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痴症」患者

2021-01-13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雙語新聞

在「路痴症」患者眼裡,一條路正著走和反著走是不同的,白天走和晚上走是不同的,夏天走和冬天走是不同的,工作日走和節假日走是不同的。今天,雙語君要介紹這群特殊的人,他們是天生的「路痴症」患者。

Sharon Roseman lives in Denver, the United States, but gets lost every day. She has a rare disorder that means she is never sure of her location.

莎朗·羅斯曼住在美國丹佛市。但是她每天都會迷路,因為她患有一種罕見的疾病,導致她總是不清楚自己身在何處。

Roseman remembered when it first became clear that she wasn't like all the other children.

羅斯曼小時候便發現自己跟其他孩子不一樣。

One day when she was 5 years old and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ir home, Roseman asked her mother where they were.

五歲的時候,有一天她站在自家門前,問媽媽自己在哪。

When her mom pointed out that they were in front of their home, Roseman said, "This doesn't look like our house."

當得知面前的就是自己家時,羅斯曼說:「這看起來不像是我們的家。」

Roseman can actually drive to the grocery store but has to use her GPS to get there and back.

羅斯曼可以自己開車去超市,但是往返都得依靠導航的提示。

After finishing her shopping, she will drive home through what to her are unfamiliar surroundings even though she sees them every day.

買完東西後,儘管回家的路已經走了無數遍,她依然覺得這條路是陌生的。

"I can literally see my house out the car window, but I have no clue that it's my house," Roseman said. When her children cry in the night, she struggles to find their bedroom. "When I thought I was going out the door of my bedroom there was a wall-and I would bang right into it," she said.

羅斯曼說「即便我開車經過了我家的房子,我也不確定那是不是我家。」她還說,「孩子半夜哭鬧時,我連他們的臥室都找不對。我以為自己在往臥室外面走,不想卻一頭撞在了牆上。」

Some years ago, a TV program highlighted the affliction and interviewed people who got lost in their home.

幾年前,一檔電視節目報導了這種令人困擾不堪的症狀,採訪了一些即使在家也會迷路的人。

Roseman suddenly realized that she was one of them.

羅斯曼才恍然大悟,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Roseman, 64, suffers from what is called developmental topographical disorientation, or DTD, a disorder that had flown under the radar of brain researchers until recently.

64歲的羅斯曼其實患有發展性地形迷失症,簡稱DTD。這種病近年來才被學者發現。這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會使大腦喪失地形認知和導航能力。

DTD was first described in a paper by neuroscientist Giuseppe Iaria published in 2008 in the journal Neuropsychologia.

2008年,神經學家朱塞佩伊·拉裡亞首次將DTD作為獨立案例發表醫學雜誌《神經心理學》上。

Iaria wrote the paper after meeting "Alice", another person with the disorder. Like Roseman, she had difficulty finding her way around and would get lost in her own home.

這篇論文是拉裡亞遇到發展性地形迷失症患者「愛麗絲」後寫的。像羅斯曼一樣,愛麗絲也有地形認知障礙,即使在自己家裡也會迷路。

Alice had a certain memorized route at home, say from the kitchen to the living room, but if she took a wrong step she was completely lost and the only solution was to call her father to pick her up. She didn't have any trouble recognizing landmarks and other objects or people.

雖然愛麗絲的視力沒有任何問題,可以辨識路標、建築和人,但即便是從廚房走到起居室,她也必須遵循固定的路線,一旦偏離,就會找不到方向,只能給爸爸打電話求助。

The disorder stems from a part of the brain that did not develop fully.

這種方向辨識障礙源於腦部的異常變化。

Scientists have identified the particular area and their work will also help crash victims recover from brain injuries.

科學家已經確認了腦部病變的位置,這一發現將有助於這些發展性地形迷失症患者康復。

相關焦點

  • 海賊王:索隆的路痴症再次加重,這次連誰走丟了也分不清
    海賊王:索隆的路痴症再次加重,這次連誰走丟了也分不清索隆作為草帽海賊團中唯一的路痴,經常會因為不認識路導致惹出一些笑話。但是他也絲毫沒有想解決這個問題的想法,這讓不少粉絲看著都著急,但是正是因為這樣的反差萌,讓他收穫了一部分忠實粉絲。
  • 「AR-Driving」 給路痴症的一劑良藥
    在我們平常駕駛中經常會遇到路標牌指示不清楚而導致的錯過路口,亦或者是限速標誌不清楚無意超速行駛等等,這些在生活中十分常見,現在「AR-Driving」(AR駕駛)將為我們解決這一問題。
  • 武漢非新冠肺炎患者求醫路:癌症晚期、尿毒症、心梗等重症病人與...
    不是他想折騰,而是因為他治療的幾家醫院都陸續被徵用為只接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無法再為尿毒症患者提供治療了。尿毒症患者無法正常排尿,一旦定期透析被打斷,患者將全身浮腫,隨後器官出現故障,引起併發症,死亡的鐘聲清晰可聞。邢方也急了:「不是說我們不願意等,我們怎麼等得起?」慢性病患者需要穩定的診療服務,突發疾病患者則需要快速診療,包括手術治療。
  • 看完路痴症都被治癒
    人行道路樹擋路、無專門自行車道、兩輪、四輪車混行、過高的路牙成了「攔路虎」等等。尤其是到了高峰期,人車混行,險象環生! 為此深圳對馬巒街道幾個重點隱患的道路設施進行了微設計、微改造,總共分3塊進行改造:
  • 如何解決抑鬱症患者的憤怒情緒?
    我們經常發現,抑鬱症患者存在憤怒情緒。抑鬱症患者往往是消極和煩躁的,可能甚至有些時候當憤怒爆發時是爆炸性的。他們的憤怒如果不好好管理,可能會導致許多負面後果而進一步地深化他們的抑鬱。當他們由於情緒失控並攻擊他人,特別是那些他們深愛的和最為依戀的人,而使他們感到羞恥和內疚時,尤其如此。
  • 天冷路滑,出門「姿勢」不對可能會摔跤
    但這幾日,江蘇省中醫院急診卻收了不少因雪後天冷路滑摔倒的患者,僅昨天一個中午就有5位患者因跌倒骨折前來就診。專家提醒大家:天冷路滑,出門一定要注意「姿勢」,謹防摔跤跌倒。一個中午接診5位跌倒骨折患者昨日中午的江蘇省中醫院骨傷科急診一片忙碌,先後來了5位患者因骨折前來就診。
  • 樊兆民:不放棄任何一位耳鼻喉患者
    術中給患者播放響亮的聲音,誘發出患者的耳鳴,發現他的鐙骨肌同時出現收縮。使用面神經監測儀刺激面神經發生鐙骨肌收縮時,也會出現耳鳴。針對上述兩種症狀,將位於患者耳內的鐙骨肌肌腱剪斷,患者的耳鳴症狀即刻消失了,小羅多年的頑疾終於治好了。 在樊兆民的門診上,總會有很多像小羅一樣的耳科頑固性疾病的患者,飽受折磨,對於他們來說,樊兆民或許是他們最後的希望。
  • 多位B型血手術患者等待用血,呼籲B型血愛心市民前來獻血
    本部一心臟手術患者急需B型血4000毫升,儘管已經實施過一次手術,但術後仍有滲血,隨時有大量用血的可能……急!市立醫院本部一燒傷患者等待手術,急需B型血2000毫升……急!市立東院一消化道出血患者血紅蛋白僅有三十幾克,十分危急,急需4000毫升B型紅細胞….急!齊魯醫院一腹部開放性外傷患者肝脾破裂急需B型血4000毫升手術…….
  • 我市交警接力護送心梗患者入院搶救
    值班警員當即指令城區交警協助,同時開啟「綠波帶」,爭分搶秒為救助患者贏得時間。城區大隊得悉消息後立即與三角大隊取得聯繫,商定由三角交警護送救護車到城區東明大橋,再由城區交警護接力護送救護車送到人民醫院。20時34分,三角交警駕駛警車護送搭載患者及其家屬、醫務人員的救護車由三角醫院出發經三角快線前往城區。
  • 讓抑鬱症患者和折磨抑鬱症患者的患者都顛倒三觀的《多餘的話》
    前面我講了許多對抑鬱症患者(考拉)說的話,連結在這裡:病急亂投醫的抑鬱症朋友多保重!我的抑鬱症文章匯總(劇終合集)人之將走,其言也善 寫給每一位飽受抑鬱之苦的人們!臨別贈語:抑鬱症是你人生的分水嶺,反著來,遇見未來更好自己!
  • 同樣是抑鬱症,到底是男性患者多些,還是女性患者多?
    曾有幾次,粉絲後臺發問:「抑鬱症患者是男性多些呢?還是女性多些呢?」「不是說抑鬱症患者女性比較多嗎?為什麼我接觸到的抑鬱症患者都是男性?」「女性比較情緒化,按理應該更容易得抑鬱症吧?為什麼我遇到的都是男性抑鬱症患者?」……
  • 深夜裡的孤獨患者
    誰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而你此時的你不曾想過依舊還是當初那個傻的可愛的你。在16歲你就談起了理想,心想一定成為你夢中的成功者,如今眼看馬上就要過30歲了依然學不會青春的樣子。就連最基本的找對象都沒有勇氣去面對,現實在你的世界裡真的很現實。也許深夜最適合你,因為深夜的你帶著青春的氣息。
  • -華醫學「清補運」治癒慢阻肺患者
    但早期症狀輕容易被患者忽視,等到醫院就診時80%已是中晚期。「但越在早期無症狀階段,患者的肺功能下降越快。到爬樓出現氣喘氣促症狀時,可能肺功能已經損失了50%以上。」鍾南山院士指出,當出現咳嗽、咳痰、氣促、呼吸困難等明顯的症狀時才去看醫生時,患者的肺功能往往已經出現不可逆的損傷,治療效果很差。「這就是當今世界慢阻肺患者治療效果較差的原因。」
  • 頸椎前路手術十問十答
    一、為什麼要做頸椎前路手術?頸椎前路手術是從頸部前方做切口,牽拉開氣管和食管,從椎體前方對椎管進行減壓的手術方式。通常情況下,出現脊髓或神經根壓迫,可採用前路手術治療。前路手術有融合和非融合之分其中融合手術主要包括:1、頸前路椎間盤切除融合術2、頸前路椎體次全切除融合術3、非融合手術主要是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目前較常用的是融合手術。二、手術療效怎麼樣?
  • 精神分裂症患者應該如何生活?看看一位患者的自述吧!
    我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發病是14歲我今年21歲。我覺得我挺不幸的,在一個小孩子最脆弱最需要成長和學習的階段居然得了這麼一個病。手機被安裝定位,出門被尾隨,有人想要害我的感覺)還有情感淡漠(表達不出來自己的感情,我不哭不笑面癱過一段時間)再後來就是我首次發病,沒有自知力(不知道自己幹了什麼,斷片了)發病之後才終於去了醫院,一系列檢查和測試之後確診為精神分裂症我只記得當時我媽看到了診斷結果和我以後要一直吃的精神類藥品之後開始抱著我痛哭在我們國家對於精神障礙患者的包容度實在是太小了
  • 「疫」路同心—2020伯思立攜手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醫師分會手...
    「疫」路同行·「疫」路同心點滴匯集大愛無疆▶0328溫州慈善公益行救助活動圓滿結束▶溫州伯思立醫院為愛助力「疫」路同行·「疫」路同心特殊疫情下的公益行動01號家庭/「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醫師分會手整形專委會」與伯思立醫療攜手合作,通過巡講及義診形式,為患者進行各類病症的科普、初步篩查、診斷,普及醫學常識和健康知識,引導患者科學就醫,給廣大貧困患者送去新的治療生機。此公益活動將爭取用10-20年時間完成慈善手術1000人以上。
  • 齊魯醫院口腔科成功完成院內首例腔鏡輔助下經耳輪溝入路左側...
    齊魯網健康頻道訊(通訊員王文斐 劉豔)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口腔科頜面外科主任醫師王勇、副主任醫師石亮團隊成功完成院內首例腔鏡輔助下經耳輪溝入路左側頜下腺多形性腺瘤及腺體摘除術。
  •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率僅萬分之三 血液透析患者存活率逐年提升
    4月21日,2018海峽兩岸首屆血液淨化管理與技術交流會在重慶黃泥磅醫院召開,據臺灣血液淨化醫學會副秘書長徐永堂博士介紹,隨著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醫療技術的提高,以及腎透析設備的不斷更新迭代,目前我國尿毒症腎透析患者的存活率大大提升,以臺灣為例,腎透析患者的5年存活率達到56%,而歐美的數據僅僅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