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黃帝篇》續:楊朱故事
這篇講一個春秋戰國時期道家一個有名的人物楊朱。
原文:
楊朱南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至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嘆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也。」楊朱不答。至舍,進溶漱中櫛,脫履戶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嘆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請夫子辭,行不間,是以不敢。今夫子間矣,請問其過。」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誰與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楊朱蹴然變容曰:「敬聞命矣。」其往也,舍迎將家,公執席,妻執巾櫛,舍者避席,煬者避灶。其反也,舍者與之爭席矣。
【文章分解】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文化繁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儒、道、墨、法、陰陽、縱橫;名家、雜、農、兵、醫;自成一家的大學問者層出不窮。
秦一統,焚書坑儒,(這裡的儒,是讀書人)。
漢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裡的儒術融合了道家、法家、儒家)。
今天講的是楊朱的故事。孔子是在春秋末,楊朱是在戰國初期,曾有一種現象,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朱,墨家,儒家,曾有「三國鼎立」之勢。
大家都記住了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句話。但對這個偉大的思想家,知道的還遠遠不夠,希望列子這本書講完的時候,大家對那個時代的各門各派,都有一定的理解。
「楊朱南之沛,老聃dan而遊於秦。」楊朱往南去沛邑,沛是在江蘇徐州,劉邦的老家,古泗水。老子要去陝西,西遊秦國。
「邀於郊。至梁而遇老子。」半路上聽說老子的信息以後,楊朱在城外郊外迎候老子,終於在開封這個地方碰面了。
老子中道仰天而嘆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也。」老子一看到楊朱,就仰天長嘆,老師看到學生不爭氣了,就這個表現。「以前覺得你這個孩子是個好苗子,現在看來,還不行,教不好。」老子的眼光是靠什麼,下了這麼個結論呢。
「楊朱不答。」楊朱一句話不敢說,默默聽老師批評。
「至舍,進涫guan漱shù中櫛zhì,脫履戶外,膝行而前,曰:」到了旅館,楊朱給老子打水洗手,漱洗完畢,接風洗塵,完了,把鞋子脫在門外,雙膝跪地前行。
然後說:「向者夫子仰天而嘆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請夫子辭行不間,是以不敢。」剛才老師說我的時候,學生想請教先生這話的含義,想問問老師原因,因為在路上,我也在趕車,沒有空閒,看老師也很辛苦,所以沒敢問。
「今夫子閒矣,請問其過。」現在有時間了,您能說一下我的過錯嗎?
老子曰:「而睢suī睢而盱盱xu,而誰與居?」睢睢suī是仰視,盱盱是直視,仰視給人的感覺是傲慢,直視也有些自大的樣子,老子說,你高視闊步,目中無人,一副了不起的樣子。「而誰與居?」誰還同你在一塊呢?
而睢睢而盱盱:引申拓展,《荀子·非十二子》吾語汝學者之嵬容:其冠絻,其纓禁緩,其容簡連;填填然,狄狄然,莫莫然,瞡瞡然,瞿瞿然,儘儘然,盱盱然;酒食聲色之中則瞞瞞然,瞑瞑然;禮節之中則疾疾然,訾訾然;勞苦事業之中則儢儢然,離離然,偷儒而罔,無廉恥而忍謑訽,是學者之嵬也。
譯文:我告訴你們那些學者的怪模樣:那帽子向前而低俯,那帽帶束得很鬆,那面容傲慢自大,自滿自足,時而跳來跳去,時而一言不發,或眯起眼睛東張西望,或睜大眼睛盯著不放,似乎要一覽無餘的樣子。在吃喝玩樂的時候,就神情迷亂,沉溺其中;在行禮節的時候,就面有怨色,口出怨言;在勞苦的工作之中,就懶懶散散,躲躲閃閃,苟且偷安而無所顧忌,沒有廉恥之心而能忍受汙辱謾罵。這就是那些學者的怪模樣。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這兩句是老子裡面的原文,「大白若辱,大方無隅yu,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無唯道,善始且善成。」記住,最潔白的東西好像汙濁,道德高深的人看上去好像很不夠。「大白若辱。」對我們來說,是由內而外的一種修練。我們都覺得自己清清白白,問心無愧,但可能嗎?總有一些因為能力、環境、心態等各方面的問題,做的不夠。
感受一下歷史人物,比如孔子,活著的時候遭遇種種困難,惶惶如喪家之犬,經常受到打擊,甚至差點命都沒了。死後幾千年了,中國到處都有孔廟,沒有人不知道他。
再說釋迦牟尼,放著帝王不做了化緣要飯,有時還空缽而回,沒有人給,耶穌也是一輩子傳道,不被理解,釘在十字架上,,但他們不怨天,不尤人,還為世人贖罪,大白若辱,就是真正聖潔的人。好像總是會遭遇一些痛苦煩惱,甚至是恥辱,看起來總讓人覺得有些不足一樣。
北宋中期有一個名相叫王曾。當時大臣範仲淹對王曾說:公開任用賢人是你的職責,你德高望重,但這個工作容易得罪人,所以很多人罵你。王曾說:作為大臣,只要恩賞,怨恨歸誰呢?範仲淹嘆服。
王曾很明白,一個人做到一定位子,完美,名節不一定會歸於他。我現在已經是宰相了,把罵名歸我身上,好處歸你們,就是「大白若辱」。
真正有道德修養的人,看起來很窩囊,沒什麼道德,這是老子教訓楊朱,你裝的人模狗樣的,一副得道的樣子,已經開始「缺德」了。
什麼叫會做人,盛德若不足:做人老覺得自己做的不夠。有這種心態,想不提升都難。
楊朱蹴cù然變容曰:「敬聞命矣。」楊朱聽了肅然起敬,跪在那裡,臉色都變了,聽到老師的教誨,說「敬聞命矣」,我明白了,一定去做。
「其往也,」就是去沛邑的時候,從北方到南方來時。
「舍迎將家。」因為他名氣大,旅店的主人出來迎接,迎進迎出。
「家公執席,」吃飯的時候,老闆恭敬的在旁邊陪著。
「妻執中櫛zhī,」老闆娘給他拿毛巾,打水洗臉。
「舍者避席。」大家(坐著休息)的人見到他都恭敬的站起來。
「煬yǎng者避灶。」烤火取暖的,見了馬上讓給他。
「其反也。」聽了老子的教訓,回來以後。
「舍者與之爭席矣。」回來沒有架子了,也不裝了,回來到飯館吃飯,有人還和他爭座位,像平常人一樣,講到這裡,境界什麼是高,什麼是低呢?先不做評論。
把老子的話發上來,算是結尾吧!
老子曰:上士間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