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名:獨步雲天我蒼龍,筆名:獨步蒼龍。不求詩人之名,但求詩人之心!
〖蒼龍詩詞觀〗
一、 前言:
如果一個詩詞創作者連「什麼詩(詞)是好詩(詞)?」都迷糊或不知道的話,只靠個人感受判斷,終究還是顯得很不靠譜的。而當下大多寫詩詞之人或讀詩詞之人同樣面臨上述的情況。他們「對什麼是好詩(詞)?」、「怎樣鑑賞一首詩(詞)?」等問題的答案是模糊的,不明的或者說是靠感覺的。讀者如此還說得過去,可是連寫詩詞之人都如此,又怎麼知道自己詩詞的好壞程度呢?又怎麼知道別人的詩詞哪些好哪些不好呢?又怎麼去鑑賞別人的詩詞呢?所以基於這些情況,本人寫下了這篇《詩詞觀》,本文將儘量解釋得清楚全面,儘量立場客觀,儘量使其可實操性,儘量不用太玄虛的詞語解釋觀點。
二、對詩詞鑑賞方面的見解:
讀者往往靠感覺判斷一首詩(詞)的好壞。的確,大多數人對詩詞的審美是感官的,因為它是屬於讀者的個人感官審美和感官價值取向,人也總是會用自己喜好的審美觀或感官意識去判斷詩詞的好壞、高低。我也認為詩詞的審美是感性的,非要理性審美是難的,因為人的思想差異,人生歷程不同、思想成熟度不同和人生境界的高低等因素,導致其所側重的東西也不盡相同,導致其審美觀也不同,能理解詩詞的角度、深度和高度也不同。但是我認為鑑賞詩詞的好壞要理性地去感性,要帶著專業性技術的眼光鑑賞,這樣就不會過於主觀。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我說:「一切詩話皆人話」,所有的詩話、詩論或詩理等,總的來說還是「一家之言」屬於個人的觀點和思考,其必定有不足之處。同樣,這篇《詩詞觀》也是本人個人的觀點和思考。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學的內涵、文學的審美取向也會有所變化,或者說文學的審美方向本就難以作出一個標準或者說沒有標準,所以拿「不變」去框定「變」是不對的,拿別人的審美框架,去框定自己的審美也是錯的,也是可笑的。但是應該先基於技藝為基礎去發揮個人審美取向,然後「因為入美才入眼,因為入心才感人」我想永遠不會錯。
詩詞也類似於歌曲。對於歌曲,有音樂基礎或業內的人士會側重鑑賞歌唱者的唱歌技術,而大眾聽眾只在乎歌曲合聽與否、入心與否。詩詞亦會如此情況,普通大眾常常是以自己的審美喜好和自己的價值取向去判斷詩詞的好壞。而詩詞寫作是個技藝活,講技術也講藝術,詩詞鑑賞需要(一些)有文學鑑賞基礎的、文學鑑賞專業水平的人說了算,而不是沒有文學鑑賞基礎的大眾說了算,比如不能讓耕人去判斷詩人作品的優劣。我所認為的「技術」:指「字面層面上的運用文字的能力,包括鍊字、遣詞造句、文字詞語間的組合、事物的刻畫等」;我所認為的「藝術」:指「字面層面外的文學性、藝術性、哲學性,包括詩詞的意趣、思想感情性、情景或意境的感受等」。但是空有技藝,沒有入心的,打動人的東西,是不利於詩詞發展和流傳的,這樣是空有技藝,沒有靈魂。所以音樂圈才有網絡歌手、專業歌手、民間歌手等,所以鑑賞詩詞只看技術是不行的,詩詞本來就是抒發(表達)思想、情感的,所以必須結合作品的技藝和思想(情感)判斷作品的好壞。好詩詞不一定需要複雜的句子,在技藝的基礎上,越震撼,越打動人心的越為好詩詞。
三、什麼樣的詩詞是好詩詞?
我所認為的好詩詞:基於技藝上的「入趣」、「入美」、「入心」、「入哲(道)」的詩詞(上文已談及了「技藝」,不再複述):
入趣:指詩詞給讀者一種值得玩味的意趣,使讀者感到愉快的特性。
入美:指詩詞引起讀者美的享受,置身意境或畫面的部分,使人的身心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入心:指詩詞引起讀者心裡共鳴和心靈感觸的直達人心的部分。
入哲(道):指詩詞的富含道理,哲理和智慧,甚至到達了「道」的這個層面,達到一種修行的境界,人生如一場修行。
可以說流傳下來的名篇佳句,都至少有以上4點之一。這4點我認為是逐漸深入的,一個比一個難達到的,人會隨著成長而越往沉穩方向、越往高思想方向或大智慧方面發展的,他會逐漸思考人生和社會、或者「我」與「非我」的問題。
而好的詩詞,必須有詩詞味,不管什麼形式的寫法和語言!都要具備詩詞味,要有文學性和藝術性。不然就是打油和順口溜,而不算真的詩詞,最多算是符合格律規則的押韻句、打油詩或順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