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式訓練說
形式訓練說是最早的一種學習遷移理論,至今在歐美盛行了約200年。它是以官能心理學為依據,認為人的各種活動都由相應的官能所主宰,各種官能分別從事不同的活動,例如,利用記憶官能進行回憶活動,利用思維官能從事思維活動。官能即注意、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一般的心理能力。
形式訓練說認為遷移要經過一個"形式訓練"的過程才能產生。對官能的訓練就如同對肌肉的訓練一樣,而得到訓練的官能又可以自動地遷移到其他活動中去,即一種官能改進了,其他所有官能也會在無形中得以加強,如記憶官能增強以後,可以更好地學會和記住各種東西。
形式訓練說認為,要發展和提高各種官能,除了"訓練"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如感覺是越用越敏銳,記憶由記憶而增強,推理能力、想像能力則由推理和想像而長進,這些能力如果不用,不訓練,便會變弱的。官能訓練注重訓練的形式而不注重內容,因為內容是會忘掉的,其作用是暫時的,而只有通過這種形式的訓練而達到的官能的發展才是永久的,才能遷移到其他的知識學習,會終生受用。形式訓練說認為,遷移是無條件的、自動發生的。
(二)共同要素說
共同要素說是桑代克以一系列實驗為基礎提出來的。
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說在當時的教育界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它使學習脫離了那種在形式訓練影響下不考慮實際生活,只注重所謂的形式訓練的教學狀況,使學校開始在各方面注意重視應用學科。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說也解釋了遷移現象中的一些事實,對遷移理論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這一理論僅將遷移視為相同聯結的遷移,認為兩種情境中客觀方面的共同要素是決定遷移的唯一因素,這在某種程度上否認了遷移過程中的複雜的認知活動,因此具有一定的機械性和片面性。
(三)經驗類化理論
經驗類化理論是賈德提出的一種遷移理論。其主要觀點是,一個人只要對他的經驗進行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
賈德以實驗研究了原則和概括性的遷移後認為:兩個學習活動之間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產生遷移的必要前提,而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即在於主體所獲得經驗的類化。所以賈德的學習遷移理論又稱概括化理論。
(四)關係轉換理論
格式塔心理學家從理解事物關係的角度對經驗類化的遷移理論進行了重新解釋,並通過實驗證明遷移產生的實質是個體對事物間關係的理解。
關係轉換理論強調個體的作用,認為學習者必須發現兩個事件之問的關係,遷移才能產生,但關係的轉換是複雜的,轉換的實現受到一些因素。研究表明,原先學習的課題掌握得好、誘因大和練習量增加,轉換現象較易發生;若訓練時的刺激與現實的刺激差別較大,轉換則不容易發生。此外,智力年齡較高的學生在轉換方面要超過那些智力年齡較低的學生。
隨著認知科學與信息加工理論的產生與發展,研究者試圖用認知的觀點與術語來解釋、研究遷移問題,並提出了一些新的遷移理論。
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心理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