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崇尚自然,主張恬淡無為、頤養天年,其思想中的「精、氣、神」等與中醫養生關係密切。下面從衣、食、住、行、勞、逸、喜、怒、名、利等10個方面,為你揭秘道家流傳千年的養生術。
1、衣不過暖
道家講究衣著簡樸、得體和舒適,根據不同時節、不同氣候和不同的修煉境界選擇最適宜的服飾。人體經脈氣血暢通,就不會有寒冷的感覺。
「衣不過暖」指的是不能過度依賴多穿衣來實現保暖作用,而是要提高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生命活力。
對於「捂」和「凍」的問題,道家更多地是選擇「凍」。「穿到七分暖,神斂心也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食不過飽
道家修行絕非「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而是要放下世間的喧囂與嘈雜,尋求恬淡虛無的精神境界。
「食不過飽」指的是不宜大吃大喝,要經常讓身體保持一定的飢餓感,多食不利於養生,正所謂「常有三分飢,百病不相襲」。
「辟穀」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道家養生方法,是指在一段時間內,甚至長期不食果蔬米麵和煙火熟食。
推薦少吃是對的,但「辟穀」要有專業指導,一般人切莫隨意、盲目去做。
3、住不過奢
居住環境要簡單、接地氣。道家養生中的「九守」,就是要人們守住奢侈之風,與道沉浮,自可長生不衰。
九守即:
守和———陰陽調和;
守信———內守精神;
守氣———內守血氣;
守仁———遵仁義之道而行之;
守簡———儉以養生而不貪;
守易———不為外感而保全性命;
守清———清虛而順應自然;
守盈———知足常樂;
守弱———和樂其氣而平夷其形。
其中守簡、守易、守清就是提倡要簡易清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
4、行不過富
道家並非排斥財富,「行不過富」是說不能過度追逐金錢或為金錢所困。
行:指出行、行為、行事、行動,意思是出行不能依靠豪華舟車、行為不能一擲千金、行事不能重財輕德、行動不能以金錢來開道。
道家認為「財能破氣」,過度追逐金錢就會影響修煉,甚至造成「精氣離散」。
5、勞不過累
道家養生十分注重形體修煉和體力勞動,但也強調「勞作有度,不使傷身」,「五勞七傷」為道家養生之大忌。
「五勞」指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傷」指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溼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形勞意損傷神、風雨寒暑傷形、恐懼不節傷志。
因此,善養生者要儘量避免五臟、氣血、經脈、筋骨因過度疲倦或七情太過而受損。
6、逸不過安
俗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道家所提倡的飄逸灑脫、安貧樂道,並非讓人們內心空虛、安然守舊,而是要超越現實、超越自我,讓身心得到淨化,境界得到提升,智慧得到增長。
7、喜不過歡
喜是七種情志之一,但對好事、喜事、高興和快樂事的興奮極致也應有所矜持和節制。「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喜極而泣。
「喜不過歡」是提醒人們喜與歡不宜太過,不可超出人們的心理閾值。
8、怒不過暴
修心必先修德,養身須先制怒。歷史上「衝冠一怒為紅顏」、「雷霆之怒動九霄」,小則誤人誤事、害人害己,大則幹戈四起、禍國殃民。老子說得好,「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與人相處時不分是非曲直,動輒發火,是沒有涵養的表現,也是道家養生大忌。火氣大的人應加強修養,注意制怒。
世人的許多怒氣來自貪慾與私心,如果能用一顆淡泊的心對待世上的功名利祿,怒氣自然也就淡化和釋然了。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很多令人氣憤的事,如果我們能把發怒的心態轉換為感激的心態,就能化怒氣為祥和。
9、名不過求
功名有如過眼雲煙,有的人今天看似飛黃騰達,明天則有可能淪為階下之囚。因此,不必過於在意和強求虛名。
道家提倡「淡然」,凡事都要淡然處之,莫為鏡花水月而強求。真正做到「寵辱不驚,望天上雲捲雲舒;去留無意,看門前花開花落」。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心寬大度、忘懷得失,自然就能遠離是非、無憂無慮,度過一個逍遙自在的人生。
10、利不過貪
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凡利益薰心、貪得無厭之徒,肯定是一個不懂養生之人。
道家養生提倡「十三虛無」:
虛———遺形忘體,恬然若無;
無———損心棄意,廢偽去欲;
清———專精積神,不為物雜;
靜———反神服氣,安而不動;
微———深居閒處,功名不顯;
寡———閒雲野鶴,獨得道遊;
柔———呼吸中和,滑澤細微;
弱———緩形從體,以奉百事;
卑———憎惡尊榮,安貧樂辱;
損———遁盈逃滿,衣食粗疏;
時———靜作隨陽,應變卻邪;
和———不喜不怒,不哀不樂;
嗇———節視節聽,精神內守。
所有這些,都體現出「去利存性,悟道修真」的養生法則。
道家養生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對於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和生命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和重大的價值。這養生的「十不過」,我們還需要潛心修煉。
-END-
玉清觀記
玉清古觀,處冀東之域,倚燕山之脈,傍灤水之畔,望渤海之濱,立石城(唐山市開平區,古稱石城)垣內,聚億萬年之鐘秀,享千百年之香火。山水環抱,京津毗鄰,鸞翔鳳集,人傑地靈。黃帝問道而登空同,軒轅學仙而禮廣成,鼎湖跨龍以飛升,仙宗道脈,由之濫觴。昔古孤竹國君,嗣子伯夷叔齊,立次子為儲君。國君歿,齊讓伯夷,夷不受而遁,齊不立亦逃。聞西伯善養老,相偕欲適周。當值盛夏,路過石城之地,腹飢口渴,躊躇間,突現一淙清泉,汩汩而流,急掬泉水,捧之盡飲,入口溫如玉,至腹冽沁腑,饑渴頓消。昆仲繞泉徘徊,流連忘返,決意結廬而居,燒茅修煉以求仙。其玉漿清泉,即後世之玉清古井也。數年後,往西岐,復隱首陽山中,不食周粟,杳失所蹤。燕君昭王,遣使求不死藥,入海登蓬萊方丈,卜地石城合藥以煉丹,其丹爐遺蹟尚存井隅也。秦皇尋神山,覓仙藥,遊碣石,嘗飲玉清之水,頓改容顏,身輕而轉體健。張陵演教,天師布道,桓靈帝間,有觀築於古井之旁。葛洪煉丹,鮑姑侍鼎,尋仙訪道,安爐立於靈泉之側。唐王東徵,屯兵大城,山賜唐姓,築立石城,二百餘丈。有隨軍道士,長於望氣,見紫霞縹緲如飛鸞,仙氣凝聚似丹鼎,遂離軍隱居,潛修仙道,升舉而去。劉操仕燕主,居相位,正陽壘卵以度化,易號海蟾子而學仙,為演清淨無為之宗,以道全形之旨。復遇呂祖純陽於原野,飲玉清之神水,授以金液還丹之秘,遁跡修真,得成仙道。丘祖長春真人,會元世祖於雪山,賜號神仙,頒虎符璽書,掌天下道教。越二載,駐鶴燕京,大闡玄風,道侶雲集,化道十方,建宮立觀,設壇作醮。丘祖座下,有一弟子,結廬於石城,立宮於井側,見水清泠,故題觀名曰澄清,祀三清之真容,布道德之寶章,香火鼎盛,終日不絕。幾經兵火,焚毀殆盡。明永樂間,召仙真三豐張真人於金闕,猶龍不見,惟隱跡名山,藏身大川,隱顯遊戲於人間。一日攜弟子遊薊北,途經石城,睹殘垣敗瓦,黯然神傷,咐弟子云:「此地古煉丹之處也,嘗有觀,名澄清,惜毀於兵禍。留汝此地,募修宮觀,異日將興。玉清之境,始氣化成,元始天尊所居之仙宮。此有井亦曰玉清,乃古仙遺蹟,以之為觀名可也。斯井水清如玉,可傳淮南王之術於鄉裡,授做豆腐,濟養百姓,以解溫飽,亦可彰我仙家飛丹砂而點靈汞之玄妙也。以火鍊金而丹成,今歲丙申,正其值,玉清當興,因緣所定。越五百餘年,火燥土焦,木以犯土,當有浩劫,觀跡隨毀。金木交並,九返還丹,觀必重興,香火復盛也。」真人語畢,飄然而去。弟子遵真人之命,修道觀,興香火,並用古井之水,鹽滷以點豆汁,其術不日而風行四鄉。以玉清神水所點之豆腐,質地柔嫩,晶瑩如玉,味道鮮美,烹調得味,有遠勝燕窩之美譽。光緒初,開平建礦,近代工業之始興,人口增多,商賈雲集,成京東之重鎮。玉清觀,歷數百年之風雨,幾經增葺,規模宏大,坐北朝南,處石城西門外,火神關帝二廟侍立左右。歲臨丙辰,乙未之月,地動山搖,突發地震,房屋摧倒,樓宇化為平地,玉清觀亦隨之毀塌。多難而興邦,艱苦而奮志。唐山兒女,意堅志強,抗震自救,恢復建設,經廿餘年之拼搏,重塑輝煌於冀東,再興繁榮於濱海。玉清古觀,亦得之以復建也。董道長崇文,號文道子,諱沛文,皈依全真,嗣教龍門。董道長乃著名實業家,河北省政協委員。清秀渾樸,端莊大方,談吐間聲和語慢,儒雅溫和,親切近人,無煙火氣息,真道家風範。幼讀詩書,博閱經籍,早年隸職企業,後棄職經商。歷經多年之艱辛,飽嘗恆沙之磨礪,奮志不懈,果業斐然。荏苒光陰,感人生如夢。芸芸眾生,名利絆身,幾失真我;追名逐利,淪喪道德,世風愈下;人心不古,稟賦天和,損耗殆盡。甲申冬月,睹道觀之殘垣,望斷壁之朽木,不忍坐視,乃盟願發心,斥以巨資,再塑三清真容,復興玉清古觀,上接軒轅遺教,綿老聖之心傳;下振道門宗風,揚鍾呂之秘旨。洵屬不願獨善己身,達而兼善天下者也。國運隆,有祥瑞。吉士出,觀必興。玉清之塌毀復建,斯應仙真之讖語乎?復建之玉清觀,由政府撥地廿餘畝,座落於開平老城遺址北門外,坐北朝南。正南牌樓,雄偉壯麗,氣勢非凡。牌樓之上,手書玉清觀三大字,字勁蒼遒,金光閃燦。由南往北,大殿三重,依次為靈官殿、文昌殿、玉皇殿。再之往後,乃高達三層之三清殿。配殿分列左右,香爐鼎立案前。各殿建築,風格迥異,卻又有異曲同工之妙。主殿氣勢宏偉,雕梁畫棟,鬥拱飛簷。配殿小巧玲瓏,精工細做,結構嚴謹。每重殿內,繪有壁畫,均乃道教典故,及山水人物,供遊人香客之觀賞,勸善以淨化人心,使之人人奉善,不為惡習之所染。縱觀整個道觀,紅牆黃瓦,蒼松翠柏,具濃厚道教古韻之風貌,與開平古藝街遙相呼應,珠聯璧合,古文化之氣息猶若天成。觀內奇花異草,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繽紛爭豔。遊人雲湧,香客不斷,祥煙縹緲,紫氣鸞飛。道教獨具之仙樂,道眾誦經之天韻,不時幽然入耳,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玉清古觀,重煥仙容,琳琅殿閣,日臻完善,謀公益之慈善,造大眾之福祉,弘文化之傳統,揚道教之祖風,殊為唐山福地洞天之勝境,河北仙府宮觀之翹楚。誠邀國內之羽士道子,喜迎海外之仙客高真,會四洲之賓朋遊人,接五湖之善信男女,駕臨駐鶴,共慶國昌,同祈太平,是幸甚哉。
道歷四千七百六年歲在己丑
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
《圓嶠內篇》、《中和正脈》、《老子莊子故裡考》、《古書隱樓藏書》、《三才八陣指迷錄補註》、《醫道還真》、《行大道》、《方壺外史》、《悟真抉要》、《養生類要 大成捷要》、《千峰老人全集》、《敲礄道人全集》、《唐山玉清觀傳奇》、《女仙丹道》、《性命要旨》、《大道真傳》、《仙道口訣》、《參同集注》、《天樂集》、《老君碑留古字解 玉皇心印妙經直解》、《道鄉集 陸地仙經合集》、《白玉蟾全集》、《道家科技思想範疇引論》、《金丹秘要》、《千峰老人全集》、《福壽丹書》、《南宗仙籍》、《修道要集》、《修道明指》、《證道秘書》、《修道合集》、《金丹訣要》、《修道秘要》、《道書全集》、《易筋經輯要》、《金丹闡秘》、《楞嚴經釋要》、《金丹元旨》、《黃庭經集注》、《長生秘訣》、《悟元匯宗》、《西遊原旨》、《鄭觀應養生集》、《西遊真詮》、《道門精要》、《天火--腰帶山天雲觀傳奇》、《易道闡真》、《張三丰全集》等。
唐山玉清觀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古開平城西門外(現開平溫州商城北門外),「倚燕山之脈,傍灤水之畔,望渤海之濱」,鍾靈毓秀,是道教的仙宮福地。古開平鎮有「九橋十八廟」之說,玉清觀在開平古建築中,是規模最大的一座廟宇,有「京東道教第一觀」的美譽。該觀始建於漢代,後毀於宋朝戰火之中,復建於明朝,初名「修仙廬」,宋以後名「澄清觀」,明朝時為「玉清觀」,1976年在「7?28」唐山大地震中震毀。2002年,由唐山市政府劃撥土地20餘畝,董崇文道長籌資,復建玉清觀,道眾信士在幾乎一片廢墟的原址上,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歷經五年,終於2006年竣工。在短短的幾年裡,玉清觀載譽良多,2007年9月被開平區民宗局評為「愛國愛教先進場所」,2009年12月被唐山市民宗局評為「星級(五星)宗教活動場所」,2010年12月被中共唐山市委統戰部、唐山市民族宗教事務局評為「唐山市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單位」、「創建『五型』宗教團體先進團體」,被國家宗教事務局評為「首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