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見過很多學日語的小夥伴,在剛開始接觸日語的時候總是帶著中文的思維去學習,所以他們會把日語中的詞用中文來翻譯,這就造成了一些誤解。比如說日語中有一個常見的助詞「は」(wa),就有很多人對它的意思有所誤解。
「は」等於「是」嗎?
我們先來看這樣兩個句子:
今日は日曜日です。 今天是星期日。李さんは學生です。 小李是學生。
這些都是我們剛學日語時接觸到的最簡單的句子吧?於是,許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は」就相當於漢語裡面的「是」,英語裡的「is」的意思。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正確。上面的句子都是判斷句,也就是名詞作謂語的句子。如果是形容詞或動詞作謂語的句子,「は」就不能翻譯為「是」了。比如說:
この花は綺麗です。 這朵花很漂亮。私は今日學校へ行かない。 我今天不去學校。
上面兩句話裡的「は」如果翻譯為「是」就很奇怪了吧?
其實「~は~です」句型中真正表示「是」的,是最後面的「です」。所以如果我們想說「今天不是星期日」,要說成「今日は日曜日ではありません」。大家可以看到「です」發生了變化,而「は」並沒有。
「は」一定表示主語嗎?
還有一些人認為「は」永遠跟在主語的後面,就是起著表示主語的作用。其實這種說法在初級學到的內容裡還可以通用,但是當我們學多了之後就會發現,它也並不準確。
比如我們會看到以下的句子:
パンは食べませんよ。 麵包我是不吃的。一人ではできません。 一個人是做不到的。
第一句話裡的麵包其實是賓語,主語是我,只不過把賓語提前表示強調。而第二句裡的「一個人」是表示做某事的狀態,所以是狀語。可見「は」的前面不一定是主語。
那麼其實「は」是有著表「提示」的作用,它前面的句子成分在日語語法上叫做主題。主題並不一定是主語,而可以是任何句子成分,比如賓語、狀語、謂語。只要我們想對某個句子成分進行提示、強調或與其他成分對比,都可以在後面加「は」,所以把「は」理解為代表主語也是不確切的。
總之,小編建議大家在學習門外語的時候,不要用先入為主的中文思維去套用在外語上,而要去理解外國人的思維,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