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為人家長的夙願。
可蘇軾卻說:我只但願自己的兒子將來愚笨魯鈍。
看到這裡,大家肯定很驚訝不解:
蘇軾是犯傻了嗎?哪裡會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反倒是希望他愚笨的呢?
別急,且往下看!
在中國古代,有著「洗兒」的風俗,也就是在嬰兒降生三日或者滿月的時候,邀集親友,替嬰兒洗身,以為吉慶。
而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客人都會道出自己對嬰兒最美好的祝願與期望,禱祝這個孩子將來聰明伶俐、前途光明、幸福安康。
這種以洗兒為主題,傳達對新生兒美好期許的詩歌,就叫「洗兒詩」。
元豐六年(1083)九月二十七日,在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蘇軾的侍妾朝云為他生下一子,小名乾兒。蘇軾很高興,便在孩子滿月舉行「洗兒禮」的時候,寫下了一首《洗兒詩》(又叫《洗兒戲作》)。
可讓所有人驚訝不已的是,這首《洗兒詩》可謂是對此前所有「洗兒詩」的顛覆。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說,每個人生下孩子的時候,都希望孩子頭腦聰明。可是聰明又有什麼好處呢?我就是因為太聰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誤了一生啊。
我只但願我的孩兒將來愚笨魯鈍,可以沒有災難,沒有禍患,平平安安地官至公卿。
別看這首詩只有短短4句28字,詩裡蘊含的思想卻是幾經波折、費人思量。
一個「望」字,寫出了塵世間父母對孩子的普遍期待;一個「誤」字,卻又道盡了自己一生的遭遇。
人人都望子聰明,我卻偏偏望子愚魯,這是第一層轉折。
人們望子聰明,是因為覺得一個聰明的人,就合該一生順順利利,可我卻因著聰明,而被耽誤了一生。這是第二層轉折。
那些愚魯(這裡的「愚魯」是愚蠢魯莽的意思)的人本該無所作為的,可現實卻是,他們卻能在朝堂裡扶搖直上、呼風喚雨。這是第三層轉折。
便在這層層轉折裡,我們得以勾勒出蘇軾半生的際遇和對孩子的殷殷期盼。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裡寫道:
「東西方的政治規則完全一樣,爬到頂端的一定是庸才。」
這句話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因著在集權專制下,為官者並不需要有多麼大的聰明才智,只要懂得政治場上的種種公關關係,學會投機鑽營、溜須拍馬,似乎就能在官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而如蘇軾一般,有真才實學、憂心天下的人,卻往往因著太過狷直,不願接受官場上的種種潛規則,同流合汙,而屢遭貶謫。
前半生的宦海沉浮、世態炎涼,終於讓蘇軾無奈地發出了「我被聰明誤一生」的嘆息,做出了」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的許願。
可是蘇軾說的「愚且魯」,卻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愚蠢魯莽,而是「大智若愚」的「愚」,是「魯鈍」的「魯」。
莊子說:「大知閒閒,小知間間。」
一個人的智慧有大小之分,那些只有一點小聰明的人,往往樂於細察、斤斤計較,而那些擁有大智慧的人,才是真正的廣博豁達。
蘇軾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也曾說:「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很明顯是對老子「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一思想的踵步。
相比聰明,大智若愚是更高的一種境界。
他們深諳鄭板橋「難得糊塗」的道理,懂得不露鋒芒,做到虛懷若谷。
春秋時代的衛國,有個大夫寧武子,他經歷衛國兩代的變動,從衛文公到衛成公,無災無難地安然做了兩朝元老。
為此,孔子道出了個中原委——「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意思是說:寧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的時候,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的時候,他就裝得糊塗。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糊塗別人可就做不到了。
當明白了這一層道理,我們再回頭去看「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兩句詩,就能明白蘇軾這樣一個為人父者的殷殷苦心了。
他既不希望兒子將來如自己一般,在仕途上屢遭不順;也不願兒子如當今世上的公卿一般,尸位素餐,渾渾噩噩。
他要兒子有大智慧,時而聰明,時而糊塗,學會揣著明白裝糊塗,將人生過得聰明又糊塗。
因著蘇軾這一篇《洗兒詩》用意太奇,後世有不少文人爭相唱和,有意與他唱起了反調。
比如明朝瞿存齋:「自古文章厄命窮,聰明未必勝愚蒙。筆端花與胸中錦,賺得相如四壁空。」
明朝楊廉也和了一首《洗兒詩》:「東坡但願生兒蠢,只為聰明自佔多。愧我生平愚且魯,生兒哪怕過東坡。」
明末錢謙益的《反東坡洗兒詩》:「東坡養子怕聰明,我為痴呆誤一生。但願生兒狷且巧,鑽天驀地到公卿。」
相比於蘇軾詩作裡的灑脫明達,這些詩作就顯得功利之心太過,思想上也蒼白了些。
佛家有言:「人不可太盡,事不可太清。」
一個人活得太明白,煩惱就多了;過得太清醒,痛苦就多了。
像作家錢紅莉說的:
把什麼都窮盡了,反而不通透起來。最好的人生,是聰明又糊塗。
與君共勉!
今日話題
如果讓你對自己已有或將有的晚輩子女
送上一句寄語或詩詞,
你會說些什麼呢?
在留言區告訴大家吧!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首發,作者葉寒,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