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我們這個民族是不看書的,三種壞文化影響了數千年

2021-01-09 騰訊網

作者:馬未都

來源:馬未都脫口秀《都嘟》

中國的文化非常複雜,一兩句話很難說清,但我還是想試著總結出中國文化中的幾個要點。

首先是梟雄文化。中國人永遠盼著出現一個梟雄,中國一旦失去集權,就會陷入混亂,比如我們的五代十國時期、民國時期。為什麼呢?因為最大的領導人沒出現,一旦出現,社會就變得比較安定。這就是我們的梟雄文化。所以,作為農民的陳勝、吳廣起義時會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是你有什麼了不起的,我也是個梟雄啊。

其次是不妥協的文化。生活中經常碰到這種情況,某些人一張嘴就說我這人可不能商量啊。這種心態導致中國人很難從談判中獲得利益,經常吃虧。我們解決分歧的方法要不就硬打,要不就吃虧認栽,反正都是走極端。中國人的談判都是讓人拿槍頂著後脖頸子才談完的。沒有人願意發自內心地去談判,也不懂得找一個中間點,雙方說和。因此,在這種不妥協的文化中,社會交易成本極高。

第三是推卸文化。有事兒了先推出去,千萬別找我,不是我幹的。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最經典的畫面是,在公園裡,一個學步的孩子突然摔倒,爺爺奶奶一定衝過去,一定要找個事去賴,沒有賴的地方也要賴到地身上。我見過無數個老太太抱著孫子拍著地說,都賴它,都賴它。這就等於從小給了孩子一個非常不好的信號——出了事一定先把責任推出去。這讓我們成了一個不會道歉的民族,給外人的普遍印象就是中國人不會道歉。我小時候就不會道歉,也絕不道歉,最後都是被老師擰著去道歉的。兩個人吵架,吵到最後經常是這兩個人梗著脖子說「我是不對,但你也不怎麼樣」。這就已經算道歉了。你看外國人就很會道歉,他們經常是高跟低道歉,比如父親跟兒子道歉,丈夫跟妻子道歉。丈夫跟妻子,並沒有高低之分,但是按中國的傳統,總認為男比女高一頭。在西方,丈夫跟妻子道歉的事比比皆是,張口就來。可中國人不會,中國人最多說一句「這事過去就拉倒了」。明白了吧,只要你家丈夫說「這事過去就拉倒了」,那已經是在跟你道歉了,你就趕緊就坡下驢別再不依不饒了。中國人的這種推卸文化導致我們嚴重缺乏反思精神,出了什麼事一定都是先從別人身上找原因,自己永遠不承擔責任,怨天尤人,不是賴領導就是賴制度,總之先把自己摘乾淨再說。這就是我們的社會走向文明的最大阻力。

包容的力量

說了這麼多梟雄文化、不妥協文化、推卸文化,這些都是負面的,我們也有好的文化。那就是包容。中國人心胸最寬,有容乃大。

文化可以把什麼東西都牽進來。比如說我們的餐飲,全世界獨樹一幟,光是那些古怪的字眼,就連中國人自個兒都說不清楚。比如熗炒和爆炒有什麼區別?這中間的分別極其微妙,中國的烹調術語能寫滿滿一本書。西方人有什麼烹飪手段啊?少得可憐,但是它能長驅直入。改革開放沒多久,北京第一家肯德基在前門開業,那隊排得一眼望不到頭。然後麥當勞也來了。今天全世界的麥當勞、肯德基有上萬家,你出國萬一人生地不熟,不確定上哪兒吃飯放心,你就去這兩家,絕對不會上當。我在土耳其試過,一嘗,跟北京的沒啥區別,跟美國的也沒啥區別,就是多了一點咖喱。你看中國的麥當勞、肯德基,早餐都有炸油條、蛋花湯了,現在還有麻婆豆腐蓋飯呢。你想想,肯德基、麥當勞進入中國才多久?不到三十年。我看再過三十年,我們就得擠對得他們掂勺了。一百年後中國的肯德基、麥當勞全是廚子在那掂勺。這就是包容的力量。

另一方面,我們好像是在不斷改變自己,其實是先讓你進來之後再悄悄把你改變。我們一般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以漢族為主,但是漢族人所有的生活習慣全是學來的。你的起居原來是坐地上的,現在坐椅子上了;你原來的衣服是寬袍大袖,現在都是緊身的;你吃飯過去是分餐(到了明朝還是分餐呢),清朝人讓我們共餐了。大家圍在一個桌子上吃,明朝人認為是種野蠻的吃法,應該一人一張桌子,自個吃自個的。日本人現在吃飯都是一人一份,大家坐在一張桌子上。若真按明朝的吃法,今天的我們還真不習慣了。你想想,十個人十張桌子,一人一份地吃,怎麼看都覺得像是在號子裡。

文化輸出的無盡遐想

文化是社會變革最大的一股力量,如果你不能理解文化是你在社會上立身處世的背景,你做什麼事都不會太順。所以官方今天不停地講要把我們的文化輸出去。

美國人靠好萊塢大片輸出他們的價值觀和理念。我們靠什麼呢?我走過全世界很多國家,走到哪兒都發現有中國人開的餐館。我想,如果通過餐館來輸出我們的文化,那一定事半功倍。我們今天在世界各地看到的中餐館一般都偏小、偏雜亂,檔次不高。我今年去了一趟慕尼黑,人家介紹說有一個特別好的中餐館,就是有點貴。我問是不是中國人去得不多,他說基本上都是外國人去。我去了之後發現那個餐館的菜式都是很傳統的中國菜,但它的布局和上菜方式非常西化。我覺得這真是一個特別好的文化輸出的場合,大量的外國人在裡頭悠然自得,很享受那個環境。其實,只要你讓一個人從胃裡愛上你這個國家的菜,他一定會對你的國家有無盡遐想。

馬未都:在功利時代 窮則獨善其身

來源:新周刊

我不願看到收藏界變成一個徹頭徹尾談錢的領域。功利會傷害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既然如此,就按照過去的說法:窮則獨善其身。

現在人家叫我收藏家,我並不是很高興。過去收藏家必須有個標誌——「著書立說」,沒有著書立說,你算哪門子收藏家呀?而且,今天的收藏,已經大大背離了收藏的原旨。收藏最初的宗旨,往大了說,是一個民族的記憶、證據,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實時標高,通過收藏,你能看到我們的商代、周代、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高度;往小了說,是滿足文人雅士的一些內心需求,幫他理解紛雜的世界。

不幸的是,現在基本上全社會的收藏已經轉變成為一個商業的博弈,至少99%是為了這個目的而來。所有人的說法都是「未來可以升值」,社會各角度都以「他是否買了貴東西」為標準。從我內心講,非常不喜歡:不是不喜歡別人加入這個隊伍,而是不喜歡把過去唯一乾淨的淨地變得非常世俗化。

每個人的目標過高,就跟唱歌似的,調子一起高了,誰都唱不上去。

我有時也可以理解別人的世俗觀,比如,宗教應該是最脫俗的地兒,但今天很多宗教場所並不能免俗;同樣,我不能要求收藏界免俗,我們的社會處處體現世俗的話,讓收藏界變得高雅也是不現實的。但我也不願意收藏界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與原旨無關的領域:大家都談我賺了多少錢、將來可能賺多少錢——我覺得這些沒有意義。

其實我能感受到功利對我們嚴重的傷害,甚至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的傷害。既然如此,就按照過去的說法:窮則獨善其身。這個「窮」是指精神上,這社會是一個精神貧窮的社會,但我一定要獨善其身,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我不能要求別人。

我一個人不可能改善,只能保全我自己不同流合汙,不向世俗低頭。人是要妥協和自衛的,你妥協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下一步的成功。過去人們說,尺蠖之曲,以求伸也——但今天的年輕人,第一不懂得尺蠖之曲,不願意退回來、軟一下,不會;第二,認為前進就一定能成功,但他又沒有前進的能力,每個人都好高騖遠。

我們常說「勵志」,但勵志的標準是很高的,很多成功人物背後往往有特殊的因素,如果把他們當作全社會的勵志標準,那就大錯特錯了,普通人就會認為上升通道不夠——問題是,你通到哪一站算夠呢?

人光有自我判斷還不夠,很多人認為自己身懷絕技,怎麼老也遇不到知音?就是因為對周圍環境沒有判斷。有一天我看到一個資料,說中國缺400萬個經理人。我認識的很多老闆都說,缺有管理能力的人;我自己也是,想找一個有執行力的博物館館長,願意出百萬甚至千萬的年薪,但是沒有這麼一個人。幹不了這個活,那你還說什麼呢?你覺得你行,但具體的事兒你做不來,然後就會埋怨:團隊不好、環境惡劣、潛規則盛行,那別人怎麼能夠生存呢?我覺得這是個社會的問題——每個人的目標過高,就跟唱歌似的,調子一起高了,誰都唱不上去。

我們這個民族是不看書的。

我們今天全社會的文學修養都不夠,因為社會不躺在文學上生存。當然,我們更不注重史學。這非常可怕。中國近幾十年的大片,都能看出來,創作者不讀書、沒思考。很多國內的電影,別人評判的全是技術活兒,哪個鏡頭用得不好,應該怎樣怎樣——但我一看,明擺著這導演不讀書。

舉個例子,同樣是表達血腥,《辛德勒的名單》和《勇敢的心》都有對人性的思考。《辛德勒的名單》裡最血腥的一幕是:黨衛軍槍斃工人,「啪」一槍沒響,又「啪」一槍沒響,再「啪」一槍,三槍沒響,滾蛋。這個工人經歷了三槍,但子彈就是不響。在我們的電影裡,就一定要讓子彈響、打得血肉模糊你才覺得血腥,但《辛德勒的名單》裡,不,踹開他去幹活——當你看到他非常機械地幹活,就會知道,人性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會爆發出什麼樣的力量;而且一個施暴一個受暴,兩人的表現截然不同,這裡面有明確的對人性的思考。

反觀我們的電影,都是單純的復仇,和《勇敢的心》差千萬裡。看得越多,就越覺得可笑。我這麼說,不是特指電影界,只是電影是特別大眾的文化代表,也可以說是民族心態的標誌物。

《一九四二》的票房慘敗,對馮小剛來說這是唯一的一次慘敗,再看之後的《泰囧》,你就會知道,我們這個民族是不看書的。《一九四二》已經變成一聲悽厲的鶴唳——鶴嚦長鳴,鶴嚦是悲哀的,會傳很遠;但我們的電影都是麻雀窩,嘰嘰喳喳,說話毫無價值,這是我們社會的一個映射。《泰囧》的商業成功,很多搞電影的也看不懂,本身不可複製,再有個什麼囧也不會是那樣,我們整個民族沒有目標。

我們的電視劇裡,永遠是兒女跟爹媽大喊大叫,少有社會秩序。

有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化很多成不了體系,不像一棵樹,而是永遠像同心圓一樣。」同心圓的「心」是什麼?儒家思想。漢代以後,儒家就確立了老大地位,卻沒有老二,中國文化就沒有「老二文化」。中國文化中,一定是有一位梟雄,就一個,完了就完了,你也不用問二三四。不信你隨便抓一個人問奧運會銀牌有誰,一個都說不出來,因為大家都不關心這個。

中日韓三國都在儒家文化圈,但側重點不同:日本側重忠,韓國側重孝,我們側重義,講義氣、兩肋插刀,但不幸的是——現在刀插向別人。

同在儒家文化圈,日本人由於忠誠,社會管理成本極低;我們不重忠誠,所以社會管理成本巨大。我常說,在中國能管10個人,到日本就能管500人。經濟危機時,韓國、日本的很多企業員工願意與企業共存亡,願意減薪一半跟老闆渡過難關,我們可能嗎?地震時,人家發放礦泉水,只需要一個人,我們就得嚴陣以待,以免哄搶。講究孝道,跟韓國不能比,你看韓國電視劇,孝道是第一位的,每個人進屋第一件事要向長輩請安——在韓國的文化輸出當中,孝道是第一位的。我們有嗎?我們的電視劇裡,永遠是兒女跟爹媽大喊大叫,少有社會秩序。

我們老說中國法制不健全,其實是個誤讀。我們在秦漢時期有非常嚴謹的法律,為什麼法律在中國漫長的極權社會中不能得以實施呢?因為用不上,僅道德一項就能把社會治理得很好。法律是高成本的社會治理手段,當你用一道鐵絲網就能攔住人,就犯不上築一道高牆;當你用一根繩就能攔住人,就犯不上用鐵絲網;當你劃道線就能攔住人,就犯不上拉那條繩——什麼成本最低?地上劃條線最低。在國外的機場,地上劃條線,沒有人會逾越;在中國就得攔著,每個角上站一個人看守,那成本多高啊。社會若沒有忠又沒有孝,就剩下一個功利的「義」時:當我跟你講義氣的時候是求回報的。那我們這個國家怎麼治理?完全靠法制,但一個完全靠法制治理的國家是最沒有希望的。

問:你怎麼看「社會板結」一詞折射出的社會現象?

答:所謂社會的「板結現象」,從某個角度講,其實是現在人的能力不夠。我們的社會再板結,也不會像三四十年前那樣。打個比喻,今天的社會板結是黃土,而過去是水泥甚至是鋼板。我們年輕時,人是沒有權利選擇工作的,今天你不滿意可以轉身就走。今天的社會,只要一個人有能力,就一定能夠走出來,你沒走出來說明你能力不夠,或者在某處有缺陷。比如一個人能力非常強,但有性格缺陷,和人不好溝通,那就很難走出來,人家不幫你啊。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請您分享轉發給您的朋友

相關焦點

  • 一個文化人和一群史上最有文化的貓,來聽馬未都說說「擼貓」趣事
    馬未都,一位關注度頗高的文化名人。他有著「多重身份」:曾經的文學編輯、編劇;文化學者、作家……他創辦的觀復博物館,也是文博圈的「網紅」。 近日,馬未都的新書《觀復貓:妙筆生貓非非詩》正式出版,本書以「貓+文化」的方式,用輕鬆幽默的貓文趣事,感動暖心的人貓故事,帶領讀者穿越歷史,感受文化。
  • 讀圖時代,我們為何還要讀書?馬未都的解釋,不及老梁一針見血
    讀圖時代,我們為何還要讀書?馬未都的解釋,不及老梁一針見血讀圖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知識碎片化,不願意靜下心來靜心讀一本書。讀圖雖然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是帶來的問題是非常棘手的。在讀圖時代,我們更需要靜下心來去讀一本書。其實,這個問題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我們為何要讀書?
  •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學者:知道這個成語嗎
    然而身為著名作家、收藏家的馬未都,卻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年幼的司馬光是砸不破"大缸"的,而以宋代當時的技術是燒制不出,可以裝的下人的"大缸"的。他們曾一起創作出了在當時頗有影響的電視劇,比如《海馬歌舞廳》。而中國自80年代起,掀起了一股"收藏"的熱潮,對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的馬未都自然也不例外,緊跟潮流。 馬未都在這個時候已經收藏了包括陶瓷、古代家具、玉器等上千件,而在收藏過程中,他並不像有些收藏家那樣,買回來就把它擺放在一邊,不再管了。
  • 讀書對一個人影響,究竟有多大?流浪大師的說法,不及馬未都受用
    讀書對一個人影響,究竟有多大?流浪大師的說法,不及馬未都受用讀書是每個人一生都要經歷的事情,這是不可或缺的路程。一個滿口書香的人,遇到粗俗不堪的人,讀書與不讀書那是高低立判。讀書對於一個人還是有影響的,全然看你如何看待這種事情。
  • 我們都是民族文化追夢人系列報導(五)
    我的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之路也是從那裡開始的。       我們六堡村是一個畲族聚居的貧困山村,過去有許多人因為貧困和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不願送女童入學。為了解決畲族女童入學問題,1989年上級黨委、政府決定在六堡村創建全省唯一的一所畲族女子學校——六堡畲族女子學校,免費讓畲族女童入學。從1992年起,我在六堡畲族女子學校工作,先後擔任代課教師、教師、校長。
  • 老梁的解釋,不及馬未都一針見血
    老梁的解釋,不及馬未都一針見血師父與師傅,一字之差究竟有何區別?單一的從意思上來說,估計好多人會從字眼上來摳,說來說去也說不出所以然。說白了,也不能給大家說明白問題的本質。搞明白這一問題的本質,就是為了弄明白這一問題背後的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師徒文化。相比之下,老梁與馬未都二位文化學者,他們嗯解釋還是值得借鑑的。
  • 南北方人身高差異的原因是這個?馬未都也滿嘴跑火車了!
    每個男人也都希望自己是高富帥,但現實是殘酷的,我們大多數人往往既不高,也不富,更不帥,更遑論三者皆備了。圖2.名人身高差異當然,我們建議大家坦然面對自己的身高,千萬不要冒險去做危險的手術,畢竟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是最重要的。不過,我們不討論增高問題,但可以來聊聊身高差異的話題。
  • 馬未都:趙忠祥的另一面
    馬未都 : 趙忠祥的另一面 文/馬未都 (1955年3月22日出生於北京市,祖籍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文化學者那是1997年在北京琉璃廠,我有個落腳的字號,地兒不大不小,小房中間有個天井,被我加蓋了玻璃頂,無冬立夏,裡面舒適如春。 有一天,忘記是誰領著趙忠祥老師進入我的小玻璃房,沒等我招呼他們,趙老師先聲奪人,用他那渾厚的聲音說:馬未都,馬未都,你的名字挺特別啊! 我名字特別我並沒意識到,直到他說特別我才感覺可能真有點兒特別。
  • 馬未都:青年時期就已名利雙收,不在乎財富榜上虛無縹緲的數字
    馬未都就是一個斜槓青年,從工具機銑工到收藏大師的過程中,他還當過編輯和作家,混過影視圈,擁有極為豐富的體驗。  閱盡人間萬卷書,不如讀懂馬未都,他的人生足夠充實和厚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一番。  十年磨一劍,終成就大師  收藏古玩古董,只憑一腔熱愛是遠遠不夠的,文化水平也得跟得上。  愛讀書的馬未都自然是不懼怕這種小事。
  • 周作人的民族國家意識:對政治國家的失望與對文化民族的退守
    可以說,此時的周作人對政府的失望和不信達到了相當的程度,也使他看到了現代中國「國家」的巨大缺陷。換言之,從關注外部弱小民族命運和批判日本帝國主義的視線中凝聚起來的民族國家意識,並沒有通過對內部的政府之認可而穩固下來,「民族國家式民族主義」並未完全成為周作人國家意識的基礎,這影響到他20世紀30年代後逐漸向「中華民族式民族主義」的靠近。
  • 馬未都坐計程車曾遭受怠慢:服務不到位是差錢還是差理念?
    他也對比過國內的計程車,相比之下,我們的服務水平就有待提高了,有一次,馬未都從首都機場下飛機,當時他要去離機場不遠處的一個朋友家,司機接到馬未都之後聽說了他所要去往的目的地之後,非常失望,一路上罵罵咧咧,嘴裡嘟囔著:「我要早知道你去這個地方,我都懶得拉你」。搞得馬未都自己還覺得挺對不起人家,沒讓司機攬上「大活兒」就好像自己犯了多大錯一樣。
  • 馬未都:藏友以為貓鎮來自宋代,光看臉還真是,但鎮底出賣了它
    我們如果去看一個古代的文物,第一反應通常都是它在古代有什麼功能,作為案頭擺設的話,第一反應就是這隻貓應該是擱在柜子裡看,作為一個小陳設還是很不錯的。但它的功能其實是個「鎮」,擱在桌子案頭上的。古人的書相對現代的書,在紙質上顯得比較軟,所以攤開後能達到完全平攤的狀態,如果窗外來了一陣風,正在看書就會被風給打擾,書頁自動譁啦啦的翻,如果有「鎮」壓在上面,就能達到穩定書本的效果,讀起來更加舒服。一般想到「鎮」我們比較熟悉的是鎮紙,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裡,就有館藏的清乾隆時期紫檀嵌玉鎮紙,還有一件黃玉琴式鎮紙。
  • 馬未都:吃飯時候一個行為,可以體現一個人的人品!
    無論是親戚團聚,朋友聚餐還是公司聚會都會在一起吃飯,每個人吃飯都是不一樣的。馬未都說:吃飯時候的一個行為,可以體現一個人的人品。馬未都的名聲越來越大,他從最初的出版社工作人員到如今的觀復博物館館長經歷無數的磨難,在收藏上馬未都可謂是跋山涉水,在鑑寶上馬未都精益求精。
  • 龍圖騰,象徵著我們的精神力量,也是我們民族的文化
    龍圖騰,象徵著我們的精神力量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世界上有著不同的國家,而每個國家又有屬於自己的圖騰,通常情況下,人們會選擇自己崇拜的事物作為國家的圖騰,以示尊敬和激勵。對龍的崇拜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種綿延數千年的特殊形象,在人們心目中,龍擁有非凡的能力,興雲布雨,電閃雷鳴,是一種比較完美的形象,所以,中華民族將龍作為自己的圖騰,希望以此來庇護民族。圖騰文化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之一,古人對於圖騰的崇拜和敬畏是瘋狂的,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圖騰文化早已深入人心,不管是建築,還是衣著服飾,都體現著中國的圖騰文化。
  • 民族的靈魂--現代視野中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和封建文化不是同義詞  作者:金衝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  ●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在不少方面不能說只是封建主義的產物,它們是人們從長期實際生活經驗中概括出來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幾千年生存發展、沒有中斷而在今天又能重新復興的重要原因。
  • 馬未都:我結婚時買的全是舊家具,親戚們都說我太摳了!
    馬未都:我結婚時買的全是舊家具,親戚們都說我太摳了! 1981年,馬未都的小說《今夜月兒圓》登上了《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個整版,他也因此「名利雙收」,那個時候的他,獲得了65塊的稿費,這筆錢在現在看起來很少,但是在80年代,這可是一筆巨款。
  • 馬未都寫詩詞鑑賞132天不理髮,寫完吳京于謙捧場,他真有水平?
    千年後,出了個馬未都。馬先生雖也是有作品的文人,但與咱們白居易相比,他自然完全不是一個等級。但是,架不住人家有和白居易一樣「為詩成魔」的決心。2020年春節剛過,馬未都突然公開在微博上立了個 flag,稱自己要寫一本《唐詩宋詞密碼》,而且「不寫完不理髮。」雖然老馬愛詩詞這一點大家都知道,但寫本詩詞鑑賞集也並非易事,所以一開始很多網友還以為他這只是鬧著玩的。
  • 流浪大師的觀點,不如馬未都,專業而中肯
    流浪大師的觀點,不離馬未都,專業而又中肯宋徽宗是一位飽受爭議的皇帝,為政十數年家國淪喪。可是,宋徽宗的瘦金體在中國歷史上的知名度,那不是一般的高,在書壇上那也是有一定地位的,言其為一代宗師那是一點也不為過。眾所周知,宋徽宗時代,我們現在已知的書法基本上都已經成型了,也就說想要再創新出新穎的字體,基本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那麼後人對宋徽宗瘦金體評價如何?
  •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文化,西南民族文化,人格化的天神
    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後簡稱西南民族)的四大族系的節日文化各有其主體構成。比較而言,祭天。祭祖在氐羌系民族中較為突出;苗族、瑤族系的祭祖也十分突出,其形態保留得比較完整,並延續至今。祭天、祭祖在這些民族的節日文化中居於首要地位。分別形成了規模盛大的祭天節、祭祖節。
  • 馬未都:豬年說豬,關於「豬年」的這些風俗,你一定不知道!
    馬未都:豬年說豬,關於「豬年」的這些風俗,你一定不知道!在說文解字之中,年代表著「谷熟也」,這也是古代一年中難得的休息時間,而到了如今,年則是一種時間單位,一年則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當然,在我們的習俗之中,年則代表著親情,團聚和幸福,如今歲月流轉,豬年已經到了,關於「豬年」的一些風俗,你又知道多少呢?今天我們就聽馬未都來說說關於「豬年」的一些風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