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的81次讀書會——楊朱故事

2021-01-09 清月讀書國學研讀

《列子黃帝篇》續:楊朱故事

這篇講一個春秋戰國時期道家一個有名的人物楊朱。

原文:

楊朱南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至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嘆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也。」楊朱不答。至舍,進溶漱中櫛,脫履戶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嘆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請夫子辭,行不間,是以不敢。今夫子間矣,請問其過。」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誰與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楊朱蹴然變容曰:「敬聞命矣。」其往也,舍迎將家,公執席,妻執巾櫛,舍者避席,煬者避灶。其反也,舍者與之爭席矣。

【文章分解】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文化繁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儒、道、墨、法、陰陽、縱橫;名家、雜、農、兵、醫;自成一家的大學問者層出不窮。

秦一統,焚書坑儒,(這裡的儒,是讀書人)。

漢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裡的儒術融合了道家、法家、儒家)。

今天講的是楊朱的故事。孔子是在春秋末,楊朱是在戰國初期,曾有一種現象,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朱,墨家,儒家,曾有「三國鼎立」之勢。

大家都記住了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句話。但對這個偉大的思想家,知道的還遠遠不夠,希望列子這本書講完的時候,大家對那個時代的各門各派,都有一定的理解。

「楊朱南之沛,老聃dan而遊於秦。」楊朱往南去沛邑,沛是在江蘇徐州,劉邦的老家,古泗水。老子要去陝西,西遊秦國。

「邀於郊。至梁而遇老子。」半路上聽說老子的信息以後,楊朱在城外郊外迎候老子,終於在開封這個地方碰面了。

老子中道仰天而嘆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也。」老子一看到楊朱,就仰天長嘆,老師看到學生不爭氣了,就這個表現。「以前覺得你這個孩子是個好苗子,現在看來,還不行,教不好。」老子的眼光是靠什麼,下了這麼個結論呢。

「楊朱不答。」楊朱一句話不敢說,默默聽老師批評。

「至舍,進涫guan漱shù中櫛zhì,脫履戶外,膝行而前,曰:」到了旅館,楊朱給老子打水洗手,漱洗完畢,接風洗塵,完了,把鞋子脫在門外,雙膝跪地前行。

然後說:「向者夫子仰天而嘆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請夫子辭行不間,是以不敢。」剛才老師說我的時候,學生想請教先生這話的含義,想問問老師原因,因為在路上,我也在趕車,沒有空閒,看老師也很辛苦,所以沒敢問。

「今夫子閒矣,請問其過。」現在有時間了,您能說一下我的過錯嗎?

老子曰:「而睢suī睢而盱盱xu,而誰與居?」睢睢suī是仰視,盱盱是直視,仰視給人的感覺是傲慢,直視也有些自大的樣子,老子說,你高視闊步,目中無人,一副了不起的樣子。「而誰與居?」誰還同你在一塊呢?

而睢睢而盱盱:引申拓展,《荀子·非十二子》吾語汝學者之嵬容:其冠絻,其纓禁緩,其容簡連;填填然,狄狄然,莫莫然,瞡瞡然,瞿瞿然,儘儘然,盱盱然;酒食聲色之中則瞞瞞然,瞑瞑然;禮節之中則疾疾然,訾訾然;勞苦事業之中則儢儢然,離離然,偷儒而罔,無廉恥而忍謑訽,是學者之嵬也。

譯文:我告訴你們那些學者的怪模樣:那帽子向前而低俯,那帽帶束得很鬆,那面容傲慢自大,自滿自足,時而跳來跳去,時而一言不發,或眯起眼睛東張西望,或睜大眼睛盯著不放,似乎要一覽無餘的樣子。在吃喝玩樂的時候,就神情迷亂,沉溺其中;在行禮節的時候,就面有怨色,口出怨言;在勞苦的工作之中,就懶懶散散,躲躲閃閃,苟且偷安而無所顧忌,沒有廉恥之心而能忍受汙辱謾罵。這就是那些學者的怪模樣。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這兩句是老子裡面的原文,「大白若辱,大方無隅yu,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無唯道,善始且善成。」記住,最潔白的東西好像汙濁,道德高深的人看上去好像很不夠。「大白若辱。」對我們來說,是由內而外的一種修練。我們都覺得自己清清白白,問心無愧,但可能嗎?總有一些因為能力、環境、心態等各方面的問題,做的不夠。

感受一下歷史人物,比如孔子,活著的時候遭遇種種困難,惶惶如喪家之犬,經常受到打擊,甚至差點命都沒了。死後幾千年了,中國到處都有孔廟,沒有人不知道他。

再說釋迦牟尼,放著帝王不做了化緣要飯,有時還空缽而回,沒有人給,耶穌也是一輩子傳道,不被理解,釘在十字架上,,但他們不怨天,不尤人,還為世人贖罪,大白若辱,就是真正聖潔的人。好像總是會遭遇一些痛苦煩惱,甚至是恥辱,看起來總讓人覺得有些不足一樣。

北宋中期有一個名相叫王曾。當時大臣範仲淹對王曾說:公開任用賢人是你的職責,你德高望重,但這個工作容易得罪人,所以很多人罵你。王曾說:作為大臣,只要恩賞,怨恨歸誰呢?範仲淹嘆服。

王曾很明白,一個人做到一定位子,完美,名節不一定會歸於他。我現在已經是宰相了,把罵名歸我身上,好處歸你們,就是「大白若辱」。

真正有道德修養的人,看起來很窩囊,沒什麼道德,這是老子教訓楊朱,你裝的人模狗樣的,一副得道的樣子,已經開始「缺德」了。

什麼叫會做人,盛德若不足:做人老覺得自己做的不夠。有這種心態,想不提升都難。

楊朱蹴cù然變容曰:「敬聞命矣。」楊朱聽了肅然起敬,跪在那裡,臉色都變了,聽到老師的教誨,說「敬聞命矣」,我明白了,一定去做。

「其往也,」就是去沛邑的時候,從北方到南方來時。

「舍迎將家。」因為他名氣大,旅店的主人出來迎接,迎進迎出。

「家公執席,」吃飯的時候,老闆恭敬的在旁邊陪著。

「妻執中櫛zhī,」老闆娘給他拿毛巾,打水洗臉。

「舍者避席。」大家(坐著休息)的人見到他都恭敬的站起來。

「煬yǎng者避灶。」烤火取暖的,見了馬上讓給他。

「其反也。」聽了老子的教訓,回來以後。

「舍者與之爭席矣。」回來沒有架子了,也不裝了,回來到飯館吃飯,有人還和他爭座位,像平常人一樣,講到這裡,境界什麼是高,什麼是低呢?先不做評論。

把老子的話發上來,算是結尾吧!

老子曰:上士間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哉。

相關焦點

  • 「一毛不拔」的楊朱,真是一個極端利己主義者嗎?
    楊朱思想的後世評價楊朱生平不詳,生於老子之後,莊子之前,據說是趙國人,曾一度熱衷於政治,有人認為他是道家學派,也有人認為他不屬於道家。楊朱並沒有專門的學術著作,他的思想在《列子》、《呂氏春秋》、《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中都有講述,其中在《列子》中講述最全面,單獨作為一章闡述了他的思想。
  • 楊朱:一毛不拔觀點,實際並不是吝嗇,而是告誡天下人
    孟子曾經說過,在他存在的那個時代,天底下所有的言論和思想或者說主張,只存在兩個方面,要麼就是贊成楊朱的思想,不然就是贊成墨翟的。也就是道家和墨家兩派,而楊朱和墨子兩人的思想恰好相反,可以說是針鋒相對,墨子的主張我們都知道是兼愛天下,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用自己的胸懷溫暖整個天下,然而楊朱的主張卻是一毛不拔。楊朱一毛不拔的這個觀點由於我們現在無法具體從某一本書籍裡準確考證,因為楊朱此人並沒有留下自己的著作,所以我們只能從其他人的著作中發現一些線索。
  • 我們要怎麼去理解楊朱 「一毛不拔」理論
    楊朱的思想學說是道家支流,在戰國時代非常盛行,孟子就這麼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楊朱的思想倡導貴己、為我的生命觀,主要重點在警醒人,人生苦短千萬珍惜生命,以極有限的人生追求虛無不實的名利情,只會戕害自我的身心,失去生命之樂。楊朱學說在戰國時代可說是顯學,當時,楊朱思想學說的背景是在與墨子的「兼愛」相抗衡,孟子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 楊朱「一毛不拔」的思想學說,為何能抗衡儒家墨家,被世人所尊崇
    繼老子之後的道家首位大師楊朱也開創了自己的學說,其與弟子所提倡的思想學說被稱為楊朱學派。提到楊朱,我們可能都會想到一個成語「一毛不拔」,認為楊朱是一個極端自私的利己主義者,《孟子·盡心上》中說:「楊子(楊朱被尊稱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 被妖魔化的楊朱:拔一根毛就能利天下,他為什麼就是不拔?
    說起楊朱,我們應該並不陌生,但是要說真的了解他,我們也不是特別了解,因為楊朱並不想其他諸子百家一樣有自己的作品流傳下來,沒有《楊朱子》這樣的書,人們對楊朱哲學的理解僅限於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中,比如《列子》,《莊子》、《孟子》等等。
  •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楊朱,真的是吝嗇鬼嗎?
    看完這段主張,就可以發現,楊朱的思想不是一句「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能夠概括的,換言之,孟子只講了楊朱的「貴己」思想,而沒有凸顯楊朱的「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楊朱認為,只要人人治內貴己,互不侵犯,人人重視自己的生命,且尊重他人的生命,天下就可以得到治理。而且,楊朱反對事事法先王,在他看來,一味地捨棄當今的人而去讚譽古代的先王,就像是讚譽枯槁的死人骨頭一樣。
  • 為什麼孟子將楊朱和墨子比喻為禽獸?
    在孟子看來,當時最能惑亂人心的是楊朱和墨子的學說。楊朱和墨子的學說,按照孟子的敘述:「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朱和墨子的學說在當時大受歡迎,「天下不歸楊,則歸墨」。楊朱的思想主張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其基本思想側重於保全自己。
  • 御風而行的道家神仙列子,曾閉關三年悟道,他一句話講透道的真相
    列子御風而行引子列子學道的資質好,也擁有一個好老師壺子。可惜列子卻朝三暮四,希望找到更加強大的老師,甚至準備去投靠一個善於看相的巫師。壺子為證明自己的道,與巫師進行了四次「鬥法」,取得了完勝。下面的故事,就發生在上述事情之後。列子閉關三年然後列子自以為未始學而歸,三年不出。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於事無與親,雕琢復樸,塊然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列子本來認為自己學得不錯,等看到巫師和老師的鬥法,才發覺老師這樣深不可測;而自己跟隨老師學了這麼久,卻只學到了皮毛,一點兒老師的精髓都沒有體會到。列子很慚愧,於是回家了。閉關三年。
  • 成語小故事:一毛不拔
    圖片來源網絡成語:一毛不拔 [yī máo bù bá]這個故事出自於《孟子·盡心上 》。經典故事:戰國時代,有個大思想家名叫墨子(名翟),他反對戰爭,主張「兼愛」。另外有個人名叫楊朱的,卻反對「兼愛」,創立「為我」學說,提倡極端的為我主義。有一天,墨子的學生禽滑釐問楊朱說:「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使天下的人得到好處,你肯幹嗎?」楊朱回答說:「天下的問題,決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濟得了的」。禽滑釐又說:「假若能,弄肯幹嗎?」楊朱聽了就一聲不吭了。因此,孟子評論楊朱時說:「楊朱這個人,只曉得為自己,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汗毛對天下人有利,他也不幹。」
  • 「三金讀書會」:福州唯一的英文讀書會
    福州新聞網12月22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安梓)在福州,不僅有大型圖書館、新華書店舉行的各類新書分享會、作者籤售會,以及各種高層次的公益閱讀講座等,還有不少由草根愛書人自發組織的小型讀書會。「書香榕城」欄目不定期推送這類草根讀書會,本期推送的是榕城唯一的英文讀書會「三金讀書會」。  為什麼叫「三金」?
  • 它的作者列子是怎麼想的?
    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裡面,精衛填海寓意著百折不撓持之以恆的精神,而愚公移山在現在人看來也是讚揚一種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精神,然而,歷史上愚公移山的作者列子,最初的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可沒有想到過沒自己所寫的這篇寓言故事它的寓意會是要求人們做事情要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
  • 楊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通透的人不會一味遷就
    3、楊朱:通透的人,不會一味「遷就」 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曾說:「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楊朱這是在說,即便是拔掉一根毛髮可以救天下,他也不會去做。 很顯然,對於他人「拔一毛」的要求,楊朱「拒絕得很徹底「,他沒有去遷就。
  • 瘋狂猜成語之一毛不拔的成語故事
    瘋狂猜成語之一毛不拔的成語故事 2013-08-21 17:03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列子》古代氣功大師展示各種面相,嚇跑相面大師
    列子見了他卻醉心於他,回來告訴壺丘先生,說:「最初我以為先生的道術是至高的了,現在又有至高無上的人了。」壺丘先生說:「我和你只是領悟了大道的表象,沒有達到大道的實質,就一定是得道了嗎?都雌伏不動卻沒有雄起,又怎能顯示能耐呢?把大道與世俗做比較,一定相信世俗了,所以讓那個人給你相面。嘗試一下讓他來,把我顯示給他看。」次日,列子帶著季鹹進屋來見壺丘先生。季鹹看過壺丘先生之後,出來對列子說:「唉!
  • 《列子》八句經典名言,值得你反覆咀嚼
    《列子》八句經典名言,值得你反覆咀嚼列子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著名的道學者、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列子》他的著作,被歸入道家類。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列子所著的《列子》吧。
  • 人生有夢、夢如人生,笑看《列子》對夢如何解析
    網絡圖片在《列子·周穆王》一篇中也有對夢的描繪,說夢是個人精神和外界環境相互溝通而產生的。《列子》說,在遙遠的西邊有個叫古莽之國的,陰陽之氣不交、日月之光不照,故無寒暑晝夜之別,國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一覺要睡五年,醒的時候很短,所以他們便以夢中所見為實,醒時所見為虛。又說四海之間有中央之國,陰陽調和、黑夜與白天分界清晰,故而寒來暑往、晝夜交替,萬物滋養,民有愚智。白晝勞作、夜裡休眠。人們以覺醒所作為實,睡夢所見為虛。
  • 一個算命的故事和一個比武的故事,告訴你什麼樣的人才是「高手」
    一個算命的故事和一個比武的故事,告訴你什麼樣的人才是「高手」,看完恍然大悟!先來看算命的故事:話說鄭國有一個名字叫季鹹的巫師,善於為人算命,非常靈驗,能算禍福,更算生死,以至於人們見到他,都害怕被算中死期,紛紛拋掉東西,轉身跑走。列子對此人也十分佩服,回來後對他的老師壺子說:「我以前一直以為先生高深莫測,現在才還與更加厲害的高手。」
  • 「玫瑰書香」 助力決勝小康 玫瑰書香第六期讀書會暨市直宣傳文化...
    「玫瑰書香」 助力決勝小康 玫瑰書香第六期讀書會暨市直宣傳文化單位故事分享會舉行 2020-06-28 09:40:24   來源:合肥晚報
  • 《列子》中最經典的10句話,句句真研,感悟透了受益一生!
    《列子》又稱作《衝虛經》、《衝虛真經》,是由鄭人列禦寇所著,其中包含很多廣為人知的典故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等。其與《道德經》、《莊子》、《文子》並列為道教四部經典。1. 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語出《列子·說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