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19日,也是國內旅遊業的一個重要日子——中國旅遊日。
為什麼選在這一天呢?因為400多年前,國人公認的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的傳奇著作《徐霞客遊記》首篇開篇之日,就在5月19日。
徐霞客
在當今時代,一趟愉快的出遊之後,在馬蜂窩或者驢媽媽等平臺上發一篇圖文並茂的遊記,或者在朋友圈裡曬幾張美圖加文字,幾乎是每位旅行者的「標配」。
而旅行日記的「鼻祖」,可以追溯到徐霞客。他所著的《徐霞客遊記》,被譽為我國第一本日記體遊記。
徐霞客的一生,從22歲第一次出遊,到55歲因病返回故鄉,30多年足跡遍及華東、華北、東南沿海和雲貴高原等地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
徐霞客來到溫州雁蕩山,寫下《遊雁宕山日記》,是在他的遊記開篇之後的第10天,這一年他28歲。
雁蕩山,可謂是徐霞客的旅行探險人生中最值得一書的一個地方:
他一生三次遊覽雁蕩山,留下兩篇共7000餘字的遊記;而他生平最危險的一次探險旅行也在雁蕩山。
如今,在雁蕩山靈巖景區雙珠谷口,就樹有徐霞客的塑像。
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江陰(今江蘇江陰縣)人,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
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在文學領域也有很深的造詣,他的遊記被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魯迅在20歲時,就已經讀過且又「重閱一過」《徐霞客遊記》,並題字「獨鶴與飛」,可見他對此書的由衷喜愛;胡適則說徐霞客:「為探奇而遠遊,為求知而遠遊,其精神確是中國近世史上最難得、最可佩的。」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評價:「他的遊記讀來並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部20世紀的野外勘察記錄。」
有人打趣說,徐霞客之所以能成為大旅行家,還和明代大才子唐寅唐伯虎有很大的關係。
民國時期丁文江撰《明徐霞客宏祖先生年譜》中,提到徐霞客的高祖徐經,便是當年與唐伯虎一起被捲入科場舞弊案的主角。
徐經出身書香門第,家中建有一間藏書眾多的萬卷樓,是明弘治十一年(1498)經魁,與唐伯虎同榜進士。兩人一同赴考,誰知徐經被告發賄賂主考官家僮得到試題,與唐寅一起被下獄,從此與科舉無緣。徐經的經歷對後人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不再熱衷於科舉。
徐經的次子徐洽,就是徐霞客的曾祖父。到徐霞客的父親一代,父母持家有方,家境富裕,在不「以功名論成功」的家族風氣影響下,徐霞客少年時就立下「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豪情壯志,也就有了他一生布衣成為大旅行家的可能。
徐霞客自幼好學,「性酷好奇書」,幾乎翻遍了家中的所有藏書。徐霞客遍訪名山大川的愛好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22歲那年,母親為他戴上了親手縫製的遠遊冠。從此,徐霞客自給旅費出遊四方,走出了另一種精彩人生。
徐霞客三遊雁蕩山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
古代中國,最著名的三位大旅行家都來過雁蕩山,如果說謝靈運是徜徉山水,沈括是考察地理,徐霞客就是深度體驗遊。徐霞客的遊記為世人全面了解雁蕩山的全貌及獨特的風光,做出了巨大貢獻。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四月、崇禎五年(1632)三月及四月,徐霞客先後三次遊歷雁蕩山。
第一次遊雁蕩
時間:1613年農曆4月11日—15日
年齡:28歲
隨行人員:主僕三人
逗留時間:5天
1613年農曆3月,徐霞客第一次出遊浙江,5月19日開篇寫遊記10天後,他來到雁蕩山。
28歲的徐霞客年輕力壯,這次在雁蕩山的五天裡,他「登盤山嶺,望雁蕩諸峰,芙蓉插天,片片撲入眉宇」,遍覽山中各處風景點。
靈峰、靈巖、大龍湫並稱「雁蕩三絕」,徐霞客三天一口氣遊遍重要景點。
第四天,因「大龍湫水源自雁湖」的記載,徐霞客帶著僕人去尋找雁湖,最終沒有找到,還差點葬身懸崖,帶著遺憾離開雁蕩山。
第二次遊雁蕩
時間:1632年農曆3月-4月
年齡:47歲
逗留時間:20多天
徐霞客第二次遊雁蕩也是差不多的季節,不過時間已經是將近20年後,這時他已經47歲了。從農曆3月20日抵天台縣,後赴雁蕩。這一次,他在天台、雁蕩一帶逗留近一個月之久,關於雁蕩的記述卻甚少。
第三次遊雁蕩
時間:1632年農曆4月28日—5月8日
年齡:47歲
逗留時間:11天
十幾天後,意猶未盡的徐霞客第三次遊雁蕩。
他由天台經黃巖、大荊入山。五月初一,在靈巖天窗洞探險。初三,他從含珠峰下的凌雲寺出發,沿溪北入石門,拾級攀登,歷盡千難萬險,終於攀登上雁湖崗。初四,他從羅漢寺出發,與族兄徐仲昭偕僧人臥雲,沿連雲嶂之左、道松洞之右拾級西上,冒著葬身崖壑的危險,勇敢地攀登上雁蕩山絕頂百崗尖,終於找到了大龍湫的源頭。初六,登上小龍湫背,探明小龍湫之源頭。初七自真濟寺出發,越馬家山嶺,遊覽了南閣諸景。初八日直抵莊屋散水巖以西的洞仙塢。原定再遊顯勝門、石佛洞、仙橋等景點,因旅伴不會走路,只好放棄,東返大荊,結束了這次的遊程。
與許多旅行者不同的是,徐霞客還是一位探險家,出遊之前都會做好充足準備。他在第三次遊雁蕩時,進靈巖天窗洞探險,「負梯破莽,率僮逾別塢,直至圓洞之下,梯而登;不及,則斫木橫嵌夾石間,踐木以升;復不及,則以繩引梯懸石隙之樹,梯窮濟以木,木窮濟以梯,梯木俱窮,則引繩援樹,遂入圓洞中」。在攀登小龍湫背尋找劍泉時,「當石削不受樹,樹盡不受履處,輒垂藤下」,或「縛木為梯升巖端」,歷經艱險。
糾正「龍湫之水,即自蕩來」
徐霞客三遊雁蕩,通過實地踏勘忠實記錄下雁蕩山地質地貌、豐富的自然資源,給後世留下寶貴財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揭開了大小龍湫的源頭奧秘。
舊時文獻記載,雁蕩「上有湖,方可十裡,水常不涸,秋雁歸時多宿於此……」
雁湖僻處西外谷1000多米高的雁湖岡頂,古時路險難行,少有遊人上去。許多記載以訛傳訛,把雁湖錯說成大龍湫之源。明代天順年間修的《大明一統志》,也照抄了前人的錯誤說法。
徐霞客第一次遊雁蕩時,按照大龍湫水源自雁湖的記載,到龍湫背、常雲峰一帶去找雁湖,一開始大方向就錯了。他和隨行僕人在山上的雲靜庵住了一宿,次日又繼續找了一天,歷盡艱難,最終也沒找到。歸途抄近路遇險,幾乎葬身崖壑,徐霞客在日記裡寫道:
既而高峰盡處,一石如劈;向懼石鋒撩人,至是且無鋒置足矣。躊躇崖上,不敢復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級,遂脫奴足布四條,懸崖空垂,先下一奴,餘次從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僅容足,無餘地。望巖下鬥深百丈,欲謀復上,而上巖亦嵌空三丈餘,不能飛陟。持布上試,布為突石所勒,忽中斷。復續懸之,竭力騰挽,得復登上巖。出險,還雲靜庵,日已漸西。主僕衣履俱蔽,尋湖之興衰矣。
這也是徐霞客旅遊探險人生中最兇險的一次,第一次探尋雁湖以失敗告終。
19年後,再遊雁蕩時,他取道西外谷石門上山,很順利地找到了雁湖。這次登上雁蕩山頂,徐霞客終於勘明大龍湫瀑布的真正源頭和雁湖的確切位置。
他對雁湖做了詳細的考察和記錄:「山自東北最高處迤邐西來,播為四支,皆易石為土。四支之脊,隱隱隆起,其夾處匯而成窪者三。每窪中復有脊,南北橫貫,中分為兩。總計之,不止六窪矣。窪中積水成蕪,青青彌望,所稱雁湖也。」並載明蕩水的走向,指出「皆與大龍湫風馬牛無及雲」。
徐霞客的記載,糾正了志書上沿襲幾百年關於大龍湫水源的錯誤判斷,同時也糾正了前人所謂雁湖「方可十裡」的說法。實際上,雁湖不是一個湖,而是多個「窪」。
後來,他又冒險攀上了小龍湫背,在雁頂東南的鐵板、屏霞二嶂的絕壑之中,探明了小龍湫的真正源頭。
參考資料:
《徐霞客兩探雁湖》許宗斌
《徐霞客三遊浙江》 賀錫翔
《徐霞客的三次雁蕩行》林志堅
《徐霞客情有獨鍾雁蕩山》張永壩
素材提供:雁蕩山管委會文化宗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