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話芙蓉國》,上齊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吳向紅
這些年,陸陸續續地策劃、編輯了一些關於湖南或湖湘文化的書,發現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上,每一寸,都飽含著詩情畫意。從此,對描繪湖湘之美的詩詞,便多了一份關注,並期盼著有一天將錦繡山河裝訂進一本別致的詩詞集裡,讓所閱者皆見瀟湘雄川、洞庭煙雨,讓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由詩歌載著,源遠流長。
一
湖南山靈水潤,古樸清雅之地。歷代以來,吟詠湖南山川景致、人文歷史的詩詞不知凡幾。屈原「朝發枉陼兮,夕宿辰陽」,張九齡夜行耒陽溪,孟浩然夜渡湘水,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杜甫入喬口......無數名人大家,曾踏遍三湘四水,為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注入了無窮的詩意。但這麼多年來,鮮少有人願意走訪山水,記錄刻在石碑上的詩文,也鮮少有人願意翻遍地方志,收錄散落在民間的文學佳作。因此,對許多熱愛這片土地的人們來說,湖湘之美總少了些許詩文底蘊。
詩賦於山水,如落葉於叢林,源於此,又沉積成養分溫養於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歷史進程中凝聚下來的優秀文化傳統,決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成落後的東西」。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有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就有文化創新發展的精神力量;有強大的文化基因,我們必將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詩話芙蓉國》一書,正是著眼於此,讓廣大讀者在千古名家吟詠湖南山水之美的精妙詩詞中,盡情抒發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二
「芙蓉國」,是湖南的別稱。
古往今來,三湘水美和山川柔情,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他們極盡描摹刻畫之能事,或觸景生情,或寓理於景,留下詩篇無數。主編上齊先生是個妙人。他對詩詞頗有研究,曾編寫《湖南紀勝詩選》等書。他告訴我們,在一本小小的書冊中,自然是無法一一展現歷代詩詞的。但編這本書的主旨,是凸顯湖湘山水之美,因此,入選的詩詞須為描繪湖湘山水之作。同時,加深詩詞的歷史厚度,自戰國以來的歷代詩詞,均應有所展現。按照這個標準,本書最終從海量詩詞中精挑細選出125首。
這就是一本「懂詩者」編給「愛詩者」的詩集。書中大家雲集,題材眾多,風格各異,宛若一幅幅脾性鮮明的中國畫,共同組成一卷精彩紛呈的湖湘畫軸。劉禹錫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寥寥14字,將君山島深居湖中、青翠碧綠的模樣刻畫得明亮清晰。韓溉的「瀟湘月浸千年色,夢澤煙含萬古愁」,月色朦朧,雲霧繚繞,詩人望月而發愁思,此情此景,頗有共情。葉劍英「四顧渺無際,天風吹我衣。聽濤起雄心,誓蕩扶桑兒」,革命家的氣概與祝融峰上的萬千氣象融為一體,吞吐之間儘是革命豪氣。
就像湖湘需要洞庭之大,亦需要山澗之小,湖南的詩賦歷史需要千古流傳的大家之作,同樣需要許許多多不名之輩的傾心妙手。書中的詩詞名賦不少,名不見經傳但同樣優秀者亦多。譬如,北宋太學博士彭天益這樣寫遊司空山的情景:「扶筇疑是上天台,雲鎖巖扉次第開。」「筇」是竹子,詩句一出,一位行者一路剝開山上竹林,步步登高,眼前景色漸漸清晰的畫面宛若就在眼前,無論是「扶」還是「鎖」,都用之妙哉。這份生動,或許並不亞於名家的精彩。這些佳作,我們慶幸沒有在歷史的大滔中被永遠湮沒。如此一來,瀟湘詩話才不至於偏居一隅,我們對湖南的理解才能更加全面和深刻。
三
圖書,是編者與讀者心靈交流的橋梁。一本書,從框架結構到裝幀設計,均需步步用心,才能換得讀者的真心。
譬如注釋。注釋是溝通古今、連通讀者與湖湘之美的橋梁,現代人讀詩詞,注釋不可少。但若全篇注釋,則失了韻味和想像空間;若毫無注釋,又會因為無法理解一些生僻字詞而讀來有如「米中摻沙」。因此,注哪些內容、怎麼注,都考驗著編者的「火候」。本書的編者,顯然是懂詩詞之人,在對一些難以理解的字詞給出簡明注釋的同時,也將詩詞與人、與景緊密關聯。沒有全篇解讀,給我們留出了足夠的自我感受空間,這樣讀出來的詩,原汁原味!
譬如體例。在書的開篇,編者將毛澤東的《七律·答友人》《沁園春·長沙》以手稿的形式,巧妙呈現。正文中,詩畫結合,有節奏地插入了最能展現湖湘山水之美的《瀟湘八景圖》,詩賦與書法、繪畫糅為一體,令本書藝術品位更甚。
再譬如裝幀。封面簡潔素雅、色澤柔和;內文版式舒朗大氣,詩畫交融;內文紙張輕盈又有質感。全書既古韻悠然,又具現代審美,讓人一看,頓生愛不釋手之感。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熱愛自己的家鄉,首先要了解家鄉。深厚的感情必須以深刻的認識做基礎。唯有對家鄉知之甚深,才能愛之愈切。」
《詩話芙蓉國》,是湖南詩賦的一場「人間拾貝」。它用百餘首詩詞囊括湖湘眾多名勝古蹟和風土人情,充滿瀟湘獨有的地方文化氣息,淋漓盡致地展現著湖南的詩情畫意。它讓你和我對湖南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讀完這本書,相信你漫步湖南山水之中,一定步步有詩、處處有情,「硬漢」湖南,也將在你眼中變得柔情、深厚。
(作者單位:湖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