歷史從業者「華山論劍」  口述歷史國際研習營、「口述歷史在中國」國際研討會是口述歷史國際周期間最富學術含量的環節,也是中外口述歷史研究領域專家、學者與從業人員一年一度交流口述歷史研究實踐經驗、切磋口述歷史研究學術心得的重要平臺與學術陣地。
  • 紀錄片《辛亥》表現手法新穎 歷史邊緣人口述革命
    作為一部歷史紀錄片,該片表現手法讓人耳目一新,不同於以往同類型片子慣用的重回故居、旁白史料、採訪後代等套路。來自北京人藝的演員分別扮演外交家、時評家、記者報人等民國時期的「當時人」,口述那段波譎雲詭的歷史,用講述的方式帶領觀眾回看「辛亥革命」。
  • 介紹6本對越反擊戰的回憶錄,從諒山戰役一直打到老山輪戰
    本書主要講述了東線廣西方向解放軍廣州軍區陸軍第55軍的作戰過程,同登攻堅,諒山戰役,威懾河內,創造了全線最大的勝利。在回憶戰爭的同時,也對當時的國際背景進行了說明分析,加上作者親身經歷的戰鬥軼聞,感嘆「兵頭將尾」的英勇悲壯,使得這本回憶錄相當好看,並有助於歷史學者和軍事專家對那場戰爭加以研究。二、《鑄夢軍旅》,作者鄭家才,原陸軍第50軍149師447團2連連長。
  • 回憶錄《上海·1949》、畫冊《1949·影像上海》首發 記錄70年前...
    七十年前的那一刻,極大改變了現代中國的歷史進程,成為20世紀東亞歷史的轉折點,深刻影響了20世紀世界歷史的走向。舊時代的結束,新時代的開始,這樣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值得記錄下來。  關於1949年的話題其實並不新鮮,但如何呈現其多樣性和豐富性,聚焦全年的變化,這是以往重視不夠的。
  • 《動物方言》:暴力夢魘裡生長出的口述歷史
    《動物方言》:暴力夢魘裡生長出的口述歷史 2019-07-25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雨花英烈近親屬口述史
    口述歷史,是一種特殊的歷史記錄方式,它通過口述者個性的語言、獨特的視角和對歷史的細節描述,還原歷史情境,營造出真切的現場感,繼而從更細膩的視角來還原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各個側面,成為對宏大歷史敘事的重要補充,實現歷史與現實的有機融合。
  • 年輕時,她曾是雷鋒的「青春偶像」
    年輕時,她曾是雷鋒的「青春偶像」馮健:始終與雷鋒同行1955年9月,在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上,馮健作典型發言。7月2日,年逾八旬的馮健仍然在筆耕不輟地書寫雷鋒故事。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範遠志 攝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謝璐今年12月18日,是雷鋒誕辰80周年。
  • 五十四種孤單:中國孤宿人群口述實錄
    聆聽生命的聲音文/付小平幾乎所有人的講述都是那麼雲淡風輕。似乎是在講述與他們的生命毫無關聯的塵封往事。而我,作為一個聽者,卻是在聆聽著生命發出的聲響。他們都是在笑著講述。哪怕是在講述失去至親,哪怕是在講述與最近的幸福拉開到最遙遠的距離,哪怕是在講述死裡逃生,哪怕是在講述絕望與掙扎……聽著聽著,我不敢直視他們的眼睛,可他們還是微笑著。也許是他們覺得,從走近福利院的那一刻開始,他們的命運就已經定格,孤獨與否,只是埋藏在心中的一個念想而已。我想,是我太膚淺了。生命的聲音本該就是溫暖的。
  • 毛澤東與雷鋒(上)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毛澤東主席的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從此,這一天成為一個光輝的日子!從此,雷鋒這個平凡的名字家喻戶曉,成為億萬中國人心靈深處的光輝榜樣。 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的發表,揭開了全國學雷鋒活動的序幕,開啟了一場影響新中國歷史走向、塑造全新國民性格的偉大實踐。
  • 大S新作披露戀愛經歷、滄月新書講述悽美愛情……
    大S新作披露戀愛經歷  信報訊(記者張守剛)大S又出書了,繼大賣特賣的《美容大王》後,近日她又推出《大S美容隨筆》,其中還首次披露了她與周渝民的戀愛經歷。  《大S美容隨筆》體現了大S作為一個30歲的女性心智更成熟的魅力。大S在書中首度披露了自己的愛情經歷,包括初戀男友的故事等等。
  • 渡邊淳一臨終遺作《我永遠的家》:一部個人回憶錄
    從昨天下午開始,斷斷續續,利用了三個多小時,渡邊純一的臨終遺作《我永遠的家》看完了,給我的感覺是真實。讀起來就感覺停不下來,仿佛在聽一位長者在冬日的爐火旁娓娓道來,講述自己幼年以及正值青春時候的經歷,沒有驚心動魄的情景,卻感覺一如既往地親切。
  • 知情者說雷鋒: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同時,全軍青年英模代表、全國青年典型代表將分別向全軍官兵、全國青少年發出倡議,號召廣大官兵和青少年自覺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爭做雷鋒傳人。雷鋒,億萬中國人半個多世紀來的偶像。他22歲短暫的生命,鑄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今天,為您推薦焦凡洪散文《他們心中的雷鋒》,敬請關注!他們心中的雷鋒一月的長沙,清風習習,細雨濛濛。
  • 54年過去了,那支叫雷鋒的部隊如今什麼樣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通訊員 張歌 鄧慶穎「雷鋒!」「到!」「希望你們傳承雷鋒精神,為改革強軍再立新功……」一聲點名,數千名「雷鋒」回應。6月下旬,第79集團軍某旅「追憶雷鋒、賡續血脈」交流會上,雷鋒班班長畢萬昌動情講述「雷鋒故事」,臺下官兵熱血澎湃。「1963年,國防部命名原瀋陽軍區某部運輸連二排四班為雷鋒班。
  • 歷史上真實的傅恆是什麼樣?別被古裝劇騙了,他一生只愛一個女子
    導語:歷史上真實的傅恆是什麼樣?別被古裝劇騙了,他一生只愛一個女子相信喜歡看宮鬥電視劇的電視迷們都看過《延禧攻略》,在這部經典古裝劇裡面,圍繞著瓔珞展開的劇情非常吸引人,演員們的演技也讓大眾的情緒跟著電視劇裡的人物而動,不得不說這是一部成功「吸睛」的電視劇。
  • 人們或許都遺忘了薩特在二戰中的真實歷史
    在書中,他展示了許多歷史教訓,講了包括薩特在內的文化人對納粹掌權,以及納粹倒臺後的政治態度。大家或許遺忘了薩特在二戰中的真實歷史。克萊夫·詹姆斯在《文化失憶》裡對薩特也沒有好話,為何克萊夫·詹姆斯會討厭薩特?在加速遺忘的時代,為何我們需要成為記憶者?成為一名記憶者,我們能從歷史中得到什麼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