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百裡長溪長@bigfun社區
有關於雞架的描述,遼寧以外的人印象最深的應該就「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句話。對,雞肋就是雞架的一部分,而整個雞架的狀況跟雞肋也差不多的肉少骨多,吃起來一點也沒有雞翅雞腿雞爪雞胸雞脖雞頭乃至雞屁股方便。
Emmm……好像也很好吃的樣子
說回雞架。每次講到吃這玩意,人總像是進過「刨根問底欄目組」似的,總想知道個誰誰誰在啥時候搞出來的嘴裡這玩意,雖然我不知道這麼做有什麼意義,但這並不妨礙乾隆老爺子再來當一次美食界網紅。
「想當年啊,雞架這東西是乾隆下江南時,路過百姓家時見……」
此處省略千字
其實雞架這東西到底是這麼出現的誰也不知道,我在百度上查到的信息是一個貝勒家的廚子見門外的小孩子餓的可憐就弄了點雞骨架送給他們,結果被管家發現後讓管家打死的故事,但這東西無依無據,誰也不知道真假,就當飯桌談資即好,畢竟吃上雞架,這嘴裡就沒有功夫去跟別人正經對錯了。
有關雞架的吃法紛繁多樣,但總歸來講都是好吃。
烤雞架、炸雞架、炒雞架、拌雞架、醬雞架、燻雞架、雞架湯……
有關雞架,我們遼寧人成功的吃出了一種大閘蟹至於南京人的感覺
目前來說,烤雞架名氣最大,基本上每個燒烤攤都會有他的身影。
標配的黑色鑄鐵烤爐與用鋼條焊接出來的架子加上一個橘黃色的白熾燈泡,燒烤師傅站在樓下門市前,左右一堆的塑料座椅擺著躺著一堆一堆的綠色啤酒瓶。一條街上有燒烤的味道,周圍幾個路口都能有人循著燒烤的香味來個雞架。燒烤師傅將雞架放在開頭圖片裡的那種網夾裡夾住用炭火烤,刷上油,來回反面,等到雞肉變得金黃時撒上糖鹽孜然,時不時用剪刀在肉多的地方弄些口子讓它熟的更快,也可以用剪刀剪掉一些沒有處理好的淋巴。出爐時可以刷醬料或者撒上乾料。醬料味濃而乾料風味更勝一籌.
如果沒見過的人可以在腦海裡想像這樣的一幅畫面:
「夜深人未眠,橘燈炭火紅,辛苦了一天的老少爺們坐在路邊的塑料座椅上拿著啤酒啃雞架,胡天海地的聊著或近或遠的事兒。什麼東邊某國軍演,西屋張媽偷了雞,北那大哥國抓去,南家小孩又第一。凡是知道的,那就都能放在雞架跟啤酒邊上嘮嘮。」
這個時候,或許雞架的美味與否跟啤酒如何冰爽都不再重要,這一吃一談的過程,應該才是更令人回味的事情。
烤雞架說完,咱再說說滷雞架。滷雞架這東西跟其他滷味差不多,都是以那種獨特的滷味引人矚目,但相較於其它滷味,滷雞架的味道要更重一些。因為雞架本身比較薄,且更容易鎖住汁水,所以在味道上要更濃鬱。
滷雞架的製作相比烤雞架來說也更加方便。一口高壓鍋,一些香料(參考花椒、大料、桂皮、香葉,B站很多大佬也做過這類視頻),吃得下的雞架。焯出血沫之後洗淨,然後放到高壓鍋加香料跟足夠的水直接燉,聽說還有炒香之後再高壓鍋燉的,貌似也不錯。
我家做滷雞架一般都是一大鍋一大鍋的做,同時不光滷雞架,還有雞脖、雞頭、雞骨架等,做完之後,吃不了的放進冰箱冷凍,這東西冷凍裡拿出來用蒸鍋蒸一下味道也不會差,非常適合懶得做飯又饞滷味的人嘗試~
這東西在我一印象裡一般都是在懶得做飯時拿出來的湊合用的東西,畢竟一次做完可以吃很久。滷雞架、鹹鴨蛋、熱水泡飯,一頓就湊合過去了,味道上也差不上多少,畢竟老百姓過日子,吃的東西在味道上不會有那麼多要求,夠味就行。
最後是燻雞架。燻雞架這東西在製作上像是前面兩者的融合。焯水焯掉雞架本身的血沫,然後稍微滷製一下入味,最後雞架放在烤爐上,雞架跟炭火之間放上一張錫箔紙並放上糖,炭火加熱糖後會冒出煙來,這煙會給上面的雞架賦予更濃鬱的風味。
就這東西,我還記得那天我媽在家裡燒糖時,那雲霧繚繞的廚房跟碳一樣黑的糖堆……
其實就個人喜好而言,雞架我並不是很喜歡,原因就在於肉是在有些少,只是品嘗那種味道的話,我又不是非常喜歡,而肉這麼少的雞架非常講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東北人來說,居然被推到這麼高的地位總感覺有些不可思議。但如果有了解過1998年的「下崗潮」,應該就會理解一些了。
下崗了,沒有了收入,一大家子都張著嘴要吃飯,為了吃飽就沒錢去買肉改善夥食。但人終歸是喜歡吃肉的,嘴裡沒點肉味相信大部分人不會適應,這雞架作為最便宜的肉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大家的選擇。而這次下崗潮中,遼寧作為重工業最發達的省份,受到的衝擊也自然是最大的,遼寧人喜歡吃雞架,也就不難理解。
食物可以承載著記憶,用舌尖的刺激讓我們記住曾經的美好或者悲傷。或許對於現在沒經歷過那些的人來說,雞架只是一種美味的下酒菜,是每個夜晚路邊的最愛,但對於那個時代的他們來說,這雞架除了燒烤的風味、滷料的香味,燻上的甜味,應該還有下崗的苦澀,未來的迷茫,以及這波瀾不定的命運的味道吧。
這裡溪長,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