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墨命運觀:儒家盡人事知天命!道家樂天知命!墨家死了也要拼

2021-01-09 好玩的國學

但孔子要是一味地匍匐在命運的腳下而無所作為的話,那他就不叫孔子而叫懶漢了。孔子極具挑戰性格,他想挑戰命運的底線——要想知道自己的命運如何,先完善提升自己再說。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通過艱苦努力,他從一個會計、放牛娃、吹鼓手和喪禮主持人,成為中國最早的私人大學校長,成為縣長、法官、外交官和代理宰相。他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傳播仁學夢想恢復周禮追求天下大同,最終成為儒家學派的開創者,成為中國人的心靈導師,成為影響世界的思想家。孔子用他奮鬥的一生告訴我們,不努力到無能為力,沒有資格奢談命運。

道家思想家對命運的看法和儒家不同。老子強調清靜無為順應自然,命運和天地一樣,有外力無法改變的運行規律,聰明的人順應自然和命運,只有笨蛋才會違背規律,去幹那些最後證明無能為力的傻事,因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莊子更是把順應命運的思想發揮到極致,他認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既然明白無法改變自然和命運,那就不要白費力氣,還不如淡然地守著自己的靈魂而逍遙於世。

墨家對儒家和道家對待命運的觀點表示強烈反對,因為,墨家根本就不相信命運,他們寧願相信鬼神而不相信命運的存在。和孔子一樣,墨子更是一個具有強烈使命感、更為決絕努力的布道者。

墨子相信有天的存在,天根據地下人們的道德好壞,行使獎賞與懲罰的權力。但好強的墨子不相信命運,認為命是統治者編造出來專門騙人的謊言。如果人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那麼乾脆什麼也不要幹了,躺在床上混吃等死好了。因此,墨子認為,人活著,拼就是了,拼到天荒地老,拼到海枯石爛,拼到無能為力,拼到感動自己,拼不動也要拼,誰讓你生而為人呢!

相關焦點

  • 傳承數千年,儒釋道都得以被繼承,墨家為什麼消失得這麼徹底?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淮南子泰族訓》墨家創始人墨子,先學的儒家思想,發現儒家思想在虛偽、好戰、階級等等方面與自己的價值觀不同,所以自創了墨家,墨家與其他學派不同,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如同門派一樣,掌門稱巨子,對門下人有生殺之權。
  • 曾經傳遍中原,與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為何沒有流傳下來
    這其中,墨、儒、道三家又是構成中國古代三大基本哲學體系的基礎。只是,相比起成為官學的儒家和被宗教融合的道家,墨家自戰國時期以後,整體卻是神秘地人間蒸發,匿跡兩千多年。本期,我們就來說說神秘的墨家。/棄儒成墨的祖師爺似乎古往今來,但凡是身世存疑的歷史名人,就容易惹來各種爭議。墨子這位墨家的祖師爺也不例外。
  • 秦始皇為什麼要消滅墨家學派的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曾出現過諸子百家爭鳴的現象,主要體現在各家學派思想的盛行,當時文化十分包容,所以出現了法家、儒家、兵家、墨家等主流學派。這些學派的思想大多都流傳後世,直到如今仍舊存在,比如依法治國是法家思想的延續、尊老愛幼是儒家思想的延續,而孫子兵法則是兵家思想的延續,那麼墨家呢?說到墨家可能大多數人都不太了解,因為墨家思想似乎沒有被延續下來,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想盡辦法消滅了墨家學派思想。
  • 墨家為何突然消失,還消失得那麼徹底?原因很簡單
    儒墨之爭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當時的墨家還是很厲害的,孟子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歸墨。可見墨家之顯赫,但是,後來的儒家卻一家突起,和道家互補,塑造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結構,墨家則突然消失,為後世的儒生所不齒。要想了解這是為什麼,就必須從最基本的墨家理念說起。
  • 詩詞殺敵《儒道至聖》百家職業詮釋真國風
    從小說中儒家精神獲得啟發,《儒道至聖》手遊將代表百花齊放的中國傳統百家文化打造成了遊戲職業,這種獨特的創新讓人愛不釋手。選擇職業是玩家進入遊戲後的首要任務,《儒道至聖》手遊首創的諸子百家職業,讓玩家在遊戲歷險中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讀書人,通常給人以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形象,似乎和「殺」字有點相悖。《儒道至聖》小說卻刻畫了一個掌握天地之力的讀書人。
  • 創立於先秦時期的墨家思想,與儒家有何不同?為何被長期湮沒
    墨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與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墨子是墨家思想(墨家學說)和墨家的創立人,也是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曾與儒家並稱「顯學」,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說。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下面簡單說一說墨家思想的核心內容。1.
  • 楊朱「一毛不拔」的思想學說,為何能抗衡儒家墨家,被世人所尊崇
    可是如此「自私」的楊朱學派為何能與儒墨相抗衡,門人子弟眾多,信仰者不計其數。孟子更是稱「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人不歸楊,則歸墨」的說法?所以楊朱後來又提出了,「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從而「樂生」,以"存我為貴",既不能"損一毫而利天下",也不能"悉天下奉一身"。「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等「為我」、「貴己」的思想。
  • 秦朝統一天下,幫派組織墨家為何消失了?不適應社會就要被淘汰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層出不窮,儒道墨三家成為主流。墨家出現在戰國初期,由墨子創建,曾創下與儒家分庭抗禮的局面。可最後卻無緣無故消失,這是為何呢?墨家學派成員主要來自沒落的士族工商階層,擅長機械設備等手藝,是典型的理科生。墨子在學派內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鬥。
  • 主張人性有惡,制天命而用之,法學大家的儒家導師非他莫屬
    主張人性有惡,制天命而用之,法學大家的儒家導師非他莫屬一位培養了兩位法學大家的儒家學者,提到這個人,可以算是人們多年來探討爭論的人物——什麼樣的人可以既修習儒家學派,又在教學過程中耳濡目染的影響他的兩位學生,成為了法學的代表人物。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這是《論語》中的一句話,《論語》是儒家關於孔子的言行的記錄集,儒家是主張入世的,其學說主要用來治理國家。而入世治世要和人打交道,所以要練達人情,要知生入死。所以需要窺得天命。而對於儒家來說,天命主要體現在社會學的價值取向上。
  • 一個人四十歲前應該先學儒家,四十歲後再去學道家
    雖然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的諸子百家,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就是儒家與道家,雖然兩家思想千差萬別,但儒道的思想都來源於《易經》,這也是為什麼《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儒道思想都來源於《易》儒家效法的是《易經》的第一卦「幹」卦,「幹」代表天,《易經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即天體的運行剛健不已,君子因而要求自己不斷奮發上進,強調天地萬物的自強不息。道家效法的是《易經》的第二卦「坤」卦,「坤」代表地,《易經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的形勢順應無比,君子因而厚植自己的道德來乘載萬物。
  • 曾國藩: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都懂得「盡人事而聽天命」
    曾國藩認為,儘自己的努力獲得所知,這就是性;將自己所不知者聽其於天,這就是命。《易·繫辭》中有這麼幾句話:「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這八句,說的是盡性。即:龍蛇之類,嚴冬酷寒的時候在土洞裡冬眠,以保全它們的軀體。專精地研究精粹微妙的義理,到達神而化之的境界,則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可以學以致用了。
  • 秦時明月:十二星座代表什麼門派,巨蟹座是墨家,而道家你想不到
    秦時明月:十二星座代表什麼門派,巨蟹座是墨家,而道家你想不到,秦時明月是一部大都非常喜歡的動漫作品,而且伴隨了我們很長時間,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國漫的代表作品之一了,那麼,12星座在秦時明月這部動漫中分別代表了什麼門派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一起看一下。
  • 墨子傳·八十五·墨家
    「我已經注意到這件事了,也和公尚談過墨家學館之事,這件事要從碼頭說起,碼頭建成以後,工匠們隨口叫出墨家碼頭,這樣就叫開了,又簡單,又響亮。在成立學館時,公尚就沿用這種叫法,起名墨家學館,後來墨家學堂,墨家作坊等也就叫開了。
  • 千年謎團:曾與儒家分庭抗禮的墨家,為什麼消失得這麼徹底?
    比方說墨家曾經發明了一種弓弩,它的射程能達到300米,比其它6個國家設計的弓弩要遠上一倍。 而在攻城方面,墨家還發明了一種投石車,可以把巨大的石塊以飛快的速度砸向敵人的城牆,用這種投石車很容易攻下一座敵方的城池。正是由於墨家發明了這些武器,才讓秦軍戰鬥力大增,打起仗來自然是勝多負少。
  • 墨家曾在古代盛極一時,為何到了現在已經完全沒落,沒有消息?
    但現在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墨子這本書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後世的墨者寫的,尤其是經、經說、大取和小取這些內容,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墨家後來未必沒有人才,只是我們不太了解,掌握的資料太少而已。並不認為墨家、儒家、道家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完整且有序的學派、團體,墨家的組織雛形因為後續者的原因,並沒有完善並發揚光大,同理當時所謂百家學說的思想與其說是對抗,不如說是爭論融合。
  • 諸子百家中的墨家,為何突然消失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思想繁榮的時代,當時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思想流派,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這些思想和學說至今依然在現代有重要的地位。但有一個原本足以跟儒家抗衡的學派,卻突然在歷史上消失了,讓人十分不理解,這就是墨家。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孔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那知道的是什麼天命?這種理解和答案因人而異,而且見解多且不同。有人說是知道了自己以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也就是說知道了上天給自己是怎樣安排了?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墨家的天人哲學觀——兼愛非攻,或許正是我們當今社會所奇缺的!
    1,墨家春秋時期,墨翟創立了墨家,一直到戰國,即公元前3世紀左右,墨家的影響力一直和儒家的並駕齊驅,不分伯仲。那時的墨家哲學是顯學。如果說儒家是一種人道哲學,道家是一種天道哲學,那墨家就是人與天的哲學。跟儒家和道家相比,墨家的特點就是結構傳統的天命觀,把天管人的思想給破除了。淺顯點說,就是抬高人的價值,重新認識人的力量。
  • 如何看待「盡人事聽天命」?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命運」?
    我們做任何事要用心,盡心,但不執著,我們要努力追求,但不要過於在乎結果。我們先來看,「盡人事聽天命」,這句話我好好查了查,其釋義是:盡最大的努力幹這件事,但是事情的結果如何就不是能控制的,聽上天的安排。這句話出自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盡人事以聽天命」。盡人事,可以理解為,盡一切人力所能為,進一切力量努力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