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孔子要是一味地匍匐在命運的腳下而無所作為的話,那他就不叫孔子而叫懶漢了。孔子極具挑戰性格,他想挑戰命運的底線——要想知道自己的命運如何,先完善提升自己再說。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通過艱苦努力,他從一個會計、放牛娃、吹鼓手和喪禮主持人,成為中國最早的私人大學校長,成為縣長、法官、外交官和代理宰相。他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傳播仁學夢想恢復周禮追求天下大同,最終成為儒家學派的開創者,成為中國人的心靈導師,成為影響世界的思想家。孔子用他奮鬥的一生告訴我們,不努力到無能為力,沒有資格奢談命運。
道家思想家對命運的看法和儒家不同。老子強調清靜無為順應自然,命運和天地一樣,有外力無法改變的運行規律,聰明的人順應自然和命運,只有笨蛋才會違背規律,去幹那些最後證明無能為力的傻事,因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莊子更是把順應命運的思想發揮到極致,他認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既然明白無法改變自然和命運,那就不要白費力氣,還不如淡然地守著自己的靈魂而逍遙於世。
墨家對儒家和道家對待命運的觀點表示強烈反對,因為,墨家根本就不相信命運,他們寧願相信鬼神而不相信命運的存在。和孔子一樣,墨子更是一個具有強烈使命感、更為決絕努力的布道者。
墨子相信有天的存在,天根據地下人們的道德好壞,行使獎賞與懲罰的權力。但好強的墨子不相信命運,認為命是統治者編造出來專門騙人的謊言。如果人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那麼乾脆什麼也不要幹了,躺在床上混吃等死好了。因此,墨子認為,人活著,拼就是了,拼到天荒地老,拼到海枯石爛,拼到無能為力,拼到感動自己,拼不動也要拼,誰讓你生而為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