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運動、愛上旅遊、愛上音樂……但這人,愛上獻血。
公交司機方錫康,擁有AB稀少血型,戒菸戒酒,生病了也不吃藥熬著,就為了隨時待命獻血。從全血到血小板,10多年來,方錫康獻的血,相當於將全身的血徹底換10次。
「我沒有什麼大事業,只希望能獻血救人。」方錫康的想法很樸素。
他連續三年被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評為 「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先進個人」,但這樣的榮譽,都比不過女兒的一篇作文。
《最可愛的爸爸》,女兒在作文裡,寫到家裡各種各樣的獻血證、獎章。女兒說:「我愛這樣的爸爸。」
隨時值班待命的移動血庫
「春節回老家不?」
「沒,在廈門。」
「好,你值班,備用。」
這對話,不是出自公司老闆和員工,而是一名獻血者和血站。
43歲的公交司機方錫康,是廈門中心血站的常客。血站工作人員和他熟得像兄弟,說話也就隨意了,「值班」是他們之間的習慣用語。
百度資料顯示,1000多年前,AB型還不存在,是最晚出現且稀少的血型,佔總人口的5%左右。方錫康便是擁有這稀少血型的人之一。
血也有保質期。為避免浪費血源,血站說:老方,平時你就別獻了,隨時值班,需要的時候叫你。方錫康便「好嘞、好嘞」地答應著。
「值班」意味著,隨時待命,不許喝酒,不能吃藥。
春節,親戚朋友聚會,備著一桌子好菜,總會拿出好酒小酌幾杯。不過,大家都習慣了,不給老方酒杯。「給了也白搭,他不喝的,他就是一活的移動小血庫。」朋友笑言。事實上,方錫康的酒量挺好。在沒有「戀」上獻血之前,他總喜歡和朋友在大排檔聚一聚,小酌幾杯。但現在,他把酒給戒了,「血可是救人的,總不能為了兩杯酒耽誤了別人的命」。
不僅酒,他把藥也給「戒」了。什麼頭疼、感冒、拉肚子,只要能熬一熬挺過去,方錫康就儘可能不吃藥。抽菸對獻血沒有太大影響。「可老方想著要給需要的人提供最好的血,把抽了20年的煙戒了。」一位同事說。
16年來「換血」10次
第一次獻血,是1996年。偶然的機會,方錫康走進路邊的獻血車。
「針扎進血管,鮮紅的血流進血袋,每次看到這畫面,我就想著,這後面可是能救人。」老方說,「我學歷低,高中畢業,做不了什麼救人的大事,這獻血倒是可以做得來。」
從全血到成分血,16年來,方錫康「停不下來」。只要血站一個電話,他就奔過去,哪怕晚上12點。
2004年,捐獻成分血在廈門悄然興起。從那時起,方錫康挽起袖子,開始獻血小板。獻一次血小板,相當於獻800毫升全血。
一般來說,人體的血液含量佔到總體重的8%左右。這16年來,方錫康獻血三四十次,捐獻的成分血折算成全血,有5萬多毫升。也就是說,16年間,他全身徹底「換血」了10次。
記者手記
小人物的大願望
面對記者和鏡頭,方錫康很不自然:「我一個粗人,一個粗人。」
臨採訪結束,他也還不是很明白,記者為啥會「盯」上他。在方錫康看來,自己學歷不高,只是一名公交司機。在這個城市裡,租的房子,沒有車。傳統意義上,那些成功的事跡、感人肺腑的故事,自己沒有。
「做不了什麼大事業的自己,沒法通過別的途徑幫人,只希望能獻血救人。」方錫康的想法異常樸素。
在這個城市裡,有很多老方這樣的「小人物」,而他們,很多都有著同樣偉大的願望。老實說,這樣的故事,還不足以讓人們感動得落淚,但他們,以及他們的偉大願望,直指人心,如此美麗。
這個時代,需要每個層面的雷鋒。(海峽導報 記者 詹文 通訊員 楊錦強/文 吳曉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