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突然接到銀行的電話,通知你欠銀行40萬,需要儘快歸還,你會做何感想?相信大多數的人的第一反應,都會認為是詐騙電話。不過,近日,南昌市民聶先生不僅接到了這樣的電話,並且還得到了銀行的證明,這件事情是真的。
原來,聶先生名下有一張該銀行的信用卡,該卡在2013年消費98561.41元,並且一直沒有還款,87個月之後,本金加上利息和滯納金,將近40萬元。不過聶先生表示,自己根本就沒有辦過信用卡,更不可能消費。銀行工作人員則表示,該卡是依卡辦卡,依據聶先生名下的一張銀行信用卡資質,審核相關材料辦理的,並拿出了聶先生當時辦卡的相關材料。
聶先生和愛人都表示,辦理銀行信用卡的資質卡也不是本人辦理的,而是同村的一名村民盜用聶先生的身份證辦理。而且兩人也早在多年前就知道信用卡欠款的事情,但是因為辦卡的手機號並非聶先生本人,銀行不能提供流水,所以派出所也無法立案,事情一拖再拖,直到現在也沒有解決。
對於聶先生來說,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個人信息,讓別人盜用了自己的身份證,這本身就是沒有防範意識的表現,明知別人盜用了自己的信息辦理了信用卡,卻沒有及時的去銀行進行更正和處理,更是給自己的帳戶安全留下了安全隱患。
如果像聶先生說的那樣,信用卡申請單並非本人籤字的話,那麼銀行在工作上就存在著很大的漏洞。這屬於是銀行辦卡安全性方面出現了問題。但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還需要鑑定部門出具專業的檢驗結果。如果結果能證明是聶先生本人辦的卡,那麼聶先生就有還錢的義務,如果確實並非本人辦卡,那麼銀行就要承擔相關的責任。
在整件事情中,還有一個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那就是盜用聶先生身份證的同村村民,假如被證實真的是盜用他人身份證,那麼他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身份證被盜用辦理銀行卡這樣的事,也並非個例。甚至有的人身份證從來沒有離開過身邊,卻莫名其妙多出幾張外地的銀行卡。
網際網路時代,個人信息已經不具備絕對的安全性,信息被洩露的事件時有發生。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很多的新冠患者及其密切接觸者的信息被洩露出去,導致當事人遭到了惡意的騷擾,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網絡科技的日益發達,我們的手機號碼、身份證信息、銀行卡信息,甚至帳號密碼等機密信息都有可能被洩露和利用,因此,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生活所帶來的方便、快捷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好個人的隱私,儘量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為防止此類問題的發生,我們有幾個方面需要特別注意。一是要保存好身份證、戶口本等帶有個人信息的證件,一旦丟失一定要及時申報和補辦;二是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不要隨便安裝來路不明的軟體,在設置密碼的時候,儘量設置保密強度高的密碼,不同的網站,最好設置不同的密碼。在此基礎上,對於一些容易暴露個人隱私的手機功能,我們需要謹慎使用。
在民眾做好安全防護的同時,國家也應該更加重視個人信息安全,儘快推進落實網絡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大對數據中心個人信息安全監管的力度,對於冒用他人信息,倒賣個人信息,隨意洩露他人信息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懲罰。這樣,才會使民眾更加有安全感。
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