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並不擁有更高的道德感?

2021-01-13 新京報

原文作者丨[日]本庶佑

摘編丨安也

理解生命到底是什麼意思?

人類基因組的完整測序,意味著我們已經基本掌握了生命的設計圖。有些人期待能從這裡出發,理解生命的全部奧秘,但是與此同時,另一些人依然悲觀地認為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理解生命。在這裡,我們有必要首先思考一下,所謂理解生命到底是什麼意思。理解生命現象的基本原則,以及從分子層面描述各種生命現象,是理解生命的一個步驟。但是在此基礎上,我們究竟能否將基因組中存在的數萬個基因及其代謝產物,以及它們的調控因子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生命的全貌呢?

像這樣,將許多分子的相互作用放在一起考慮,試圖將分子層面的理解拓展為生命現象層面上的理解,這樣的嘗試被稱為「系統生物學」,是近年來十分活躍的領域。

本文出處:《生命科學是什麼》,[日]本庶佑著,徐靈芝譯,鸚鵡螺丨中信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系統生物學研究者正在嘗試將數量眾多的各種參數輸入擁有強大計算能力的計算機,用數學公式演繹性地推導出生物學功能。簡而言之,就是試圖用計算機模擬來捕捉生命現象。今天我們可以說,這種嘗試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例如,有研究者利用各種物理參數,嘗試在計算機上再現心臟的跳動。但是,這種模擬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能夠將心臟中所有的分子信息統合在一起的水平。此外,人們正積極地用計算機來模擬某些藥物的細胞內應答機制,嘗試建立細胞反應性的測定方法。

目前的系統生物學研究,常常是將生命現象的某個有限的側面孤立出來研究其分子層面的相互作用,或者是在不需要追溯到分子層面的前提下,對細胞相互作用或者整個器官的生理機能進行再現。但是,對於複雜的生理功能(比如大腦功能),以及作為全身防禦系統的免疫系統的調控機制,目前要進行模擬研究的話,還需要打破極其困難的壁壘。

現在,系統生物學面臨的瓶頸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第一,需要考慮的因素(變量)太多,這會使計算公式出奇地複雜。這種過於複雜的計算很容易陷入混亂,無法做出有意義的預測。

誠然,只要對參數進行仔細調整,就可以很容易地在計算機上再現已知現象。但是,如果僅僅是這樣,就和單純地製作CG動畫(計算機動畫)沒有太大的區別了。真正有價值的計算結果需要能進行有意義的預測,即從生物學的角度預測出重要的未知現象。遺憾的是,我們還不知道系統生物學能否達到這樣的水平。

第二,我們還沒有充分掌握所有參數,所以僅憑已知參數進行模擬,其結果會與實際相差甚遠。理解生命的另一條道路是構建人工生命。這種想法的基礎是:如果我們能從基因開始,成功創造出最簡單的生命,我們就能夠相應地理解生命的基本原理。此外,使用這種方法能製造出有用的微生物,為社會創造價值,因此,此類研究獲得了極大的關注。但是,「創造人工生命」的說法可能有些誇大。目前實際進行的研究是,找出實現生物自我複製所需的最少限度的基因,並將相應的DNA連接在一起,放入已有的細胞中,觀察其增殖情況。此外,也有研究者嘗試對單個基因的功能進行改良,並將其應用於特定代謝產物的高效生產等。

電影《造物弄人》(2009)劇照。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對生命的理解,究竟能達到何種狀態?這是一個我們必須不斷追問自己的問題。要描述生命的形態,所需的參數雖然有限,但又如此眾多。不得不說,即使是通過方程式來完全描述單個細胞的狀態,也是極其困難的。

今天,我們已經可以人工合成病毒的基因,並將其植入宿主細胞中,從而製造出完整的病毒。我們或許可以認為,對於病毒,我們已經相當了解。但是,正如前面已經講過的,病毒只具有生命體的部分功能,所以我們離理解生命的完整面貌還十分遙遠。在理解生命這條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基於本能快感的幸福感是低層次的嗎?

自古以來,許多賢人和哲人都異口同聲地承認,幸福感是建立在快感基礎上的;但是與此同時,他們又說,基於本能快感的幸福感是低層次的,人必須追求更高層次的、真正的幸福感。

對生物來說,本能的快感與生殖欲、食慾、競爭欲這三種欲望的滿足密切相關。這些欲望又與生命的根本價值——「生存」,有著本質上的聯繫。為了生存下去,生物必須留下後代,必須獲取能量、自主活動,也必須與外敵鬥爭並適應環境。如果生殖行為不能帶來快感,生物就不會熱衷於生育後代;如果好吃的東西不能帶來幸福感,它們就不會拼命進食;如果在競爭中獲勝得不到快感,它們也就不會勇敢地面對困難而生存下去。如此看來,可以認為在進化過程中,很可能只有那些把「對生存所必需的行為給予快感獎勵」編入了DNA的物種,才能夠生存到今天。

問題是為什麼人們一直都說,這樣的幸福感是非常低層次的,如果停留在這個水平上,就體會不到真正的幸福呢?其中的原因在於一個自古以來人們就知曉的事實:一旦欲望得到滿足,人很快就會厭倦。喝到了美味的葡萄酒,就會想要更好的葡萄酒;得到了權力,就會渴望更大的權力。欲望飽和也有其生物學基礎。所有的快感都是由感受器接受刺激而獲得的。對於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所謂五感的感覺器官來說,如果反覆給予其相同程度的刺激,它們就會變得麻痺。這就是「欲望滿足型幸福感」最終會達到飽和的生物學基礎。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快感被稱為「不安消除型幸福感」。

不安感從何而來?恐怕也是被寫入DNA中的。生物感知到前面提到的三種生存要素受到了侵害,就會感到不安。譬如,當生命受到威脅時,生物就會減小留下後代的可能性。許多有毒有害的食物都有奇怪的味道。看到外表高大強壯的動物,人類會本能地感到恐懼,根本不想嘗試與之戰鬥,而是一溜煙地逃跑。此外,就像柏拉圖的寓言所描述的那樣,人會因孤獨而感到不安,這大概是因為人類和很多其他動物都會因群居而感到安心。

既然我們不可能消除這個世界上所有可能引起不安的因素,又該如何獲得安定平靜的心境呢?宗教學家說,這是一種了悟的境界,是經歷過不幸才能獲得的。據說,惡人、因作惡而感到痛苦的人,以及陷入極端困境的人,最為接近心靈安定的了悟境界。但是,沒有遇到過巨大不幸的凡人也不必擔心。通過偉大的藝術作品,尤其是優秀的文學作品,我們也可以充分體會人生的苦惱和他人的痛苦。或許可以認為,宗教的作用就是為人們提供可以消除煩惱和不安的「萬能軟體」。

幸運的是,不安消除型幸福感不會變得麻痺。由此看來,雖然欲望滿足型幸福感和不安消除型幸福感的來源都與生存相關,但它們受到不同的機制調控。在生物學上,不安的感覺受到怎樣的調控呢?在人的大腦中,信息會從感覺器官傳遞到知覺中樞。

看到好吃的東西,人就會產生想吃的條件反射。但是,大腦中有更高一級的高級控制中樞,可以通過控制學習和記憶的反饋來調節行為和感情。經歷過各種悲慘的體驗之後,與那時相比,自己現在所處的狀態就會顯得幸福——高級控制中樞就是這樣提高了神經迴路中不安感的閾值。神經中樞可以控制由感覺器官傳入的感覺的強度,從而影響行為和感情的表現,有多個證據都可以說明這一點。

電影《湮滅》(2018)劇照。

遺傳性耳聾–視網膜色素變性症候群是一種嚴重的遺傳病,患者出生之後,視覺和聽覺會逐漸變得麻痺。但是據說在完全失去視覺和聽覺之後,患者的嗅覺會變得非常靈敏,甚至可以只憑化妝品的氣味就分辨出對方是誰。

與許多其他動物相比,人類的嗅覺異常遲鈍。但是,從上述疾病患者的情況來看,這可能並不是因為人類嗅覺受體提供的信號太弱,而是因為人類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格外多,所以高級控制中樞在進行信息處理時會專注於處理視覺信息,而沒有充分感知嗅覺信息。但是,當來自視覺和聽覺的信息輸入停止時,嗅覺就會全面解放。另外,所有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認真看書時,你會完全聽不見有人在背後叫你。這同樣不是因為沒有聽覺信息的輸入,而是神經中樞在信息處理階段進行調節的結果。

總而言之,從生物學角度來看,要充分品味幸福感,不能僅依賴於欲望滿足型幸福感,而應該將重點轉移到不安消除型幸福感上,通過其閾值調控方式來更好地品味幸福。因此,通往穩定幸福感的最理想道路應該是,首先獲得永久性的安定感,然後加上適當的快感刺激。也就是說,保持輕鬆的心態,再偶爾喝一杯美味的葡萄酒,大概就是最幸福的人生了。

生物學是所有現代人必備的素養

曾經,沒有選修過生物學的學生也可以報考京都大學醫學部,結果造成了超過90%的醫學專業學生對生命科學幾乎一無所知的狀況,這非常令人擔憂。如果有志於醫學的人不知道生命是如何運作的,又怎麼會下定決心走上以慈愛之心拯救生命的職業道路呢?醫大教授會的成員們認為,這正是當時考試制度諸多弊端中的一個典型,經過慎重的反覆討論,他們最終決定把生物學列為入學考試的必修科目。與此同時,日本醫學部長會議也呼籲醫學部考生必修生物學。這是發生在平成十五年(2003)的事。

電影《第六日》(2000)劇照。

實際上,了解生命科學知識的必要性並不僅限於醫學專業的學生。今天,我們在考慮和生命相關的現實問題(例如:器官移植、再生醫療、基因療法、在自己體內培育別人的受精卵,以及應該為老年人提供何種程度的醫療等問題)時,如果不了解其具體內容,就無法進行討論。此外,對「人應該怎樣存在」這樣的觀念性問題進行討論時,我們也常常感到其在應對實際問題上的局限性,這是不是因為當我們從這樣的觀點出發進行討論時,雖然是無意識的,但實際上是以「人類是一種特別的存在」為前提進行討論的?

但是,根據今天的生物學研究成果,人類並不是特殊的生物,只是一種與其他靈長類動物非常接近的動物。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表明,我們的行為方式也受到遺傳調控。在思考人的生活方式時,我們不能只在文化社會層面上討論人應該是什麼樣的。如果不能從科學的角度理解作為生物的人類的生存機制、知覺、認識或行動的原理,就不可能充分理解這個問題吧?

這樣的例子並不僅限於生物倫理學。很多報導武斷地認定轉基因食品是危險的,難道不是缺乏生物學知識的結果嗎?另外,在討論如何應對最近出現的恐怖主義問題時,僅僅揮舞正義之劍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必須先承認,人類在擁有愛的同時,也擁有憎惡的感情。為了與他人競爭並得以生存,憎惡感是必需的,所以它也被烙印在人類的基因中。憎惡感為人類帶來了許多麻煩,但它其實與體育、科學、藝術等方面必不可少的好勝心是同樣的情感。我們是不是能以科學為依據,找到控制這種感情的方法,實現超越憎惡感的和諧共處的世界呢?如此看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不論學習文科還是理科,生物學都是所有現代人必備的素養。

最近,再生醫學、基因治療等詞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上。對於一般人來說,我們一方面期待隨著醫學的進步,壽命會越來越長,生活會越來越舒適;而另一方面,我們又擔心醫療的過度發展是否會給人類自身的存在方式帶來巨大變化。隨著器官移植和輔助生殖技術的進步,已經有許多生命獲得了拯救,也有許多生命得以誕生。但是,可以進行器官移植手術的患者年齡上限到底應該是多少?社會又能否負擔得起讓所有人都享受這些高級醫療方法所需的高額醫療費用?或者說,最終只有一部分有錢人才能受益?這些令人頭疼的問題堆積如山。

如何才能解決這些社會性的全人類難題呢?毋庸置疑,有必要讓普通國民參與討論,但是,普通國民會由於對技術內容的理解不足而產生猶豫,或者反過來產生武斷的偏見,所以到目前為止,尚未實現比較有效的民眾討論。另一方面,令人遺憾的是,來自醫務工作者的積極發言比較少。長期以來,醫療工作者一直遵循一種單純的哲學進行工作:醫療的使命就是盡一切可能來延長患者的生命,哪怕只延長1分或者1秒。但是最近,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才是最重要的。而實際情況是,無論從哪一種思維方式出發,面對無法完全處理的現實難題時,很多醫務人員都多少有些困惑。

電影《孤高的手術刀》(2019)劇照。

從20世紀末期開始,隨著生命科學迅速發展,醫療的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並且使這些問題變得更加困難。醫療是一項直面人類最根本的煩惱——死亡的崇高工作,它吸引了許多優秀年輕人;醫生也是普遍受人尊重的職業。但現實情況是,由於醫療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對欲望無止境的追求,醫療已經轉變為追求利潤的商業行為。能夠說明這一點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偉哥」產品給製藥公司帶來了高額利潤。美容整形手術也是一樣,輔助生殖技術中的一部分也屬於這一類型。據說在有些國家,美麗而聰明的人的卵子會被高價出售。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我們不得不回到「醫療到底是為什麼而進行的」這個原點。自古以來,掌權者必定會尋求長生不老。這可以說是人類永恆的欲望。但是,人總有一天會因衰老而死亡。這是人類作為生物的根本宿命。重視生活質量的人認為,醫療的職責是幫助人們在有限的生命中儘可能健康地生活。問題是什麼才是「健康」。前面提到人有各種欲望,但是欲望的滿足並不總與健康保持一致。我認為,我們不能不對這個問題進行徹底討論並理清思路,不該就這樣放任醫療作為商業活動而不斷膨脹。

每一個現代人都無法擺脫生物演化的歷史

在太平洋戰爭中,220萬日本國民失去了生命。廣島、長崎被投下原子彈,日本成為世界上唯一被原子彈轟炸過的國家。但是,關於日本為什麼發動那場戰爭,又為什麼戰敗,很少有總結性的全面歷史研究。其中,美國記者羅伯特·斯蒂尼特的《珍珠港的真相》(DayofDeceit)一書提供了令人震驚的觀點。

這本書基於數量龐大的資料,進行了有說服力的分析:美國為了壓制國內的反戰勢力,並加入歐洲戰場,制訂了引誘日本率先攻擊夏威夷的周密計劃。據說,美軍監聽並破解了日本的外交和軍事密碼,事先察覺了日本海軍的動向,知道日本艦隊在單冠灣集結,但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故意沒有向夏威夷的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傳達這些情報。

在軍事和外交情報戰中,日本毫無防備、過度無知,因而投入了那場慘烈的戰爭,使許多人失去了生命。如果日本能對此進行反省,就可以重新審視現代的外交戰略和經濟戰爭中的情報戰略,並在看穿美國真正意圖的基礎上採取措施。在當前困擾著日本經濟的全球金融危機中,我們再次採取了與大正時代金融恐慌前完全相同的債務擴張政策,這不正是沒有向歷史學習的典型事例嗎?

每一個現代人都承載著人類文化的歷史,同時也都是演化的產物,無法擺脫生物演化的歷史。人類之所以會患上某些疾病,也常常是因為在漫長的生命演化歷史中,人類為了生存而獲得的某些遺傳信息,與人類社會快速文明化所帶來的生存環境變化之間無法匹配。例如,糖尿病患者每年都在增加,這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曾經常常處於飢餓狀態,所以他們不太需要那些能夠降低血糖水平的基因。在地球上,有部分國家的人民從飢餓中解放出來的確切歷史,還僅僅不到100年。

電影《侏羅紀世界2》劇照。

即使是在考慮人類的社會行為時,也無法脫離人類作為生物物種的演化歷史。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人類是與其他生物完全不同、擁有高度道德感的生物。或者說,更正確的觀點應該是,人類與其他動物一樣具有條件反射,具有追求欲望的神經迴路。精神分析學家中本徵利所著的《男性戀愛分析學》一書認為,男性在戀愛中的思考和行動方式的基礎,與其他雄性動物幾乎完全一樣。

歷史已經反覆證明,單純依靠觀念性的「性善說」體系是失敗的。人類只有通過接受教育才能獲得社會性。人類是一種動物,我們有必要從動物行為學研究出發,找到一種經營社會生活的體系,讓人們在不威脅他人的基礎上獲得幸福生活。我們應該再次認識到,開啟人類未來的鑰匙,應該在對包括演化在內的人類歷史的冷靜分析中。

本文選自《生命科學是什麼》,較原文有刪節,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日]本庶佑

摘編丨安也

編輯丨張婷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只有人類的嘴唇外翻在外?其他動物卻沒有,有特殊的作用?
    柔軟的嘴唇可以很好地保護口腔內的其他器官組織;也能參與進食協調發音等。但只有人類的嘴唇最為特別,更注重協調發音,還能用作親密感情。特別是在外形上能夠外翻在外,漏出血紅色,為何會如此呢?難道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又出現了什麼錯誤?小紅兄找到了一些資料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如此獨特的嘴唇是如何而來的?
  • 為什麼人類吃的更多的是食素動物?
    這第二種情況,問題來了,人類吃食肉動物是公序良俗嗎?那得看是什麼動物了。如果是狼、虎、老鷹等保護動物,食用前最好先做好蹲號子的準備;如果是吃兩棲類,則應做好被搞個大新聞批判一番的準備。很遺憾,貌似現在的社會風氣並不傾向於鼓勵人們食用食肉動物。
  • 人類與惡的距離並不太遠
    在這個秩序中,他們把自己放在其他動物,甚至其他人類之上。文 | 何襪皮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席」(ID:yixiclub),原文首發於2020年7月27日,標題為《為什麼有些人會製造殘忍?》,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大家好,我是何襪皮。
  • 為什麼其他動物都有不同種類,而人類只有一種? - 動物志
    我們人類貴為萬物之靈長,卻也是地球上最「孤獨」的生物之一。絕大多數動物都有自己的同屬近親,如犬屬包括狼、胡狼等7種動物,牛屬包括家牛、白肢野牛和犛牛等5種動物,小家鼠有近40種,大家鼠有60多種。而我們現代人類,生物學上叫做智人,卻是人屬唯一物種,我們現存最近的親戚黑猩猩與我們分化已達700萬年之久。
  • 【文萃】論康德道德哲學中的道德情感
    McBeath) 分析,敬重中的消極因素有兩種: 第一,愛好被道德法則貶低和否定;第二,愛好的擁有者也受到貶低,從而變得謙卑。與此相對應,也有兩種積極因素: 第一,敬重在關閉了由愛好主導的選擇之門的同時,打開了一扇新的選擇之門,即與自由法則相一致的選擇;第二,對愛好擁有者的貶低和使之謙卑同時就是對道德法則的尊重的提升。
  • 聖鬥士星矢:覺醒第九感後的沙加有多強?擁有剝奪九感的能力
    【喜歡小編的分析可以點擊藍色【關注】按鈕,小編每天都會為讀者送上最新的動漫分析】《聖鬥士星矢》中聖鬥士能通過不斷覺醒小宇宙令實力不斷的提升,在聖鬥士SS版本中處女座沙加因為覺本了第八感,因此被稱為實力最接近神的男人,可見,只要通過不斷覺醒更高的小宇宙能令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也能使聖鬥士由人慢慢蛻變為神
  • 兄弟,你的畫風跟地球上其他的動物不一樣啊
    就人類目前的了解而言,地球上的動物大約有一百五十多萬種。這些動物種類繁多,大小各異,差別巨大。但是在這麼多動物中,我覺得畫風最奇特的毫無疑問就是大犰狳。這傢伙猛一看簡直長得跟神話中的動物似的,怎麼看也不像是正常地球動物。
  • 人類癌症不會傳染 但狗和其他動物就沒那麼幸運了
    不幸的是,除了狗以外,其他一些動物的免疫系統也不會對外來腫瘤進行排斥,甚至還會幫助腫瘤細胞進行擴散。不幸的是,除了狗以外,其他一些動物的免疫系統也不會對外來腫瘤進行排斥,甚至還會幫助腫瘤細胞進行擴散。比如說,袋獾的臉上就會長出一種難看的腫瘤,而這種腫瘤可不是外觀難看那麼簡單,它們會最終殺死有袋類動物。還比如,海水中能漂浮12種以上的癌細胞,而這些癌細胞會感染多種貽貝和蛤蚌。上邊列舉的幾中癌症和一般的癌症不大一樣。通常情況下,癌細胞源於突變細胞,會在宿主中複製出自身的副本。
  • 出雙入對的鴛鴦並不恩愛?動物的「一夫一妻」制可沒那麼簡單!
    提起動物中的恩愛模範,大家首先想到的十之八九是鴛鴦。自古,成雙成對的鴛鴦就是美好愛情的象徵,正所謂「願做鴛鴦不羨仙」嘛。當然,可能也有人會投票給大雁或企鵝,它們和人類相似,實行「一夫一妻」制,而且極少更換配偶,比起只在「蜜月期」形影不離的鴛鴦,自然是更加「恩愛」。不過,這些動物真的那麼「恩愛」嗎?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動物的婚配製度。
  • 小雞寶寶考考你,以下哪種動物擁有和人類相似的指紋 2020年8月23日...
    小雞寶寶考考你,以下哪種動物擁有和人類相似的指紋 2020年8月23日螞蟻莊園小課堂答案時間:2020-08-23 08: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小雞寶寶考考你,以下哪種動物擁有和人類相似的指紋 2020年8月23日螞蟻莊園小課堂答案 螞蟻莊園8月23日莊園小課堂的問題是【小雞寶寶考考你
  • 要想成功,這5條關於人類行為的法則你必須了解
    「可憐的傢伙們,」我們總是不由地發生這樣的感慨,卻總是忘記自己本身也是動物。 我們總是覺得,有知覺意味著我們脫離了「動物」的欲望基礎。如果你把人類也看作是動物,你就會發現人類的行為同樣變得非常有意思。我沒有完全套用Dawkins的定義,但已經足夠接近了。
  • 素食護生:殺食生靈是自我戕害 踐踏動物就是踐踏人性
    在這裡,我們還沒有談到其他進入人類胃腸的各種動物,為人類提供毛皮、膽汁、藥品的動物,在實驗室受盡糟蹋折磨的動物,以及無數被關進人類住處當成玩具的所謂「寵物」。這些數字看起來抽象,其實都是一條一條血肉生命堆積出來的;其背後隱藏著動物的死亡、人類的暴力與殘忍,都不是平常「消費者」所能想像的。單就這種超級規模的屠宰來看,我們便應該自問:如此放縱、殘酷地對待動物是對的嗎?
  • 「動物復仇記」:可能會超出你想像的動物報復人類的7個真實案例
    在很多人心裡,都會認為動物的智商很低,和我們人類遠遠不能相比,的確,從科學角度來講是這樣,然而這並不是說,動物就很笨不聰明,其實它們也懂得好壞善惡,遇到熱心的人也會充滿感激,而面對那些試圖殘害它們的盜獵者們,則是會進行兇猛的報復,是的你沒有看錯,在世界上遭到動物報復的人類,其實還是有一些的
  • 人類是被某種力量設計出來的嗎?這個設計師是誰?
    人類和其他大約1000萬種生物一起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我們共同享受著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豐盛的食物和適宜的環境,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每天都需要從外界獲取能量、排洩、娛樂、休息以及性。從這些每日的需求上看,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不過獲取食物、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人類的身體機能並沒有比其他動物好到哪裡去。
  • 與其他恆星相比,太陽既懶又無聊
    人類生活在太陽系,太陽每天放出熱量為生命提供能量,然而與其他恆星相比,太陽的表現實際上是非常懶惰的。研究小組將太陽與300多個類似的恆星進行了比較,這些恆星具有相近的旋轉周期、化學成分、質量、年齡和表面溫度,通過對比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太陽系的獨特特徵。
  • 僅佔生物總量0.01%的人類,卻毀滅85%野生動物!
    可儘管這一數值與地球上其他生物相比十分渺小,但貫穿歷史,僅佔總生命0.01%的人類卻成為了這個星球的統治者,並造成了地球上更多的非人類生物的毀滅…來自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的生物學家Ron Milo耗時三年梳理了關於地球生物量的現有科學文獻,並做出了有關所有生命群體質量最新的和全面的統計概況。
  • 這些海裡的動物,隨便就能活過100歲,人類和它們真是不能比
    人類能活到100歲,就被認為是幸運的長壽老人,而這個星球上還有不少生物壽命長得超過你想像,科學家甚至發現它們中有的是不朽之身。不是說建國之後動物不準成精嗎?讓我們看看都是哪些壽命超長待機的動物大膽違反規矩。波士頓龍蝦波士頓龍蝦,又稱為美洲螯龍蝦(學名:Homarus americanus),分布於大西洋的北美洲海水水域。
  •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一部人類歷史的說明書
    「普通動物」的宏偉藍圖人,渺小而偉大的生物,從單細胞生物到腳踏太空,從在非洲大草原跟在鬣狗後面吃生肉,到在頂級酒店裡吃西餐。人類的迅速崛起,簡直不可思議,我們曾是像老鼠一樣不敢暴露、像羊一樣無力、像所有動物一樣苦苦掙扎在食物鏈上的「普通動物」。人類,曾是一種沒有什麼特別的動物。
  • 如果人類的大腦開發到100%,會不會成為擁有特異功能的超人?
    愛因斯坦是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也被譽為「最接近神的男人」,之所以被人們給予這個稱號,是因為愛因斯坦發明了很多只有神才可能創立的理論,比如著名的相對論、質能方程式(製造核武器的基礎理論)、黑洞理論……而且愛因斯坦還擁有神一般的預言能力,愛因斯坦生前做了多個科學家預言,包括宇宙中存在黑洞預言
  • 人類才是最兇猛的動物
    不管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都是屬於智人,都屬於一種人類。其它的人類都到哪裡去了?為什麼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判斷兩個個體是不是同一個物種,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看這兩個個體之間有沒有生殖隔離。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聽說兩個人之間有生殖隔離的,兩種健康人(當然是異性)之間無法繁育後代,這種事情是不存在的,聞所未聞。所以說,當今世界上,就只有一種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