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般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拘泥於任何經典

2021-01-09 曉柒說思想

在喧囂的世界裡品一品禪宗智慧,再從世俗的智慧升華到般若,讓一顆躁動的心安靜下來,看清自己的分別心,從最根本上明白自己,知道自己,從而更合理的生活著。這是學習禪宗般若智的大方向,也是每個人都應該曉得的事情。

傳說禪宗是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以心印心,迦葉得了這樣的法,這一獨特的派系因此孕育而生。這一派系的思想非常獨特,說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這是什麼意思,怎麼就「別傳」了,怎麼就不立「文字」了,一起共同的探討下,了解其中精髓,明白古人的智慧,明白自己的心。

凡是有語言,有文字,那就是「教內傳法」,我們從小接受知識,信息,在人世間學習各種各樣的事情,大多數的知識都是別人「教」給我們的,而這個「教」的媒介是「文字」和「語言」。文字和語言的好處是有邏輯,嚴謹,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但同時人們的自然天性也被這些文字和語言束縛住了,我們的思維方式會限制於這些文字和語言中。用教內的方法去學習,人們能得到很多知識,但是不能升華為智慧,更不用說比智慧還要高一個層次的「般若」智慧。

尤其是如今這個年代,信息通訊非常發達,網際網路上每天都有無數若干的信息幹擾著人們的判斷,讓人無法應對。我們的思維被這些看似有道理實際上根本不適用的語言文字牽制住了,人們會有代入感,會把自己放在那個情景當中進行對比,對於這樣的事情,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找出應變的方案,否則只能隨波逐流,沒有辦法改變這種現象。

這種獲取知識的途徑,看似蠻好的,實際上從本質上來講是在造很多業債。人們沒有辦法肯定的說自己表達的這些概念,這些主張一定是對的,是符合真理不會變化的,大多數的人一天一個變化,知識也在實時更新,科技時代變化最快的是人心。這是「教內傳法」的根本弊端,雖然造就了很多有專業知識的人才,推動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但本質上卻很「虛」,一旦到達臨界點,物質生活接近飽和,人們的精神世界將崩潰。

教外別傳,是不拘泥於文字和語言,不拘泥於表面現象,從最根本處著手研究,從而獲得更加合理的方式方法。這個就是佛祖拈花迦葉微笑時傳的「法」。這種「法」直指人心,外界的所有現象,所有動靜都不拘泥,什麼事情都可以借鑑,但是不把這些文字語言當成唯一標椎,以一種融合的心態去面對,這種「法」更加具體,這是包容前一種「法」的「法」。

這種「法」以心印心,就像列印複製一樣,完完全全地明白了。比方說一個人學習某個知識,一段時間後,要進行考試,有筆試和面試兩個方面。筆試時那代表你有沒有掌握這個知識,而面試時就看你所掌握的這個知識和老師掌握的知識契合不契合,若是契合,那麼就是以心印心,不拘泥於那些表面的文字和語言,真正掌握其中的精華,從而能以一個更加寬闊的視角來看待周邊的事情。

因此做個總結,教內的法是文字和語言,這是基本,也是大多人一生都需要做的事情,但是需要注意,當我們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需要學教外的法,不拘泥於文字,從而讓自己的心能透過表面看到本質,才能更從容的生活著。

相關焦點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不過,禪宗,本就強調「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果哪位「大師」跟你把禪講得讓你覺得昏昏欲睡、乏味無趣,那你可以對他斷然大喝「吃茶去」,這三個字可是禪宗著名的公案之一,出自趙州禪師之口。二、中國的陰曆四月初八,是佛陀誕辰。禪宗有六位祖師分別是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
  • 《禪林寶訓》,一本常被忽略的禪宗經典,告訴我們真實的禪宗
    提到禪宗經典,我們直接想到的是六祖慧能的《六祖壇經》,此書流傳最廣、影響範圍也最廣。由於六祖慧能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於是,我們常常會產生一個錯覺,認為禪宗不讀書。而歷史上真實的禪宗高僧大德,卻是通達孔孟之道和道家的博學大家。尤其在讀《禪林寶訓》時,這種體會更加深刻。
  • 風靡中國的禪宗是怎麼來的?這三個傳說故事告訴你禪宗的來龍去脈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佛教源自古印度,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從此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產生了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三論宗、唯識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在這八大宗派中,禪宗的中國化程度最高,在中國流傳甚廣,是中國最流行的兩個宗派之一(另一個是淨土宗)。那麼禪宗是怎麼來的呢?
  • 會議︱從中國禪到當代禪修:東亞禪宗的歷史形成與思想建構
    就此而言,學愚(香港中文大學,《早期中國禪法表現形式的典範轉換》)思考了禪宗成立前的中土早期禪學「典範的轉換」(Paradigm Shift),這就是從神通向般若玄學化的過程。作者看到,早期禪學經典包括安世高譯《安般守意經》、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鳩摩羅什譯《坐禪三昧經》等、《禪經序注》,及《高僧傳》和《續高僧傳》的《習禪篇》等。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孔子在這裡也是有一番良苦用心的,也不完全是愚民思想。他說的道理肯定沒問題,大部分都是對的,但是到了操作層面,總感覺跟自己的內心隔著一層,因為他本身就沒給咱說透嘛。這一點,禪宗就做得非常好。禪宗講「成佛」,但是不是說讓人人都去當和尚。他這個「成佛」,拋開宗教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讓自己成就自己。禪宗六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他又說:「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
  • 禪宗揭秘,全面深刻通俗,厲害!
    是從湖北黃梅禪宗五祖弘忍和尚而來。禪宗源遠流長,釋迦牟尼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為初祖,到菩提達摩尊者為二十八祖;達摩祖師西來東土傳慧可大師,慧可大師傳僧璨大師,僧璨大師傳道信大師,道信大師傳弘忍大師,弘忍大師傳惠能大師。為什麼弘忍大師被稱為五祖?是因為中國人將達摩祖師尊為中國禪宗的初祖。這樣弘忍大師就是中國禪宗的第五代傳人,六祖惠能大師便是第六代。
  • 《金剛經》和《心經》為代表性的般若經典,核心即要內外結合!
    作為中國的大乘思想,基本核心以般若為主,它的代表作有玄奘大師的「般若經。」般若經共有六百卷之多,其中較具為代表性的有《金剛經》與《心經。》那麼,《般若經》的核心到底講了什麼呢?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與探討以《金剛經》和《心經》為代表性的大乘般若思想,主要核心是什麼。談起佛教經典,並非幾個字就能說清,一部《金剛經》就能讓許多人用其一生的專研,更何況幾篇文字能解讀。
  • 真禪與妄禪,禪宗南北之爭,佛教如何辨別真偽?
    神會的攻勢咄咄逼人,嵩洛地區頗有勢力的神秀門徒自然不甘示弱,他們開始立碑作傳,排列歷代祖師之名,竟然不提慧能之名。雙方遂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在這種形勢下,神會索性正面向北宗挑戰。開元二十年,神會在滑臺大雲寺設無遮大會,與「兩京名播、海外知聞」的山東崇遠法師進行了一場關於南北禪宗正傍是非的大辯論。所謂無遮大會,是說對於參加之人是僧是俗是老是幼不加限制,以示開誠布公於天下。
  • 《楞伽經》是一部對中國禪宗影響最大的經典
    《楞伽經》是一部對中國禪宗影響最大的經典也就是說,慧可禪師門下除了一脈單傳的禪宗法系外,還衍生出了「楞伽經師」(以善老師、豐禪師、明禪師、大聰師、道蔭師等為代表)和「楞伽禪師」(以璨禪師、那禪師、慧禪師、盛禪師等為代表)兩大派系,他們皆以《楞伽經》為心要,隨說隨行,次第傳燈,分化各地,這就是達摩祖師以後,以《楞伽經》相傳授的楞伽系。
  • 農曆五月十三 中國禪宗第七祖神會禪師圓寂日
    德宗邀諸禪師,共推神會為禪宗第七祖。(圖片來源:資料圖片)2014年6月10日,農曆五月十三,唐代高僧、中國禪宗第七祖神會禪師圓寂紀念日。神會(668~760),唐代禪宗高僧,荷澤宗創始人。神會禪師於肅宗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中夜奄然而化,世壽七十五;上元二年,塔於洛京龍門,敕於塔所置寶應寺;大曆五年,賜號真宗般若傳法之堂;大曆七年,又賜般若大師之塔。神會禪師一生弘揚六祖慧能頓悟宗風,主張單刀直入、直了見性,不言階漸,提倡「無念為宗」。經數十年努力,南宗禪終於在北方奠定基礎,逐漸替代整個禪宗。
  • 少林武術的終極目標——「禪武合一」以禪門解脫、實現般若智慧
    唐末宋初,禪宗興起,並且迅速蔓延全國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佛門宗派。金元時期,禪宗一支曹洞宗入主少林,至此,禪宗法脈又回歸少林。明朝時期,少林武術迎來大發展,「禪武合一」的思想開始出現,之後一直成為少林寺僧人習武修行的指導思想並迅速融入僧人的日常生活中,開創了少林禪武文化。
  • 農曆七月八日 《道行般若經》譯成紀念日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2014年8月3日,農曆七月八日,《道行般若經》譯出紀念日。《道行般若經》共十卷,又稱《道行般若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般若道行品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後漢支婁迦讖翻譯,在現存般若經譯本之中翻譯時代最早,全經共三十品,主要闡明般若波羅蜜之法並講述受持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