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篇紅海市場,先不說星巴克、瑞幸、連咖啡,就連快餐陣營的麥當勞、肯德基,便利店陣營的 7-11、全家,甚至是賣雪糕的鐘薛高,賣汽油的中石化都紛紛加入咖啡賽道。
△ 中石化旗下的易捷咖啡,以汽油號命名(圖源:網絡)
在他們的帶動下,現磨咖啡成為主流趨勢,以雀巢、麥斯威爾為代表的速溶咖啡,漸漸被嫌棄,大家似乎都忘記了那個,「喝上一杯速溶咖啡就沾沾自喜」的年代。
隨著第三次咖啡浪潮的到來,要是現在誰還敢說做速溶咖啡,大概率會被問說「瘋了嗎」?但「三頓半」打破了這種平靜。
在我們的認知中,速溶和精品就是兩個互不兼容的反義詞。而三頓半這個品牌偏偏把兩者結合在一起,一來就定位自己是「精品速溶咖啡」。
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他們參與研發的 LABS(無損風味萃煉系統)技術,能夠最大程度保留咖啡風味,並實現 3 秒速溶。
當越來越多零售品牌布局咖啡賽道,也把消費者喝咖啡的習慣,和對咖啡的依賴性建立起來,正好給了三頓半更大的成長空間,畢竟總還是有想喝一杯口感不錯的咖啡,卻喝不到的時候。
根據36氪Pro的報導:2018年的雙 12,三頓半成為全咖啡品類的第二名。(第一名是雀巢)而2019年的雙 11,三頓半成交額是去年雙 11 的十倍,當日銷售額就超過去年全年,一舉超過雀巢,成為咖啡品類第一品牌。
要知道,此前雀巢可是佔領了天貓咖啡王座十年,直到黑馬「三頓半」的出現,才打破了這個格局。
在擁擠的咖啡賽道上,三頓半成功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作為一個小眾品牌,三頓半在用戶運營上也很有一套。
對大部分消費者來說,三頓半像是個突然冒出來的網紅品牌,但事實上,這個成立於 2015 年的精品咖啡品牌,一直具有網紅潛質。
從外包裝就可以看出來:摒棄傳統速溶咖啡的塑膠袋包裝,選用了強辨識度的「杯子裝」,打造成品牌的超級符號。不少用戶還喜歡把杯子留下,用來種植物或做其他裝飾品。
△ 圖源:@Cherlyleee(上);@如有雷佟(下)
這個讓人過目難忘的小杯子,不僅包裝即廣告,同時也是品牌與用戶的互動觸點,讓消費者捨不得用完即棄。都說做品牌就像和用戶談戀愛,那麼三頓半是如何「撒網捕魚」的呢?
現在我們看到的三頓半,還沒正式成名前,是在「下廚房 App」走紅的。這個 App 相信吃貨們都知道,這裡聚集了一大批美食愛好者,比普通用戶擁有更為挑剔的味蕾。
三頓半給部分用戶寄送產品樣本測試,經過他們的反饋,三頓半的早期產品,得以不斷優化、改善、打磨,甚至引起了下廚房官方團隊的注意,給予流量扶持。
直到產品成熟後,三頓半轉移陣地,開始發力淘寶店,而下廚房這批種子用戶,也成功「路轉粉」。
不少品牌都有自己的「潛規則」,如愛馬仕充滿神秘感的「配貨規則」,米其林餐廳極為隱秘的暗訪式評選機制…而三頓半也有模有樣地,設計了一個神秘的「領航員」角色。
不是你買得多就能當上,而是三頓半安排專人負責,在各個渠道留意品牌相關的 UGC 內容,經過團隊預判後覺得有「領航員潛質」的,就會給對方寄產品並保持溝通,及時了解對方對產品的體驗和想法。
據說,領航員現在已發展至 500 多人,當有幾十個領航員提出同一個建議,就一定會對產品提升改變。
按他們的說法,領航員就是「給產品指明道路和方向的人」,說白了就是「測試官」,而如果用營銷圈的話來解讀,三頓半這一動作就是在挖掘和培養「KOC」。
從他們官網上透露的信息,這些領航員不一定是某個領域的大 V,更多的是素人,而且多半充滿「文藝氣質」,如攝影師、插畫家、甜品師等等,不僅符合品牌調性,網絡上流傳的不少產品圖,就是由這群「領航員」貢獻的。
除了找到種子用戶,培養 KOC,用戶在嘗新之後能不能達成復購,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產品力,但除此之外,三頓半還有一套「別致」的用戶留存計劃:「返航計劃」,意思就是空罐子回收計劃。
△ 圖源:三頓半公眾號
品牌與一些特色書店、商場等線下空間合作設點,用戶可以自行在線上預約前往「返航點」,提供的空罐子可以儲蓄「能量」,用來兌換咖啡或其他周邊,默默地又讓你對品牌產生了不少好感。
在日本有個外賣品牌叫「玉子屋」,它的餐具並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每天下午,派人去顧客那裡對便當盒進行回收。雖然費時費力,但不僅緩解了一次性餐具,帶來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也為自己品牌的正面形象加分,光是這一點就圈了不少粉。
為什麼三頓半可以成為「讓人一眼就愛上」的品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每一步都是往「與用戶建立親密關係」上去發展的,與其說它是個營銷高手,倒不如說它是個戀愛高手。
培養種子用戶這件事,很多品牌只停留在「找到」層面,缺少了後面「持續交流」的動作。
小米的創業故事為人津津樂道,在於其早期吸引了不少數碼愛好者、手機發燒友在小米社區發聲,給予產品反饋,並且品牌方持續與用戶密切交流,重視用戶聲音,才讓這批種子用戶成了小米最早的「擁護者」。直到現在,小米仍會在每張售貨小票上,寫上「因為米粉,所以小米」。
△ 圖源:微博@小米·智慧科技(上);微博@傲慢的幻陽(下)
「品牌讓消費者參與產品設計,其實就是在給自己打低分,讓使用者提意見,由於姿態放得足夠低,用戶就容易建立起對品牌的好感。」
另外,當流量越來越貴,品牌的試錯成本就越來越高。三頓半、小米產品早期在營銷上表現「克制」,而非一股腦地把不成熟的產品火速推向市場。
當然,這其中一定有成本的限制,但在用戶參與打磨產品的過程,不僅加強品牌與粉絲間的交流,培養忠誠度,這同時也是一個小規模試錯的過程,能讓產品價值不斷得到驗證,在「把品牌做大」的道路上提高成功率,降低風險。
其次,是與其從茫茫大海撈人,倒不如從一條支流開始培養忠粉。
賣雪糕的鐘薛高在上市之前,看中了與產品匹配度最高的小紅書平臺。但鍾薛高並沒有把小紅書當做一個投放渠道,而是從品牌合作層面,希望獲得小紅書更多的支持和資源。
為此,鍾薛高想盡一切辦法,讓小紅書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試吃到鍾薛高的產品,以打動他們,最後得到了小紅書的扶持與培養。只花了三個多月,就做到小紅書筆記數、話題數第一。
產品啟動,我們最容易想到的是微信、抖音,這些頂級流量平臺,而三頓半選擇了垂直領域平臺進行啟動,更加精準,粘性很高,也較容易獲得平臺方的支持,得到更多的流量扶持和內容反饋,幫助初創品牌優化產品、待成品成熟後再在大平臺上推廣,成功率更高。
但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再多的方法和策略,始終都是圍繞好產品在進行。好產品 對的營銷方法,才能達到如虎添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