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自古以來就是文化之都,兩千多年的歷史為這座古城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古往今來,文人墨客頻頻到訪於此,留下了數之不盡的文學寶藏,和合肥有關的古詩詞歌賦更是燦若星辰,足有數千首之多。古詩詞的美妙意境令人回味無窮,而合肥這座文化名城,本身就是一首美麗的詩。
從戰國《楚辭·招魂》中的「路貫廬江兮,左長薄」,到取材於「廬江郡」的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再到南北朝的《經陳思王墓》……很久很久以前,古詩詞中就有了「合肥」的身影。
從李白的《杭州送裴大澤赴廬州長史》,到王安石的《湯坑泉》、蘇軾的《孫莘老移廬州》,再到羅貫中的《逍遙津上玉龍飛》、王陽明的《立春日合肥道中短述》……歷史上諸多文學大家曾為合肥寫詩。
從古詩詞中,我們一觀南宋才子姜夔眼中合肥地區的風土人情,一賞包拯、李鴻章、劉銘傳等合肥名人的勵志故事,從數千首「廬州」詩詞中窺見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賞合肥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讓我們循著合肥的詩風、詞韻,一品這座城市自古以來的美麗與風情。
合肥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古往今來,被很多文人墨客所矚目,和合肥有關的詩詞歌賦更是燦若星辰,足有數千首之多。可是,你知道關於合肥最早的詩詞是哪一首嗎?你知道古代都有哪些「大咖」吟作過關於合肥的詩詞歌賦嗎?咱們合肥的名人包拯、李鴻章、劉銘傳又作過哪些勵志詩?南宋文學家姜夔在合肥赤闌橋畔演繹了一個怎樣的美麗故事,又留下了哪些流傳千古的動人詩詞?合肥的哪處美景又格外受「詩詞達人」們的青睞?
「廬江」之名最早出自戰國《楚辭》
關於合肥最早的詩詞是哪一首,爭議頗多。據了解,據今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已有提到「廬江」的詩詞了。
戰國末期楚國辭賦家宋玉在其《招魂賦》(節選)(即《楚辭·招魂》)中這樣寫道:
菉蘋齊葉兮,白芷生。
路貫廬江兮,左長薄。
倚沼畦瀛兮,遙望博。
青驪結駟兮,齊千乘。
懸火延起兮,玄顏烝。
步及驟處兮,誘騁先。
抑騖若通兮,引車右還。
與王趨夢兮,課後先。
君王親發兮,憚青兕。
朱明承夜兮,時不可以淹。
皋蘭被徑兮,斯路漸。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目極千裡兮,傷春心。
魂兮歸來!哀江南!
其中的「路貫廬江兮,左長薄」之句,意為「道路貫通穿越廬江,左岸上是連綿的叢林」。此處「廬江」在何處有多種說法。洪興祖《楚辭補註》云:「廬江出陵陽東南,北入江。」譚其驤以為當指今襄陽、宜城界之潼水。現代也有人認為廬江之名出自《楚辭·招魂》。
其次,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的一樁婚姻悲劇,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講述了焦仲卿、劉蘭芝夫婦被迫分離並雙雙自殺的故事,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殘酷無情,歌頌了焦劉夫婦的真摯感情和反抗精神。此文序曰:
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
對於《孔雀東南飛》故事的產生地,一直頗有爭議,除「廬江說」外,還有潛山、浙江桐廬縣,甚至江蘇、廣州都曾自稱為其故鄉,但是現在最公認的說法還是在懷寧、潛山一帶。
南北朝時期的詩人庾信曾著《經陳思王墓》,也被認為是有關合肥的比較早的一首詩。
公子獨憂生,丘壟擅餘名。
採樵枯樹盡,犁田荒隧平。
寧追宴平樂,詎想謁承明。
旦餘來錫命,兼言事結成。
飄飆河朔遠,颮飈颶風鳴。
雁與雲俱陣,沙將蓬共驚。
枯桑落古社,寒鳥歸孤城。
隴水哀葭曲,漁陽慘鼓聲。
離寄來遠客,安得不傷情。
陳思王即曹植(192-232),曾隨父伐吳駐紮「魚山」(即今八鬥嶺),病卒,遂葬於此。《合肥縣誌·魏志》載,當年曹植登八鬥嶺時,曾贊此地風光秀美,死後若能葬此而無憾!經考,在今八鬥鎮南側150米處,有曹植墓,世稱「八鬥陵」,延稱「八鬥嶺」。嘉慶《合肥縣誌》記:「八鬥嶺,在縣北一百十裡集后土阜。俗傳為曹子建墓。」曹植墓有記載的共三處,一處是山東省東阿縣魚山曹植墓,一處是河南淮陽城南三裡之「思陵冢」,一處在河南通許七步村曹植墓。八鬥嶺曹植墓疑為衣冠冢。
李白等諸多文學大家曾為廬州寫詩
歷史上,合肥因其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諸多文學「大咖」為其吟詩誦詞,李白、王安石、蘇軾、羅貫中、王守仁等均作過與合肥有關的詩詞。
「詩仙」李白曾多次作過與合肥有關的詩,安史之亂期間,李白送一位裴姓朋友赴廬州任長史職,作詩《杭州送裴大澤赴廬州長史》:
西江天柱遠,東越海門深。
去割辭親戀,行憂報國心。
好風吹落日,流水引長吟。
五月披裘者,應知不取金。
裴大澤,河東裴氏。「五月披裘」的典故則寄意志高行潔。
《寄上吳王三首》是李白來合肥贈予吳王李祗的幹謁詩。天寶九年,李白到廬江(今合肥廬江縣)謁見廬江郡守吳王李祗。李白在吳王府邸與吳王相處甚密,共宴同酌,觀賞歌姬表演,主賓歡悅。第三首因有轉韻,疑為古風體。
其一
淮王愛八公,攜手綠雲中。
小子忝枝葉,亦攀丹桂叢。
謬以詞賦重,而將枚馬同。
何日背淮水?東之觀上風。
其二
坐嘯廬江靜,閒聞進玉觴。
去時無一物,東壁掛胡床。
其三
英明廬江守,聲譽廣平籍。
灑掃黃金臺,招邀青雲客。
客曾與天通,出入清禁中。
襄王憐宋玉,願入蘭臺宮。
李白在謁見廬江郡守吳王李祗時相處甚歡,與吳王一起為當地一名杜姓秀才送行,作《同吳王送杜秀才赴舉入京》。此詩雖為應時揮毫之作,卻留下了「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煙」這樣的佳句,清爽秀麗、渾然天成。
秀才何翩翩?王許回也賢。
暫別廬江守,將遊京兆天。
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煙。
欲折一枝桂,還來雁沼前。
北宋的王安石曾被貶至舒州,赴任途中,受李公麟邀請遊東湯池,品香茗,泡溫泉,遂題詩《湯坑泉》:
寒泉詩所詠,獨此沸如蒸。
一氣無冬夏,諸陽自發興。
人遊不附火,蟲出亦疑冰。
更憶驪山下,敞然雪蒲塍。
「湯坑泉」就是今天的湯池溫泉,在廬江縣湯池鎮境內。丁汝昌亦曾題詩云:「青川水常流,騎馬去閒閒。溫泉如有意,暮雀相與還。名城藏古剎,落日滿秋山。待到還鄉日,歸此且閉關。」
蘇軾也曾在老友赴任廬州時,作詩《孫莘老移廬州》寄別:
爐錘一手賦形殊,造物無心敢望渠。
我本疏頑固當爾,子猶淪落況其餘。
龔黃側畔難言政,羅趙前頭且眩書。
惟有陽關一杯酒,殷勤重唱贈離居。
孫覺(1028-1090年),號莘老,高郵人,歷任湖州、廬州、潤州、蘇州等地方官,蘇軾好友,關係密切。兩人皆因與王安石政見分歧而受排擠,時運不濟,仕途受阻,但不忘苦中作樂,相互戲謔。熙寧六年(1073年)三月,孫覺赴任廬州,贈詩,蘇軾次韻寄別。然孫覺原作已佚。
《三國演義》作者、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也曾作《逍遙津上玉龍飛》:
的盧當日跳檀溪,又見吳侯敗合肥。
退後著鞭馳駿騎,逍遙津上玉龍飛。
逍遙津在合肥東北隅。古為淝水上的渡口,有津橋可渡。《資治通鑑》中記載: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曹操方面只有張遼手下7000人,張遼乘對方立腳未穩,星夜率兵突入吳營,孫權猝不及防退至此地,然津橋已被拆除,孫權縱馬飛越淝水脫險。後人名此橋為飛騎橋。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王陽明)也曾作下有關合肥的詩句。
《立春日合肥道中短述》
臘意中宵盡,春容傍晚生。
野塘水輕綠,江寺雪初晴。
農事沾泥犢,羈懷出谷鶯。
故山梅正發,難寄欲歸情。
立春日為重大節日,巢湖流域稱之為迎春日,儀式隆重。此為作者在立春日赴合肥途中見聞抒懷。
《包城寺》
行臺衣獨寺,僧屋自成鄰。
殿古凝殘雪,牆低入早春。
巷泥晴淖馬,日簷暖烘人。
雲散小巖碧,松梢極目新。
包城寺在肥東老店埠鎮內,原為鎮上最大寺廟,太平天國時毀於兵火,後闢為菜市,現稱「老菜市」。
南宋才子姜夔赤闌橋畔留「詩話」
說起古詩詞中的合肥,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南宋著名詩詞作家姜夔。在姜夔的一生行跡中,與合肥曾結下了不解之緣,並與一對合肥「姐妹花」結為「知音」,譜寫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留下了很多流傳千古的動人詩詞。
姜夔是江西鄱陽人,他的詩風格高秀,繼承和發展了江西詩派的風韻。然而姜夔的一生,尤其是詩詞創作的鼎盛時期,卻是不斷往返於杭州、合肥之間,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許多文字都是和合肥這座古城聯繫在一起的,真實細緻地再現了那個時期合肥地區的風土人情。
南宋時期的合肥景色是何樣的呢?在姜夔的兩首詞中得以這樣描述,《淡黃柳》詞云:「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馬上單衣寒惻惻。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攜酒,小橋宅。怕梨花落盡成秋色。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悽涼犯》上闋云:「綠楊巷陌秋風起,邊城一片離索。馬嘶漸遠,人歸甚處,戍樓吹角。情懷正惡,更衰草寒煙淡薄。似當時,將軍部曲,迤邐度沙漠。」這兩首詞寫了合肥的柳色,一是春柳,一是秋柳,卻都一樣的悽涼,一樣的依依可憐,牽動了人們的思鄉之情。姜夔的詩詞也賦予了赤闌橋很多浪漫色彩。姜夔曾在《淡黃柳》小引裡提到:「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巷陌悽涼,與江左異。」在《送範仲訥往合肥詩三首》之二中又提到:「我家曾住赤闌橋,鄰裡相過不寂寥。君若到時秋已半,西風門巷柳蕭蕭。」文中的柳蕭蕭正是與姜夔愛戀的女子之一,而赤闌橋又是這段悲壯愛情故事的不朽見證。
合肥名人的勵志詩流傳千古
有別於姜夔詩詞的清空和騷雅,咱們的合肥名人「老鄉」包拯、李鴻章、劉銘傳也創作過不少意氣風發、志向高遠的勵志詩,令合肥的詩詞文化更加豐富多彩、璀璨奪目。
宋代名臣清官包拯無欲則剛、剛直不阿的性格,從他的詩作中就能滲透出來,其《書郡齋壁》詩云: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本詩見於《宋詩紀事》,是包拯早年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時在州府中書齋壁上題寫的自勉詩,主旨即為官當謀正直之道而去除貪慾。透露著出仕為官志存高遠,追求「清私心」、「講直道」,充當「秀幹」和「精鋼」,讓後人景仰。包拯流傳下來的詩僅存此一首,卻成為包拯一生為官做人的光輝寫照,以包拯為代表的廉政文化也成為合肥文化的重要名片。
晚清名臣李鴻章年少有才氣,18歲即中秀才,歲考中全省第一,自信且有活力,但仍不忘警醒和鞭策自己。《二十自述》組詩是李鴻章年輕時所作的勵志詩,可以看作其人生宣言:
一
蹉跎往事付東流,彈指光陰二十秋;
青眼時邀名士賞,赤心聊為故人酬。
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漚;
久愧蓬萊仙島客,簪花多在少年頭。
二
每到春初酒價賒,驚心老大漸相加。
三年白下增詩債,千載青氈易歲華。
馬齒記從今日長,龍頭休向昔時誇。
因循最誤平生事,枉自辛勤讀五車。
三
丈夫事業正當時,一誤流光悔後遲。
壯志不消三尺劍,奇才欲試萬言詩。
聞雞不覺身先舞,對鏡方知頰有髭。
昔日兒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為。
四
暮鼓晨鐘人聽來,思前思後自徘徊。
人生惟有青春好,世事須防白首催。
萬裡請纓終子少,千秋獻策賈生推。
愧予兩字功名易,小署頭銜斐秀才。
此時李鴻章正值弱冠,但已覺不能「浮生碌碌」、「一誤流光」,遺憾終生,而當「學以致用」,仿劉琨與祖逖「聞雞起舞」的思想和理念,一個滿懷報國願望、氣衝霄漢的弱冠書生形象通過此詩展現出來。李鴻章這一人生信條的養成與其出生於斯、成長於斯的合肥人文環境無法分離。
淮軍將領、洋務派骨幹劉銘傳在任期間的軍旅作品《五更》云:
刁鬥催殘夜,五更客睡長。
聞雞醒夢寐,擊鼓變陰陽。
帳外懸秋月,門前下曉霜。
驚心無別事,早起赴操場。
從詩詞的字裡行間可以想像出軍旅生活的嚴酷與艱辛和一個智勇雙全、勤奮敬業、治軍有方的將領形象。
千餘首「巢湖」詩詞創文學佳話
合肥風光旖旎,美景萬千,但哪一處景致最受文人墨客的青睞呢?據統計,自古以來描寫巢湖的詩詞最多,達千餘首。2015年出版的《合肥通史》專題研究叢書之一《巢湖詩話》中,就整理收錄了近千首有關巢湖的詩詞。
遠古無名氏曾作《塗山之歌》:
綏綏白狐,九尾龐龐。
我家嘉夷,來賓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際,於茲則行。
「塗山」的位置古今說法不下二十處,安徽巢湖為其中之一。此歌為塗山人對渴望成婚成家的夏禹所唱的「南音」。夏禹奉命治水而耽誤成家,為使家族有後而思慮娶妻。一日遇白色九尾狐,認為是吉祥的徵兆,告於塗山人,被認為是天意的傳達,遂與治水期間相識相知相愛的塗山女兒偃攸成婚,並獲得塗山人的共同祝願。此歌可能是夏禹、偃攸婚禮時的群體賀歌。此歌反映了巢湖文化的歷史悠遠。
唐代詩人杜荀鶴曾作《秋日湖外書事》:
十五年來筆硯功,只今猶在苦貧中。
三秋客路湖光外,萬裡鄉關楚邑東。
鳥徑杖藜山醫雨,猿林欹枕樹搖風。
朱門處處若相似,此命到頭通不通。
秋日巢湖風光撩人,契合作者心境,兩者產生共情。作者在巢湖岸邊,望湖抒情,感嘆人生。
杜荀鶴還曾作《過巢湖》,以巢湖湖水澄平諷世況時風,「以湖為鏡映世態,以水為劑滌人心」:
世人貪利復貪榮,來到湖邊始至誠。
男子登舟與登陸,把心何不一般平。
北宋歐陽修於滁州知州任上時遊覽巢湖,作《仙人洞看花》:
學書學劍未封侯,欲覓仙人作浪遊。
野鶴倦飛為伴侶,巖花含笑足勾留。
饒他世態雲千變,淡我塵心茶半甌。
此是巢南招隱地,勞勞誰見一官休。
仙人洞在巢湖市銀屏鎮南銀屏山上,《巢湖地區簡志》記:「洞高約20米,寬30米,縱深200餘米。洞內曲折幽深,蔚然奇觀。仙人洞上方為懸崖峭壁高有百米,臨空欲傾,形極險峻。」
南宋詩人陸遊的詩詞多表現民族意識,以豪放悲壯為主調,但也不乏如《巢山》這樣描寫自然景物,以閒適恬和為情調的佳作。《巢山二首》云:
一
巢山避世紛,身隱萬重雲。
半谷傳樵響,中林過鹿群。
蟲鎪葉成篆,風蹙水生紋。
不踏溪橋路,仙凡自此分。
二
短髮巢山客,人知姓字誰?
穿林雙不借,取水一軍持。
渴鹿群窺澗,驚猿獨梟枝。
何曾蓄筆硯,景物自成詩。
此二詩應該為陸遊九年川陝生活後(淳熙五年)東歸經巢山而作,細膩筆法,語言豪邁,描繪了巢山的優美風光,謳歌了祖國的壯麗山河。
李鴻章衣錦還鄉之後,曾作《湖上七絕》:
巢湖好比硯中波,手把孤山當墨磨。
姥山塔如羊毫筆,夠寫青天八行書。
李鴻章對中廟、姥山有過設計與建設,此詩應為文峰塔續建後,登舟泛湖時的即興之作,詩中透露出作者心情舒展,浪漫且不乏豪放與傲物。(合肥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