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厝民俗---婚喪喜慶篇

2021-01-22 碼頭之家

 1、婚嫁:



  

    舊時,碼頭境內各家婚俗基本保留周朝「六禮」之風,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六禮」以男方付給女子的身份為特徵。「納採」即為男方具送求婚禮物給女方,因初接觸,雙方之間還可以採擇,故說「納」,即由男方備帶禮物到女方提親,也稱「提親禮」。「問名」也叫「問八字」,乃由男方託媒詢問女子的姓名及出生年月日時,並將女方之生辰八字與男方之生辰八字,屬相對照問卜,在三天內若家庭平安順利,議婚可成,若發生吵架,摔破東西等事故,即婚事告吹。「納吉」則是把問名的結果和佔卜合婚消息,備禮通知給女方,隨後雙方議定有關禮數,寫成婚約,正式敲定婚事。「納徵」也叫「納幫」即納聘之意,男方給女方送聘禮(聘金),「請期」俗稱「提日子」,則由男方和女主商定「盤擔」,(也稱「擔盤」,即男方給女送「盤擔」,包括豬腳、蓼花、麻棗、糕子、大餅,還要一對公雞(叫盤頭雞),一對紅鯉魚等物,「親迎」則是夫婿親到女家迎新娘過門,新娘乘座花轎,轎到男家大門口要停在門口庭等候入厝時辰,新娘出轎門前要先由新娘折「幫條」折轎門(俗稱踢轎門),新娘頭罩烏貼由媒人(俗稱「送嫁」)牽入大門過天井上廳堂,舉行「拜堂」(即拜祖先),「送嫁」雙手舉起米篩託在新娘頭頂,(同時口念四句「吉祥語」)。然後由新娘為新娘卸烏貼(遮羞布),再由「送嫁」帶新娘入洞房,新郎和新娘並坐床前羅帳內「換圓」,(即吃甜圓子),表示夫妻恩愛甜蜜。「送嫁」還帶新娘到廚房熟悉情況,三天後(即三旦過),新娘則下廚房幫忙炊事。娶新娘的前一兩天安床掛帳,整理床上用品,忙忙碌碌的布置新房,要請兒孫滿堂的有福之人來安放床鋪和整理床被,結婚前一夜要請同宗一男孩子來和新郎在新人房睡覺,以求早生貴子,舉行婚禮當天中午備辦酒席,宴請賓客,當晚鄉親、朋友都熱情地來探新人(鬧洞房),新郎要手捧茶盤,由新娘禮貌地端茶請客人喝甜茶、吃糖果、接著要求新娘新娘做節目遊戲,如「過獨木橋」、「雙人合咬一隻糖果」、「點香菸」等等,熱鬧非凡,別有一番情趣。

    婚俗除循周禮的明媒正娶外,還有「寡婦婚」,「倒插婚」(即招入贅),「冥婚」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嫁娶禮俗趨於簡化,尤其在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實施《婚煙法》,提倡戀愛自由,婚俗發生了極大變化,大多數隻行訂婚,結婚兩種儀式。


2、生育

    按鄉間傳統習慣,鄉人生孩子重視「誕生禮」,因而產生出「報喜酒」、「三朝酒」(叫做「三旦」),做「七旦」、「十四旦」、「滿月」(即彌月)、「四個月」、「周歲」、「新生日」、「十六歲」等儀禮。婦女在懷孕期有著多種忌諱,如:忌孕婦同坐一條板凳,忌孕婦與孕婦對面衝,忌孕婦看娶新娘,忌孕婦進他人洞房、忌孕婦抱別人小孩子,忌孕婦吃牛肉等清規戒律,這些對婦女束縛的精神加鎖,隨著時代的進步,舊時代的陳規陋俗大部分已不復存在,但隨著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演變,這種舊俗將會逐步地消除。


3、壽誕:


    壽誕(即做生日),這是人生四大禮儀之一,舊時人們進入「知天命(那五十歲)之年,就可以舉行壽誕禮,但不宜隆重,進入60歲的花甲年之年後,才舉行大的壽誕禮,民間諺語云:男子做九不做十,也就是說到59歲時便做60大壽,往後每十年做一次大壽,一般只有提前不會拖後,而人過百之後,都永遠是99歲,一取久久長之意,二避「百年」之諱,一般子女出面為父母做壽,長子牽頭,弟兄姐妹其助,女兒要備面線旦、花燭、聯炮、衣服鞋襪等物,親戚朋友前來祝賀,有的還舉行「拜壽」儀式,即在正左布置壽堂、掛壽幛、制壽包、壽果、點香灼、放喜炮,請壽星高座堂上,接受兒孫輩跪拜,祝老人健康長壽,並設壽宴款待賓客。


4、喪葬:


    喪葬是人生最後一個禮儀,也可以說子女幼輩最後一次向長輩盡力盡心的行動。

    鄉人的喪葬習俗圍繞著一個「孝」字,其治喪葬程序為:彌留、報喪、入殮、祭奠或超渡(超度也叫做功德,有人出殯完結接下超渡,也有的待三年或日後才舉辦)。出殯安葬,安靈位等,凡彌留者既可移入廳堂,兒孫們跪於跟前,燒香、點灼、焚冥紙,哭拜送其「升天」。隨之為死者沐浴、更衣、入殮,親屬要卸紅穿素,披麻帶孝,家中所有門窗戶扇家私都要貼上白紙條,以示哀掉。報喪即由族人分頭奔告死者親屬,兒孫們要在自家門庭前跪接外祖家來,有的並貼出訃告,分發報訃或登報,親友紛紛前來弔唁,並設「孝堂」祭奠,屆期燃香鳴爆,哀樂齊鳴,在司儀號令聲中,孝子及「五服」親屬,各著其服,分別奠酒跪拜,並由專人——讀誦祭文,陳述死者生前業績及致奠人的哀思,祭畢焚楮帛祭文。出殯(俗稱出山)都用土葬。「七日」親屬要到墓前祭奠,還有做「四十九日」、「做百日」、「對年」、「三年」,三年除服換紅之後,每年奉祀志念。清明節要到瑩地掃墓、整理、除草、獻冥錢、祭奠,寄託對已逝親人的哀思。

    鄉人對為先人建造塋墳的模式,反映其祖先崇拜與靈魂崇拜合一的意念,人們認為人死靈魂在,需要與生前一樣的住處,所選擇墓地與選擇屋地一樣重要,如講究風水,墳后土要堆高,以承接龍脈與住屋後龍山一樣,有的還開半月池,池外堆築小埂環抱,舊時人死後七八年還有拾骸習慣,現今有的安葬後隨即立碑為志。除土葬外城鎮還提倡火葬,如今治喪從簡,開追悼會、送花圈、佩帶烏紗、白花向遺體告別,以示悼念。現今還提倡喪事簡辦,提倡人死後做「七日」兼換紅除服,免去做「四十九日」、「百日」、「對年」、「三年」等舊俗。

    碼頭屬於僑鄉,海外赤子為追思孝心,一般都會伺機返回鄉梓為先人舉辦超度,以盡一片孝心,了卻心願。

相關焦點

  • 泉州城南唆囉嗹踩街民俗活動 為厝邊送節日祝福
    這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一,城南後山宮的唆囉嗹民俗活動。這個有著千年歷史、在泉州失傳半世紀的民俗,再度復興後,便成了不少厝邊端午佳節必備的特色民俗。沿街串巷中,5名挑著榕艾的婦女,紛紛給厝邊們送出榕艾,有些厝邊迫不及待地插在門上,寓意消災驅邪。60多歲的王大爺,一手拿榕葉和艾葉制的採蓮旗,一手拿雄黃酒,挨家挨戶幫商家、住戶除塵去屑,消毒除蛟蟲。  75歲的後山宮負責人李金針一手推動「唆囉嗹」民俗復活。12年前,是他與同伴籌劃,讓「唆囉嗹」重新成為端午時節的特色民俗,並與2010年開始申報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正式獲批。
  • 入厝:一件有儀式感的事 閩南俗語加持更鬧熱
    喬遷新居,閩南語中即「入厝」。「厝」,在閩南人生活中尤為重要,搬入親手打造的「新厝」,人們總是懷揣著美好的願景,在這一重要的時刻,不免需要來點儀式感。如今,石獅人的「入厝」習俗仍保留不少古風,富有吉祥寓意。  A添丁又進財,錢銀滾滾來  農曆六月底,市民小施挑選了一個良辰吉日,準備搬入新家。
  • 你知道閩南的「入新厝」風俗嗎?
    咱閩南」入厝「可不是一般的隆重,還記得小時候入厝的那個隆重,娘家要「添燈」母舅要送賀聯,當然少不了拜拜和宴請。這些習俗你也來看看,以後自家」起大厝「辦的更熱鬧些,這也是咱閩南人必備風俗知識喲。喬遷新居,就是搬入新家,用閩南話講,叫「入厝」。閩南一帶民間信仰比較盛行,古代的一些風俗習慣經過時代的更新和彌補,到現在依舊盛行。
  • 關於婚喪喜事緩(簡)辦的倡議書
    關於婚喪喜事緩(簡)辦的倡議書 2021-01-08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潮汕入厝、入宅風俗
    每個晚上,村子的某個角落,時不時地響起鑼鼓及鞭炮的聲音,接著便是搖鈴及讀經的聲音,這便是潮汕鄉下入厝的驅鬼儀式,俗稱打油火。打油火是潮汕入厝的一種風俗,建了新宅,入宅居住,主人必須請西公(法師)來屋內做法一次,驅去室內邪煞之物,以求合家居住平安。因打油火須擇日,一般必須有特別好的日子才行,如廳堂的「升楹母」,都必須挑上上之日。潮汕有一俗語「三五一小來,五年一大來」,這是說吉辰的好日子難求。
  • 【蓬壺小鎮 · 入厝習俗】這樣搬新厝,才會運來旺~~
    喬遷新居,就是搬入新家,用閩南話講,叫「入厝」。閩南一帶民間信仰比較盛行,古代的一些風俗習慣經過時代的更新和彌補,到現在依舊盛行。選日 「入厝」的準備首先,要請風水師(地理先生)挑選一個良辰吉日。查看是否有生肖、宅向相衝,最好選擇水日為佳,少用火日,時辰則陽日用陰時,陰日用陽時 (子寅辰午申戍為陽日,其他為陰日) 。
  • 閩南入厝習俗,你知道嗎
    閩南語中建房稱之為「起厝」,搬入新家則稱為「入厝」。對閩南人來說,「起厝」等同於「建業」,是不可疏忽的大事,而「入厝」在閩南人看來,將會與之後一家人的運勢息息相關,也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在閩南「起厝」、「入厝」時候,有著許多有趣的講究與習俗。
  • 厝邊的演出 就入厝邊眼(組圖)
    當得知《泉州名小吃》是本地人林傳鬱編寫,再由威遠快樂健身隊的阿姨們自導自演,40歲的許芳更是豎起大拇指,一臉的崇拜:節目有咱泉州特色,年紀不輕,個個仍充滿朝氣,真讓人羨慕。  打工樂隊引起轟動  厝邊藝術團打工樂隊的帥小夥陳金棟、朱永富、林順聖吉他彈唱《你快回來》,是原創歌曲。雖然沒有配合過,但這次合作卻是滴水不漏,因為大家都相信自己的實力。
  • 雲霄:老厝珍藏清代文物 榮歸家廟激勵後人
    本網訊(徐蔭圈 朱淮傑 通訊員:陳小玲)在雲陵鎮下港社區有這麼一間老厝,厝裡珍藏清代旗杆石、牌匾、小石牌等文物。在此次下港棚戶區改造建設項目徵遷中,這間老厝也屬於徵遷對象。老厝的主人毅然把這些文物,遷至雲霄高氏大夫家廟,以此來激勵後世延續良好傳統,繼續拼搏向前。
  • 清風入厝,時光與海風裡的「家」記憶
  • 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世代相傳
    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世代相傳十二生肖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世代相傳。十二生肖就是人們出生年份的屬相,以12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搭配每12年循環一次。即:子鼠、醜牛、寅虎、卵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是民間推算年齡的方法,除了龍,其他的都是常見動物。
  • 人間煙火·「潮汕吃桌」·汕頭·「入厝」
    入宅(即入厝),於鄉下是一件比較隆重的事,主人會大開宴席,請上親戚朋友來聚聚吃吃,圖個喜氣湊個熱鬧。按習俗,主人是不會收親戚朋友的重禮的,又或者收了又直接返回去給他們,只要他們來便行。每年中秋後,鄉下入厝的人很多。每個晚上,村子的某個角落,時不時地響起鑼鼓及鞭炮的聲音,接著便是搖鈴及讀經的聲音,這便是潮汕鄉下入厝的驅鬼儀式,俗稱打油火。打油火是潮汕入厝的一種風俗,建了新宅,入宅居住,主人必須請西公(法師)來屋內做法一次,驅去室內邪煞之物,以求合家居住平安。因打油火須擇日,一般必須有特別好的日子才行,如廳堂的「升楹母」,都必須挑上上之日。
  • ...推行移風易俗整治農村婚喪陋習天價彩禮 人情味不能變成人情債
    鄉風異化不僅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甚至成為農民小康路上的沉重負擔● 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必須旗幟鮮明反對天價彩禮、鋪張浪費、婚喪大操大辦和有悖家庭倫理、社會公德的做法● 政府應引導村民自下而上地參與協商,通過村民民主協商形成相關制度,讓大家自願遵守,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名目繁多的宴席、五花八門的禮金、節節攀升的彩禮……近年來,部分農村地區出現一種不好的風氣
  • 【成語故事 ·漢】厝火積薪
    成語解釋:厝,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潛伏著很大危險。成語出處:《漢·賈誼傳》:「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 入宅搬家注意事項和民俗禁忌講究和規矩
    入宅搬家注意事項和民俗禁忌講究和規矩 !1.不可空手入屋搬家的那一天,第一次走進去的時候,手上一定拿一些貴重的東西。拿著米桶、存款簿、或裝有138元(一生發)的紅包,也就是第一次走進新屋時,不可以空手走進去。表示這家裡未來會很充實,財富越來越多的意思。
  • 閩南民俗:正月初九「敬天公」——閩南「天公生」
    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閩南民俗,再窮的人家每年正月也要祭祀一次,除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外,每逢喜慶節日就會殺豬倒羊來敬天公。  由於原始社會人們對風雲莫測自然災害的恐懼,所以對主宰萬物的上蒼稱之為「天公」,因此就有了人類思想中這位至高無上的擬人神明。
  • 藏族、苗族與滿族都有哪些民俗禁忌?這些話不要說,這些事不要做
    春節是旅遊的旺季,特別是愛好旅行的朋友,在途經少數民族地區時候,一定要了解這些獨特的民俗文化,特別是一些民俗禁忌,以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一、藏族民俗禁忌玉樹地區藏族和其它地區的藏族一樣禁忌範圍十分廣泛,內容涉入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些禁忌已成為日常的生活習俗,下面重點列幾個禁忌習俗。
  • 法治家風家訓徵集 晉江安海厝邊原創閩南四句
    有的發來了長輩言傳身教的家風故事,有的拍下了家中懸掛的家訓書法作品,安海厝邊蔡先生還創作了極具晉江傳統文化特色的閩南四句來投稿。­  「很多年前,爺爺在我們村的大隊部附近開了家小雜貨店,生意不是太好,勉勉強強能夠生活,儘管這樣,爺爺每年年底都會去鄉稅務所繳稅……」江蘇讀者王加月的來稿,講述了爺爺對他的言傳身教。「繳稅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這是憨厚的爺爺常常念叨的。
  • 世界最高的臺灣棗椰就在咱廈門!鼓浪嶼這些「古樹名木之最」了解一下
    就在咱鼓浪嶼! 資料圖 內厝澳57號 特徵:島上僅有一株,胸徑達153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