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中講「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無論善緣、惡緣,其實皆是因我們的業力感召而來的。無論當下是順心如意,還是災禍不斷,這一切的一切皆有因果。那麼這因果而起,亦是「善因結善果,惡因招禍事」。
在佛教之中講一切唯心造、相由心生。這無一不是在講「心」乃是一切福禍的根源。你心善,常行善,福報也就來了,如心惡,常行惡行,常種惡因,那麼禍事自然而然也就來了。古語言;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又或經雲「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這種種無一不是在講「積累福德」,離不開善心、善行。因緣果報,禍事到來時的四大徵兆,千萬要小心!
一、雜念紛飛,煩惱居多!
佛教講「心亂一切亂,心清一切清」,欲淨業障,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閱藏、念佛行持功課之時,需有一顆清淨無礙之心,如此才能讓所行功課利益最大化,這也是學修者人盡皆知的一個道理。
如若在行持功課之時,出現「雜念紛飛,煩惱居多」的徵兆亦需萬分當心。它的出現不僅會擾亂你閱藏、念佛,其還可能會給你帶來諸多不順與災禍。那麼當此徵兆出現之後,我們該怎麼辦呢?古德曾說,對治煩惱的最好辦法就是「順受」。如閱藏、念佛、持咒等等,如若被生活、工作中的種種不順而影響,其就需順受之,念佛亦是繼續念佛,閱藏亦需繼續閱藏。但在功課結束之後,亦需誠心去做懺悔。
二、莫名怒火,杞人憂天!
佛教講「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佛法即是活法,在學修的道路上,本就無有所謂的一帆風順。如心清淨,則學修路亦更順,如心不淨,那麼也就容易出現「莫名其妙喜歡發脾氣,心中難以清淨想太多」。
在佛教裡有這麼一句話「一點嗔心火,能燒功德林」。功德、福報本就來之不易,如若出現莫名生氣,抱怨他人的徵兆,這亦需萬分小心。為何?因為你每發一次脾氣,其功德就少一分。所所能帶來的也不僅是傷害他人,更多的是種下惡因,招來不順與災禍。俗話講「光明心中存,黑暗自然無。」心中有光明,亦能感召正能量,如若心中充滿黑暗,那麼所感召而來的,亦只有煩惱與不順。
三、邪念叢生,欲望大漲!
佛教講「戒除邪行,獲得正見。」正知、正見、正行、正信乃是學佛的根本所在,如若出現邪念叢生,欲望大漲的徵兆這亦需萬分當心。邪念叢生,欲望大漲這不僅會讓我們造下無量惡因,還會毀了「善根」。
邪念的種類有很多,譬如大家熟悉的「好色之心,貪圖他物」這種種皆是「邪念」。萬惡淫為首,生出好色之心,如若不能儘快斷絕,必會出現行持邪淫之事。但行持邪淫、邪行等事,亦會讓福報越來越少,當福報耗損到一定程度之時,所帶來的只能是「不順與災禍」。
四、慈心被障,傷害眾生!
業障現前,能夠影響我們的一舉一動,還能讓我們的慈悲心被業力所障,因此做出種種有違天理之事。譬如辱罵他人、傷害眾生、心生猜忌等等,這無一不是慈悲心被業力所障而帶來的舉動。
傷害眾生之事,如若行持能夠帶來的業力亦是無量無邊。在《大智論》中雲「諸餘罪中,殺生為最;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殺生所帶來的果,皆是惡果,無有虛假,不管你所傷害的是陸地上跑的,還是水中遊的這種種無一不是在培惡果,耗福報。經雲「福報滅時,離所樂事」。當我們的福報因犯殺業,培植惡果所耗光,那麼離我們最近也就只剩「災禍與不順」了。
不管你所遇到的是「災禍」還是「違緣」,如若心懷感恩,懂得善護身、口、意三業。那麼你的不順與災禍亦會化解,如若不能善護三業,抱怨他人,懷有嗔恨心,常造口業其所帶來的亦只能是更多的「不順與災禍」。
以上四條如若出現,千萬小心。世間本無絕對的「好與壞」,因此也不能過於執著這些徵兆,萬不能因徵兆的出現,生出自誤是「壞人」,自誤是「不善」之人的心。如若出現,切記「善念、善行」不能少,以善念、善行讓自己得到改變,其不順與災禍亦就離你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