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之聲記者 鞠先鶴 黃偉華 江德能)在安海古鎮,每到端午節,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手舉採蓮旗,抬著龍王頭,載歌載舞,登門入室為人們送祝福。這就是安海別具特色的傳統民俗——「嗦囉嗹」。在臺灣鹿港等地,也有端午節抬龍王頭踩街的習俗,據說就來自安海「嗦囉嗹」。
「嗦囉嗹」表演詼諧風趣。隊伍最前面的是頭戴鬥笠、留著八字須、手撐著長杆幡旗的「旗手」,其後有鑼鼓隊及四人合抬的龍王頭。隊伍兩旁,一邊是「鋪兵」,他肩挑著系有生豬腳、草鞋和裝有雄黃酒的夜壺的竹槓,一邊是男扮女裝的花婆。整個隊伍,一邊似搖船般有節奏地前進,一邊和著《採蓮曲》,高唱《嗦囉嗹》歌謠。
如果戶主在門口放鞭炮,就表示邀請「嗦囉嗹」隊入戶表演。這時,「旗手」當眾喝了小鋪兵夜壺裡的雄黃酒,裝瘋賣傻如醉漢,猛衝入戶主家中,表演唱採蓮歌曲首聯後退出。接著,花婆走著科步,口唱「採蓮」歌謠,向戶主贈送玉蘭花,表示龍王爺給戶主留下福祿吉祥,戶主則回饋紅包來表示感謝。隨後花婆退出,戶主放鞭炮,這叫送龍神。
「嗦囉嗹」民俗文化傳承人顏昌瑞老先生介紹說,「嗦囉嗹」也叫「採蓮」,因遊行時唱的歌詞中反覆出現「嗦囉噠」而得名。「有專家研究說『嗦囉嗹』是佛教的梵語,含消災納福之意,這也許是群眾樂於稱之的原因吧。」
歷史上,中原時常戰亂,部分居民移民福建,帶來了「嗦囉嗹」等中原文化。最初「嗦囉嗹」在泉州多個鄉鎮都有盛行,但現今只有安海鎮仍完整保留這一傳統民俗。
「『嗦囉嗹』表演是為了驅邪、祈福。」 顏昌瑞說,古時候,中原大地端午時節氣候溼潤,瘟疫、傳染盛行。傳說五月初五是龍王的誕辰,人們寄希望於龍王,希望能夠吸走多餘的水分。於是人們抬出龍神塑像,挨家挨戶祈福消災。
「嗦囉嗹」表演形式獨特,用夜壺裝酒、花婆男扮女裝等細節格外引人注目。「其實裝酒的夜壺是新的,但人們認為夜壺是髒的東西,用它來裝酒,有一種以毒攻毒的概念。」顏昌瑞說,花婆男扮女裝,是因為古時候女子一般不參與民俗活動表演,所以只能用男演員來代替。
每到端午節,人們都希望「嗦囉嗹」隊伍能第一個來自己家採「頭蓮」,據說獲福最大。安海旅外僑胞更是難忘故鄉「採蓮」民俗。1988年,旅外安海僑胞籌資拍攝錄像《故鄉安海》時,再三囑咐「端午節『採蓮』不能丟」。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到泉州舉辦「世界民俗攝影研討會」,原本計劃僅演出15分鐘的「嗦囉嗹」,因觀賞民眾喜愛,演出時間一再延長。
「我們這個『嗦囉嗹』也傳到臺灣,那邊不叫『嗦囉嗹』,但也抬著龍王頭踩街。」顏老回憶說,2000年端午節,自己曾去臺灣鹿港,看到民眾抬著龍王頭踩街祈福,奏的曲和採蓮曲類似。他說,「鹿港20%是安海遷過去的後代,文獻中有記載,抬龍王遊街是從安海傳過去的。」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顏昌瑞就全身心投入到「嗦囉嗹」的保護工作。從組建「嗦囉嗹」隊伍,參加全國舞蹈調演賽,再到組建示範隊等,為「嗦囉嗹」的傳承默默付出。2008年6月8日,「嗦囉嗹」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