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體育健身行業會員服務合同示範文本(2021版)》正式發布,其中,備受關注的「健身會員卡辦卡七天冷靜期」也於1月1日正式落地。「七天冷靜期退費」條款,明確消費者在籤署合同次日起的7日內,在未開卡使用會員服務的情況下,都可以單方面解除合同並獲得全額退款。該消息一出,即刻引起網友熱議。
在我市,也有不少市民花費重金辦理健身卡。很多人辦卡後難以長期堅持鍛鍊,想要退卡,又都遭到拒絕。健身行業多數都以預付費為主要消費模式,「辦卡容易退卡難」的現象普遍存在。
現象
一家交易平臺有近200條健身卡轉讓信息
對於這一政策,記者對我市100位有過辦理健身卡經歷的市民進行走訪,發現有半數市民因為一時興起辦理健身卡後只去過一兩次,然後就不再前往,只能把健身卡放在角落「吃灰」;在這之中還有10餘位市民覺得卡辦了不去太浪費,索性就把健身卡當成「洗澡卡」使用;只有極少數市民嘗試過退卡,但是由於自身原因的退卡都宣告失敗,最終只能將健身卡以比購入時低數倍的價格進行轉讓。
「在大學就讀期間,我和宿舍的朋友一起辦了健身卡,可後來去了不到10次,就堅持不下來了。」剛大學畢業不久的市民朱女士告訴記者,當初為了擁有好身材,她和朋友來到健身房諮詢健身的有關事情。銷售人員為她們描述了一個個健身後成功「暴瘦」的案例,還因為她們是學生,特地為她們準備了「折上折」的優惠方式,並告知她們優惠活動人數有限,名額已經不多,她們幾個人當機立斷,現場每人花費近2000元辦理了一張為期4年的年卡。但在辦卡後,健身的辛苦和枯燥讓她們失去了耐心,還沒有等到「暴瘦」,幾個人就都紛紛放棄了。在該健身房辦理的健身卡本可以支付30%的手續費進行轉讓,但是由於「折上折」的特殊優惠,此卡無法轉讓,所以只能閒置一旁。
記者在某二手產品交易平臺搜索「健身卡」後,發現有近200名商家進行健身卡轉讓,298元的周卡以70元的價格進行轉讓,1000元的年卡以120元的價格進行轉讓。為了能夠更快的將健身卡轉出,很多用戶都打出「白菜價」的旗號,更有很多人願意自行承擔轉讓過程中的手續費,在這些轉讓的健身卡中,多數都是時間較長的年卡。原因
優惠、贈品、承諾……花式條件引人衝動消費
記者通過與我市多家健身房銷售人員的溝通,以及閱覽健身房宣傳單頁發現,目前健身卡的種類一般分為次卡、周卡、月卡、季卡和年卡等。在價格上來說,某市區健身房周卡200元、月卡500元、年卡1500元,不同的健身房在價格上雖然存在差異,但都是根據辦理健身卡時長的不同,優惠力度也會有所區別,一般來說,使用時限越長,健身卡的優惠力度就會越大。
除此之外,不少商家會根據消費者的消費力度贈送健身杯、健身手套和健身補劑等健身有關產品,或者贈送次卡和私教課程,更有不少商家會舉行辦卡抽獎活動。
當然,消費者辦健身卡的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鍛鍊身體,所以很多健身教練就會根據消費者的理想身材進行承諾,只要購買多少節私教課,按照他為消費者量身定製的健身計劃,就可以達到消費者預期的目標。
多數健身房在開業初期,設備都選擇頂尖品牌,室內環境也裝修得富麗堂皇,配套設施更是無可挑剔,這也成為了不少商家對外宣傳的方面之一,也有不少消費者會十分看重這些。但後期的設備維修以及環境清理等方面能否到位,消費者卻無從知曉。
在各式各樣的誘人條件面前,本來只是來健身房打探一下的消費者,一不小心就會出現衝動消費,從健身觀望者瞬間變成「健身萌新」。也許在這之中,有人會真的喜歡上健身,一直堅持下去,但也有不少人會漸漸發現,自己其實只是一時衝動,根本堅持不下去。反響
「七天冷靜期」是否有用市民看法不一
對於「七天冷靜期退費」的政策,市民的看法如何?近日,記者對多家健身房進行了探訪。結果,受訪者對該政策看法不盡一致。
即使在工作日,到健身房來健身的會員也並不少,趙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據了解,趙先生已經堅持健身十年多了,雖然沒能做到像很多「健身達人」一樣每天都來健身,但是他也給自己制定了健身計劃,基本上隔一天來一次。「早些年的時候,我一直在戶外鍛鍊,但這經常受到天氣的影響。我辦卡就是為了換一個鍛鍊的環境,更好地增強體質和減肥。」趙先生認為,他認識的人辦健身卡都不是衝動消費,但凡有健身需求的,基本也都應該是在深思熟慮之後決定的,所以這一政策的實施意義不大。
市民孫女士同樣是一位健身愛好者。對於這一政策,她表示非常贊同。「我覺得『七天冷靜期退費』這個政策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平時不論在實體店還是電商平臺進行購物,大多數商品都可以『七天無理由退款』。而且在辦理健身卡前,很多銷售人員在售卡過程中經常利用銷售技巧或私自進行承諾的方式來誘導消費者,這時消費者很容易出現衝動消費。」在孫女士看來,這個政策相當於一劑「後悔藥」,可以避免因為一時衝動花費冤枉錢。
市民王先生則認為,即使設置了「七天冷靜期」,如果消費者缺乏毅力,辦的卡仍然很有可能最終會被閒置。建議
克制自己的消費欲望形成正確的消費觀
在時下的生活中,「辦卡容易退卡難」現象並非只出現在健身行業。美容卡、讀書卡、瑜伽卡……各種各樣的預付卡消費都存在這一現象。在購卡前,商家經常會利用消費者的「佔便宜」心理,開出各式各樣的優惠政策來吸引消費者,讓本來打算繼續觀望的消費者極其容易出現衝動消費。一旦消費者付款後,再打算退卡,卻障礙重重。預付卡消費已成為消費者維權的重災區。
除此之外,教育培訓等行業也嚴重依賴預付卡這種消費模式。近些年來,線上和線下教育培訓課程消費量都出現了明顯的上漲,各式各樣的教育機構應運而生,由於競爭激烈,不少教育機構都會降低利潤招攬學生。但在這過程中,也有很多教育機構由於經營不當或其他原因導致關停,從而無法返還消費者預交費用,被投訴的消費糾紛也越來越多。
健身卡「七天冷靜期退費」這一政策的推出,無疑是為保障消費者權益,營造令人放心的消費環境提供了幫助。但僅憑這一政策,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消費者應當從自身出發,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消費欲,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做到量入為出,適度消費。企業也應當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杜絕誇大營銷。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健康的消費理念,使商家和消費者能夠實現雙贏。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祜昊 攝影報導
■ 銳評
健身行業還應有更多長效化舉措
畢舸
「7天冷靜期退費」能夠有效緩解部分健身行業用戶衝動消費的情況。與此同時,據報導,該《會員服務合同》明確對因經營者違約,發生擅自變更會員服務內容、終止營業、搬遷且補償方案未與消費者達成一致或未履行補償方案、暫停營業且未履行補償方案等四種情形,消費者有權單方面解除合同並獲得相應退款。
不過,這其中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近年來一些健身房因經營不善等原因「跑路」,不少消費者因此押金及預付費用泡湯。而目前看來,該《會員服務合同》所賦予消費者的退款權利保障,更多似乎是基於對應健身房有能力、有意願遵循法規的前提下。一旦出現某些健身房「跑路」的現象,此類合同能否發揮其效力還未可知。
因此,不妨建立用戶資金保障的預防性機制。比如,可以效仿近期部分地區對長租公寓的管理辦法,明確所有運營的健身企業建立「風險保證金」,其帳戶在銀行設立,由銀行實施共管,健身企業無權擅自將保證金取出。如果再出現健身企業「跑路」現象,銀行則按照後續處理的有關部門要求,以風險保證金對用戶予以補償,從而彌補或者減少用戶損失。
此外,對於屢屢出現違規消費糾紛的健身企業,行業協會及有關部門應及時建立「黑名單」,強化對其日常運營及服務的監管,督促其不斷完善。
因此,除了「7天冷靜期退費」,健身行業還應有更多規範化、長效化舉措,如此才能讓這一行業在更加合規、合理的邊界內服務好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