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甲子是中國人民一個古老的發明創造,又稱六十花甲子,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紀年為60年一個周期,紀月為5年一個周期,紀日為60天一個周期,紀時為5天一個周期。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進行循環組合,即以天幹和地支按順序相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組合,從"甲子"起﹐到"癸亥"止﹐滿六十為一周﹐稱為"六十甲子"。亦稱"六十花甲子"。又因起頭是「甲」字的有六組,所以也叫「六甲」。如此周而復始,無窮無盡。年月日時都是60一個循環。60在時間領域是個奇妙的數字。不但中國古代人民用60作為循環,在來自西方的計時法中,一分鐘是60秒,一小時是60分鐘。難道僅僅是巧合嗎?同樣,西方計時法中,一天為24個小時,和中國傳統的每天12個時辰(時辰也就是大時,兩個小時為一個大時)對應,中國用5天作為一個時辰的大循環,所謂「五日一候」,共是60個時辰。
六十甲子循環並非是人為隨意設定的循環周期,它有著實際的律歷背景。大家知道,月亮圍繞地球公轉,地球又圍繞太陽公轉,而且地球本身也在自轉。由於橢園軌道、運動速度、運動周期、極軸傾角等因素的作用,使得這三者形成非常複雜的運動體系。農曆的初一、十五這兩天,太陽、月亮、地球三者處在同一直線上,這時就會出現日月相會現象。嚴格地說就是月亮與地球極軸所確定的平面,太陽與地球極軸所確定的平面要相互重合。設定閏月,表面看是為了解決陽曆與陰曆的偏差,似無奧妙可言。其實它是有規律的,消除偏差僅僅是其中的一個作用。稍懂曆法的人都知道,一年內哪個月該定為閏月是有嚴格規定的,查一下《萬年曆》,凡閏月之欄通常是節氣不齊全之月。事實上,古人在閏月問題上是這樣規定的:「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以北鬥來聚會與否決定。如果每月太陽和月亮相會為一節,太陽月亮相會時北鬥又來會則為一氣,如果本月北鬥不來與日月相會,則節氣均不能成立,則成閏月」。因此閏月是有天象觀測為依據的,並非隨意設定的,要搞通古律歷,決非三言兩語能夠講得清楚。總之,閏月可以看成是一種情況較特殊的不規則天體運動。為什麼要以60年做為一次大的循環周期呢?因為只有經過60年的時間,這三者的運動關係才能在整體上消除偏差,重新進入新的一輪循環。古人總結出這套律歷相當不容易,是經過數千年的天象觀測資料整理得出的。《黃帝內經》中有一段話,其內容與六十甲子循環有關。
帝日:「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日:「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可見,在二千多年前,人們就注意到六十甲子循環中的節氣奧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