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傳遍中原,與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為何沒有流傳下來

2021-01-10 如斯精舍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了。

關于波詭雲譎又大開大闔的戰國時代,除了英雄美人、王侯將相的故事之外,還有一些人一些事,是無法忽略也不該迴避的。

那便是奠定了中華文化體系的諸子百家。這其中,墨、儒、道三家又是構成中國古代三大基本哲學體系的基礎。

只是,相比起成為官學的儒家和被宗教融合的道家,墨家自戰國時期以後,整體卻是神秘地人間蒸發,匿跡兩千多年。

本期,我們就來說說神秘的墨家。

/棄儒成墨的祖師爺

似乎古往今來,但凡是身世存疑的歷史名人,就容易惹來各種爭議。

墨子這位墨家的祖師爺也不例外。

現在比較廣泛的說法是墨子的遠祖是殷商王室,近祖是宋國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馬,後人因故從貴族降為平民,簡略為墨姓。

不過即便真是貴族的血脈,墨子出生時(約公元前480年),他的家門也已早敗落,淪為平民。

作為一個平民,墨子在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到了青年時期,襟懷天下的他開始到各地遊學。

他曾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的儒學,稱道堯舜大禹,將《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奉為經典。

但學到中途,墨子發現儒者對待天帝、鬼神和命運的不正確態度實在令他難以接受,加上大搞形式主義的厚葬久喪和奢靡禮樂,就更是華而不實。

《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於是墨子最終舍掉了儒學,另立新說,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

他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故自稱是「鄙人」,又被人稱為「布衣之士」。

自此,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開始追隨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

/豪俠與兼士的興起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有兩大顯學在諸子百家中傳播最廣,就是儒墨二者。

《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但墨家的瞬間爆紅也是有歷史原因和群眾基礎的。

戰國時期,貴族社會開始大面積鬆動解體,世襲宗法貴族的統治地位已被軍功新貴族取代。因此,本就脆弱的周朝禮樂體制仿佛在孔子逝世,春秋結束的那一刻正式宣告崩盤。

天下局勢開始迅速從諸國林立共尊周天子轉變成大國吞併,無人宗周的地步。

新的統治者忙於富國強兵事務,對儒家倡導的禮文化毫無興趣。百姓迫切要求停止戰爭,期待早日過上安寧的生活。

所以這一階段,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仁愛」思想和「復禮」制度明顯落後,這就給了墨家崛起的機會。

加上許多大夫、士從原有垂直統治的系統中分離出來,為謀食、謀事而輾轉奔走於諸國,因而產生了一種新的社會集團——「俠」。

《史記·遊俠列傳》載:「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

此時崛起的墨家學派,作為社會小生產者的代表,按理說是不能夠與「以武犯禁」、「廢敬上畏法之民,養遊俠私劍之屬」的落寞貴族相比。

然自墨子始,墨家子弟親自生產勞作,上說下教,犧牲自我,兼愛天下,其社會行為頗得社會底層的擁戴,反倒衍生出「墨俠」這麼一個俠中的另類。

而「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理想又決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兼士」或「賢人」,然後通過他們去實現仁政德治,批判、整治腐敗政治和社會不合理現象。

什麼樣的人算是「兼士」?

無外乎三個標準:其一,道德上要求「厚乎德行」;其二,思維論辯上要求「辯乎言談」;其三,知識技能要求「博乎道術」。

通俗地講,就是要培養一批勇於實踐,具有興利除害的實際本領,擅長演說雄辯宣揚自己的主張,更重要的是以解救天下蒼生為己任、全心全意為民眾服務的人。

可以說,這種兼士的務實精神,在科技貧乏的古代造就了一批具有「科學家實踐精神」的弟子,加上各種在現代看來嘖嘖稱奇的科學實驗,也難怪墨子被後世稱為「科聖」了。

只是這樣的精神境界和人格追求在戰國嚴酷的社會環境中,只能是一廂情願的空想,斷難實現。

/顯學之間的較量

關於儒墨關係,民國時期的政治學家蕭公權先生講得最好,他說:「墨子乃一平民化之孔子,墨學乃平民化之孔學。二者之言行,盡有程度上之差異,而其根本精神每可相通。」

這種共通性,其實早在唐代,韓愈就注意到了。

韓愈曰:「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

而很巧的是儒墨兩家最重要的三個人物,孔子、墨子、孟子都是宛如朝露曇花,交替著生死,從未碰面,於是,只有後者反駁前者的份,倒也有趣。

墨家批評儒家無非是有「四政足以喪天下」。

子墨子謂程子曰:「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又厚葬久喪,重為棺槨……此足以喪天下。又弦歌鼓舞,習為聲樂,此足以喪天下。又以命為有,貧富壽夭、治亂安危有極矣……此足以喪天下。」(《墨子·公孟》)

墨子認為,儒學之所以不能惠及普通民眾,根源在於儒家「仁」說。

「仁」首先是血緣之愛,以「孝」為中心,然後在家庭宗族、鄰裡鄉黨、朋友君臣中次第展開。

戰爭爆發的根源就在於人們各私其親,不能以對待自己親人的方式對待他人。鑑於此,墨子提出了「兼愛」的主張。

《墨子·兼愛》云:「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而要擊退墨家的進攻,必須徹底揭露兼愛的危害。所以到了孟子的時代,墨者夷之厚葬其親的舉動暴露了墨家的理論缺陷。

墨家贊同薄葬,批評儒家的厚葬主張,而墨者夷之厚葬其親的做法正違反了自家學說。

孟子對夷之的論調予以堅決的反擊,他指出,喪禮的真正內涵不在於財產的多寡,而是源於子女發自內心對父母的真愛情感。

墨子津津樂道的的兼愛精神,實際上是把特定情感庸俗化了。墨家把他人之父視為己之父,消弭了父親的特定內涵。

因此,孟子才尖銳地批判墨家的「兼愛」學說會使人成為無異於「禽獸」的「無父」之學。

不過,如果依此就認定孟子時期的儒家與墨家完全對立,那又大錯特錯。

仔細看墨子對儒家的批評以及孟子時期的儒家理論,不難發現,墨子對「天」與「善」的論述正被孟子悄然吸收了。

墨子把至善之天與民連接以來,為人性找到了至善之源;墨子「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從「農與工肆」選拔官吏的提議,均是墨子提升民眾地位的舉措。

經過墨家的宣傳及實踐,墨子的這些主張已經喚醒了民眾積極爭取自身利益的意識。

在風起雲湧的墨家「革命」之後,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也就順理成章了。

而儒學也早已不再是曲高和寡的貴族式的內聖修身之學,而是發展成為兼濟平民的外王之學。

這是奠定儒家從顯學成為官學的一大步。

反倒是墨家一堆老古董,在墨子之後的歷代巨子帶領下,漸漸走向消亡。

/可怕的巨子,沒落的組織

墨家走向消亡其實原因很多,但其中很明確的一點便是,墨家的巨子制度存在極大弊端。

墨家內部組織制度嚴格,首領稱為「巨子」,他對墨徒有絕對的領導權,墨徒凡事以巨子所言為準,就連君王也要排在巨子之後。

秦惠文王時期,墨家巨子叫腹黃復,他的兒子殺了人,按照秦法亦當判罪,但是秦王給了墨家巨子一個面子,饒了他的兒子。

但是腹黃復卻嚴格以墨家之法,將其親生兒子所處死。

對於墨家而言這是內部紀律嚴明的表現,但在君王眼中,這卻是一個有極大的危險組織,竟然可以視君王之言如同虛設。

所以在統治階級眼中,這種組織更像是一個具有宗教性的集團。

而一旦形成宗教的氛圍,就容易被人利用。

據《史記》記載,在楚國舊貴族陽城君等殺害從事變法改革的吳起時,墨者「矩子」孟勝就站在陽城君一邊。後來陽城君畏罪逃走,楚國要收回其封國。孟勝為陽城君守封國,忠於陽城君。

他傳「矩子」于田襄子,自己為陽城君死難,許多弟子也從其死。

這種可怕的盲從以及統一性是很危險的,所以在統治階級眼中,寧可讓墨家消失,也不願讓其在民眾心中紮根。

稍微設想一下,要是朝堂之上半數為墨家學子,那麼巨子的權利與君王何異?

更遑論百家爭鳴,爭的是止戰治國之道,墨家「兼愛」的烏託邦思想註定只能取悅底層百姓,絕無打動統治者的可能。

加上漏洞頗多,自相矛盾的核心思想,以及頑固不化、沉鬱守舊的教派作風,墨家在儒墨之爭中最終敗下陣來,也就很好理解了。

事關學術道統和教義,這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

儒家此時可不會來講什麼「仁愛」,墨家初露疲態,儒家便蜂擁而上,等到「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等事件一一發生,墨家典籍失傳,後繼無人時,這一偉大的學派就只有慢慢消失於歷史長河中了。

以上就是本期內容,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冊,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創立於先秦時期的墨家思想,與儒家有何不同?為何被長期湮沒
    墨家思想,是由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科學先驅墨子創立的,墨家思想當時與儒家和楊朱思想並稱為顯學(指盛行於世且影響較大的學術派別)。然而我國兩千年來,各個朝代卻都獨尊儒術,墨子和他的思想被淹沒在歷史潮流之中了,現代人們對他的了解也不多。
  • 墨家在中國為什麼消失得這麼徹底?
    先秦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一時期出現的哲學流派是非常多的,不過大部分都沒有流傳下來。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來看,當時的哲學流派達到了189家,4324篇著作。這是漢書中的記載,到了之後的史籍資料記載來看,百家爭鳴可能已經達到了上千家。
  • 墨家為何不再成為「顯學」
    其中,墨家作為先秦「顯學」得到了時人公認。《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韓非子》也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雖然孟子將楊、墨同舉,韓非子將儒、墨並論,但在將墨家作為先秦「顯學」這一點上,則是完全一致的。不過,墨子去世以後,墨學出現了分裂。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墨家為何神秘消失?連《史記》都沒有記載?
    小編對戰國時期,各家學派都非常感興趣,那時在東周各國裡,最大的顯學是儒學、墨學、及道學,前幾年看了《墨攻》後,小編便對墨學越來越好奇,但讓人奇怪的是墨家學派居然沒有傳人,而且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沒學就像是徹底消失了一樣,在將近兩百年的時間裡,曾經轟轟烈烈的學派,為何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 諸子百家中的墨家,為何突然消失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思想繁榮的時代,當時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思想流派,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這些思想和學說至今依然在現代有重要的地位。但有一個原本足以跟儒家抗衡的學派,卻突然在歷史上消失了,讓人十分不理解,這就是墨家。
  • 墨家曾在古代盛極一時,為何到了現在已經完全沒落,沒有消息?
    當時的戰場主流還是貴族戰車,生產力極其低下,生產關係甚至還有氏族部落時代殘留,普通國民甚至士都依賴以貴族為中心的城邑,難道指望城邑之外,國民都不是的野人嗎…戰國野心家主角獻上了玉米,紅薯,大豆給韓趙魏,一方面作為祥瑞使三家分晉,另一方面使封建土地上的民眾收穫劇增;一方面弄出了造紙術取代了竹簡,在孔子死後,墨子在世,使墨家成為顯學,稷下學宮可是在禮樂崩壞天下大亂時弄出了陰陽五德學說……
  • 千年謎團:曾風靡一時的墨家為什麼在中國消失得這麼徹底?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提倡順其自然……而這其中,還有一個學術流派,不容小覷,那就是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曾經的墨家思想幾乎可以與儒家抗衡,卻在一夕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個關於墨家的千年謎團,令人十分疑惑,事情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 史上最神秘的教派,秘密傳承兩千多年,最後被證實竟然和墨家有關
    戰國時期,東周列國中最大的顯學是儒學、墨學和道學。那麼如此興盛的一個學術流派,為何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時起,就神秘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成了學術界的「樓蘭」呢?要說這個問題,我們先了解下墨家的基本情況。墨家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流派,由墨子(墨翟)創立的學術流派,其宗旨主要是是:簡愛和非攻,其首領稱為「巨子」,其門徒到各國為官,必須宣揚墨家的尊者。
  • 千年謎團:曾與儒家分庭抗禮的墨家,為什麼消失得這麼徹底?
    說起墨子,大家都知道他是和孔子孫子齊名的古代學者,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家學派曾經紅極一時,與儒家分庭抗禮,但是後來墨家學派卻消失在了歷史長河。 從紅極一時到消失用了很短的時間,而史書上卻沒有什麼記載,那麼墨家在中國為什麼消失的這麼徹底呢?
  • 楊朱「一毛不拔」的思想學說,為何能抗衡儒家墨家,被世人所尊崇
    可是如此「自私」的楊朱學派為何能與儒墨相抗衡,門人子弟眾多,信仰者不計其數。孟子更是稱「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的說法?受楊朱思想響的莊子可楊朱的思想理念恰好與墨子的主張"兼愛"正好相反,「以我為貴」的思想更是與儒家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相衝突。所以遭到孟子、韓非子等的激烈批評。將其描繪成完全自私自利的人。
  • 戰國最牛的流派墨家,為何曇花一現突然消失?因為思想太超前了!
    戰國最牛的流派墨家,為何曇花一現突然消失?因為思想太超前了!曾經有一群人,他們信奉的學說足以與儒家相抗衡,搞得儒家傳承人孟子相當緊張,對他們的學說進行了無情的攻擊。這群人屬於墨家,是有組織、有紀律的社會團體。創始人墨子(墨翟),有人說他是中國最早的黑社會老大。但是自戰國時期以後,墨家整體卻是神秘的人間蒸發,匿跡兩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人們才在墳墓的陪葬品中一點一點的知道這個來自兩千年前的輝煌群體所要表述的思想。那麼墨家為何會突然消失呢?我們先從墨家所闡述的幾個主要思想入手,探討一二。
  • 秦始皇為什麼要消滅墨家學派的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曾出現過諸子百家爭鳴的現象,主要體現在各家學派思想的盛行,當時文化十分包容,所以出現了法家、儒家、兵家、墨家等主流學派。這些學派的思想大多都流傳後世,直到如今仍舊存在,比如依法治國是法家思想的延續、尊老愛幼是儒家思想的延續,而孫子兵法則是兵家思想的延續,那麼墨家呢?說到墨家可能大多數人都不太了解,因為墨家思想似乎沒有被延續下來,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想盡辦法消滅了墨家學派思想。
  • 秦朝統一天下,幫派組織墨家為何消失了?不適應社會就要被淘汰
    墨家出現在戰國初期,由墨子創建,曾創下與儒家分庭抗禮的局面。可最後卻無緣無故消失,這是為何呢?墨家學派成員主要來自沒落的士族工商階層,擅長機械設備等手藝,是典型的理科生。墨子在學派內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受到墨子的影響,墨家學派生活非常拮据和辛苦。墨家最初建立時並不受社會成員追隨、愛戴,當時已經成為大流的儒家,也沒有將它放在眼裡。
  • 墨家的天人哲學觀——兼愛非攻,或許正是我們當今社會所奇缺的!
    1,墨家春秋時期,墨翟創立了墨家,一直到戰國,即公元前3世紀左右,墨家的影響力一直和儒家的並駕齊驅,不分伯仲。那時的墨家哲學是顯學。如果說儒家是一種人道哲學,道家是一種天道哲學,那墨家就是人與天的哲學。跟儒家和道家相比,墨家的特點就是結構傳統的天命觀,把天管人的思想給破除了。淺顯點說,就是抬高人的價值,重新認識人的力量。
  • 墨家為何突然消失,還消失得那麼徹底?原因很簡單
    儒墨之爭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當時的墨家還是很厲害的,孟子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歸墨。可見墨家之顯赫,但是,後來的儒家卻一家突起,和道家互補,塑造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結構,墨家則突然消失,為後世的儒生所不齒。要想了解這是為什麼,就必須從最基本的墨家理念說起。
  • 法家起源為何?百家思想之融匯大成
    而且之中的很多社會概念以及國家治理理念方面也有濃重的儒家情懷。可以說當時的法家還比較原始,在具體的法條上是集各國法律建設之所長。可以說,當時的法家理論還沒有真正構建,所做出的很多法律規章除了是對前人的總結以外,還有適度的創新。此後並沒有作為一個完整學派問世。之後吳起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吳起的法家更多的是在軍政歷練中形成的。當然,吳起的師承也是儒家。
  • 儒道墨命運觀:儒家盡人事知天命!道家樂天知命!墨家死了也要拼
    他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傳播仁學夢想恢復周禮追求天下大同,最終成為儒家學派的開創者,成為中國人的心靈導師,成為影響世界的思想家。孔子用他奮鬥的一生告訴我們,不努力到無能為力,沒有資格奢談命運。道家思想家對命運的看法和儒家不同。
  • 墨子傳·八十五·墨家
    「我已經注意到這件事了,也和公尚談過墨家學館之事,這件事要從碼頭說起,碼頭建成以後,工匠們隨口叫出墨家碼頭,這樣就叫開了,又簡單,又響亮。在成立學館時,公尚就沿用這種叫法,起名墨家學館,後來墨家學堂,墨家作坊等也就叫開了。
  • 傳承數千年,儒釋道都得以被繼承,墨家為什麼消失得這麼徹底?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淮南子泰族訓》墨家創始人墨子,先學的儒家思想,發現儒家思想在虛偽、好戰、階級等等方面與自己的價值觀不同,所以自創了墨家,墨家與其他學派不同,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如同門派一樣,掌門稱巨子,對門下人有生殺之權。
  • 天明的四個身份,墨家巨子只是其一,最想成為的是劍聖傳人?
    但還是因為身世的原因被秦王嬴政下令追殺,被曾經是嬴政身邊的第一劍客蓋聶找到,並且還救了天明。一開始天明不相信蓋聶,認為他是壞人,但是在之後蓋聶捨身救他,並且向他展示的實力,令天明折服和崇拜,天明就要更蓋聶學習武功,並且要做蓋聶的傳人,在他心中蓋聶是最強的,在所有的身份中,天明最想做的就是劍聖蓋聶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