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後的南北兩派形成了「四大偉人」的格局,他們於1912年9月25日在北京發表了「四大偉人共同宣言」,頗有奠定民國建國方略的意味。
這份宣言的正式名稱叫做「孫、黃、袁、黎協議之八大政策」,袁世凱是發起人,黎元洪是最先投向袁世凱的「偉人」,孫中山和黃興則是在袁世凱的盛情邀約下,決定北上赴京去聽其言、觀其行。
原本黃興和孫中山是計劃一同北上的,但他們在出發時得知了湖北軍政府軍務部副部長張振武和湖北將校團團長方維,被袁、黎合謀誘殺的消息。
黃興一聽自己的革命戰友被殺,當時就憤然地提著行李回家了。但孫中山認為他已經答應袁世凱的邀請,不願失信於人,於是獨自按計劃北上赴約。
結果到京十幾天之後,孫中山竟然跟袁世凱談出了好感,他在發給黃興的電文中說袁世凱「絕無可疑之餘地」,並以平息「南方風潮」使南北統一有「圓滿之結果」來勸黃興儘快北上,這位「第一知交」自然是聽話啟程。
黃興一到,「四大偉人」就湊齊三個了。黎元洪雖然人不在北京,但是袁世凱張羅的事情他是不會反對的,於是便商量出了一份「四大偉人協議」,以「孫、黃、袁、黎協議之八大政策」之名由總統府秘書廳向全國公告。
這八大政策分別是:①立國取統一制度;②主持是非善惡之真公道,以正民俗;③暫時收束武備,先儲海陸軍人才;④開放門戶、輸入外資、興辦鐵路礦山,建置鋼鐵工廠,以厚民生;⑤提倡資助國民實業,先著手於農、林、工、商;⑥軍事、外交、財政、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權主義,其餘斟酌各省情形兼採地方分權主義;⑦迅速整理財政;⑧竭力調和黨見,維持秩序,為各國承認之根本。
條條都是無可指摘的好政策,黃興隨後幹勁十足地在北京積極進行各種活動,對袁世凱一改成見地變得深為信任,逢人便說「袁公確是英雄,民國第一流人物」,內心裡充滿了把中國建設成「世界第一等強國」的美好願望。
但這個美好的願望僅僅維持到1913年3月20日,就被宋教仁遇刺的槍聲徹底擊碎了。
黃興在祭奠宋教仁的輓聯中,是這樣寫的:「前年殺吳祿貞,去年殺張振武,今年又殺宋教仁;你說是應桂馨,他說是洪述祖,我說確是袁世凱。」
至此,所謂「四大偉人」的短暫和局徹底告吹,「八大政策」隨即被袁世凱的「二十一條」、「復闢帝制」,孫中山的「二次革命」、「護法戰爭」以及隨後的軍閥混戰所取代,而沒有了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