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一毛不拔」的思想學說,為何能抗衡儒家墨家,被世人所尊崇

2021-01-09 洞鑑千秋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派學說紛紛興起。繼老子之後的道家首位大師楊朱也開創了自己的學說,其與弟子所提倡的思想學說被稱為楊朱學派。

提到楊朱,我們可能都會想到一個成語「一毛不拔」,認為楊朱是一個極端自私的利己主義者,《孟子·盡心上》中說:「楊子(楊朱被尊稱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楊朱提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主

從孟子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出楊朱是一個自私、利己主義者,只要拔掉一根頭髮,能讓天下獲利的事情他也不會做。

可是如此「自私」的楊朱學派為何能與儒墨相抗衡,門人子弟眾多,信仰者不計其數。孟子更是稱「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的說法?

墨子

其實這不過是孟子的斷章取義罷了,在《列子》的記載中,楊朱的原話其實是這樣的:「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楊朱說「伯成子高不肯拔一根頭髮而利他人,因此捨棄王位,歸隱耕田。大禹不願為自己牟利,因此勞累過度,損壞了身體。古人拔下一根頭髮讓天下獲利也不肯,而讓天下來奉養自己一人也不同意。人人不損一根頭髮,人人不有利於天下,那麼天下就能治理好了。」

大禹

楊朱的理念是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不損一毫利天下,也不拿天下的一絲一毫,和世界不產生太大的交集,這樣天下就能太平了。與老子的主張「身重物輕,無為而治」類似,楊朱發展了老子的這個思想觀點,形成了"貴己"、"為我"的學術主張。

楊朱的思想與孟子的「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惡」論不同,他認為人性的道德只是外物,人性本是如水,至清至純,無善無惡,土扣之則濁。道德是習慣風俗強加於人身上的習慣。他很悲觀地指出,既然道德是虛無的,那麼該如何選擇方向?

主張性善論的孟子

他的弟子子華子則是從個人身體出發,認為一切有利於生存的都採納,一切違背生存的都要求拋棄。而這也是達爾文演化論的思想。

莊子受其思想的影響,也提出了放自然,絕仁義,回歸自然的主張。

所以楊朱後來又提出了,「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從而「樂生」,以"存我為貴",既不能"損一毫而利天下",也不能"悉天下奉一身"。「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等「為我」、「貴己」的思想。

受楊朱思想響的莊子

可楊朱的思想理念恰好與墨子的主張"兼愛"正好相反,「以我為貴」的思想更是與儒家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相衝突。所以遭到孟子、韓非子等的激烈批評。將其描繪成完全自私自利的人。被儒家墨家排擠的楊朱學派卻並沒有因此沒落,反而門下弟子眾多,甚至曾一度與墨家分庭抗禮,孟子更是親口說出了「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的言辭。

可是為什麼支持者眾多的楊朱學派,卻逐漸沒落了,直到現在,連其學派的思想言論典籍也沒有流傳下來?

楊朱學道於老子

我們先要從楊朱的思想說起,其實楊朱的思想受到現在學者的稱讚良多。例如呂思勉先生認為,將楊朱學說以「簡單的利己主義」概括是淺薄的,楊朱「不利天下,不取天下」真正的含義是:「夫人人不損一毫,則無堯舜,人人不利天下,則無桀紂;無桀紂,則無當時之亂;無堯舜,則無將來之弊矣。故曰天下治也。」

不過楊朱的「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這種思想是一種超脫於現實的浪漫主義,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並非解決現實的問題的方法,如果真將他的思想推廣實施,世界的發展並不一定會變得更好。

楊朱一毛不拔的思想

楊朱顯然也認識到了這點,所以他非常痛苦卻又無可奈何。《荀子·王霸》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楊朱曾走到十字路口,他悲嘆道:「在這個地方要是方向走錯半步,就會導致千裡的差錯呵!」言罷,楊朱痛哭起來。他主張人既要「為我」,又不「侵物」,這就使得面臨歧路時,往往會陷入兩難,難以抉擇。

而楊朱的學說既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不利於君王者對國家百姓的統治,試想百姓人人「以己為貴」認為物輕身重,一旦爆發了戰爭,都想著保全性命,誰還會去衝鋒陷陣?面對朝廷的賞賜,人人都「不屑一顧」,面對利國利民之事,人人不肯損一毫,這樣的國家還能維持下去嗎?

而經過秦皇焚書,漢武獨尊儒家之後,楊朱學派大量典籍丟失,傳承之人日益減少,所以逐漸沒落了。楊朱的學說始終不被主流思想接納,孟子罵他是「禽獸」,儒家一直將楊朱學派視作「異端」,就連吸收了他思想的道家,也從不敢直接宣傳他。世人只知他是個一毛不拔的吝嗇鬼,這對於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來說,實在是可悲可嘆。

我是浩然,探尋古今經典,分享歷史知識。有關歷史方面的問題,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

更多的歷史知識請關注我,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點個讚或者分享給朋友吧!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我們要怎麼去理解楊朱 「一毛不拔」理論
    歇後語「鐵公雞」戲稱人小氣吝嗇「一毛不拔」。追溯這話的語源出處,可以回溯到那個思想奔放、學說競放的戰國時代。東周戰國時代思想家、政治家們各自展現卓偉的治世主張、宏肆的思想和綺詭的辯術,打開了「九流十家」的盛世,楊朱也是其中之一。
  • 「一毛不拔」的楊朱,真是一個極端利己主義者嗎?
    大家知道,人們用「一毛不拔」來形容一個人對他人十分小氣,這種人通常被稱為「鐵公雞」,這個成語來自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楊朱。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思想極為活躍的年代,各種學說百家爭鳴,層出不窮 。在眾多的思想家中,楊朱是一個另類。
  • 「一毛不拔」的思想家
    原標題:扒著門縫看歷史「一毛不拔」的思想家  楊朱出生在戰國初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
  • 楊朱:一毛不拔觀點,實際並不是吝嗇,而是告誡天下人
    孟子曾經說過,在他存在的那個時代,天底下所有的言論和思想或者說主張,只存在兩個方面,要麼就是贊成楊朱的思想,不然就是贊成墨翟的。也就是道家和墨家兩派,而楊朱和墨子兩人的思想恰好相反,可以說是針鋒相對,墨子的主張我們都知道是兼愛天下,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用自己的胸懷溫暖整個天下,然而楊朱的主張卻是一毛不拔。楊朱一毛不拔的這個觀點由於我們現在無法具體從某一本書籍裡準確考證,因為楊朱此人並沒有留下自己的著作,所以我們只能從其他人的著作中發現一些線索。
  •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楊朱,真的是吝嗇鬼嗎?
    可以說,楊朱學派在諸子百家當中可謂獨樹一幟,即使是儒家眼中「無父無母」的墨家,也沒有楊朱學派這樣激進。楊朱倡導「貴己」之說,他主張「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內者,物未必亂。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暫行於一國,而未合於人心;以我之治內,可推之於天下。」
  • 戰國最牛的流派墨家,為何曇花一現突然消失?因為思想太超前了!
    戰國最牛的流派墨家,為何曇花一現突然消失?因為思想太超前了!曾經有一群人,他們信奉的學說足以與儒家相抗衡,搞得儒家傳承人孟子相當緊張,對他們的學說進行了無情的攻擊。這群人屬於墨家,是有組織、有紀律的社會團體。創始人墨子(墨翟),有人說他是中國最早的黑社會老大。但是自戰國時期以後,墨家整體卻是神秘的人間蒸發,匿跡兩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人們才在墳墓的陪葬品中一點一點的知道這個來自兩千年前的輝煌群體所要表述的思想。那麼墨家為何會突然消失呢?我們先從墨家所闡述的幾個主要思想入手,探討一二。
  • 創立於先秦時期的墨家思想,與儒家有何不同?為何被長期湮沒
    墨家思想,是由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科學先驅墨子創立的,墨家思想當時與儒家和楊朱思想並稱為顯學(指盛行於世且影響較大的學術派別)。然而我國兩千年來,各個朝代卻都獨尊儒術,墨子和他的思想被淹沒在歷史潮流之中了,現代人們對他的了解也不多。
  • 他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因為「一毛不拔」被曲解千年
    楊朱,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在戰國時期影響很大,所以也成為了儒家和墨家的靶子,學說受到攻擊。到了秦漢時期,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楊朱的學說逐漸不被關注,反倒是「一毛不拔」這個成語流傳了下來,用來專門形容吝嗇之人。
  • 諸子百家中的墨家,為何突然消失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思想繁榮的時代,當時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思想流派,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這些思想和學說至今依然在現代有重要的地位。但有一個原本足以跟儒家抗衡的學派,卻突然在歷史上消失了,讓人十分不理解,這就是墨家。
  • 被妖魔化的楊朱:拔一根毛就能利天下,他為什麼就是不拔?
    說起楊朱,我們應該並不陌生,但是要說真的了解他,我們也不是特別了解,因為楊朱並不想其他諸子百家一樣有自己的作品流傳下來,沒有《楊朱子》這樣的書,人們對楊朱哲學的理解僅限於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中,比如《列子》,《莊子》、《孟子》等等。
  • 秦始皇為什麼要消滅墨家學派的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曾出現過諸子百家爭鳴的現象,主要體現在各家學派思想的盛行,當時文化十分包容,所以出現了法家、儒家、兵家、墨家等主流學派。這些學派的思想大多都流傳後世,直到如今仍舊存在,比如依法治國是法家思想的延續、尊老愛幼是儒家思想的延續,而孫子兵法則是兵家思想的延續,那麼墨家呢?說到墨家可能大多數人都不太了解,因為墨家思想似乎沒有被延續下來,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想盡辦法消滅了墨家學派思想。
  • 為什麼孟子將楊朱和墨子比喻為禽獸?
    因為當時政治混亂,思想不統一,各種學說層出不窮,人們幾乎失去了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使得君臣父子之倫常秩序得以維繫。孟子繼承孔子,拒斥當時的異端邪說,故而不得不辯。 在孟子看來,當時最能惑亂人心的是楊朱和墨子的學說。
  • 墨家在中國為什麼消失得這麼徹底?
    就連知識淵博的司馬遷,也沒有完全的記載下諸子百家的內容和哲學思想。在諸子百家中,人們對道家、法家、儒家、墨家肯定是不陌生的。在漢朝時期,由於漢武帝的在位,讓儒家成為了哲學流派的主流。董仲舒的建議讓漢武帝採納了,由此儒家成為了歷朝歷代皇帝尊崇的哲學流派,時至今日人們對儒家學說也是不陌生的。現如今看來,儒家和墨家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儒家和墨家並稱「顯學」。
  • 曾經傳遍中原,與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為何沒有流傳下來
    新的統治者忙於富國強兵事務,對儒家倡導的禮文化毫無興趣。百姓迫切要求停止戰爭,期待早日過上安寧的生活。所以這一階段,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仁愛」思想和「復禮」制度明顯落後,這就給了墨家崛起的機會。加上許多大夫、士從原有垂直統治的系統中分離出來,為謀食、謀事而輾轉奔走於諸國,因而產生了一種新的社會集團——「俠」。
  • 千年謎團:曾風靡一時的墨家為什麼在中國消失得這麼徹底?
    曾經的墨家思想幾乎可以與儒家抗衡,卻在一夕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個關於墨家的千年謎團,令人十分疑惑,事情的真相,又是如何呢?因為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而墨子曾經是儒學的修習者。但是在學習的中途,墨子突然覺得儒家的文化存在著諸多的漏洞,這與墨子的本心背道而馳。於是,墨子標新立異,創辦了自己的學派,而墨家學派與儒家學派的觀點大相逕庭,對於儒家思想,墨家也曾經大加批判。孔子與墨子兩個人也是截然不同的性格與身份。
  • 秦朝統一天下,幫派組織墨家為何消失了?不適應社會就要被淘汰
    墨家出現在戰國初期,由墨子創建,曾創下與儒家分庭抗禮的局面。可最後卻無緣無故消失,這是為何呢?墨家學派成員主要來自沒落的士族工商階層,擅長機械設備等手藝,是典型的理科生。墨子在學派內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受到墨子的影響,墨家學派生活非常拮据和辛苦。墨家最初建立時並不受社會成員追隨、愛戴,當時已經成為大流的儒家,也沒有將它放在眼裡。
  • 「一毛不拔」真的是形容人摳門的嗎?
    一毛不拔,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楊朱的極端為我主義。後形容為人非常吝嗇自私。出自《孟子·盡心上》其實這個短短的成語裡面包含了儒家和道家兩家的學術爭端。戰國時期道家楊朱提倡「貴己」、「重生」的觀念,這與儒家的克己復禮相左,楊朱的話願意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取一毫而損天下,亦不為也!『』儒家為了攻擊道家楊朱,故意只取前半句,而譏笑之,又因為漢朝取代秦朝以後獨尊儒術並且罷黜百家導致從漢到清儒家一直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導致道家是有理說不出,所以才令一毛不拔的意思一直被曲解至今。
  • 墨家為何不再成為「顯學」
    其中,墨家作為先秦「顯學」得到了時人公認。《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韓非子》也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雖然孟子將楊、墨同舉,韓非子將儒、墨並論,但在將墨家作為先秦「顯學」這一點上,則是完全一致的。不過,墨子去世以後,墨學出現了分裂。
  • 列子的81次讀書會——楊朱故事
    《列子黃帝篇》續:楊朱故事這篇講一個春秋戰國時期道家一個有名的人物楊朱。原文:楊朱南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至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嘆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也。」楊朱不答。至舍,進溶漱中櫛,脫履戶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嘆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請夫子辭,行不間,是以不敢。
  • 法家起源為何?百家思想之融匯大成
    在那個人類為了生存還主張以戰爭解決問題的年代,只有熱愛戰爭的民族,才有自己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主導權,能自己說了算。華夏文明當中的法家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體現而已。世界範圍內的亞述文明,埃及文明,羅馬文明,波斯文明,伊斯蘭文明。文明在快速發展期的時候都與我們的大秦帝國驚人相似。而這些文明現在全都不存在了,但是這種文明特質依然被自己的少部分民族和繼承,帝國的其他民族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