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常者皆盡,高者必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

2021-01-08 然好

我們曾以為,擁有得越多越好,最好擁有全世界。

佛祖卻認為,這個世間上的一切,都如夢幻泡影,教我們不必執著。

當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洗禮,就越活越明白,世間上的一切都無時不刻不在變化著。

人人都有生老病死,分分秒秒都在吐故納新,錢財如過手寶,過往的人、事、物早已成為塵影裡的回憶。

或總有一些人留戀過去,放不下過去的物,記掛著過去的情……

有時細細想來,幼時的我不是現在的我,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大家都一樣。

在你萬般不舍的時候,一切早已變了模樣,放不下是企圖活在過去裡,或者是想把過去拉到現實中來,註定枉然,徒增煩惱。

就像剛剛花出去了的錢,還在想著買了幾根蔥還是買了口紅;就像過去了的情,還在想著曾經的熱烈;就像過去了一切人和事,還在想著曾經的美好。

腦子裡想啊想啊的,明明知道許多東西已經過去,明明知道許多東西得不到,明明知道那是別人的人,就是放不下,還在想,還要想,因此就把你拴住了。

佛陀開示說:「常者皆盡,高者必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指出世間的一切都是變化無常的,也是相對的。

村裡有個青年常為工作辛苦而哀怨,他爹就開導說:「辛苦是好事啊,沒經過辛苦,怎能體會得到幸福的滋味呢?」

只要你足夠留心,就不難發現,在每一個烏雲壓頂的時刻,用不了多久就會晴空萬裡,當雲開見日時看見的就是開闊的藍天。

生命中的一切都是聚散無定的,擁有與失去、幸福與悲哀、失望與希望,都是相對的現象,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要我們願意品嘗,就樣樣都很有滋味。

有次有人有意試探一下弘一大師的修為,特意將齋飯做得特別鹹,故意問大師覺得飯菜的口味如何,大師回答說:「鹹有鹹的味道。」飯後再給大師倒一杯白開水喝,又問味道如何,大師笑著回答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在我們品嘗生活中種種滋味的時候,並不是沒有這些滋味的感覺,而是要超越其中的分別,用心去品嘗,就能從平淡的生活中品嘗到當中的幸福滋味。

不瞞你說,我在每一次辛苦勞作之後,真的是一杯白開水下肚就能感受得到口舌生津,而在安逸的時候,即使在鮑參翅肚裡也品嘗不出那種幸福的味道。

北宋詩人蘇軾為官之時,被貶黃州,與好友劉倩叔共遊南山。好友以野菜待客,蘇軾卻讚嘆:「人間有味是清歡。」

作者:然好

相關焦點

  • 佛說世間有四件事,不能長久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任何事物都是搖擺不定的,人世間佛陀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有4件事是不能長久的,一定要好好珍惜!常者皆盡:佛說這個世界上的事都是無常變化的,因此我們應該以無常觀,去看待一切。
  • 佛說:錯了!是初八十四十五……
    那麼,佛教裡到底有這個說法嗎?這種習俗背後有什麼故事呢?翻遍諸經,其實找不到「初一十五燒香」的相關記載。倒是佛說過這麼幾個日子:「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任力堪能給施孤窮沙門婆羅門遠行久住暫停止者,果獲其福不可計量。」這段文字出自《出曜經》,佛說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這三天裡,如果能量力而行,布施孤寡、窮苦、僧人,乃至修行外道、遠行人等一切有需求的人,會獲得無量福德!
  • 素食文化:佛說斷肉素食戒殺摘錄
    這可以《楞伽經》中的一段經文,得到強而有力的證明──佛說:「未來之世,有愚痴之人,妄說尼(戒律),壞亂正法,誹謗於我,言聽食肉,亦自曾食。」又說:「大慧!我於諸處,說遮十種,許三種者,是漸禁斷,令其修學。」這種情形,是佛還在世的時候,為引度眾生,而採用「漸進」的方式,讓眾生修學佛法,當他要離開這娑婆世界的時候,又把三淨肉的事情交代的非常明確,他說:「今此經中,自死他殺,凡是肉者,一切悉斷。」
  • 佛說,各種瘟疫或火災的因緣是什麼?
    佛說,各種瘟疫或火災的因緣是什麼?  其實各種病毒或瘟疫或火災等等災難都與殺生有關。  《佛說灌頂經》中佛陀借維耶離國發生的瘟疫解說了殺生的惡報及種種病苦和災難的因緣。
  • 佛說有這四種方式!
    尤其是富貴常在否?福報又如何?富貴者求來生依舊富貴,貧賤者求改變貧賤命運,竟成了許多人學佛的目的與歸旨。這也不能怪世人太俗。早在佛陀時代,信眾們就曾向佛詢問過這個問題,且看佛是如何看待決定命運貴賤的方式的?
  • 淨宗法師:英雄到老多歸佛,覺者願樂必向淨!
    苦藥 朋友偶爾會有來訴苦的,直接告訴我很痛苦。聽完之後,也沒有說太多安慰的話,反而直接告訴他(她),「感覺苦就對了。佛說人生是苦,只有體會苦才會想要離苦,想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對方聽了反而還很釋然。比如有次,一個朋友問,「每當痛苦的時候才能感知塵世的拖累。
  • 佛前供樂的福報與功德
    或許有人要問:諸佛聖賢已是離欲之人,則不需音樂歌舞,那為什麼還要用音樂供養呢?《大智度論》中作了解答:「菩薩欲淨佛土,故求好音聲,欲使國土中,眾生聞好音聲,其心柔軟,心柔軟故受化易,是故以音聲因緣供養佛」 。以恭敬心布施音樂供佛,可得殊勝福報。相貌莊嚴,聲音美好。《百緣經》中記載了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迦毗羅衛城中有一位財富無量的長者,他的兒子相貌端正美好,真是世所稀有。
  • 轉世、不死與歷史上的一位持明仙成就者
    中國古今一直不乏修仙人士,從魏晉南北朝的上清派之修仙法,到後世發展起來的內丹學,都有一定數量的成就者。當然,芸芸眾生,肉身成仙白日飛升者實為少數。按照古代的說法,成仙需要有仙緣、仙骨和陰功。《神仙傳》中,有的人因長期行陰德,救濟黎民百姓,直接被天上的神仙迎接而飛升,或者遇神仙授秘法而成仙。所謂的行陰功,就是我們佛教常說的福德資糧,沒有利他的福報,難以成就仙道,何況成佛?
  • 往生安樂土法門略說——太虛大師
    信者,疑斷解成,志專心決之謂。約有:信自心、信佛土、信法門之三信。甲 信自心一、信吾人本心,無始無起,無終無滅,持續而恆,隨緣而轉。從生趨死,雖死非斷;從死趨生,雖生非常;招果有因,因熟成果,非一生之偶然,是故當求永安真樂。由業受身,身還造業,非一死所能了,是故當懷深憂遠慮。生死苦長,升沉變亟,茫茫六趣,知飄茵墜溷之何居!冥冥三塗,有幽囚宰烹之可懼!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二、那羅延身願。三十三、光明慧辯願。三十四、善談法要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論謗佛(3)
    大聖大賢,亦不能令其有順無逆。唯其樂天知命,故所遇無不安樂也。而且千百世後,自天子以至庶人,無不景仰。以當時現境論之,似乎非福。以道傳後世論之,則福孰有過於此者!人生世間,千思萬算,種種作為,究到極處,不過為養身口、遺子孫而已。然身則粗布亦可遮體,何必綾羅綢緞。口則菜羹盡可過飯,何必魚肉海味。子孫則或讀書,或耕田,或為商賈,自可養身,何必富有百萬。且古今為子孫謀萬世之富貴者,莫過秦始皇。
  • 佛說:心中有佛,心即是佛,燒香拜佛不如有一顆虔誠的內心
    佛家認為,要學佛的人,就要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要隨時觀察自己,觀心,要使此心無所住。心中有佛即佛心,心有善念即佛念。心中無佛的人浮躁常駐,雜念眾生,身體機能便會失調,疾病自然會纏身而來,調整心態,時刻想到為他人,為大家,少了煩惱,多了安康。而心中有佛,心即是佛,世界便會一切安好。很多人燒香拜佛都有一顆功利心,認為燒的香好、多,拜的佛多便會有佛保佑自己,殊不知這一切都是愚痴。
  • 業力法則與洩露天機者受天罰說
    其中有英國女王、日本天皇,郭沫若,魯迅等。結果令我們大吃一驚。他說:這是一些什麼亂七八糟的人,中國的外國的,死的活的,誰都有啊,有皇上,女的,有寫字的,有天子,還有小保姆。」當候耀文初見王恩慶時,王老頭直言不諱:你就準備吧,你老人過了初一,過不了三個五。侯耀文當然不信。
  • 每逢大事必有油嘴滑舌者
    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一種氣度。靜而能克服焦躁之氣,靜而深思熟慮。唯有平心靜氣,才能從容應對危機。每臨大事有靜氣,是應取的姿態。今則不然,每逢大事,必然有為數眾多的油嘴滑舌者,不斷地抖機靈。然而,我們看到眾多的油嘴滑舌者,他們的文章,當然也能博眼球,也可以博人會心一笑。但是,細看之下,這些油嘴滑舌的文字,一般以淺薄居多,既沒有給人們提供思考的角度,也沒有給人們提供分析的內容,我們看到的,只是淺薄的抖機靈而已。何也至此?最為重要的一點,鄙之無甚高論。
  • 普門品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自身不淨,常作觀想《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為什麼會這樣呢?色使人迷路,佛使人覺悟,好像黑暗中的燈光,這是定理。所以說,世間一切都不長久,都不究竟,如水中月,鏡中花,色慾也是如此,不過我們看不透罷了。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能離欲修行人常觀想佛菩薩法相莊嚴,阿彌陀佛,坐大寶蓮花座上,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高無量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婉轉,如五須彌山。觀世音菩薩在佛左邊蓮花寶座之上,結跏趺坐。身紫金色,頭頂上摩尼寶為天冠。微妙光明,以為瓔珞。
  • 你前世和來生的預兆,佛用三部經全部告訴你!
    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餓鬼中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測。外道諦聽,若從阿修羅終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高心我慢,常喜忿怒,好樂鬥諍,挾怨不忘,起增上慢。其身洪壯,眼白如犬,齒長多露,勇健大力,常樂戰陣,亦喜兩舌破壞他人,疏齒高心輕蔑他人,所造書論他人雖知語巧微密,亦有智力及煩惱力樂自養身。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
  • 佛說,有福之人的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
    一個人有沒有福報,是可以從他的行為、語言和思想上,即身、口、意三業上體現出來的。要想有福報,就要自己去積攢福報、培植福報,要廣種福田。要懂得布施、救濟窮苦;要深信因果、放生護生;要孝敬父母、知恩報恩。有福報的人,總是善良的人。善良之人必有厚報。
  • 小心:這種人是要墮到餓鬼道裡去的!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者,寄也,所謂「人生如寄」,寄生在這個世間;鬼者,歸也,所謂「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
  • 你要有什麼事,專心地念上幾遍這個咒,馬上就見效!
    記得宣化上人說,大悲咒每天念108遍,三年後必定有成。有人就問,有成以後是什麼樣子。我想,就是這個樣子吧?你要有什麼事,專心地念上幾遍,馬上就見效。好像大悲咒就是個實實在在的工具一樣。可能一般人覺得,念大悲咒要想靈驗,那是一個高不可攀的事情。其實不然,我平常念大悲咒也都是完成任務一樣,妄想紛飛,巴不得快點完事,好去打打遊戲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