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表述親情的方言,你知道幾句?

2021-01-09 騰訊網

親情的本質是關愛,是母愛,是父愛;是手足之情,是血脈之親;是長者對幼者之疼愛,是晚輩對長輩的愛戴。

為了表達愛意,現代人經常會用到「寶貝」、「甜心」、「乖乖」、「親愛的」、「達令」、「北鼻」等各種暱稱,那你知道嗎,我們客家人在表述親情的時候,也是有專屬用語的!

譬如小時候阿婆叫我們「滿裡」,其實就是「心肝寶貝」的意思。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幾個和親情有關的客家方言吧!快看看,小夥伴們都聽過嗎:

手盤手背都系肉

做爺爺奶奶的,對待外孫和外孫女要像對待孫子和孫女一個樣。

這樣的話,兒子歡喜,女兒也歡喜。

兄弟如手足

同父同母所生的兄弟,應該像身體上的手和腳一樣,不能分開。

兄弟之間要互相關愛和幫助。

老婆唔錫(愛)錫邁(誰)人

做丈夫的特別要關心妻子,永遠把妻子作為心上的人,各方面都要關愛。

樹大開花,子大分家

在家庭中,兒子長大誠人特別是娶了媳婦後,肯定就要按兒子的多少分成幾個小家來過日子的。

滿子唔(不)接,雷公都會「劈」

在客家方言中,「滿子」即是最小的兒子。在家庭分家時,父母一般都是與最小的兒子共家過的。

如果在分家時小兒子不接受跟父母在一起過日子的話,說明小兒子有不孝道的行為。

對於這種不孝之舉,大家都不能忍受,小兒子也會遭雷公「劈」的。這裡也告誡作為小兒子的在分家時不能不接受父母一起過日子的態度。

生母天俺(一樣)大,養母大過天

舊時客家農村有些婦女把自己生的兒子(或女兒)給別人家養育的,直到子(或女)長大誠人,這個家中的婦女就叫養母。

在養育她人的子或女中費盡好大心血和勞累,所以就有養母比生母還要大的說法。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閒了了

客家農村家庭的親友中,夫妻對妻子娘家父母最親。

夫妻生下的子女對母親娘家的子女屬二代表兄弟、表姐妹的關係,親情就淡一些了,而到了孫輩這第三代時阿婆娘家(舅公舅婆家)的孫輩的親情關係就很一般化,沒那麼親熱。

三代姑婆,「丟落」溪河

在客家農村,同父母生的女兒出嫁後,第三代的孫輩則稱其為「姑婆」。比較起來,第二代(兒女這輩)對「阿姑」的情感為一般化。

到了第三代的孫輩,對「姑婆」的感情就差得更遠了。所以就有孫輩把姑婆 「丟落」溪河一說,當然此屬玩笑語句。

相認駁腳,搖消洛託(不穩定)

客家婦女中的些人在外出的喜慶或其他活動時,在互相的交往接觸後有些人雙方便產生了感情,日子久了後就會結拜成姐妹,也即是「相認姐妹」。

舊時有些男子早些時間娶的妻子叫「大婆」,較後時間娶的叫「小婆」,「大婆」的妹家就叫「駁腳」。

逢年過節時,做父親(或母親)的會帶子女去「轉妹家」,先去小婆家,後才去大婆家。

不管是相認姐妹還是駁腳妹家,開始一段時間都較為親熱,多有往來。

但是,日子長久了,也就不穩定了,很長時間才去一次,有些甚至不再往來了。

小婆生子大婆個(的)

大婆生子小婆麼(沒有)份

舊時農村裡的男子有些是會娶小老婆的,那麼小老婆生的兒子在當時的說法在如同大老婆的兒子一樣,但是,大老婆生的兒子,小老婆便沒有份兒。

親家且姆(親家母)豆腐衣

家庭中的兒子結婚後,做父母的稱兒媳家的母親為「且姆」;且姆則對女兒的丈夫家的母親為「親戚」。

因為在客家農村中的豆乾是用黃豆做的,而豆腐乳又是用豆乾經發酵後做成的,因此用來比喻「親家」「且姆」如同豆乾,豆腐一個樣;兩者不但是一個樣,還一樣親呢。

再清(亮)的月光不如火(燈)

再好個(的)舅姆都唔當(不如)哀(母親)

做阿姐家的兒女稱呼做阿哥(或老弟)的媳婦為舅姆。這裡指舅姆對侄子或侄女再好,侄子或侄女都認為不如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關心——世俗的說法,當然也屬玩笑語句。

在很多人的心裡,

親情都是最溫暖的。

它所能給與的不僅僅是鼓勵和支持,

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愛!

讓我們珍惜最珍貴的親情,

關愛身邊最愛的親人吧!

來源:大美客家

同意的,轉走!

相關焦點

  • 閩臺客家人的淵源關係
    臺灣與福建客家人同氣連枝,聲息相通,「共祖同根」、「血濃於水」。兩岸客家人有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是同一種族的淵源與流派關係。從歷史上看,臺灣客家人的「根」在大陸,福建是他們渡臺的出發點和祖居地。閩臺客家人不論血緣、親緣、文緣、地緣、神緣和物緣關係都密不可分。本文就閩、臺客家人的淵源關係,談點粗淺看法。
  • 來太原的朋友們,這幾句太原方言,你「鬧機密」了嗎?
    來太原生活工作旅遊學習,不得學幾句太原話嗎?今天小編就帶來幾句地道太原話,簡單易懂好學還極具靈魂,趕緊學起來吧!—一說這個人混得比較好的意思,二是你以為你是誰了,!瞧不起你!不害怕你太原話是不是生動又傳神?
  • 中國最純正的漢族人,只說2000年前的方言,雖然難懂,但好聽
    中古漢語就是純正的方言,漢語方言通常分為七大分支: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在七大方言系統當中,因為各種風俗不同,也是產生了地方方言,比如南昌話、廣州話、長沙話等。
  • 客家人為什麼把雞蛋叫作「雞春」?
    客家人對某些事物的叫法比較特殊,往往取吉諱衰,且常有一番寓意。 舉些例子:傘,因諱「散」而叫「遮」,散與遮意義完全相反;豬舌,因諱「蝕」而改叫豬「利」;熟豬血,因諱「出血、見血」而改叫「豬紅」;把「轉潮」說成「轉潤」,諧音「轉運」等等。
  • 廣東最難聽懂的方言,潮汕話排第一位,你服氣嗎?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站在你面前,卻聽不懂你說什麼。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僅僅在廣東,就足足有72種地方方言!除了這三種,還有像雷州話、茂名話、四邑話等等的方言。有網友根據各方言難易程度列出了以下排名,你認同嗎?七、粵語粵語,是秦漢時期傳播至兩廣地區與當地古越語相融合產生的一種語言,也是在香港、澳門佔有主導地位的語言,民間稱白話或廣東話。大多數廣東人都會說或者會聽,不過每個地方的粵語都有不同的口音。
  • 在南山,有一個「客家方言島」
    跟三水其他地方不同,這裡大多村民說客家話,被稱為是被粵語包圍的「客家方言島」。這裡還有一個樂屋村,村裡保留著如今三水唯一的客家圍龍屋,獨具特色。 (來源:佛山新聞網)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六和原本叫「鹿和」。在1923年版三水地圖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六和分為上、下二洞,上洞叫鹿洞,下洞叫龍潭,俱取吉祥之意。後來龍潭與永安上、下鄉合併成龍安鄉,鹿洞與和平鄉合併成鹿和鄉。1958年鹿和、龍潭與大塘合併成大塘公社,1961年成為鹿和公社。
  • 客家人的「做屋」習俗,你都知道嗎?
    客家人相信風水,蓋房造屋講究選擇風水寶地。 房屋建好後,便是砌灶,客家人認為有食冇食看灶位。選灶位時不可與房子坐向相反,灶忌門路直衝。 過去農村都是大鍋灶,用泥磚砌成。作灶尺寸取單數,長七尺九寸,象徵著天上北鬥七星高高懸掛、福星高照,地上九州地域博大;寬四尺五寸,象徵著五湖四海,擁有天下之物;高一尺二寸,象徵著一年十二個月,月月開灶制餐。
  • 廣東最難聽懂的方言,江門竟然排第……你能聽懂幾種...
    本文原標題:《廣東最難聽懂的方言,江門竟然排第……你能聽懂幾種?第1名你服氣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站在你面前卻聽不懂你說什麼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僅僅在廣東就足足有72種地方方言!
  • 為什麼客家人會把媽媽叫做「阿姆」?
    無論您在哪裡無論您走多遠、飛多高,只要您的根在龍南,真誠邀請您加入:樂活龍南公眾平臺(請加小編微信:jxln66) 客家歌曲《客家阿媽》 舊時,辨別對方是不是客家人
  • 走進雲水謠,探尋客家人的遷徙奮鬥、四海為家
    自唐宋起,由於天災和戰亂,客家人輾轉南遷。他們先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中紮根,省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在一次次的遷徙過程中,客家人形成了自己極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土樓就是客家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在福建境內最為密集,建築大多為三到四層,牆厚一到兩米,外土木內磚木,族群聚落。
  • 唐山一高中教師將唐山方言搬上撲克牌,你知道倆王四個2上寫的啥唄?
    有一種鬼叫馬猴圖文對比,細細斟酌,不但唐山方言內涵盡顯,創作者傾注其中的巧妙心思也讓觀者會心一笑。唐山方言極具魅力 讓他全心投入  39歲的谷守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豐潤人,在同事和學生們眼裡,他是個唐山「方言通」。谷守磊從事高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上課時,他說普通話,但偶爾在課堂上冒出幾句地道的唐山話,卻發現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掛筒八咪子你懂什麼意思嗎
    「你七圓滴七扁滴。」語調輕快、音節婉轉的常德話;「搞莫子咯」,尾音陡然升高,一副吵架腔調的長沙話;以「嗯安」自稱,鼻音濃重,曾經被外地人嘲笑為「湘鄉卬(音ang二聲)頑作牛叫」的湘鄉話……方言總是最能勾起我們鄉愁的聲音,也時刻提醒著,我們從哪裡來。    遠離故鄉的你,面對家鄉的方言考卷,是否還能滿分通過?
  • 大田後生仔是哪裡的方言 原唱林啟得及丫蛋蛋翻唱在哪聽
    大田後生仔是哪裡的方言?大田後生仔原唱及丫蛋蛋翻唱版本在哪聽?  大田後生仔,是很多人都喜歡的一首歌,很多人都想要學唱這首歌曲。大田後生仔是哪裡的方言?原唱及丫蛋蛋翻唱版本在哪聽?  大田後生仔是哪裡的方言:  大田後生仔是一首閩南歌。大田後生仔中的後生仔是指年輕人的意思,歌曲中的大田縣是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在大田縣居住的很多人都會說閩南語。
  • 我國最愛說方言的城市,就是不說普通話,第4個最「囂張」!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不同的語言,不同地域的人在不同的風俗習慣中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甚至語言也不一樣,在一些地方,甚至在不同的村莊,語言習慣也有很多差異,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普通話越來越流行,如今,孩子們一入學就用普通話交流,我們的日常生活主要以普通話為基礎,然而,在我國,仍然有四個頑固的城市最喜歡說方言
  • 我國愛講方言的幾座城市,就不愛說普通話,你知道是哪裡嗎
    ,都不願意說普通話,你知道在哪裡嗎?    特別是在城市地區,基本上以普通話為主,從農村到城市,語言是首先要克服的困難,大家都知道,農村地區有一種地方方言,農村長大的孩子,他們自己有同感,除了上課時間外
  • 母親背上的那條紅背帶,客家人還記得嗎?
    一根背帶維繫了兩代人,如果你也來自農村,現在若還能看到這樣的背帶,你是不是有要淚流滿面的衝動?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最迷人、最難忘的,是那母親的紅背帶。紅背帶雖然做工簡單,但也是許多客家人婚嫁時必備的陪嫁品之一,它之所以選用紅色,是因為它象徵著子孫滿堂、紅紅火火之意。在客家人眼裡,紅色代表著喜慶和希望,也有驅邪的意思,客家老人們希望,紅背帶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成長。還有這樣的說法,舊時由於生活條件差,醫療條件落後,嬰兒的生命健康得不到科學的保障,紅背帶可以驅邪避兇,趕走那些不吉利的東西,以保佑小孩成長順利。
  • 【薦讀】客家人為什麼喜歡「擇日子」?
    客家人的傳統習俗中,結婚要選日子,是希望生活美滿,開業也要選日子,圖的是生意興隆,進宅選個日子,希望平平安安,事業順利。也有人為求好運,連剪頭髮都要選個黃道吉日的,等等···到今天的社會,有些人連生個小孩和買車也要選個好日子來。因此,擇日無處不在。
  • 中國哪裡的方言罵人花樣最多?
    「你大爺的」就是「X你大爺的」簡稱,而「你丫」則是「你媽是丫頭」的簡稱。髒字濃度降低了,可殺傷力一點兒不輸。露骨如「想跟你祖宗十八代發生不可描述之事」的「日你仙人板板」,都像是在打情罵俏。
  • 益陽方言成語及釋義集錦
    寫在前面——   益陽成語,中華文化之瑰寶     7月1日,胡非清收集並撰稿的《益陽人自己的成語》發表後,引起了讀者濃厚興趣,大家在留言欄裡除了點讚與肯定,還你五條我十條地繼續添加,很快就使原有的105條激增到了350多條。收集本土或方言類成語,其他地方也有過,但如此之多之盛,至少在百度上尚未有出其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