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蜀犬吠日

2021-01-09 騰訊網

蜀 犬 吠 日

蜀:四川省的簡稱;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裡的狗不常見太陽,出太陽就要叫。因此蜀中有「天無三日晴」和「蜀犬吠日」之說。該成語現常比喻少見多怪。

近義詞:少見多怪、孤陋寡聞、遼東之豕

反義詞:見怪不怪

// 成語故事 //

成語出自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僕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

「蜀犬吠日」,從字面上看就是四川的狗看見太陽出來了,就狂吠不止,聽起來是不是感覺很奇怪,但是仔細一琢磨,就不覺得怪了。四川盆地空氣潮溼,天空多雲。四周群山環繞,中間平原的水汽不易散開,那裡的狗不常見太陽,看到太陽後就覺得奇怪,就要叫。

不過這個成語是形容人的,他是諷刺有些人見識不廣孤陋寡聞,而這個成語是和中唐時期的文壇領袖韓愈、柳宗元有關,韓愈所處的時代是中唐時期,那個時候除了有門第的區別之外,還有就是朋黨之爭引起的門戶之見,人們都不願意從事學習,而韓愈是一個真正的儒者,他是希望恢復儒家的師道,他招收學生,還寫了《師說》 這篇文章,並態度端正地做別人的老師。而人們群聚而以為怪事,紛紛咒罵,添油加醋地污衊誹謗。認為他是個狂人。搞得韓愈很是狼狽不堪。最後連飯都來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開別人的誹謗而東去任洛陽令了。

作為他的朋友柳宗元把韓愈的遭遇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心裡是很同情也很擔心的。後來有一個韋中立(唐代唐州刺史韋彪之孫)的年輕人,向柳宗元求教,希望能當他的學生,柳宗元給他回了一封長達幾千字的信《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來陳述不敢、也不願為師的理由,在信中來,柳宗元講了這樣一件事,以前經常聽人說過川南一帶因為經常下雨,平時很少見到太陽,所以當太陽偶爾出來的時候,那裡的狗見了覺得奇怪,便會朝著太陽狂吠起來。當時他認為這話肯定是太誇張了,所以並不相信,結果六七年前,他來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趕上大雪越過五嶺,覆蓋了南越中的好幾個州。這幾個州中的狗,都倉皇地狂叫著亂咬亂跑,好幾天都是這樣,一直到雪消完後才不叫了。他才相信「蜀犬吠日」並非虛傳。

然而,雪和太陽有什麼過錯嗎?狂咬亂叫的只是那些狗罷了。為人師者有什麼過錯,問題只是那些見怪即吠的世人罷了。這些人是如此之多,能量是如此之大,就不能不令人為之憂懼,並力避「召鬧取怒」。更何況作者身為被貶之人,已蒙罪名,謫居九年,病疾不斷。所以有什麼必要僅為一個為師的名號而自取其辱,讓那此「呶呶者」一天到晚住耳邊聒噪,擾亂心境呢?

這就是「蜀犬吠日」和「粵犬吠雪」的來歷了,現在用來多指少見多怪,帶有明顯的貶義。同時啟示人們對自己未見過的事物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亂加指責和反對,而應了解情況,分清是非正確對待。

相關焦點

  • 大驚小怪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少見多怪、蜀犬吠日,反義詞有:見怪不怪、司空見慣,大驚小怪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狀語;用於否定句中。大驚小怪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大驚小怪(dà jīng xiǎo guài)成語釋義:指對不足為奇的事情過分驚訝、奇怪。成語出處:宋 朱熹《答林擇之書》:「要須把此事來做一平常事看,樸實頭做將去,久之自然見效,不必如此大驚小怪,起模畫樣也。」
  • 成語故事-趨炎附勢
    成語解釋成語趨炎附勢
  • 「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故事內容學生大部分聽過、讀過,作為文言文更簡潔精煉。最近有同學問,「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呢?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這裡給大家來說一說。
  • 邯鄲學步成語故事
    後來這個故事演化為成語——邯鄲學步,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看來這已經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了。流傳的廣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夠忽視這個故事在今天的啟示意義。如今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人們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傾向嚴重,忽視了自身的特點,結果學得不倫不類。
  • 成語故事: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概要一隻河蚌張開蚌殼,露出白白的蚌肉,在河灘上曬太陽。有隻鷸(yù)鳥,從河蚌身邊走過,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兩片殼合上,把鷸嘴緊緊地鉗住。鷸鳥用盡力氣,怎麼也拔不出嘴來。
  • 成語故事:談虎色變
    成語釋義 【成語】談虎色變【近義詞】聞風喪膽 杯弓蛇影【反義詞】面不改色 泰然自若 成語典故 北宋時,有兩位非常著名的理學家,他們是兄弟二人,哥哥叫程顥、弟弟叫程頤。
  • 成語故事:揠苗助長
    【成語】:揠苗助長 【拼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成語故事】:
  • 成語故事: 揠苗助長
    【成語】:揠苗助長【拼音】:yà miáo zhù zhǎng【解釋】: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
  • 成語故事:群龍無首
    成語故事 成語釋義 【成語】群龍無首【近義詞】各自為戰 各自為政【反義詞】 一呼百應 成語典故 「群龍無首」中,「首」並非指頭部,而是指首領。
  • 成語故事:八面威風
    【成語】:八面威風 【拼音】:bā miàn wēi fēng 【解釋】:威風:令人敬畏的氣勢。各個方面都很威風。形容神氣足,聲勢盛。 【成語故事】:
  • 成語故事:惴惴不安
    【成語】:惴惴不安 【拼音】:zhuì zhuì bù ān 【解釋】:惴:憂愁、恐懼。形容因害怕或擔心而不安。
  • 成語故事:哄堂大笑
    【成語】:哄堂大笑【拼音】:hōng táng dà xiào【解釋】: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時大笑。【成語故事】:宋朝的時候,有個姓馮的人和一個姓和的人在一起工作。姓和的是個急性子,姓馮的是個慢性子。這個成語形容滿屋子的人都笑了起來。——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成語故事:一鳴驚人,理解成語內涵,思索人生路途
    成語故事:一鳴驚人,理解成語內涵,思索人生路途文|趣味歷史學說成語是我國一種獨特的傳統文化,很多成語背後都擁有一個立意深遠的故事。這些成語故事很多也是我們國家歷史的一部分,了解成語故事,也是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
  • 新書| 一讀就會用的分類成語故事:讓孩子輕鬆掌握成語!
    20個大類+500個故事+8000個成語,涵蓋了中小學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幾乎全部成語  從易到難,滿足孩子各個階段成語學習和使用的剛性需求  按成語含義和應用場景分類,掌握更輕鬆,使用更貼切,真正讓孩子一讀就會用!
  • 中國成語故事 葉公好龍
    成語故事葉公好龍的故事,源自西漢劉向所著《新序·雜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楚國的葉縣,也就是今天河南省葉縣一帶。葉縣的縣令沈諸梁,字子高,是個愛龍的人。他在腰帶扣上畫著龍,祭祀、飲酒的爵和樽上刻著龍,房屋上可以雕刻、紋飾的地方也都是龍的形象。
  • 瘋狂猜成語之暗箭傷人的成語故事
    瘋狂猜成語之暗箭傷人的成語故事 2013-08-21 11:36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什麼是串學成語?小學成語故事,串學成語——亡羊補牢
    什麼是串學成語呢?所謂串學成語就是通過一個成語的學習,我們串聯出其他的幾個成語。亡羊補牢我們來讀讀這個成語故事:在古時候,有個人養了幾隻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隻羊。原來,羊圈破了一個窟窿,狼在晚上鑽進窟窿裡把羊叼走了。
  • 三國成語故事:睚眥之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華陽國志劉先主傳》,故事發生在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相關人物為法正、諸葛亮和劉備。原文如下:正既臨郡,睚眥之怨、一餐之惠無不報復。或謂諸葛亮曰:「法正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
  • 成語故事|揠苗助長
    成語故事:揠苗助長 「揠苗助長」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比喻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如果採用了違背事理的方法,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 瘋狂猜成語之一毛不拔的成語故事
    瘋狂猜成語之一毛不拔的成語故事 2013-08-21 17:03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