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也穩中帶皮《歷史那些事》如何做到在史實邊界裡自在歡脫

2021-01-08 傳媒柯南001

「請問,可以催更嗎?」

《歷史那些事》第一季剛剛收官,便收到了來自各大平臺上網友的「催更通知」。這部另類的紀錄片第一季僅有8集,每集不過30分鐘,短小精幹的體量卻沒有阻擋它破圈成為爆款的腳步。

近日,《歷史那些事》第二季第一集一上線,僅在B站上便斬獲了2000餘條網友走心評論。如何開啟塵封的歷史故事,並讓它「鮮活」起來?《歷史那些事》這部具有實驗價值的紀錄片,已經給出了不一樣的回答。

關照當下生活

解鎖小眾歷史故事

提起「歷史」二字,最容易讓人們想起「以史明鑑」這樣宏達且嚴肅的命題。但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必然沉澱著瑣碎的故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繫更緊密。

第二季《歷史那些事》便從當下年輕人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切入,再從眾多典故、事件和人物中截取多個維度與之相呼應。無論是第一集關注的「脫髮」,還是第二集的「女性獨立」主題,兩期內容皆獲得網友的積極響應。

在《從頭開始》一集中,便將古代王莽、白居易、曹丕等人對付脫髮的故事,和當代社會程式設計師在遊戲內外的發量差別相結合,讓關於脫髮的問題既有當代最常見的情況反饋,又能讓飽受這一問題困擾的人們,在史料中找到一定的方法和情感宣洩點。

第二集《請叫我易安大人》,更是讓網友充分領略到了李清照這位「千古第一才女」的隱藏人設。以往,課本裡的李清照總跟「婉約」二字捆綁在一起,但事實上,在《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等耳熟能詳的宋詞經典背後,李清照更有著超級「豪放」的一面。

她的才華,令當時的很多名流才子可望不可即,但女人過於出類拔萃卻不被世俗禮教所容,正因如此,李清照被很多目光短淺之人認為缺少德行;而她的政治格局也極為宏大,一首《夏日絕句》將許多男人身上都缺乏的家國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

言辭犀利懟一眾著名詞人;告發第二任丈夫張汝舟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以擺脫不幸婚姻,爭取自由等舉動看似驚世駭俗,但實則是李清照身為女性爭取獨立自主的表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回望第一季的《歷史那些事》,蘇東坡對於美食的熱愛、魏晉時期美男子們的愛好、乾隆皇帝的蓋章癖好等都是歷史中大人物的「小事」,而事件雖小,卻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熱門歷史人物不常被關注的個性特點。

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早就從理論的高度,對這類看起來平常,卻包含無盡樂趣的知識點進行了歸納總結:詼諧文化來自民間,與官方文化相對,具有非常「深刻的非官方性質」,官方文化是固化的,而詼諧文化則相對自由、活潑的,更有活力。

與此同時,用網絡詼諧化的戲劇手法對歷史人物進行「脫冕」,也是對嚴肅的主流文化進行了基於史實的別樣解讀,能讓普通觀眾也沉浸其中,而不受知識維度的束縛。

正如《歷史那些事》主題曲唱的那般:「歷史是夢想和我們的愛恨……」紀錄片必須充滿強烈的情感,引發受眾的共鳴,而不只是單純地記錄事實。而真實,是一種敘述方式、一種價值判斷,是基於價值立場上的敘述,其本身是對價值立場的建構。

紀錄片的創作者應恰如其分地掌握紀錄片的特性,運用各種手段,通過紀錄片響應觀眾對「真實感」、「貼近性」的訴求。

《歷史那些事》便是主打通過「趣味性」和「吸引力」來升級「真實感」。第一季側重表現歷史人物的獨特個性,第二季開始探討熱點現象,可以說是比較全面的涵蓋了當今的流行元素,解鎖了諸多從未被呈現於世人面前的「小眾」歷史,自然也能讓觀眾產生好奇之心,繼而對節目內容保持高粘性度。

契合網生特性

打破固化表現手法

在新的媒介技術驅動下,契合網生內容特性的紀錄片已經成為趨勢。這一類紀錄片在創作手法、記錄形態、表現主體和影像質感上都在打破固有的模式。

相較於以往灌輸式的紀錄片,《歷史那些事》片段化的內容設置更顯特色。各板塊內容雖有連續性,卻也可獨立成篇,整體拼接而成,符合當下網生內容風格定位。細緻剖析節目的整體構造,會發現每一處都有主創團隊暗含的驚喜。

1. 無一處不藏「梗」,玩轉網絡文化

可以說,《歷史那些事》無縫連接了歷史知識和時下熱點。

在標題方面,如第一季第二集《我在我家偷文物》致敬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標題句式;第三集《請回答604》讓人不禁聯想到熱播韓劇《請回答 1988》;第七集《愛發彈幕的乾隆同學》則「關照」了番劇《愛吃拉麵的小泉同學》的標題。

而第二季的996和女性獨立也都快速為今年的熱門話題「解鎖」。

與網絡流行短視頻、電影的「握手」也是節目一大亮點。第一季第三集《請回答 604》的小劇場則運用了網絡三大表情包中的兩個源頭視頻「梗」:一是借用廣西南寧偷車賊周某在看守所裡的經典臺詞「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二是源自於綜藝《變形計》的網絡流行語「真香」警告。

除此之外,第一季第五集《傅粉何郎》的犀利畫風堪比情感綜藝《愛情保衛戰》;在介紹五石散的做法時仿佛讓觀眾重溫《舌尖上的中國》;《從頭開始》一集中又還原了養生類節目的模式。

無疑,節目中處處埋藏的梗皆能被「挖出」,這無疑基於節目組對網絡流行文化的深諳。

2. 中插劇場緊貼趨勢,增強戲劇性

「中插」形式是近年來電視劇中較為流行的模式,原本是以承接劇中故事的形式,進行廣告。《歷史那些事》中,也巧妙地運用了中插劇場。

首先,中插劇場串聯起了單集的前後板塊,以一個完整故事的形式,凝練表達敘事主題,並增強了敘事上的戲劇性。在《一口鍋的逆襲》中,導演將秦武王嬴蕩「扛鼎絕臏」的歷史小插曲置於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歷史講述之後,扮演者誇張搞怪的表演動作令人不禁莞爾,對於青銅鼎這種冰冷的器物也有了更生動的了解,頗有趣味。

另外,傳統歷史紀錄片主要以平鋪直敘的方式進行,但較為沉悶。但《歷史那些事》中有著次元特色的小劇場形式,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觀看興趣。從小劇場開始時滿屏的「正片開始」彈幕可以看出,觀眾對這種創意解說是認同的。

片中每一個小劇場的結尾,都會引用一句名言作為無聲文案,以此達到概括和升華主題的目的,同時也是創作團隊對這一段歷史基於自身價值立場的敘述。

如第一季第七集裡,在小劇場介紹完乾隆皇帝愛蓋章題跋的行為後,結尾就引用了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的名言「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既是有力的總結,又巧妙地對乾隆愛蓋章的行為進行了吐槽。

3. 其他流行元素樂趣無窮

「他遊歷赤壁作一詞兩賦,引來了無數點讚收藏投幣……自此東坡居士成了北宋文學史上的大 IP。」這段解說詞在第一集一出現就為文案奠定了歡脫的基調。諸如「進入青春期的溥儀,不想再當死宅」、「光汽四濺,嗶哩嗶哩」這樣的解說詞一經釋放,也都引發了屏幕內外的集體狂歡。

傳統歷史紀錄片的配樂無不是大氣磅礴的,但《歷史那些事》卻不按套路出牌。新一季的《從頭開始》中,創作團隊就讓「凱撒大帝」和「王莽」對彪Rap,將二者都飽受脫髮的事實演繹出來。如此別致的視聽結合,著實吸睛無數。

老婆一直比自己優秀是種什麼體驗?針對這個困惑,《請叫我易安大人》中的趙明誠想到「者也」上問一問,這波操作是不是很眼熟?

雖然緊貼網生內容的特性,但《歷史那些事》並沒有以惡搞和虛構的方式取悅觀眾,而是在尊重原有史實的基礎上將說史的重點進行了轉換。讓觀眾在收穫歷史小知識的同時,還能夠享受學習帶來的愉悅和快樂,這也是網際網路時代下歷史紀錄片需要去開創和深化的全新觀影體驗。

一場文化實驗?

更是一種新的溝通方式

《歷史那些事》在每集片頭都提示:「本片為實驗紀錄片,所有人物、故事均有古籍記載;歷史小劇場是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歷史,內容均有史料支撐,不惡搞,非虛構。」表明了創作團隊的態度,即在堅守紀錄片「內容真實」的底線之上,用實驗性的、創新的、非傳統的方式來講述歷史。

紀錄片向觀眾講述某一歷史故事,最高的境界便是達成一種溝通,《歷史那些事》無疑讓歷史知識和觀眾、節目形式和觀眾間、紀錄片創作形成了交流。

浩如煙海的歷史庫中,只有佶屈聱牙的文字,而普通觀眾更是難以深度進入歷史的大樓,只能從有限的課本中了解到基礎歷史知識。這樣一來,更多有趣、小眾且能配合反映個人發展和社會變遷的史料會一直被忽略。普羅大眾也會對某一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認知更為固化。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不利於歷史知識的傳播。

但正因為有了《歷史那些事》,觀眾可以看到古今中外歷史名人治脫髮的秘籍、懟一眾著名詞人的李清照、為了吃費盡心思的蘇東坡、偷自家文物的溥儀等等。一旦塵封的歷史被開啟,其中的樂趣便會發散,被更多的觀眾得以了解其中奧秘。

此外,《歷史那些事》也在以破次元、後現代的方式解構歷史。豐富的板塊設計,讓節目能夠一直和觀眾保持互動。如同上文所分析的,觀眾可以頻繁地在標題、中插劇場、Rap、解說詞中看到二次元粉絲喜聞樂見的漫畫梗和B站行話,其間充滿了年輕、時尚、前衛的特色。

細緻觀察不難發現,即便是被設計的角色,《歷史那些事》也在用細節讓歷史人物和觀眾有所交流。《從頭開始》中,王莽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飽受脫髮困擾,只能靠佩戴發幘修飾。

演員觸摸髮際線、緊鎖眉頭和故意昂頭等細節化的表演,都讓觀眾看到了一代帝王也有的不自信之處,格外接地氣。這種處理方式打破了時空的局限性,更讓紀錄片的人文情懷得以體現。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實驗性紀錄片,《歷史那些事》本身就肩負著衝破慣有模式束縛的重任。在紀錄片的發展史上,有著弗拉哈迪、格裡爾遜、伊文思等不同流派,但沒人規定紀錄片就該是某種固化表達,世界流派的多樣性,也透露出變革的必要性。《歷史那些事》也在紀錄片創作領域擔當起了橋梁的作用,進行著更具網際網路思維的探索。

歷史知識如果不經過傳播,便會「養在深閨人未識」。而一旦過度娛樂,又會媚俗化。《歷史那些事》很好地把握了知識性和趣味性之間的度,堅守了紀錄片的真實原則,又結合了網生時代的文化傳播特色,吸引到更多的觀眾停駐觀看。

目前,《歷史那些事》第二季已經陸續在每周四晚7點上線B站。已經上線的《從頭開始》和《請叫我易安大人》皆頻頻獲得網友點讚。想拔草更多歷史書裡學不到的知識?請繼續盤《歷史那些事》,就對了!

相關焦點

  • 《歷史那些事》寓教於樂 奇葩名士展魏晉風流
    實驗紀錄片《歷史那些事》已經播出過半,對歷史趣事的挖掘愈發深入。從宋代蘇東坡的「吃貨」屬性,到「監守自盜」的末代皇帝溥儀,從隋朝的皇室紛爭,到「鼎」的歷史變遷,《歷史那些事》將厚重史實與輕鬆愉快的敘事結合,給年輕觀眾打造了一場歷史盛宴。還原歷史趣事,也有呈現形式的創新,《歷史那些事》讓「歷史」這個嚴肅的主題集聚了流行文化的煙火氣。熱血劇場笑中有淚  「鬼才編劇」直播寵粉《歷史那些事》第四集《一口鍋的逆襲》講的是一個關於「鼎」的故事。
  • 哈登首秀夜:大哥天下無敵,三弟智勇雙全,納什穩中帶皮
    同時據記者Marc J Spears報導稱,NBA球員換隊後或者生涯前10場的最高分統計中,杜蘭特(307分)僅次於張伯倫(371分)排在歷史第二。看起來,跟腱大傷沒有讓杜蘭特失去往日的風採和砍瓜切菜的得分能力,他依然是揮舞鐮刀、無情收割比賽的「死神」。三弟智勇雙全除了杜蘭特之外,哈登的發揮同樣值得稱道。
  • 奇妙之城走進外剛內柔的貴陽,周深性格中的「皮」終於找到原因
    望仙臺上觀星鬥,敢叫太白枉神仙——《登望仙臺》 一首古詩描繪出了風景如畫的貴陽,時代風雲變幻,如今的貴陽究竟如何?走進《奇妙之城》貴陽站。《奇妙之城》終於展現在觀眾面前,一部大型紀實紀錄片拉開了帷幕。《奇妙之城》的特殊之處就在於,不僅採用了紀錄片的形式,還邀請到了「流量小生」的加盟。
  • 紀錄片《辛亥》:「歷史漩渦旁邊的人」口述歷史
    新華網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 白瀛)由北京電視臺攝製的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紀錄片《辛亥》正在北京衛視、北京公共·新聞頻道播出。日前在京舉行的座談會上,有專家認為,該片使用歷史見證人口述等諸多創新手法,突破了歷史紀錄片的陳舊模式。
  • 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選題視角初探——以BBC藝術題材紀錄片為例
    本文分析BBC藝術題材紀錄片選題視角上的成功經驗,為我國藝術題材紀錄片創作提供借鑑。 一、選題視角對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的重要性 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是指以真實記錄影像的方式關注社會歷史長河中經得起推敲的有關經典藝術的生存狀態、歷史、人物、作品等的紀錄片形式。
  • 致孤獨的紀錄片人,FIRST紀錄片實驗室徵集中
    紀錄片人,總是孤獨。他們在場,並且持續在場,但在通向投資和觀看的路徑裡,又時常缺席。紀錄片實驗室轉眼行至第五年,我們陪伴、關心、支持那些抵抗遺忘和穩健創作的人,告訴他們,他們並不孤獨。劉漢祥導演說,紀錄片是他的家。他們願意敞開自己的家。
  • 宅在家裡看什麼?這65部藝術紀錄片不要錯過!
    羅浮宮如何保護名畫《蒙娜麗莎》?為什麼拿破崙請人作了一幅滿是謊言的畫像?《博物館的秘密》攝製組前往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去尋找展品背後的故事。耳熟能詳或是迷霧重重,這些故事都充斥著詭秘與迷人的色彩。從蒙娜麗莎、西斯廷教堂和圖坦卡蒙國王的黃金面具,再到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神秘的「坦克室」,該季裡充滿了我們已知的和未知的驚人真相。
  • 左手1950、右手2018,好看視頻彌合紀錄片與短視頻的文化「鴻溝」
    在一個以速度和遺忘為標記的現代社會裡,更加凸顯出記憶的重要性,紀錄片被公認為是影像化的史書,給人類歷史文化撰記立章。然而,90年代中後期起,因既不夠接地氣,話語模式又單一化,「中國紀錄片令人失望地潰敗了,局部成功也無力挽回作為一種產業的市場淪陷」,備受冷落。
  • 紀錄片《辛亥》表現手法新穎 歷史邊緣人口述革命
    作為一部歷史紀錄片,該片表現手法讓人耳目一新,不同於以往同類型片子慣用的重回故居、旁白史料、採訪後代等套路。來自北京人藝的演員分別扮演外交家、時評家、記者報人等民國時期的「當時人」,口述那段波譎雲詭的歷史,用講述的方式帶領觀眾回看「辛亥革命」。
  • 導演徐瑋超:紀錄片是在紀錄歷史丨洞察紀實影像
    作為《告別十二歲》《流浪歸途》等紀錄電影的導演,徐瑋超始終將鏡頭對準大眾視野外的地域和人群,對他而言,拍攝是紀錄當下,但紀錄的影像,卻在補足一段歷史。徐瑋超:獨立紀錄片導演,2019年FIRST競賽初審。代表作品《告別十二歲》《流浪歸途》(正在拍攝中)。
  • 歷史紀錄片中「情景再現」的把握與處理
    「情景再現」是近年的歷史紀錄片中常用的一種對於歷史場景復原再現的表現手法。紀錄片大師伊文思稱之為「重拾現場」或「復原補拍」,而在國內,更多的人使用「情景再現」「現場模擬」這類詞來表述。它是歷史紀錄片創作中由於史實資料缺乏而在敘事中採取的一種無奈而有效的表達手法。
  • 盤點歷史上那些臨死前都要皮一下的人,皮可以,連累到他人好嗎
    2020-12-11 14:50:37 來源: 詩酒縱流年 舉報   有人問:歷史上有哪些臨死前還要皮一下的人呢
  • 大學生拍紀錄片:用鏡頭記錄兩座園林的兩岸情緣
    廈門理工數字創意學院學生耗時兩年,從鼓浪嶼菽莊花園和臺灣板橋花園入手,拍攝歷史人文紀錄片《園緣》,講述了臺灣林氏家族幾代人在兩岸間來回輾轉,起起伏伏的發展歷程。透過在臺灣和大陸對望的這兩座花園,透視那個特殊的年代,林氏家族背後微縮的臺灣近代史和兩岸分分合合、難以割捨的血脈之情。  一個全部由學生組成的團隊,如何完成題材龐大的紀錄片的全程製作?
  • 《生門》製片人戴年文:「紀錄片本身就該掙錢」
    而一部聚焦婦產科生育的紀錄片《生門》,不僅在豆瓣獲得劇版評分9.5、影版評分8.7分的成績,還將版權輸出到東方衛視和愛奇藝,成為紀錄片行業中作品口碑與商業回報兼具的典型案例。近日,紀實觀察(ID:jishiguancha)邀請到《生門》製片人戴年文,和他聊了聊《生門》闖入市場的那些事。拍攝對象與拍攝者的關係是紀錄片拍攝中非常敏感的話題。
  • 推薦幾部紀錄片給您
    《如果國寶會說話》 一部關於歷史的紀錄片,現在已更新至第三季。紀錄片每集有5分鐘的時間,適應了網際網路時代利用碎片化傳播的特徵,講述一件文物,介紹國寶背後的中國精神、中國審美和中國價值觀,帶領觀眾讀懂中華文化。通俗易懂、活潑的解說詞讓離我們感覺和這些很遠的文物更親近了,也增強了趣味性。
  • 關鍵在儒家理念與史實的衝突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仁獸,雖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不群不旅」,但本性強大,「不入陷阱,不入羅網,文章斌斌」。古人深信,一旦麒麟出現,天下必有聖王出現。因此,麒麟現世,必然是一嘉瑞。既然天下都將出聖王了,應該是皆大歡喜之事,為何孔子卻如此哀傷?在確認捕獲了麒麟後,孔子哀嘆道:「我的道已經窮盡了!」因此,在「獲麟」一句後,放下了手中的筆,從此不再寫《春秋》。
  • 小工匠大歷史 擇一事終一生
    (原標題:小工匠大歷史 擇一事終一生)
  • 這部紀錄片名叫《中國》,畫面極致唯美,主題宏大不枯燥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正在播出的紀錄片《中國》,由爆款紀錄片《河西走廊》團隊拍攝,剛一播出就收穫無數好評,該片畫面、解說詞做到了極致唯美,也找到了獨特的敘事方式,輕鬆駕馭了中國歷史這個宏大題材。
  • 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以影像重現歷史,追溯詩人的悲歡與無奈
    上星期有幸一連看了兩部紀錄片電影,一部是預定在全臺上映的《海的彼端》,另一部是預定在臺北、臺南與高雄上映的文學紀錄片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兩部紀錄片都間接或直接跟日據時期與臺灣歷史事件有關。紀錄片中主角,有的人生因此丕變,輾轉流離在海外大半生;有的甚至因此喪命,在歷史的大洪流中。
  • 穿書古言《扶腰》:女主穩中帶皮,男主扮豬吃虎,偏執病態被治癒
    《扶腰》作者:華三千文案:溫阮穿進一本女性先鋒向深夜檔小說裡,成為全書牌最好,死最慘的女配。系統要求溫阮攻略男主,溫阮說:去你噠~父親乃一品靖遠候,大哥入朝官拜鴻臚寺,二哥腰纏萬貫第一富,她是溫家掌中珠。她是腦子被糊了水泥,才要去攻略一個根本不愛自己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