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不足以奉有餘」是老子在《道德經》笫七十七章中為世人所開示的智慧,原文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為有道者」,什麼意思呢?
就是告訴大眾,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去補給不足的,而我們人類社會卻正好相反,反而是剝奪不足的,用來奉養有餘的人,那麼還有什麼人是能夠把有餘的拿來補給天下不足的人呢?唯有有道之士才能做到。
在這裡老子為我們展開了一副天道與人道互為損益的畫卷,為我們通過損益而觀察這個世界,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但是,雖然如此,老子也並沒有徹底究竟的為世人透徹的說出損益的全貌。
真正的將損益的智慧完全說透的,是《易經》中的山澤損卦與風雷益卦,今天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損卦的相關智慧,使大家可以完全徹底的了知「損不足以奉有餘」的智慧所在,從而為觀察這個社會的規律換一個新視角。
山澤損卦是《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一卦,卦像為下兌上艮,屬異卦相疊而成,是山下有澤之像,下卦為兌為澤為悅,上卦為艮為山為止,下澤上山,所說的乃是大澤侵蝕山根而使事物有損有益的規律。
《序卦傳》中說:「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口人,故受之以損」,解者,解蹇卦之難也,難解之後必有所緩,緩則有失,失必有損,所以接之以損卦。
打一個不甚恰當的比喻,你和別人打官司,是為蹇難,可是你通過律師和法官的互動而贏了官司,是為解緩,官司雖然贏了,你也可以鬆懈一下,可是你所耗費的時間、經濟等各項成本,都變成了一種損耗,這就是損。
損,是減省之意,也有節制之意,本卦澤卑於下,山高在上,可是卑者愈卑而高者愈高,是損下而益上之像,下本不可損而損,上本無需益而益,所以易道先言損而後言益。
損下而下不以為病,益上而上不嫌其益,減乾下之剛以益坤上之柔,上下交孚,吉莫大焉,又哪裡還會有什麼錯咎呢?「有孚」,是說所減省的東西,是出自於自己心中的一片至誠之心,而足以因此見信於人,自然可喜。
否則的話,心不至誠,難以取信於人,又哪裡還能夠因為「有孚」而「元吉」,因為「元吉」而「無咎」,因為「無咎」而「可貞」,利有攸往呢,如果能夠做到這四點,那麼損而可正,無往而不利,到了如此地步,自然也就不會因為損益而在乎祭祀的豐儉了,豐可敬神明,儉樸亦可敬神明,一片誠心足矣。
世人皆知損之為羞,不知損實大有其益,損者,節省也,《道德經》中雲「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君子以節財為損,則以之利用,以節慾為損,剛以之清心,關鍵在於可損之時而損,則損之亦不以為損,當不可損之時而損,則不損亦已疑其有損。
所以那些動輒就因為節省而得咎的人,都是因為雖然損其所損,卻無法因損而見信於人的緣故,不能見信於人則有損無益,錯咎難消,又哪裡還會有什麼吉祥的結果呢?
因此之故,損卦之要,在於山澤通氣,悅止相承,剛柔合志而上下交孚,必須要因時而動,當損則損,不當損則順勢而止,損與不損,當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當損之時不損,不當損之時卻損,那麼又怎麼可能會了知「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的無上智慧呢?
山澤本是互為損益之道,不損則澤必涸,不益則山必崩,損必有道,損亦有時,了知損卦之智慧者,於君子修身懲忿窒欲之道得矣,不知大家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