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5月27日訊 「咚咚鏘!咚咚鏘!」昨日上午,泉州城南大街小巷鑼鼓喧天,鞭炮震天,遊唆囉嗹的隊伍沿街串巷,插榕艾、掛香袋、噴雄黃酒、唱唆囉嗹歌,讓平日寂靜的城南一下熱鬧了許多。這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一,城南後山宮的唆囉嗹民俗活動。這個有著千年歷史、在泉州失傳半世紀的民俗,再度復興後,便成了不少厝邊端午佳節必備的特色民俗。
嗦囉嗹隊伍,一路為民眾除塵去屑,消毒除蟲
昨日上午9點,浩浩蕩蕩的嗦囉嗹踩街隊伍,在嗦囉嗹歌聲中,準時從後山宮出發,沿著古城牆拐入中山南路、堤後路。沿街串巷中,5名挑著榕艾的婦女,紛紛給厝邊們送出榕艾,有些厝邊迫不及待地插在門上,寓意消災驅邪。60多歲的王大爺,一手拿榕葉和艾葉制的採蓮旗,一手拿雄黃酒,挨家挨戶幫商家、住戶除塵去屑,消毒除蛟蟲。
75歲的後山宮負責人李金針一手推動「唆囉嗹」民俗復活。12年前,是他與同伴籌劃,讓「唆囉嗹」重新成為端午時節的特色民俗,並與2010年開始申報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正式獲批。
「小時候,一到端午前後,城南街上都有賣用泥巴捏成的「唆囉嗹」。」李金針捧來一尊神像說,就是這個樣子,個頭有這麼高,父親買給他玩過,可惜後來摔碎了。
7歲那年,他手握泥塑的「唆囉嗹」龍頭,和父親擠在唆囉嗹踩街隊伍中,這是李金針唯一一次,親眼見到「唆囉嗹」遊街的熱鬧場景,之後再沒見過。
李金針對「唆囉嗹」遊街印象十分深刻,數十年來,當時的場景歷歷在目。12年前,李金針在後山宮董事會從事相關工作時就萌發想法,要找回失傳許久的唆囉嗹民俗。
「唆囉嗹是龍頭,我照著記憶裡的樣子做出來的。」李金針說,8名年輕壯漢肩上的那尊唆囉嗹神像就是他親自做出來的,這個龍王頭和普通的龍不同,是由馬嘴、鯉魚腮、螃蟹眼和鹿角組成。做成「馬嘴」形狀,是因為馬的嘴巴長,可以吸走大水,遏制水災。
「現在唆囉嗹有了群眾基礎,傳承就達到目的了。」這是令李金針最高興的事。(海都記者 柳小玲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