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70歲的譚詠麟在央視《經典詠流傳》節目中一首國粵語歌曲《定風波》火了,網絡上難得一致的一片好評聲,成為2021年火了的第一首歌,很多人呼籲這首歌要上春晚。確實,這首歌從填詞作曲到演唱都非常棒,年過古稀的校長用粵語將這首經典宋詞演繹得恰到好處,更用一生的經歷將蘇軾的豪邁與樂觀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一句「哈哈」,更是神來之筆,讓人仿佛穿越到千年之前,看到那位有些落魄,剛剛淋過一場雨,穿著草鞋拄著竹杖詠出「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東坡先生。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中國的文學史上倘若沒有蘇軾,那是要遜色不少的,如果說李白代表唐朝,那麼能代表宋朝的非蘇軾莫屬,在中國詩詞的巔峰時期,這兩位又是站在時代巔峰的巨匠。他們共同的特點是一生不得志,卻又無比的灑脫與豪邁,同是性情中人,對酒當歌,超然世外,留下了眾多流傳千年的經典。
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州,一生仕途坎坷,輾轉流離,走過了當時宋朝的大半疆域,他愛遊遊山玩水,愛結交朋友,愛尋覓美食,愛喝酒唱歌,更愛發朋友圈,一生以數千首詩詞記錄了他的一生。如果問蘇軾一生中印記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正如他自己所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其中三分之二在嶺南。
蘇軾一生三起三落,最高曾官至杭州太守、吏部尚書,黃州、惠州、儋州正是他三次被貶的地方,可謂是他政治上最為失敗最為慘烈的地方。但正是在這三個地方成就了他文學的巔峰,偉大的人格和超然的人生境界。而這首被譚詠麟唱火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就是他45歲時被貶黃州時寫下。
多年以來,我都想追尋蘇軾的足跡,去這位大文豪到過的地方走走看看,但奈何蘇軾一生去過的地方太多,而且我也時間有限,至今還有很多地方未曾到過。
而嶺南,是蘇軾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索性先寫寫蘇軾的嶺南足跡,看看東坡先生在嶺南都有哪些史跡。蘇東坡被貶惠州和儋州總共6年時間,南下北歸兩次經過嶺南,一路遊山玩水,寫詩作詞。南下時,心情比較鬱悶,加上路上也沒多少人接待,寫的詩詞並不多,平均好幾天才發一個朋友圈。北歸時就完全不一樣了,心情愉悅,加之沿路粉絲爭相款待,有時一天喝好幾場酒,那靈感可是噴湧而出,朋友圈發個不停。由此可見,蘇東坡也是真性情中人,完全不裝,高興就是高興,鬱悶就是鬱悶。
蘇軾是1094年8月下旬從梅關古道進入廣東的,這一年他57歲,當時的嶺南開發程度還不高,很多地方走陸路是不大可能的,所以主要還是以水路為主,到達惠州大概用了40多天,路線大致是:南雄始興韶關英德清遠廣州博羅惠州,他在惠州呆了三年。
1097年4月17日他在惠州再次接到朝廷的謫命,4月19日便動身前往海南儋州,這一年他60歲,路線大致是:惠州廣州新會新興德慶梧州藤縣容縣高州雷州徐聞,然後渡海進入海南。
1097年6月11日,他到達海口,然後經澄邁、臨高到達儋州,他在儋州又呆了三年。
1100年他遇到大赦北歸,這一年他63歲,6月20日渡海北歸,路線大致是:儋州澄邁海口徐聞雷州遂溪廉江合浦博白玉林容縣藤縣梧州德慶廣州清遠英德韶關南雄。1101年7月28日,北歸途中在常州逝世。
廣東韶關
蘇軾1094年8月下旬由梅關古道進入廣東,此時他已經57歲了,1110年又由梅關古道離開廣東,此時他已經63歲,兩次經過韶關,蘇軾在韶關也留下了不少足跡,而其中去得最多的一個地方,就是供奉著六祖肉身的南華寺。
古代從北方進入嶺南,沒有太多的選擇,最主要的一條道路就是唐代張九齡開闢的梅關古道,翻越大庾嶺,從江西大餘進入廣東南雄,蘇軾也是走這條路進出廣東的。
在梅關古道上,至今有一棵東坡樹,傳說他南下時,在樹下賣水酒的老人安慰他說,您吉人天相,會北歸的。有些心灰的蘇軾於是寫下了一首《贈嶺上老人》:「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十丈手親栽。問翁大庾嶺上住,曾見南遷幾個回?」
六年多後北歸時,蘇軾再次見到這位老人,見他生計困難,便提筆在一塊白布上寫下了《贈嶺上梅》:「梅花開盡雜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蘇東坡寫詩後,過往行人都在老人的攤位前駐足,嘗嘗東坡愛喝的青梅酒,欣賞蘇東坡的詩句,老人的生意越做越紅火,而老翁賣酒處的那棵大樹後也被喚作「東坡樹」。
蘇軾雖然被貶,但作為打不死的樂天派,一路依然遊山玩水,不過在北宋,去一個景點可不是一腳油門的事,他在嶺南的行程基本都是沿途玩耍,不會離開水路或者道路太遠。而南華寺並不順路,離開水路還要走20多裡路,他是專程而去的,而且來回去了三次。
為什麼一定要去南華寺啊,因為這裡有六祖慧能肉身,蘇軾是禪宗的超級粉絲,當他見到六祖肉身時,淚如雨下,也許正是情感的宣洩,他在南華寺寫了十多首詩詞,其中一首《南華寺》:「云何見祖師,要識本來面。亭亭塔中人,問我何所見。可憐明上座,萬法了一電。飲水既自知,指月無復眩。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練。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摳衣禮真相,感動淚雨霰。借師錫端泉,洗我綺語硯。」
廣東英德(英州)
宋元佑九年(1094年)閏四月三日,蘇軾因「譏謗先朝」之罪被貶,朝廷先將他貶至英州,六月,當蘇軾攜家人趕往英州,途經安徽當塗時,又接到改貶至惠州的詔命。此後從海南北歸時,他又一次經過英州。
蘇軾去惠州時,在英州呆了一段時間,雖然被貶,但作為資深玩家,遊山玩水還是不能少,這一次他遊覽了南山和碧落洞,在南山遇見潛研易學有成就的英州隱士石汝勵,交談中,言語投機,便留下題名,記敘此事。
碧落洞是一個位於英德市英城鎮南端天然穿洞,雖然在現代藏於鄉間,也沒開發旅遊,但在宋代,應該是一個比較著名的旅遊景點,洞內保存著自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的99方摩崖石刻,尤以宋代為多,包括蘇軾的《遊碧落洞》詩刻。
蘇軾其實去過兩次碧落洞,南下時由於心情不好,加上小兒子蘇過已經作了《題英州碧落洞》一詩,覺得很好,便沒有作詩。宋元符三年(1100年)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再次經過英州,又一次去了碧落洞。
而這次是北歸,心情則完全不同,他在英州寫了《遊碧落洞》詩和《何公橋》銘,並給陪遊碧落洞的程正輔《遊碧落洞》一詩作答《次韻正輔遊碧落洞》一詩。
廣東廣州
在蘇軾顛沛流離的人生歷程中,和英德一樣,也曾兩次與廣州結緣。第一次是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蘇東坡從河北定州被貶到廣東惠州時,途經廣州。第二次是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蘇東坡在海南儋州獲赦北歸,再次經過廣州。喜好遊山玩水的蘇軾途經廣州時曾遊覽白雲山、南海神廟、六榕寺(淨慧寺)等勝跡,並留下題詠或手跡。
蘇軾每到一處,幾乎都要拜訪當地有名的祠廟,蘇軾被貶惠州途經廣州時也不例外。他慕名到南海神廟拜訪並留宿。
次日早晨,登上浴日亭觀海小亭,驚嘆大海之壯闊,旭日之輝煌,天地之浩茫,觸景生情,感懷身世,寫下《南海浴日亭》一詩,後人將此詩刻在石碑上以作紀念。
蘇軾被貶惠州途經廣州時,曾登白雲山,並遊覽了宋元清時期「羊城八景」之一的 「蒲澗濂泉」,在惠州期間,聽說廣州發生瘟疫,他分析主要原因是飲水不潔。於是,蘇東坡根據自己治理杭州的經驗,寫信給好友、被排斥謫降廣州的太守王古,提議在蒲澗的滴水巖下鑿石槽蓄水,再用五管並排的大竹筒拼接成管道,順著地勢將泉水分引到城內各個小石槽給居民就近取用。
宋朝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蘇軾被貶海南奉詔北歸,再次途經廣州,慕名到淨慧寺內一遊。
淨慧寺主持道琮久仰蘇軾大名,抓住這個機會,向他求墨寶,以作紀念。蘇軾見庭院中有六株榕樹,蒼翠茂盛,婆娑如蓋,生機盎然,便寫下「六榕」二字。
淨慧寺後改名為「六榕寺」,正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
廣東惠州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蘇軾一生最留戀的地方應該是惠州,他在這裡呆了三年,寫下了100多篇詩詞文章,除了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可以印證外,更因為他一生的紅顏知己王朝雲,埋葬於惠州。
惠州是蘇軾人生中重要的一站,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章恬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反對新法的蘇軾貶到惠州,這一年的12月2日,他以寧遠軍節度副使的身份來到惠州,時年57歲。
他原以為位於嶺南的惠州是個蠻荒瘴癘之地,誰知一路走來,發現這裡山川風物,美不勝收,不禁高聲讚美:「海山蔥花氣佳哉」!
作為一名戶外運動愛好者,蘇軾在去惠州報到之前,先去了號稱「嶺南第一山」的羅浮山,由於第二天還要去報到,所以他只逛了「兩寺」(延祥,寶積)和「兩觀」(長壽,衝虛),參觀了葛洪丹灶,朝鬥壇和遺履軒等景點,還品嘗了卓錫泉。到了衝虛觀後,蘇東坡就迫不及待要去看葛洪的煉丹遺址,並為葛洪留下來的丹爐題了「稚川丹灶'四個字。
所以在羅浮山衝虛古觀旁邊,至今仍有一座東坡亭,就是為紀念蘇東坡被貶惠州途中,登臨羅浮山而建。
由於這一次順路去羅浮山時間很短,沒有玩盡興,所以蘇軾在惠州三年期間,其實一直還想再去羅浮山,但作為貶官,他的行動是受限制的,不能隨便出城,但可以陪同上級官員或者當地官員時,打打擦邊球去玩一趟,所以到了惠州後,他先後四次寫信給在韶關的表兄,提點刑獄公事程正輔,約他趁巡按惠州之便同遊羅浮,誰知程正輔一直沒能來,所以蘇軾的第二次羅浮山之行也成了泡影。
羅浮山沒再去成,但他在惠州的日子還是過得比在黃州時好多了,寫下了一百九十多首詩詞和數十篇散文序跋,吃著荔枝唱著歌,還寫下了「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佳句。
唯一令他心痛的就是來到惠州的第三年,陪伴他20多年的侍妾,蘇東坡一生的紅顏知己王朝雲病逝於此,葬於惠州棲禪寺東南。
王朝雲12歲被蘇軾收為侍女,18歲被納為侍妾,生有蘇軾第四子,名遁,半歲夭折。她天生麗質,聰穎靈慧,能歌善舞,雖自幼因家境貧寒混跡於煙塵之中,卻獨具一種清新潔雅的氣質。
王朝雲死後,蘇東坡不勝哀傷,親撰墓志銘,並寫下《西江月·梅花》《悼朝雲》等詩詞,以寄託對朝雲的深情和哀思。
尤其 一 首《雨中花慢·嫩臉羞蛾》:「丹青入畫,無言無笑,看了漫結愁腸。襟袖上,猶存殘黛,漸減餘香。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後思量。算應負你,枕前珠淚,萬點千行」。更是將他的哀思之情,流傳千年。
王朝雲比蘇軾蘇東坡小25歲,卻是蘇軾一生的最愛,是他的靈魂伴侶,王朝雲對蘇軾不離不棄,在蘇軾被貶惠州時,她不懼生活艱苦,堅決要陪蘇軾一起南遷。蘇軾不忍讓她吃苦,她卻大為惱怒,認為蘇軾看不起他,這讓蘇軾極為感動。
蘇軾一生中有三位女人,但卻為王朝雲寫的詩詞最多,王朝雲在惠州染上瘟疫,念著《金剛經》中的「六如偈」而逝的,棲禪寺的和尚在她墓前興建「六如亭」作為紀念。
惠州不止西湖邊王朝雲墓一處東坡史跡,在白鶴峰上還有東坡祠。蘇軾被貶惠州後,已經年近花甲,心想著自己這輩子可能就呆在惠州了,便在白鶴峰築居度日,以作終老之所。
宋紹聖四年(1097年),他來到惠州的第四個年頭,2月14日白鶴峰新屋落成入住,喜得新居的他寫下一首題為《縱筆》的七絕:「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導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
誰知這首詩傳到了當初力主貶他的宰相章恬耳裡,章恬一看「春睡美」,沒想到蘇軾這小子在惠州小日子過得還不錯啊,怒而再將其貶至海南儋州。就這樣,蘇軾的新屋剛住了兩個多月,又被貶了。
廣東雷州
蘇軾於宋紹聖四年(1097年)4月17日在惠州接到朝廷的謫命,4月19日便動身離開。此時,其弟蘇轍正在貶往雷州的途中。蘇軾行至廣西梧州,聽說弟弟已於兩天前到達藤州(今廣西藤縣),當即以詩代柬派人快馬送給蘇轍,自己行舟125公裡趕到藤州。終於,他在5月11日在藤州與弟弟蘇轍相遇,然後倆人於6月5日同行至雷州。
到了雷州後,蘇軾兄弟在擇日至雷城城西羅湖遊覽泛舟,是時的羅湖,風光秀麗,景色迷人,詩人戀不思歸,遊罷至湖濱的天寧禪寺憩休。
後來,雷州郡民為了紀念蘇軾兄弟,把「羅湖」改為「西湖」,並在湖心的小島上築亭追思,此亭今名「蘇公亭」。
蘇轍在雷州呆了一年之久,而蘇軾只是待了幾天,但是當地多以蘇軾的名字來命名遺物,而非蘇轍,包括「蘇公亭」和「東坡井」。大概是因為蘇軾的名氣比蘇轍大吧。
在雷城過了3天,蘇轍於6月9日陪同蘇軾前往徐聞。6月11日,蘇軾與弟弟蘇轍在徐聞遞角場(約今徐聞西南二橋一帶,即大漢三墩所在)依依惜別,破浪而去。臨別時,蘇軾笑了笑,對弟弟說:「記得孔子曾說過,「道如果在大陸行不通,何妨駕一葉扁舟到大海中漂遊去。難道我現在正要去應驗聖人之言了?」其內心流落漂泊之感無以言表。誰不曾想,此次分別,竟成了他們兄弟的永訣。
海南儋州
孤帆一片,載著蘇軾父子,駛向茫茫無際的大海。60歲的蘇軾依然坦然面對,「莫嫌瓊雷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他還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蘇軾在儋州三年多的時間裡,不遺餘力地向當地的黎族百姓傳播中原文明,同時創作了詩歌一百七十餘首,寫各類文章一百六十餘篇,續寫完成了從黃州開始動筆的《易傳》《書傳》《論語說》三部經學著作。
風燭殘年,萬裡投荒,蘇軾是做好了準備這一去是再也無法踏上歸途的。在赴海南途中,他給弟弟蘇轍寄了一首詩:「他年誰作輿地誌,海南萬裡真吾鄉」。他在給朋友的信中也說:「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當作墓。乃留手疏與諸子,死則葬海外。」可見蘇軾已將海南當成了自己人生的終點、最後的歸宿。
當時儋州土著居民,農業還處於刀耕火種的水平,遇到疾病不請醫生而相信巫師,人們思想封閉,文化落後,直接飲用溝塘裡的積水,導致疾病流行。蘇軾極力勸說當地黎族百姓,以農業為本,指導大家耕作的方法,並寫了《和陶勸農六首》:「聽我苦言,其福永久。」
他還耐心地教化大家講究衛生,指導當地人勘察水脈,掘土打井,人稱「東坡井」,從此人們不再飲用溝渠濁水。
但蘇軾在海南最大的功績還不是教人種地、挖井,在蘇軾來海南之前,海南一直沒人參加科舉考試,中原地區也一直沒有海南人為官,蘇軾創建了「載酒堂」,字面上看是蘇軾與朋友飲酒的「會所」,實際上,是他以文會友、敷揚文教的地方。
來自瓊山府的學生薑唐佐,之前屢次科舉不第,得知蘇軾被貶儋州,姜唐佐便帶著老母親從瓊山趕來拜師,再去廣州應試前,蘇軾在他的摺扇上題了兩句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並鼓勵他說:「異日登科,當為子成此篇。」
第二年姜唐佐北上參加會試,途經河南汝州,順路拜會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轍把哥哥蘇軾在北歸途中去世的消息告訴了他。並在蘇軾題字的摺扇上補寫上:「錦衣不日人爭看,始信東坡眼力長。」姜唐佐得知蘇軾已經去世的消息後,不再參加科考,回到家鄉開辦學堂,繼承蘇軾帶來的文化火種,此後海南逐漸人才輩出。宋元明清,海南共出舉人767人,進士97人。
在海南三年間,年過花甲的蘇軾依然保持著吃貨本色,去到哪吃到哪,他「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土人頓頓食署芋,薦以薰鼠燒蝙蝠。」連燒蝙蝠都敢吃。還有一次,當地人送來生蠔,他突發奇想,加酒煮生蠔,沒想到味道十分鮮美。邊吃還邊囑咐兒子蘇過不要對外人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擔心大家為了這道美食,都主動要求被貶到海南來,真是童心未泯。
蘇軾苦中作樂,被貶到哪裡都活得滋潤,造福當地人民,難怪900多年過去了,儋州人依然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至今還有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甚至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廣西合浦(廉州)
蘇軾原以為是要終老於海南的,誰知宋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宋徽宗大赦天下,蘇軾復任朝奉郎。6月19日,63歲的蘇軾告別「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儋州北歸,從儋州起程,經徐聞而官寨(今廣東廉江),陸海兼程,輾轉至廉州。
蘇軾粉絲眾多,廉州粉絲之一的當地名士鄧擬,不僅熱情款待,還讓其住在自己的園林清樂軒,蘇軾在廉州住了兩個多月。
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和他在廉州的這段歷史,便在清樂軒的故址上,修建了一座亭子,並命名為「東坡亭」。
蘇軾在廉州閒居期間,除了遊歷名勝、以文會友外,還一如既往地發揮著吃貨本色,當時正值龍眼成熟,太守張左藏送了一些給蘇東坡,他品嘗後讚不絕口,稱讚:「佳品、佳品,質量味殊絕,可與荔枝匹敵。」
為此他還寫了一篇《廉州龍眼質味殊絕可敵荔枝》的詩,其中最後兩句「蠻荒非汝辱,倖免妃子汙。」意思是好在這龍眼生長在蠻荒之地,京城的那些妃子們不知道,不用遭受「紅塵一騎妃子笑」的折騰。
人說「東坡到處有西湖」,東坡到處有東坡井也挺多,東坡亭旁有東坡井,傳說蘇軾在廉州期間,見當地居民飲水困難,便親自挖了這口井,井水從未乾涸過,喝此井水,赴考便可金榜題名,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表達了當地人對蘇軾的景仰。
蘇軾在嶺南還有哪些史跡呢,從他詩詞和文章反映出來的路線中可以了解,除了以上這些地方,他還去過廣東的博羅、新會、德慶、遂溪,廣西的梧州、藤縣、容縣、玉林、博白,海南的澄邁、陵水等諸多地方,至今留存在嶺南的遺蹟還有不少,例如廣東英德何公橋、廣東遂溪蘇二村、廣西北流景蘇樓、廣西梧州蘇山、廣西藤縣訪蘇亭、廣西容縣都嶠山、廣西合浦海角亭等等,以上均還未能一一到訪,至於還有其他遺漏的東坡嶺南遺蹟,還請網友賜教。
寫這篇文章緣起譚詠麟的一曲《定風波》,校長唱的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寫的,其實蘇軾不只寫了一首《定風波》,另外還有一首有名的定風波。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裡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萬裡歸來年愈少,微笑」,蘇軾正是那個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遊子,900多年前,他不僅將中國的詩詞的成就推向了巔峰,更難得的是他一直保持著有趣的靈魂,身處任何逆境都不消沉,一路被貶也忘不了寄情於山水,作為一名資深吃貨,更忘不了尋找當地美食,說起吃,專門寫一篇文章都不夠,他被貶黃州發明了「東坡肉」,被貶惠州整出了「羊蠍子」,還大啖荔枝,被貶海南吃著生蠔自嘲解悶,吃著燒蝙蝠笑對人生。
蘇軾的偉大在於他總是能將「失意人生」變成「詩意人生」,他是內心強大的樂天派,不記仇的真君子,愛捉弄人的「段子手」,他從不隱瞞自己的感受,活出了真性情。而最後說說對於嶺南,這個他呆了六年多的傷心之地,到底是什麼感受呢,我想,也許正如他詞中所言「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