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江蘇卷作文題,引用《易經》乾卦文言,為何寫成議論文最佳
近兩年,《易經》相關內容經常出現在高考、公務員等考試中,讓眾多學易者讚嘆不已。當然,由於易經內容的頻繁出現,人們對此的看法也越來越冷靜。
比如,2019年,《易經》的內容出現在高考數學理科卷中,也出現在了公務員筆試考題中。2020年,也就是今年高考的江蘇卷作文素材更是直接引用了《易經·乾》的文言內容。
江蘇卷作文題,特別富有傳統文化內涵
先說江蘇卷,根據我的觀察,很多年來人們對江蘇卷的作文考題讚賞有加,因為江蘇卷特別富有詩意浪漫的色彩,似乎還有些風花雪月,經常以特別經典的美麗文字和歷史文化來講述富有當今時代特點的家國情懷。
比如2018年的「花自語,鳥有語,生活處處有語言」;2019年的「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而今年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在高考過後更是一度刷屏。
2020江蘇高考作文真題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們總是關注自己喜愛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會被同類信息所環繞、所塑造。智能網際網路時代,這種環繞更加緊密,這種塑造更加可感。你未來的樣子,也許就開始於當下一次從心所欲的瀏覽,一串惺惺相惜的點讚,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場突如其來的感動。
看到這個作文題,相信經常漫遊於網絡的人是深有體會的。尤其是目前的網絡信息推薦機制,網絡會按照一個人的喜好進行推薦,你越喜歡什麼,就越來越被什麼樣的信息所包圍。
我們通常會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裡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從字面來看,比我們通常講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更能精確描述網絡的信息傳播,而且讀起來更舒服,感覺更美好。
在我看來,由於這句話源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元典——《易經》,因此文字更加厚重,也比往年更富有傳統文化內涵。下面,我就此句在《易經》中的含義,來解讀一下這個作文題的立意。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立意含蓄深刻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乾·文言》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是孔子對乾卦九五爻的內容解讀,立意含蓄深刻。大致意思是說,天上的飛龍,象徵著利見大人。原因在於,凡是聲音類似的,會彼此相應;氣質類似的,會彼此交感。從自然規律來看,水向低矮潮溼的地方流動,火依附乾燥的東西燃燒;龍與雲相伴相生,虎與風形影相隨。所有事物,都會按照他的類別而相聚在一起。本來是天上的東西,自然向上,本來地下的東西則自然向下。
從《易經》爻辭來看,九五爻,易經達到了至高無上的程度。我們形容帝王用的「九五之尊」,就是來自這一爻的位置——九五。藉此,說明事物已達到了接近最高能力和智慧的程度,再進一步的「上九」,將會物極必反。
因此,這裡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隱含了一種非常嚴重的危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因此解決辦法就在乾卦的「九三」爻,「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大意是說,君子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都要時刻警惕、進行自我糾正,才會不犯錯。
江蘇卷的作文題,在引用「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後的語言,以積極正向的詞彙,描述了一個美好的網絡時代。但,其中也深藏了智能互聯時代的危機。這也是很多人說江蘇卷作文題有難度的原因。江蘇卷作文題,寫成議論文最佳的深層原因也在於此。
江蘇卷作文題,需要很強的思辨能力,題目非常高明
我們大家都知道《易經》是非常注重思辨能力的,其實不僅《易經》,我國傳統文化一直講思辨。無論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還是「物極必反」,都講述了同樣的道理。
在智能互聯時代,人們能夠關注到自己喜愛的人和事,非常好,非常非常好。我們能夠輕易的獲得知識,獲取信息。但是也要知道,這裡面同時深藏了危機,舉例來說如若一個人意志力薄弱,就無法放下手機,整日將時間浪費在無用信息上,甚至可能還會被不良信息所影響。
怎麼辦?如《易經》乾卦九三爻所講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需要時刻警惕、進行自我糾正,自我鞭策,辯證分析網絡上的不同聲音,謹慎對待各種信息,進行選擇,自我優化網絡環境,讓更多好的、正向信息圍繞自己,塑造自己。這種人格的塑造和價值取向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江蘇卷的作文,其實是隱藏了正、反兩方面的內容。尤其在信息選擇、自我評價,謹慎對待各種信息方面需要深刻論證,和辯證分析。這題需要很強的思辨能力,答好這道作文題,還需要一定的傳統文化基礎,就算不完全懂《易經》,也要深刻理解「物極必反」的道理。總之,題目出得非常高明。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雖然是我們祖先幾千年前在古老的《周易》中講述的自然規律,卻流傳至今仍舊適用。所以,讀易時,我常會思緒聯翩,古人好厲害,寥寥數語就把這個世界的規律歸納總結到本質上。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學習傳統文化,讓我們一起每天讀點兒書,感謝您關注李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