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本號將每天介紹一首詩,這些詩是詩人在歷史上的今天(農曆)寫的。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本號,一起體味古人的情懷。
北宋紹聖年間,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蘇東坡被一貶再貶,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住在惠州。紹聖二年(1095年)的今天,60歲的蘇東坡第一次品嘗到荔枝這種水果,作為吃貨的他立即被荔枝的美味折服,寫下了《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這首詩:
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華青葉冬不枯。垂黃綴紫煙雨裡,特與荔子為先驅。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雲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粗。先生洗盞酌桂醑,冰盤薦此赬虯珠。似開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蓴鱸。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裡真良圖。
這首詩中引用了兩個典故:
妃子笑:杜牧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寫官府為楊貴妃萬裡送荔枝。
蓴鱸:《晉書》:(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詩的開頭先讚美中原地區南方的楊梅和北方的盧橘,這兩種美味的水果和荔枝一樣都有「冬不枯」的美德,但成熟比荔枝早,所是說「特與荔子為先驅」。主角荔枝出場之前,先以楊梅和盧橘烘託,並非只是為了比較,還有一種淡淡的鄉愁。
接下來,詩人將荔枝稱為「海山仙人」,這位仙女外穿大紅襖,內著紅紗衣,肌膚如白玉。將荔枝的外殼、內皮、果肉生動地描畫出來,讓人饞涎欲滴。在後續的詩句中,詩人繼續不吝讚美之詞,將荔枝稱為「尤物」、「赬虯珠」。又以江鰩柱、河豚魚來陪襯,剝荔枝像是剝開鮮美的江鰩柱,又像是烹製河豚腹,讀到這裡,讓人有恨不得馬上能咬上一口的欲望。
一首狀物詩,如果僅僅停留在狀物上,無論寫得多麼惟妙惟肖,究竟落了下乘。而在這首詩中,詩人處處以物喻人,「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一股無需別人評說,清者自清的傲氣躍然紙上;「雲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粗」、「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蓴鱸。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裡真良圖」,表達了一種不在意官場沉浮、人生得失的豁達態度。
蘇東坡豁達的性格,也許是與生俱來的。他少年時讀《莊子》,曾讚嘆道:「我一直有這些想法,但就是說不出來。現在讀這本書,真是合了我的心意。」《莊子》這本道家經典,正是講述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
我們都知道蘇東坡是個著名的吃貨,這首詩中的「我生涉世本為口」正是他作為吃貨的宣言。或許,要當一個合格的吃貨,豁達的人生態度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