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為何「絕筆於獲麟一句」?關鍵在儒家理念與史實的衝突

2021-01-09 欲雲談史論今

《春秋·哀公十四年》有這麼一條記載:「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這條記載後,傳統儒家學者觀點,《春秋》就到此結束了。因此,專門負責解經的《春秋公羊傳》與《春秋穀梁傳》都終於此年,「西狩獲麟」成了此二傳的最後一條記錄。

可流傳至今的《春秋》記載卻並未結束,而是到魯哀公十六年截止。這也很正常,因為孔夫子是在此年去世。以傳統說法,《春秋》是由孔夫子編撰,孔夫子本人都已過世,他的著作自然也就至此完結。

傳統上都說,《春秋》之所以多出兩年,是孔門弟子後加的,所以才出現了《公羊傳》、《穀梁傳》和《春秋》在記載上的差異。可不管怎樣,為什麼孔子編撰《春秋》,卻要絕筆於「獲麟」一句?

這其中原因,《公羊傳》給出了解釋。

魯哀公十四年春天,魯國叔孫氏的趕車人子鉏商在西部大野澤(今山東巨野北)打獵,捕獲到了一頭麒麟。有人把這消息告知了孔子,不想他聽了後卻淚如雨下,淚水竟然打溼了他衣服的前襟!孔子一邊拭淚,還不停地喃喃自語:「它是為誰而來呢?它是為誰而來呢?」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仁獸,雖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不群不旅」,但本性強大,「不入陷阱,不入羅網,文章斌斌」。古人深信,一旦麒麟出現,天下必有聖王出現。因此,麒麟現世,必然是一嘉瑞。既然天下都將出聖王了,應該是皆大歡喜之事,為何孔子卻如此哀傷?

在確認捕獲了麒麟後,孔子哀嘆道:「我的道已經窮盡了!」因此,在「獲麟」一句後,放下了手中的筆,從此不再寫《春秋》。

杜預為此解釋,「麟者仁獸,聖王之嘉瑞也,時無明王,出而遇獲。仲尼傷周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故因《魯春秋》而修中興之教,絕筆於獲麟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麒麟如此聖明的仁獸,卻被一低賤的車夫俘獲,這不正是周道不興的明證嗎?

正因為如此,孔子才哀傷不已:他一生所追求的夢想,也許再也無法實現了;再寫《春秋》又有何用?

近現代的史學家們,很多都對孔子編撰《春秋》之說就持懷疑態度,因此對於「孔子絕筆於獲麟一句」之說並不太信以為真。所謂孔子「絕筆於獲麟一句」,很大程度上是後世儒家學者為美化孔子而編撰出來的故事!

然而,《春秋》雖然可能並非孔子所著,但《春秋》與孔子的淵源卻匪淺。

作為開私學之風的第一人,孔子的教學內容,肯定離不開歷史。晉人司馬侯向晉悼公推薦叔向來做晉平公老師,其理由就是叔向熟讀史書。作為魯國司寇,孔子有機會讀到魯國官史;後來周遊列國,也有機會看到其他諸侯國與周王室的史書。即便孔子不曾編撰《春秋》,作為儒家「十三經」之一,那些編撰《春秋》者必定也是深受孔子學說影響之人。這其中,肯定有不少人是孔子的親傳門生。

也就是說,即便《春秋》不是孔子本人編撰,但《春秋》肯定是孔子思想的結晶。因此,《春秋》絕筆於「獲麟一句」,雖然不一定是史實,可卻真實反映了儒家思想在當時不受重視的現狀:天下禮崩樂壞,列國在內則臣弒君、君討臣,在外則侵伐不斷,有誰還在乎什麼破周禮與周道?

魯哀公十四年,齊國陳恆殺死了齊簡公。孔子聽說後,為此齋戒三日,多次向魯哀公請求伐齊。面對齊國,魯哀公卻心有畏懼:「魯國長期以來就弱於齊國,您卻要討伐齊國,準備怎麼辦?」孔子義憤填膺地說道:「陳恆弒君,齊人不支持他的人有一半。以魯國之眾再加上齊國一半人的力量,必然可戰勝他!」被孔國老這麼催促,魯哀公沒法,只得讓孔子去找當政的季孫氏。不出意外,季孫氏當面拒絕了孔子的請求!

亂世之中,亂臣賊子都可隨意弒君而得不到懲罰,孔子之道還有什麼存在價值?

所以,孔子「絕筆於獲麟一句」,與其說是史實,不如說是儒家學者對自家理念與當時社會格格不入而產生的一種絕望情緒。

儘管孔子一生竭力維持周道,提倡仁義,強調忠君愛民,可《春秋》記載的二百四十二年歷史,幾乎滿篇都是爾虞我詐、弒君篡位、恃強凌弱。儒家學者撰寫《春秋》,獨獨選擇了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六年的這段歷史,是否別有深意?

對於編撰《春秋》的目的,傳統儒家有一種說法: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編撰《春秋》,就是要將這段歷史中的亂臣賊子全都暴露出來,讓他們在後人面前無所遁形。後人讀過《春秋》後,認識到了亂臣賊子的真實面目,自然而然地就對身邊的亂臣賊子有所防備——這當然會讓後世亂臣賊子畏懼了。

話雖這麼說,卻有一重大的疑點:春秋時代,西周覆滅後就已拉開了大幕,為何《春秋》卻是從魯隱公元年開始?

以魯國國君而言,魯孝公在公元前769年去世,此後魯惠公被立為國君。如果《春秋》從魯惠公元年開始,就幾乎可以涵蓋從西周到東周轉化的整個過程。可為何《春秋》沒有從魯惠公開始呢?

《公羊傳》為此解釋,因為魯隱公時期的歷史是孔子高祖所能聽到最早的歷史。孔子及其父親時代的歷史(魯昭公、魯定公、魯哀公),人們對史實的說法已不同;孔子聽說過的魯文公、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時代的歷史,大家說法各異;在此之前的魯隱公、魯桓公、魯莊公、魯閔公、魯僖公時代的歷史,就更是眾說紛紜。因此,魯隱公之前的歷史,哪些是史實、哪些是傳說,孔子已無能分辨。為確保史實的可靠性,孔夫子才不得不從魯隱公開始記事。

以《公羊傳》的說辭,孔子時代還處於口述歷史時期,歷史還未能形成系統化的文字記載。

可不要說《春秋》時代,西周時期眾多帶文字的青銅器都能記載下許多歷史,何況是春秋以後長期遠離是非漩渦中心的魯國呢?因此,所謂史實不清的說辭,並不可信。

儒家學者之所以要錯過那段歷史,真實原因恐怕還是下面這一難題:周平王與攜王到底誰才是正宗的周王?

西周滅亡後,東周曾經有段「二王並立」的歷史:周平王與攜王二王長期對峙。到漢代以後,這一史實逐漸湮沒,鮮為人知。因此,太史公在撰寫《史記》時就完全忽略了這段史實。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二王並立」的這段歷史就已經人所不知了嗎?

以《公羊傳》的解釋,魯隱公之前的歷史孔子就已經不清不楚了,所以這段歷史在當時確實可能失傳。

可儒家另一部著作卻足以證明,當時人是知道「二王並立」這段歷史的。

王子朝被趕到楚國後,《左傳》作者借王子朝之口,明確地說出了這段歷史:「至於幽王,天不吊(善)周,王昏不若(順),用衍(失)厥(此)位;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以王子朝之說,攜王因為違反天命,被諸侯廢棄,所以周幽王后嗣周平王才得以被立,東遷到了洛陽。

《左傳》與《春秋》大約是在同一時期成書,《左傳》作者知道「二王並立」這段歷史,那麼編撰《春秋》之人不可能不知道。因此,儒家學者以史實不清為由迴避這段歷史,理由並不充分。真正他們想要迴避的核心關鍵,恰恰是周平王政權的正統性問題。

王子朝是周平王后裔,他當然不能承認攜王才是正統周王。

可實際上,攜王姬餘臣是周幽王之弟,西周覆滅後,被中原諸侯扶持而成為周王。在周王國絕大多數諸侯眼裡,他才是正統周王。與之相反,周平王是在西申國扶持下成為周王的;但西申國聯合犬戎、殺死周幽王滅西周的行徑,讓周平王成了弒父篡位的叛逆。雖然當時周平王不過十歲左右,是受人控制的傀儡,但他背上了弒父惡名,無論如何都不會被絕大多數周王國諸侯所認同。

後來鄭武公與晉文侯先後投奔了周平王,在鄭國和晉國支持下將攜王消滅,平王政權才獲得了合法地位。篡逆的周平王戰勝了正統的攜王,這究竟算是正義還是邪惡?

如果周平王戰勝攜王是正義之舉,那麼儒家思想的基礎就此喪失;如果是邪惡之舉,周平王一脈已穩坐王位長達兩百多年,其地位早已得到世人公認,孔子都無法否定其正統性。

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都會與儒家思想產生巨大的衝突。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乾脆迴避這一段歷史。

但儒家這種迴避歷史之舉,在時人普遍都知道這段歷史的前提下,就顯得更失可信度:儒家強調忠君、強調仁義,可自西周覆滅以來,周平王弒父篡位兩百年後,不也被天下人承認了嗎?儒家之道的意義何在?

這就是史實與儒家理念的重大衝突所在:亂世之中,為了在叢林中存活下來,人們不惜採取任何手段去戰勝自己的敵人。儒家所提倡的禮、義、仁、信,恰恰成為當時社會所鄙夷的東西。因此,孔子窮其一生試圖恢復周禮、讓天下由亂轉治的理念,也就成了一個空想。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小孔子三十歲的得意門生顏淵去世,孔子不甚悲傷地說:「唉!天要亡我了。」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門生子路在衛國內亂中喪生,再次遭受沉痛打擊的孔子說道:「唉!這是天要斷絕我了。」

得意門生先後去世,自身理念又得不到世人認同,獲麟即便是再大的嘉瑞,又怎能不讓孔子哀嘆不已?正是弟子們深深地體會到了老師的無奈,才會替他「絕筆於獲麟一句」吧?

不過,儒家學者們想不到的是,亂世中他們的理念為世人所鄙夷;可在治世中,統治者們卻強烈需要他們的這套理論來穩定人心。所以,後世漢武帝突然提出了「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開啟了「外儒內法」的全新治世模式。在先秦時期得不到重視的儒家,卻從漢代開始大行其道,在中國以後的兩千多年歷史上佔據了主導地位。

相關焦點

  • 絕筆獲麟,道統不斷
    為什麼說孔子寫春秋「絕筆於獲麟」?獲麟,就是捕獲麒麟的意思。一、麒麟的文化含義。古人說,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在《禮記·禮運第九》提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可見,麒麟是與龍鳳同一等級的靈獸。孔子為什麼把抓獲麒麟看得這麼重?以至於停下筆,不再寫《春秋》。《宋書》中說:麒麟者,仁獸也。雄性叫做麒,雌性叫麟。
  • 李白一組詩中,想效仿孔子絕筆於獲麟,你可知獲麟的典故?
    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的吶喊,表明要效仿孔子絕筆於獲麟。那麼,「獲麟」這一典故是怎麼一回事呢?據《孔子家語·辨物篇》記述:叔孫氏的車士名叫子鉏商,一次隨叔孫氏外出,在野外找尋柴火時,捕獲了一頭麒麟。子鉏商並沒有見過麒麟,加之麒麟雄壯,他害怕麒麟攻擊傷害他,就把麒麟的左前腿折斷了,將它拉了回去,叔孫氏也不認識麒麟,但他認為這個野獸不吉利,認為是不祥之獸,就把他丟棄在了城外。
  • 「孔子絕筆於獲麟」——中國古人竟然這麼痴迷「吉祥物」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在春秋時期,古人對於天降祥瑞等現象雖然崇拜、痴迷,但是已經明白在事物發展的過程當中,人的主觀能動性才是最重要的,並不迷信於現象事物。三、西狩獲麟,孔子絕筆《春秋》麒麟,中國神話中的瑞獸,傳說麒麟為仁獸,含仁懷義,叫起來聲音像音樂,走路也是中規中矩中規,入水必逆流而上遊,腳下從不踩踏蟲子,身體從不折青草,不群不旅,不入陷阱,不入羅網,身上有著美麗的花紋。麒麟現世象徵著明王在位,太平盛世,因此比龍更加受到古人的重視。後來用麒麟來比喻才能傑出、德才兼備的人,可以說是中國古人最喜愛的吉祥物。
  • 魯哀公射殺麒麟後,孔子為何停止編寫《春秋》,並很快憂傷逝世
    戰後,魯國權臣季康子問冉有,為何能指揮軍隊打敗強齊?冉有回答說:都是從老師孔子處學來的。拓片《孔子見老子》以此為契機,已經68歲並在外漂泊多年,周遊列國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接回魯國。孔子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孔子歸魯後,雖仍有心從政,但季康子對其敬而不用。
  • 佛、道、儒不同的理解,體現三教理念的衝突
    不過雖然四大皆空是佛教的理念,但四大的概念,卻也不是佛教獨創的,而是源自於古印度神話中的概念,是古代人類對世界本質的探索,認為地、水、火、風是組成宇宙世界的基本元素。古希臘哲學家也提出過類似的概念,所以這個概念在西方也有很大的影響力,類似於我們中國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論,當然之所以是四大皆空不是五大皆空,是因為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自然遵循那邊的設定。
  • 楊朱「一毛不拔」的思想學說,為何能抗衡儒家墨家,被世人所尊崇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派學說紛紛興起。繼老子之後的道家首位大師楊朱也開創了自己的學說,其與弟子所提倡的思想學說被稱為楊朱學派。提到楊朱,我們可能都會想到一個成語「一毛不拔」,認為楊朱是一個極端自私的利己主義者,《孟子·盡心上》中說:「楊子(楊朱被尊稱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 東西方神話中的獨角獸,為何形象差別這麼大?西方的挺搞笑!
    張揖云:牡曰麒,牝曰麟,麒似麟而無角」。可見,雄性稱麒,有鹿的身體、牛的尾巴,頭上有一角。雌性稱麟,頭上沒有角。關於麒麟的傳說,最神秘的莫過於「遇麟而生,又見麟死」的故事。2500年前,麒麟又出現了,它將一塊玉牌送到一位女子的手裡。後來,這女子生下一個孩子,頭頂長得很像尼丘山,便取名為丘字仲尼。你沒看錯,這就是孔子。孔子一生有教無類,71歲時寫完《春秋》。
  • 儒家思想的《十三經》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和精神動力。我生在孔孟之鄉,對儒家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2014年初,縣委宣傳部推出廣場儒學講堂,從北京請了一位社科院教授講了第一堂課。第二堂課由縣宣傳部副部長宣講。機緣巧合,並不算太熟悉儒家文化的我,被縣委宣傳部選定講第三講,我當時演講的題目是《百善孝為先》。演講後的反響還不錯,時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一直堅持聽到結束,並愉快地與我合影留念。
  • 公元前476年緣何成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春秋是因為孔子所作的一部叫《春秋》的魯國的編年史而得名的。戰國是因為諸侯連年混戰而得名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出了春秋和戰國的明確分解年:春秋為前770——前476,戰國為前475——前221年,並被普遍認同。
  • 什麼是儒家十三經?
    儒家十三經,就是儒家的十三部經典著作。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歷史上就出現了儒家「五經」之說,分別是:《詩》、《書》、《禮》、《易》、《春秋》。到了漢朝後期,又增加到「七經」。到了唐代,又演變成「九經」。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增加到「十一經」。
  • 戰國竹簡上的五個字,證實儒家曲解歷史:周文王果然是反賊
    作為商周之際的風雲人物,周文王不僅是周代商的關鍵人物,還是儒家眼裡的完美表率。但在周文王身上卻有一段歷史公案,即「文王受命稱王」之事,宋朝之後儒家學者極力否認文王稱王,唐朝之前學者認可文王稱王,為何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為何文王稱王讓後世儒家無法接受?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儒家義務倫理辨正
    遺憾的是,先秦以後的儒家文獻材料極少談論「義務」範疇,筆者曾搜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朱熹的《朱子語類》,均未發現「義」與「務」合用的情況,以致我們不得不更多地藉助於對儒家「義」與「務」概念和隱含的儒家倫理資料進行分析,以便挖掘其義務倫理思想。
  • 儒家經典《詩經》中的科技知識
    儒家經典中包含了豐富的古代科技知識,甚至還有專門的古代科技著作,而且,在儒家文化作為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儒家經典中的科技知識是古代 科學 家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的重要來源。如果深入研究儒家經典中所包含的科技知識及其對古代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所產生的影響,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儒家文化對於 中國 古代科技 發展 所起的積極作用。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主要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作品。但是,其中不少詩篇反映了當時的科技知識,涉及物候知識、動植物知識、地學知識、天文知識等。《詩經》的《豳風七月》被認為是一首物候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