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太空,有時得向行星借力

2021-01-08 手機光明網

  還記得去年八月開啟「奔日」旅程的「帕克」太陽探測器嗎?它正跋涉在逐步靠近太陽的旅途上。按照計劃,它已於近日抵達第二個軌道近日點。而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它將7次利用金星的引力彈弓作用,一次次靠近太陽,直至「觸摸」太陽。

  雖然「帕克號」遙不可及,但引力彈弓對人們已不是個陌生詞彙。在電影《流浪地球》中,人類將地球送出太陽系的過程中便用到了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隨著電影的熱映,引力彈弓已然成為觀眾最為關注的「硬核」科技之一。

  那麼,出現在深空探測實踐和科幻電影中引力彈弓到底是什麼?什麼情況下才需要藉助引力彈弓完成任務呢?

  推進系統「差勁」 玩轉引力才行

  「所謂引力彈弓就是太空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有意靠近行星等天體,借用天體引力改變太空飛行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從而有目的地改變太空飛行器的運行軌道。」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航天動力學與控制實驗室副教授龔勝平說,引力彈弓只是一個比較形象的「暱稱」。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的太空飛行器往往先要大幅加速才能飛出地球引力空間,又要大幅減速才能被目標天體捕獲,飛行途中還要多次進行軌道修正,整個過程耗費大量燃料。如果任務的能量需求超出太空飛行器推進系統能力,往往就要藉助引力彈弓來給太空飛行器「加把勁兒」。

  「事實上,宇宙中天體的運行軌道被其他天體引力改變是常見的天文現象,原理就是牛頓第二定律和克卜勒運動定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平勁松研究員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比如火星的兩個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關於其來源的一種猜測就是它們是被火星引力捕獲的小行星。再比如太陽系中的彗星,其運行軌道的焦點應該是太陽系的平均質心,但太陽引力會對距離較近的彗星造成擾動,使其偏離理論軌道。此外,我們經常在新聞中看到,有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險些撞擊地球,這些小行星的運行軌道往往也會因地球引力而改變。也就是說,宇宙中本身就存在引力彈弓效應。

  「引力彈弓不僅能實現電影中的加速作用,也能使太空飛行器減速。」龔勝平介紹,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1977年開始的「壯麗旅程」計劃就利用了引力彈弓的加速作用,旨在將太空飛行器送出太陽系。其中「旅行者1號」只經過木星和土星的兩次加速就達到了太陽系逃逸速度,「旅行者2號」更是利用了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四次加速。1974年美國發射的人類歷史上首個水星探測器「水手10號」則通過飛越金星減速,實現靠近水星的目的。

  引力彈弓究竟是怎樣實現加減速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副研究員楊洪偉表示,如果太空飛行器從行星運動方向的前側飛越,那麼行星的引力就會把太空飛行器向後拽,這樣的引力彈弓效果就是減速。

  「引力彈弓在改變太空飛行器速度大小的同時,也改變其速度方向,這能夠幫助人類完成一些特殊任務。」龔勝平談到,比如1990年歐洲太空局(下稱歐空局)和NASA聯合研製的「尤利西斯號」太空飛行器的目標是太陽極地觀測,其環日軌道面和地球公轉的黃道面幾乎垂直。「尤利西斯號」飛行過程中受到木星的拽拉,使軌道向上彎曲,成功被甩入環太陽極地軌道。

  任務愈發複雜 應用領域多樣

  「隨著深空探測任務要求越來越高,引力彈弓的方案也日益複雜。」龔勝平說道,當時「水手10號」的目標只是飛越水星,後來為了更全面地探測水星,各國開始發展能夠長期圍繞水星工作的衛星,這要求探測器在到達水星附近時的速度更低,以被其捕獲,

  這需要更多次藉助引力彈弓減速。2004年NASA發射的「信使號」水星探測器先後1次飛越地球、2次飛越金星、3次飛越水星減速;2018年10月發射的由歐空局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聯合研製的「比皮·科倫坡」水星探測器更是計劃通過飛越1次地球、2次金星、6次水星才進入環水星軌道。

  龔勝平稱,太空飛行器利用同一天體多次加速或減速,需要二者能夠多次相遇,軌道設計難度大大增加。這種方式被稱作「共振借力」,已成為引力彈弓領域的研究重點之一。

  除了任務越來越複雜,引力彈弓的潛在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楊洪偉補充道,2005年歐空局承辦第一屆國際空間軌道設計競賽,競賽題目是「拯救地球」,即設計攔截器空間飛行軌道使其以最大的相對動量撞擊目標小行星。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最終摘得冠軍。JPL提出的方案正是通過木星和土星的強大引力彈弓效應克服攔截器繞太陽公轉的「順行」速度,使其軌道相對小行星「逆行」,從而與目標「迎頭相撞」。2012年JPL承辦第六屆國際空間軌道競賽,競賽題目是利用引力彈弓效應使探測器連續飛越木星的四個衛星,並力爭實現對衛星表面區域的全覆蓋。

  楊洪偉表示,引力彈弓的應用已經從競賽概念走進了現實任務。NASA準備在2023年發射的「歐羅巴快帆」(Europa Clipper)探測器正是計劃通過連續飛越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實現對木衛二的45次飛越探測。

  設計實施不易 時間成本高昂

  「引力彈弓已經有多次成功應用,整體來看技術比較成熟,但實施起來也並非輕而易舉。」龔勝平表示,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深空自主導航、控制技術。此外,深空測控、定軌對航天測控基礎設施的要求比較高,需要全球布設測控網絡,甚至還要發射天基測控衛星。

  楊洪偉解釋道,引力彈弓實施時距離地球很遠,比如地球到木星的距離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4倍多,地面與太空飛行器直接通訊延遲嚴重,需要太空飛行器自主實施導航和控制。引力彈弓產生的速度變化量很大,太空飛行器進入行星引力區域的位置、速度大小、速度方向等條件稍有偏差就可能會導致實際飛行軌道大幅度偏離預定軌道,這要求太空飛行器必須「控得準」。另外,提供借力的行星的引力情況具有一定的未知性,也會帶來不利影響。

  楊洪偉告訴記者,1980年,「旅行者1號」在完成對土星的探測後,發現土衛六有濃密的大氣層。於是JPL操控「旅行者1號」去飛越土衛六進行觀測,但土衛六將「旅行者1號」直接甩出了黃道面,使其無法再繼續探測天王星和海王星。「旅行者1號」的行星探測計劃提前終止。這一事件表明,實施引力彈弓還是有一定風險的。

  「如果行星有大氣,『借力』的風險會更高。」龔勝平認為,如果太空飛行器進入行星大氣層,大氣阻力過大,軌道和姿態控制都會比較困難,稍有偏差就會直接撞向行星,使飛行任務完全失敗。

  「所以,實施引力彈弓往往會預設安全距離。」楊洪偉介紹,對於有大氣的類地行星,如金星、火星等,飛越軌道高度控制在300公裡以上。木星的磁場很強,飛越高度要求更是其半徑的5倍以上。另外,引力彈弓在軌道設計上也有難題,特別是需要飛越多個行星的複雜任務。先飛越誰、後飛越誰、每個行星飛越幾次,潛在的可行飛越序列有很多種,不同探測目標的最優序列也不同,這要求很強的軌道優化設計能力。

  「引力彈弓能夠幫助人類完成原來難以實現的深空探測任務,但也並非沒有缺點,其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成本高昂。」龔勝平強調,這是由於行星都在運動之中,太空飛行器要想與其相逢往往需要在軌道上「空轉」等待。例如太空飛行器直接飛往水星只要四五個月,但採用引力彈弓的「信使號」足足飛了6年半,「比皮·科倫坡」更是需要7年,多出來的時間都用在了「漫長的等待」上。(胡定坤)

[ 責編:蔡琳 ]

相關焦點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中國長徵五號火箭攜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來源:新華社去年夏天,阿聯、中國和美國一併在7~8月的火星探索窗口期「扎堆」向火星發射了探測器,只有在這段時間,從地球出發的太空飛行器才能沿著最節省燃料的軌道到達火星。因此,不出意外的話,這三艘宇宙飛船會在軌道或行星表面聚集成一個繁忙的「探索者社區」。
  • NASA探索冥王星容易,向國會要錢卻很難
    導語:7月14日,美國「新視野」號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掠過冥王星的探測器,中國有科學家羨慕NASA,抱怨國內太空項目資金難尋。但實際上對於NASA來說,送「新視野」號去冥王星容易,但向民選國會要錢可要難得多。
  • 《質量效應:仙女座》解析 太空牛仔沙盒探索
    EA太空牛仔經典之作《質量效應》新篇章《質量效應:仙女座》正式公布,雖然仍需2016年11月商戰期才可遊玩,但Bioware採用寒霜引擎打造的實機畫面效果預告片仍包含大量信息,包括玩法,細節,彩蛋情報。
  • 火星到月球 2021太空探索有點兒忙
    據《紐約時報》最新報導稱,這些於去年7月發射升空的星球「探險者」們的最新動作預示著,2021年將是太空探索、發射任務和天文事件讓人們應接不暇的一年。  火星上的聚會  去年夏天,阿聯、中國和美國都向火星發射了無人探測器,希望能在每兩年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機縮短抵達時間。
  • 火星到月球 2021太空探索和天象奇觀介紹
    據《紐約時報》最新報導稱,這些於去年7月發射升空的星球「探險者」們的最新動作預示著,2021年將是太空探索、發射任務和天文事件讓人們應接不暇的一年。火星上的聚會去年夏天,阿聯、中國和美國都向火星發射了無人探測器,希望能在每兩年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機縮短抵達時間。這三個太空飛行器將加入一個繁忙的「探險者俱樂部」,無論是在軌道上還是在行星表面。
  • 傾聽火星「心跳」、飛越最遠天體…太空探索好精彩
    傾聽火星「心跳」 探索最遠天體  回望2019,太空精彩紛呈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劉 霞  50年前,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成功踏上月球表面,成為首批登陸地球以外天體的人類,這一史無前例的壯舉徹底點燃了人類探索宇宙的熱情和夢想。
  • 從火星到月球,2021年各國的太空探索有點兒忙
    據《紐約時報》最新報導稱,這些於去年7月發射升空的星球「探險者」們的最新動作預示著,2021年將是太空探索、發射任務和天文事件讓人們應接不暇的一年。火星上的聚會去年夏天,阿聯、中國和美國都向火星發射了無人探測器,希望能在每兩年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機縮短抵達時間。
  • 為什麼水星是我們探索最少的行星
    水星是太陽系裡我們探索最少的行星。細想來,還挺奇怪的。水星直徑近4900公裡,是太陽系裡最小的行星。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大約6000萬公裡;而地球離太陽卻有1.5億公裡。這就說明水星的軌道也很短,大概只需要88個地球日就能環繞完畢。光是這兩點就讓水星成為很難抵達的目的地。不過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太陽本身。太空飛行器飛離太陽的時候,比如從太陽飛向火星或者木星的時候,其實是在擺脫太陽的引力並獲得速度。
  • 太空探索:天文學家找到衡量數百萬孤星的更好方法?
    太空探索:天文學家找到衡量數百萬孤星的更好方法?天文學家已經提出了一種新的改進方法來測量數百萬孤星的質量,特別是那些有行星系統的恆星。該方法是為歐洲航天局的蓋亞使命量身定製的,正在進行三維銀河系的繪製過程,以及美國宇航局即將於明年發射的過境太空行星探測衛星(TESS),並將進行調查。尋找外星人的天空中有20萬顆最亮的恆星。「我們開發了一種'稱重'孤星的新方法,」史蒂文森物理與天文學教授Keivan Stassun說道。「首先,我們使用來自恆星及其視差的總光來推斷其直徑。
  • 火星——蘇聯太空探索的噩夢
    蘇聯是人類探索太空的先驅。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個將太空人送入太空,蘇聯的太空飛行器第一個降落月球,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個火星探測器。蘇聯雖然是第一個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但其發射的所有火星探測器都失敗了。火星簡直成了蘇聯在太空探索領域的噩夢。
  • 豆瓣9.5分紀錄片,帶你了解八大行星的故事
    近年來,隨著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在太空探索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隨著全球科技快速發展下對太空的實質開發,對待宇宙浩瀚的星辰,無盡的未來,廣闊的空間……人類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渴望與勇氣,但同時也充滿著與生俱來的崇敬與畏懼。如果說去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拍攝的科幻娛樂紀實巨作《火星時代》所表現的是人類探索太空,開發太空時的艱難曲折以及貫穿其中的人性掙扎與無畏勇氣。
  • 他靠著自己手磨的望遠鏡,第一次發現冥王星,死後把骨灰射向太空
    自從地球上有了人類以來,人們就對太空有著濃厚的興趣。起初或許只是單純的崇拜與敬仰,後來發展為嚮往與好奇。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從來沒有止步。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人類也付出了許多代價,除了巨額經費之外,還有一些太空人無法成功返回地球。
  • 參與太空治理,中國不能喪失話語權
    ◎ 作者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 編輯 | 陳磊  國際太空秩序正在進入動蕩調整重塑新階段。除了太空垃圾,人類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的各種活動也需要規範和治理,將太空活動治理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迫在眉睫。  打開一張太陽系八大行星圖,你會發現自帶「行星環」的土星非常炫酷,格外拉風。
  • 2013年十大太空事件:俄羅斯隕石墜落居首
    今天是聖誕節,一年即將到頭,就下來我們就來回顧一下在2013年,與神秘太空有關的10大事件。4、擁有液態水資源的行星今年4月份,美國宇航局克卜勒探測器首次發現兩顆地球大小的行星環繞運行在恆星宜居地帶,這兩顆行星具有適宜的溫度,可保持液態水存在。
  • 科技知識:太陽系八大行星之類地行星
    太陽是整個太陽系的中心,圍繞著太陽運轉的有八大行星,而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主要是以矽酸鹽石作為主要成分的行星,被稱之為類地行星。類地行星的結構大致相同: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矽酸鹽地幔所包圍。它們的表面一般都有峽谷、隕石坑、山和火山。今天我們主要來學習一下這四顆類地行星。
  • 3位太空人在太空中長眠,只有他飛往了冥王星,即將離開太陽系
    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兩人在長期的觀測過程中,發現了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出沒的規律,這兩人分別把自己的觀察結果寫下來,後人把兩部天文學著作合在一起,稱為《甘石星經》,這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作為中國古代最為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天文學一直很受國人歡迎,也一直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不過到了近代後因為戰爭我國的自然科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停滯不前。
  • 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克宮:俄羅斯樂見中國太空探索成就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月24日消息,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德米特裡·佩斯科夫24日評論中國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消息時對記者表示,莫斯科樂見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並認為這是兩國相互協作的有前景的領域。
  • 剛剛的騰訊 WE 大會上,霍金聊了聊人類為什麼要探索殖民外星?(附...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時不時的,你總能看到一些有趣的新聞:埃隆·馬斯克的殖民火星計劃更新,傑夫·貝佐斯的藍色起源回收火箭再發射,NASA 的飛行器在外太空又發現地外生命的蛛絲馬跡...你也許會有些好奇,為什麼人類一定要去外太空探索?為什麼不老老實實地留在地球上,利用好地球上的資源,研究一些真正能改善地球環境的科學項目?
  • 太空採礦時代已開啟,小行星帶是目標,小行星帶的相關事實
    2020年,縱使是COVID-19D襲擊人類,也未阻止人類邁向太空的步伐。世界各國紛紛開始瞄準外太空,向頭頂這片蒼穹布局。2020年7月,中國「天問一號」駛向火星,主要任務是對火星進行地質勘探和地理測繪,同時研究火星的磁場演變。
  • 地球的鑽石含量只有0.001%,我想去宇宙中的鑽石行星開採!
    地球的鑽石含量只有0.001%,我想去宇宙中的鑽石行星開採!隨著像哈勃太空望遠鏡、苔絲號衛星和克卜勒望遠鏡這樣的太空任務,繼續提供對系外行星屬性的洞察(圍繞其他恆星的行星),科學家們越來越有能力拼湊出這些行星的樣子,它們的組成,以及它們是否可以居住,甚至可以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