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字文和,是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的重要謀士。因其深諳為人處世之道,能在亂世之中尋得一棲之所,被人謂之算無遺策。因其所獻計策或置人於死地、或陷亂於天下,因而也被後人冠之以「毒士」之名。
然而從魏晉直至唐宋時期,賈詡的道德都是為人所稱道的,《唐會要》更將其尊為魏晉八君子之首。那麼道德水準如此之高的賈詡,為何到了後世會變成了策動「文和亂武」,始終隱匿於帷幕之後的「毒士」形象呢?
公元192年,董卓身死,部下的西涼兵馬惶惶不可終日,只想趕緊回到老家,為了跑得快一點,甚至想要解散部隊,大家分散逃跑。當時賈詡在西涼部隊裡任職,眼看形勢不對,立馬對領頭的李傕、郭汜、張濟等人說,現在董卓死了,聽說朝廷裡面討論要殺盡涼州人,大家要是各走各的,即便是一個派出所長也能把咱們逮起來,不如聚攏部隊反攻長安,給董卓報仇,打贏了咱們就是下一個董卓,打不贏再逃跑也不遲。於是長安淪陷,王允被殺,關中重又陷入戰亂。大漢天下剛剛有一點安定的苗頭,從此徹底不可收拾。
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時,咬牙切齒地說,當時禍亂天下的元兇董卓已然伏誅,正是朝廷撥亂反正、重回盛世的機會,而賈詡片言,導致國家破敗,民不聊生,這人良心大大的壞了,從古到今,沒有像他這麼過分的。以上這段歷史,也許就是賈詡被稱為「毒士」的原因,並流傳一千餘年不絕。
但事實真正如此嗎?我們看一下長安被攻破之後,賈詡的所作所為:
1、郭汜、樊稠、李傕互相看不順眼,好幾次差點打了起來,賈詡就給他們講道理,幾人隨即乖乖聽話。
2、賈詡擔任朝廷的組織部長,負責官員任命,重用老臣,輿論反響不錯。
3、李傕找賈詡商量,想要把天子軟禁在自家軍營裡,賈詡強烈反對。張繡勸賈詡遠離是非之地,賈詡說,吾受國恩,決不能背棄皇上,你要走就自己走,我不走。
4、李傕拉攏了一支少數民族部隊,承諾會給他們宮裡的美女,這群人就時不時地去皇宮門口大喊大叫,索要美女。天子找賈詡商量,賈詡略施小計,一頓忽悠,眾人頓時散去,李傕軍勢由此轉弱。
5、天子東狩,李傕率部隊殺了過來,想要殺司徒趙溫等人洩憤,賈詡制止說,這些都是天子的大臣,你殺他們幹什麼?李傕於是放棄了這個念頭。
以上事件,都是發生在李傕等人作亂關中時期。簡單總結下,賈詡的突出表現有以下幾條:
不好殺戮;
團結士族;
忠於天子;
維護皇室。
是不是有什麼不對?這明明是個磊落君子,哪一條能沾得上「毒」字?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所有理性行為,一定是基於一條或者幾條原則的,在筆者看來,賈詡一生,只有一條原則,那就是自保。
李傕攻破長安後,想要給賈詡封侯,賈詡堅決拒絕,說:「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我想這是賈詡唯一一次吐露心聲。
賈詡勸李傕等人聚集部隊攻破長安,是因為如果沒有部隊保護,身為西北軍一員的賈詡未必能活著回家,而進了長安,賈詡作為首席參謀,就有了進入大漢上流社會的資格;賈詡在攻破長安後立即投靠皇室,是因為李傕等人只不過是一群土鱉軍閥,早晚要敗亡,天下還是姓劉的;賈詡制止混戰、結交大臣、保護皇室,只有這樣才能讓皇室尊嚴維持,自己的地位也就更加鞏固。所以,從賈詡自己的角度來看,所作所為不過是自保,手段也是堂堂正正,沒什麼陰險毒辣,甚至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保護了一大批官員和百姓。
那麼從朝廷和百姓的角度來看呢?如果沒有賈詡,大漢會復興嗎?
不可能。
就算西北軍滅亡,關東諸侯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早在聯軍討董之時,四世三公、濃眉大眼的袁紹就試圖擁立幽州劉虞牧為帝;孫堅名為討董救駕,撿到傳國玉璽卻不還給皇上,反而為了脫身送給了袁術;宗親劉寵兵強馬壯,聲稱討董,卻只是遠遠觀望,沒有參與戰鬥;坐擁一方的劉表、劉焉,甚至根本沒有出兵。
相對於這些各懷鬼胎的諸侯,至少賈詡還算是實實在在為皇室做了些事情。西北軍沒了,還有無數個勢力在打天子的主意。即便諸侯不動,朝中難道又能太平了嗎?王允固然忠誠,卻非定亂之才,他能製得住呂布嗎?朝中天子勢弱,註定要任人宰割。關中百姓,自然更不可能高枕無憂。這是歷史的悲劇,即使沒有賈詡,天子和百姓仍然躲不開戰亂。
賈詡之「毒」,不過是借勢而為,所謂兵者不祥,不得已而用之,對於賈詡,我們應該更加寬容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