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度量衡只知秦統一?朱熹曾這麼評價衡器,今最小秤可稱病毒重量

2020-12-01 北晚新視覺網

「權,秤錘也。所以稱物而知輕重者也。」這是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衡器的評價。

2500年前,我國已有「度量衡」的描述。一斤十六兩的秦朝衡制,沿用了2000年。

成書距今約2500年的《論語》《禮記》等,都已對「度量衡」有了描述。《禮記·雜記下》中說:「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有「幣錦二兩」「百兩一布」的記載。

《漢書律曆志》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以中等顆粒的黑黍粒,以十黍為累,十累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也就是說,當初確定「兩」是以北方所產黑色黍谷等粒度的100粒重為一銖,2400粒為一兩。

2400多年前,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墨經》中,就有關於力、力系的平衡和槓桿、斜面等簡單機械的論述,「衡,加重於其一旁,必垂。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這段話是關于衡器原理的最早論述,比阿基米德的槓桿原理要早200餘年。

安徽壽縣出土的「王」銅衡,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不等臂秤銅衡。兩件銅衡形制相同,體扁長,衡幹背都刻一「王」字。杆中部上方有拱形突起,中有孔,系拴提繩的鼻紐。銅衡杆的長度相當於戰國時的一尺。兩件衡杆正面均刻線,一件刻十等分,每等分一寸;一件中間二寸有寸刻線,其餘每半寸刻一線。兩件衡杆都以刻線來計算稱錘到提點的長度(力臂)和被稱物品到提點的長度(重臂),然後計算物品的重量,這是比較準確的衡器。專家認為,壽春(今安徽壽縣)是戰國晚期楚國的都城,在壽春故城內出土的刻有「王」字的銅衡,很可能是楚遷都壽春城後王宮使用的遺物。

長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秤,則是中國考古發掘的最早的秤。它出自1954年出土的戰國晚期楚墓。考古學家在墓中發現一個竹製容器,容器內裝有天秤、砝碼等。天秤保存很完整,木桿長27釐米,中間置絲線提紐,兩端各系一銅盤。砝碼大小共九個,分別為當時的一株、兩株、三株、六株、十二株、一兩、二兩、四兩和八兩。湖南省文物考古所的吳銘生認為,天稱和砝碼製作非常規範,這是當時稱量黃金貨幣的衡器。

衡器在戰國時期已經普遍使用。但量值不統一,單位的大小和名稱也不一致,當時的重量單位包括鎰、釿、寽、鈞、石等。

北魏敦煌壁畫中,有一幅完整的等臂秤,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等臂秤圖。

統一度量衡

詔書版秦權通行全國

秦權,是秦朝為統一全國衡制而由官府頒發的標準衡器。

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認為:「秦始皇按秦國制度統一全國度量衡。公元前221年,頒布統一度量衡詔書,凡製造度量衡器,都得刻上這個四十字的詔書。」這「四十字詔書」,就是「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文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

加刻詔書版秦權,在陝西鹹陽、西安、臨潼、寶雞,甘肅秦安,山東文登,江蘇盱眙,山西左雲,河北圍場,內蒙古赤峰和敖漢旗,都曾有出土。秦權大小不一,大多為銅質,少數為鐵質,偶為陶質,形如後世秤錘,有的作瓜稜形。1973年5月在山東文登縣出土一件銅詔鐵權,底徑24.7釐米、高20.5釐米,重32.5公斤,半球形,平底,頂部為半環形紐,權的側面嵌銅詔版,詔版為長方形,上面陰刻有秦始皇詔書文字,豎行,九行,計四十字,這件秦鐵權是目前所知最重的權。據推算,其重量是秦制的120斤,恰是秦制1石的重量。

秦朝規定每年八月為檢定度量衡器具的時間,因為這時溫度比較穩定,有利於保證檢定準確度。甘肅省博物館陳列的一件秦銅詔鐵權,權重31.643克,形作饅頭狀,底部有因重量不足而添加的金屬。專家認為,這可能是檢定衡器時添加的。

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秦權。

秦朝之後,我國衡器不斷演變和發展,有鐵、銅、瓷、石、木等質地,形狀則有方形、饅頭形、梯形、圓形、環形、長方形等。

漢代的度量衡制基本沿襲秦朝,同時設專門的官員掌管。據《漢書》載:「衡者……,職在行、鴻臚掌之。」意思是說,掌管衡器的職能在鴻臚(鴻臚是主掌接待賓客之事的國家部門,漢景帝時名叫大行令,武帝時改稱大鴻臚)。

南北朝時期各小朝廷衡器制度有變制的,有依古制的。南朝的齊以古秤一斤八兩為一斤,陳則依古制。

隋朝恢復古制。唐初對衡重實行雙重標準,一種仍依古制,另一種雖然也是以黍記重,累百黍為銖,二十四銖為一兩,但是卻規定以三兩為一大兩,十六大兩為一斤。

宋衡制基本按照唐舊制。據《宋史律曆志》載:大祖「建隆元年八月,詔有司按前代舊式做新權衡以頒天下,禁止私造。」

元衡制一度相當混亂。據《三通考輯要》載:「元世祖時,東平布衣趙天麟上策論同制度,略曰『方今數已宣天下,歷已職於太史,樂已總於太常,聲已協於協律,其所以稍有未定、雖定而未齊一者,度量衡而已矣。臣居山東,今見山東數郡,或隔一鎮或間一河,其度之長短、量之多少、衡之輕重已皆不相同矣。』」忽必烈的繼承者元成宗鐵穆耳對此改革,在安徽望江縣博物館就收藏有元成宗青銅權,這件青銅權高9.5釐米、寬4.8釐米,重950克,主體為階梯式,逐層縮小,上窄下寬,頂部為橋形方環紐。

明清兩朝對衡器也非常重視。明太祖洪武元年命在京兵馬指揮司並管市司,每三日一校街市之秤。明武宗正德元年議準工部寶源局,如法製造銅砝碼三十二副,每副大小二十個,俱鑿「正德元年寶源局造」字款。清代整理衡制的計劃到康熙年間才完成,清代衡器分砝碼、秤桿和戥秤三種,用於徵稅等的權衡標準叫庫平。權的材質有黃銅、紅銅、鋅、鉛、生鐵、熟鐵等。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議定的衡器有:庫天平、商用天平、桿秤、戥秤、磅秤。當時議定各秤的使用期限為:官用秤二年一換,商用秤十年一換。但由於國政廢弛,財政困難,直至清亡也未實行。

斤兩16進位

延續2000年

秦朝衡制規定:1石=4鈞,1鈞=30斤,1斤=16兩。

有一個民間傳說,丞相李斯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於是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準。李斯按照北鬥七星、南鬥六星、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由此產生了十六進位、十六兩一斤的桿秤。十六兩一斤的桿秤中,定盤星表示天理良心的定位,買賣要公平,是交易的起點,其他各星定不可移。這是在告誡人們,做買賣不能缺斤少兩,即使短一兩二兩也不可,因為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秦之後的2000多年,儘管各朝代「斤」的重量有變化,但十六兩成「斤」的十六進位的桿秤卻一直沒變。期間,宋徽宗時期,李照發明樂秤,「以一合之水重一兩,一升之水重一升(斤),一鬥之水重一秤(十斤)」,但這項十進位的衡制創新並未得到推廣。

直到民國時期,1929年度量衡法誕生,開始推廣十兩一斤的十進位,但是比較混亂。

1959年,新中國發布《關於統一我國計量制度的命令》,對市秤確定為每斤10兩、每兩10錢。但在一些特殊行業如中藥房稱量藥劑時,仍沿用16兩制,直至1977年才改用克。

1990年底,我國秤制在《計量法》出臺後,徹底廢止十六兩桿秤。

斤兩十六進位制,催生了我國特有的斤秤文化,比如人們熟悉的成語「半斤八兩」。

16兩1斤的桿秤,與珠算的十進位不和諧,計算斤兩不便。古代兩者之間的珠算斤兩法換算歌訣不少,如《衡法斤稱訣》《留斤歌法》《兩求斤歌法》等。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元朝數學家朱世傑1299年刊印的《算學啟蒙》,朱世傑有「中世紀世界最偉大的數學家」之譽,《算學啟蒙》一書從一位數乘法開始,一直講到當時的最新數學成果:四元高次多項式方程,以及消元求解的方法。該書就列出了16進位的「斤價求兩價」換算歌訣。

後來,明清將這些歌訣歸總到《截兩為斤歌》,作為老帳房先生的必背歌訣。第一句就是「一退六二五」,也稱「一推六二五」。「一推六二五」儘管是珠算口訣,但人們根據打算盤的手法和口彩衍生出新的意蘊,以此形容當事人逃避責任,惟妙惟肖:「退」也,腳底抹油,溜之大吉;推也,嫁禍他人,作替罪之羊。

斤秤文化已經深入人們心中。人們稱量時,秤砣和秤桿一定要合在一起使用,正如民諺所云「秤不離砣,公不離婆」。古人視桿秤為公平、公正的象徵,如「權衡得失」「權衡利弊」「權衡輕重」等;古時衙門的房梁上會懸掛一個大秤砣(權),一方面象徵國家法律的權威,另一方面提醒官員在行使權力的時候要掌握輕重,要體現權衡的公正。

相關連結

千克的由來

1795年,法國頒布法律,將「克」規定為「在冰融化時的溫度下(也即0℃),體積等於邊長為百分之一米的立方體的水的絕對重量」。1799年,科學家們又發現水在4℃時,也就是水的密度最大時體積最為穩定,於是千克的定義又變成了「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時的質量」,並據此製作了一件純鉑的千克原器,千克被定義為等於它的質量,這被稱為檔案局千克。

這件檔案局千克作為基準器被使用了90年。1889年,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批准將最接近檔案局千克的一件鉑銥合金複製品作為國際千克原器。「千克」這一重量是由一個鉑銥合金(90%的鉑,10%的銥)圓筒所定義,它的高和直徑都是約39毫米,現存放於巴黎市郊的地下室。

在最新一次的檢測中,國際千克原器經與其他千克量器複製品相對比,輕了50微克,相當於一個直徑0.4毫米的小沙粒。

重新定義「千克」,科學家參照了其他基本國際單位的定義基準:用物理學常量來表示千克。今年5月20日,國際千克原器將用物理量來表示。

延伸閱讀

「慶元路」銅權見證海上絲綢之路

韓國新安沉船上出水了中國寧波港商人攜帶的秤砣:「慶元路」鐵權,堪稱海上貿易在度量衡交流方面的實證。

1975年,韓國漁民在新安外方海域發現一艘沉船,考古隊員從沉船裡發掘出了兩萬多件青瓷和白瓷,兩千多件金屬製品、石製品和紫檀木,以及800萬件重達28噸的中國銅錢,沉船上有個銅製秤砣刻著「慶元路」字樣。從沉船的遺物可知,此船是14世紀早期,從中國的慶元(寧波)出發前往日本的國際貿易商船,途中因颱風等原因,最終沉沒在高麗的新安外方海域。

海上貿易活動,促使不同地區在度量衡制度方面交流,以方便實現價值交換。明末,福建人在印尼爪哇島西岸的胡椒貿易非常活躍。英國東印度公司船長的航海遊記記載,1598年,萬丹出產的30000袋胡椒,荷蘭人買到了9000袋,印度人買到了3000袋,其餘的18000袋都被中國商人搶購併運回了中國。當時的荷蘭航海日誌指出,中國商賈「從農民手中買來胡椒。他們手裡拿著秤來到城裡,先稱出胡椒的大約重量,再討價還價到他們能接受的價位。」

鄭和下西洋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巔峰,與許多國家建立了貿易關係。中國輸往各國的有絲綢、瓷器、鐵製工具及生活用品,其中就包括衡器。

原來如此

寶石計量用「克拉」

在珠寶界,寶石的計量單位常常用「克拉」,這是怎麼來的呢?

克拉作為重量單位,起源於歐洲地中海邊的一種角豆樹的種子。角豆樹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不管它長在什麼地方,它所結的果仁,每一顆重量均精確一致。在歷史上這種果實就被用來作為測定重量的砝碼,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種重量單位,用它來稱量貴重和細微的物體。

1907年,國際上商定克拉為寶石和黃金的計量單位。1914年,國際上把「克拉」的標準重量定為200毫克。鑽石以克拉計重在世界上是法定的。其它一些高檔寶石如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碧璽、海藍寶、金綠寶石等,目前也都使用克拉作為計量單位。以實際重量乘上每克拉單價,就是某顆寶石的價格。

如是我聞

世界上最小的秤可稱病毒重量

有一種秤竟可以稱量億億分之二百克重的物體,即相當於一個連肉眼都看不見的病毒的重量。這,就是巴西和美國科學家最近發明的世界上最小的「秤」——納米秤。

比頭髮絲還細的碳原子納米管,是製造單分子電晶體的最佳材料,其硬度是鋼的100倍。納米秤就是科學家在進行納米碳管實驗時發明的。實驗過程中,科學家將納米碳管放在電流中,使之出現頻率固定的擺動,並通過高解析度的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記錄擺動頻率,由此計算出碳管的強度和韌性。實驗結束後,科學家突發靈感,將一個直徑為1/3微米的微粒放在納米碳管的頂端,繼續用電流衝擊。由於重量發生了變化,納米碳管的擺動頻率隨之出現變化。科學家將這種擺動頻率和原來的進行比較,從而測算出微粒的重量。科學家就將這種細微的裝置形象地稱為「秤」。

納米秤的問世,為科學家們探索微觀世界提供了新的實驗手段,如在醫學領域可以稱出不同病毒的重量,幫助區分病毒的種類,進而發現未知病毒。

大開眼界

立夏日秤人

立夏日最有趣的習俗,莫過於「立夏日秤人」。古人立夏秤人,主要是為觀察夏天的身體變化和保健的需要。清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中有這樣的說法:立夏日,懸大秤,男婦皆稱之,以試一年肥瘠。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張軍

流程編輯:王宏偉

相關焦點

  • 明明「斤」是我國傳統的度量衡,為何現在一斤剛好500克?
    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中國官方開始在曆法和度量衡上面,開始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統一度量衡,中國從秦朝就開始這麼幹了這個影響很大,一直到現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受其影響,比方說曆法吧,中國現在用的是公曆,但民間節日什麼的,用的還是傳統的農曆,於是中國特色:一年過兩個新年。這有時候還讓外國人十分驚詫。
  • 中國古代度量衡單位換算和來歷都在這兒了
    中國古代度量衡名稱多,早期制式多樣,後期又有幾次改制,是個挺複雜的體系,但是追根溯源,都跟兩樣東西有關:一個是農業,另一個竟然是樂器。首先說,度量衡是說了三個東西:度:長度的標準量:體積標準衡:重量標準理工男一看,馬上就不幹了----體積不就是長度的衍生嘛,這不科學啊。
  • 秦統一文字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
    秦陵一 秦的統一秦朝(前221—前207),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裡,國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秦王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徵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 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古代一斤為十六兩這麼來的
    其實在歷史上,重量單位跟現在是不一樣的,古時候的一斤並非十兩,而是十六兩。據說關於一斤為十六兩是這樣的來的。秦始皇橫掃天下,一統六合後,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偌大的國家想要管理起來可不容易,因為在先前他們各自有自己的文化,在文字、度量衡方面有很大的差異,這樣的一來,雖然秦始皇統治著整個六國,但是他們各自之間的商業、經濟交流就會有障礙,不利於發展。
  • 方言中的「秤」
    四川方言中有「不動秤」的說法,意思是不用秤稱,採用估計的辦法。
  • 劍川發現民國「標準升」,屬官方法定衡器,主人想捐卻不知道給誰
    他最喜歡買的就是過去的一些鬥啊、升啊這些度量計量器具,因為他的祖上是當地非常有名的經商人家,可能感情與生俱來,在當地他們「何家大院」也曾被叫響了幾百年。 在他收集的舊物衡器中有一個民國年的「標準升」,非常獨特和不同尋常,也是老何的最愛和得意藏品。
  • 八字重量自己算,你不知道的八字秤骨術!
    八字為什麼有重量?八字重量,又稱為秤命術、八字秤骨、八字秤重或八字秤兩術,是一種計算很簡易而且廣為人知的算命方法,只要利用農曆生辰的年、月、日、時,就能算出你的骨重,利用生辰推算出一個人的八字重量,八字輕重是以幾兩幾錢表示,然後可參照類似籤詩的秤骨歌裡面的說明,推算出一生大概的運勢。四柱八字中,對於人命理影響最大的就是地支,地支的數、理、對人生命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 英雄100朝代美學系列14K鋼筆評測之秦
    外觀英雄100的秦,整體包裝,比較緊湊,外觀腰封就寫了」朝代美學「四個篆書。並且這個包裝,非常有分量,比以為英雄100或者其他任何品牌的包裝都要重一些,難道有墨水?秦標籤,產品名稱,以及一些細節,比如鍍金筆夾。打開之後,就明白為啥這麼重,原因就在於包裝裡那個黃色的部分,是一塊很厚的黃色透明的亞克力板,厚度大概有1C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