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可以催更嗎?」
《歷史那些事》第一季剛剛收官,便收到了來自各大平臺上網友的「催更通知」。這部另類的紀錄片第一季僅有8集,每集不過30分鐘,短小精幹的體量卻沒有阻擋它破圈成為爆款的腳步。
近日,《歷史那些事》第二季第一集一上線,僅在B站上便斬獲了2000餘條網友走心評論。如何開啟塵封的歷史故事,並讓它「鮮活」起來?《歷史那些事》這部具有實驗價值的紀錄片,已經給出了不一樣的回答。
關照當下生活
解鎖小眾歷史故事
提起「歷史」二字,最容易讓人們想起「以史明鑑」這樣宏達且嚴肅的命題。但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必然沉澱著瑣碎的故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繫更緊密。
第二季《歷史那些事》便從當下年輕人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切入,再從眾多典故、事件和人物中截取多個維度與之相呼應。無論是第一集關注的「脫髮」,還是第二集的「女性獨立」主題,兩期內容皆獲得網友的積極響應。
在《從頭開始》一集中,便將古代王莽、白居易、曹丕等人對付脫髮的故事,和當代社會程式設計師在遊戲內外的發量差別相結合,讓關於脫髮的問題既有當代最常見的情況反饋,又能讓飽受這一問題困擾的人們,在史料中找到一定的方法和情感宣洩點。
第二集《請叫我易安大人》,更是讓網友充分領略到了李清照這位「千古第一才女」的隱藏人設。以往,課本裡的李清照總跟「婉約」二字捆綁在一起,但事實上,在《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等耳熟能詳的宋詞經典背後,李清照更有著超級「豪放」的一面。
她的才華,令當時的很多名流才子可望不可即,但女人過於出類拔萃卻不被世俗禮教所容,正因如此,李清照被很多目光短淺之人認為缺少德行;而她的政治格局也極為宏大,一首《夏日絕句》將許多男人身上都缺乏的家國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
言辭犀利懟一眾著名詞人;告發第二任丈夫張汝舟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以擺脫不幸婚姻,爭取自由等舉動看似驚世駭俗,但實則是李清照身為女性爭取獨立自主的表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回望第一季的《歷史那些事》,蘇東坡對於美食的熱愛、魏晉時期美男子們的愛好、乾隆皇帝的蓋章癖好等都是歷史中大人物的「小事」,而事件雖小,卻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熱門歷史人物不常被關注的個性特點。
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早就從理論的高度,對這類看起來平常,卻包含無盡樂趣的知識點進行了歸納總結:詼諧文化來自民間,與官方文化相對,具有非常「深刻的非官方性質」,官方文化是固化的,而詼諧文化則相對自由、活潑的,更有活力。
與此同時,用網絡詼諧化的戲劇手法對歷史人物進行「脫冕」,也是對嚴肅的主流文化進行了基於史實的別樣解讀,能讓普通觀眾也沉浸其中,而不受知識維度的束縛。
正如《歷史那些事》主題曲唱的那般:「歷史是夢想和我們的愛恨……」紀錄片必須充滿強烈的情感,引發受眾的共鳴,而不只是單純地記錄事實。而真實,是一種敘述方式、一種價值判斷,是基於價值立場上的敘述,其本身是對價值立場的建構。
紀錄片的創作者應恰如其分地掌握紀錄片的特性,運用各種手段,通過紀錄片響應觀眾對「真實感」、「貼近性」的訴求。
《歷史那些事》便是主打通過「趣味性」和「吸引力」來升級「真實感」。第一季側重表現歷史人物的獨特個性,第二季開始探討熱點現象,可以說是比較全面的涵蓋了當今的流行元素,解鎖了諸多從未被呈現於世人面前的「小眾」歷史,自然也能讓觀眾產生好奇之心,繼而對節目內容保持高粘性度。
契合網生特性
打破固化表現手法
在新的媒介技術驅動下,契合網生內容特性的紀錄片已經成為趨勢。這一類紀錄片在創作手法、記錄形態、表現主體和影像質感上都在打破固有的模式。
相較於以往灌輸式的紀錄片,《歷史那些事》片段化的內容設置更顯特色。各板塊內容雖有連續性,卻也可獨立成篇,整體拼接而成,符合當下網生內容風格定位。細緻剖析節目的整體構造,會發現每一處都有主創團隊暗含的驚喜。
1. 無一處不藏「梗」,玩轉網絡文化
可以說,《歷史那些事》無縫連接了歷史知識和時下熱點。
在標題方面,如第一季第二集《我在我家偷文物》致敬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標題句式;第三集《請回答604》讓人不禁聯想到熱播韓劇《請回答 1988》;第七集《愛發彈幕的乾隆同學》則「關照」了番劇《愛吃拉麵的小泉同學》的標題。
而第二季的996和女性獨立也都快速為今年的熱門話題「解鎖」。
與網絡流行短視頻、電影的「握手」也是節目一大亮點。第一季第三集《請回答 604》的小劇場則運用了網絡三大表情包中的兩個源頭視頻「梗」:一是借用廣西南寧偷車賊周某在看守所裡的經典臺詞「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二是源自於綜藝《變形計》的網絡流行語「真香」警告。
除此之外,第一季第五集《傅粉何郎》的犀利畫風堪比情感綜藝《愛情保衛戰》;在介紹五石散的做法時仿佛讓觀眾重溫《舌尖上的中國》;《從頭開始》一集中又還原了養生類節目的模式。
無疑,節目中處處埋藏的梗皆能被「挖出」,這無疑基於節目組對網絡流行文化的深諳。
2. 中插劇場緊貼趨勢,增強戲劇性
「中插」形式是近年來電視劇中較為流行的模式,原本是以承接劇中故事的形式,進行廣告。《歷史那些事》中,也巧妙地運用了中插劇場。
首先,中插劇場串聯起了單集的前後板塊,以一個完整故事的形式,凝練表達敘事主題,並增強了敘事上的戲劇性。在《一口鍋的逆襲》中,導演將秦武王嬴蕩「扛鼎絕臏」的歷史小插曲置於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歷史講述之後,扮演者誇張搞怪的表演動作令人不禁莞爾,對於青銅鼎這種冰冷的器物也有了更生動的了解,頗有趣味。
另外,傳統歷史紀錄片主要以平鋪直敘的方式進行,但較為沉悶。但《歷史那些事》中有著次元特色的小劇場形式,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觀看興趣。從小劇場開始時滿屏的「正片開始」彈幕可以看出,觀眾對這種創意解說是認同的。
片中每一個小劇場的結尾,都會引用一句名言作為無聲文案,以此達到概括和升華主題的目的,同時也是創作團隊對這一段歷史基於自身價值立場的敘述。
如第一季第七集裡,在小劇場介紹完乾隆皇帝愛蓋章題跋的行為後,結尾就引用了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的名言「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既是有力的總結,又巧妙地對乾隆愛蓋章的行為進行了吐槽。
3. 其他流行元素樂趣無窮
「他遊歷赤壁作一詞兩賦,引來了無數點讚收藏投幣……自此東坡居士成了北宋文學史上的大 IP。」這段解說詞在第一集一出現就為文案奠定了歡脫的基調。諸如「進入青春期的溥儀,不想再當死宅」、「光汽四濺,嗶哩嗶哩」這樣的解說詞一經釋放,也都引發了屏幕內外的集體狂歡。
傳統歷史紀錄片的配樂無不是大氣磅礴的,但《歷史那些事》卻不按套路出牌。新一季的《從頭開始》中,創作團隊就讓「凱撒大帝」和「王莽」對彪Rap,將二者都飽受脫髮的事實演繹出來。如此別致的視聽結合,著實吸睛無數。
老婆一直比自己優秀是種什麼體驗?針對這個困惑,《請叫我易安大人》中的趙明誠想到「者也」上問一問,這波操作是不是很眼熟?
雖然緊貼網生內容的特性,但《歷史那些事》並沒有以惡搞和虛構的方式取悅觀眾,而是在尊重原有史實的基礎上將說史的重點進行了轉換。讓觀眾在收穫歷史小知識的同時,還能夠享受學習帶來的愉悅和快樂,這也是網際網路時代下歷史紀錄片需要去開創和深化的全新觀影體驗。
一場文化實驗?
更是一種新的溝通方式
《歷史那些事》在每集片頭都提示:「本片為實驗紀錄片,所有人物、故事均有古籍記載;歷史小劇場是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歷史,內容均有史料支撐,不惡搞,非虛構。」表明了創作團隊的態度,即在堅守紀錄片「內容真實」的底線之上,用實驗性的、創新的、非傳統的方式來講述歷史。
紀錄片向觀眾講述某一歷史故事,最高的境界便是達成一種溝通,《歷史那些事》無疑讓歷史知識和觀眾、節目形式和觀眾間、紀錄片創作形成了交流。
浩如煙海的歷史庫中,只有佶屈聱牙的文字,而普通觀眾更是難以深度進入歷史的大樓,只能從有限的課本中了解到基礎歷史知識。這樣一來,更多有趣、小眾且能配合反映個人發展和社會變遷的史料會一直被忽略。普羅大眾也會對某一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認知更為固化。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不利於歷史知識的傳播。
但正因為有了《歷史那些事》,觀眾可以看到古今中外歷史名人治脫髮的秘籍、懟一眾著名詞人的李清照、為了吃費盡心思的蘇東坡、偷自家文物的溥儀等等。一旦塵封的歷史被開啟,其中的樂趣便會發散,被更多的觀眾得以了解其中奧秘。
此外,《歷史那些事》也在以破次元、後現代的方式解構歷史。豐富的板塊設計,讓節目能夠一直和觀眾保持互動。如同上文所分析的,觀眾可以頻繁地在標題、中插劇場、Rap、解說詞中看到二次元粉絲喜聞樂見的漫畫梗和B站行話,其間充滿了年輕、時尚、前衛的特色。
細緻觀察不難發現,即便是被設計的角色,《歷史那些事》也在用細節讓歷史人物和觀眾有所交流。《從頭開始》中,王莽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飽受脫髮困擾,只能靠佩戴發幘修飾。
演員觸摸髮際線、緊鎖眉頭和故意昂頭等細節化的表演,都讓觀眾看到了一代帝王也有的不自信之處,格外接地氣。這種處理方式打破了時空的局限性,更讓紀錄片的人文情懷得以體現。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實驗性紀錄片,《歷史那些事》本身就肩負著衝破慣有模式束縛的重任。在紀錄片的發展史上,有著弗拉哈迪、格裡爾遜、伊文思等不同流派,但沒人規定紀錄片就該是某種固化表達,世界流派的多樣性,也透露出變革的必要性。《歷史那些事》也在紀錄片創作領域擔當起了橋梁的作用,進行著更具網際網路思維的探索。
歷史知識如果不經過傳播,便會「養在深閨人未識」。而一旦過度娛樂,又會媚俗化。《歷史那些事》很好地把握了知識性和趣味性之間的度,堅守了紀錄片的真實原則,又結合了網生時代的文化傳播特色,吸引到更多的觀眾停駐觀看。
目前,《歷史那些事》第二季已經陸續在每周四晚7點上線B站。已經上線的《從頭開始》和《請叫我易安大人》皆頻頻獲得網友點讚。想拔草更多歷史書裡學不到的知識?請繼續盤《歷史那些事》,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