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一部人類歷史的說明書

2021-01-13 大學你好呀

或許真正該問的問題不是我們究竟想要變成什麼,而是我們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麼。

——赫拉利《人類簡史》

距今135億年,物質原子出現,物理學、化學出現,

距今45億年,地球形成,

距今38億年,有機生物形成,生物學開始出現,

距今250萬年,非洲人屬開始演化,

距今30萬年,人學會使用火,

距今1.2萬年,農業革命開始,

距今5000年,出現最早的王國,

距今200年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開始成為地球主宰,

距今50年,人類的腳印留在了另一個星球上。

「普通動物」的宏偉藍圖

人,渺小而偉大的生物,從單細胞生物到腳踏太空,從在非洲大草原跟在鬣狗後面吃生肉,到在頂級酒店裡吃西餐。人類的迅速崛起,簡直不可思議,我們曾是像老鼠一樣不敢暴露、像羊一樣無力、像所有動物一樣苦苦掙扎在食物鏈上的「普通動物」。人類,曾是一種沒有什麼特別的動物。

有人曾將宇宙出現至今比作一天,而人類的出現,不過是在這最後一天的最後一秒,但卻就是在這最後一秒,人類發生了大的「質變」,學會了運用宇宙規律,學會了用火,學會了將手伸向外太空,人類這個「普通動物」用雙手構建了一個宏偉藍圖。

而人類簡史就用語言和文字描述了這樣宏偉藍圖。

人,誠然偉大,人在一萬年前從採集走向農業,掀起了農業革命,這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狀況,也意味著人類可以不再聽天由命,可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

人類的發展越來越快,人類能夠生產越來越多的糧食,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人多了,溝通與協作就顯得無比重要,語言與文字的加入,讓人類的協作能力飛速增長,交流成為人類對發展產生巨大作用的催化器。而對於這種協作關係建立的描述,人類簡史書中用了一個很有趣的觀點進行描述,叫做:講述共同的故事,書中把這個故事稱為認知革命。

人類簡史,這本書中的觀點一向有趣,比如對於農業革命,他說是小麥馴服了人類,看似荒謬,細讀起來卻容易產生認同,對讀者的辯證思想帶來了很深的啟發。

藉助認知革命,人類走上快車道。

於是,

非洲沙漠上聳立起金字塔,

中國的山脈上架起了長城,

歐洲的教堂裡響起了鐘聲,

牛津大學裡傳出了辯論聲。

偉大的宗教與帝國出現;大漢帝國無人匹敵;基督教讓億萬人虔誠;拿破崙南徵北戰;亞里斯多德引經據典。人類學會了思考,變得偉大,也仿佛有信仰,而近代帝國與科學的聯姻,更讓人類社會迸發出無限可能。

美好的「人類」社會

工業革命興起,汽車,火車,高鐵,原子彈,衛星,人類向精巧的工匠一樣,用物理、化學打造出各種各樣的物件,而對於社會制度的審視,也讓人類活得好像更公平舒適,從奴隸制到代議制,從三從四德到人人平等,我們仿佛已經將人類社會從動物世界裡拉了出來,我們拿著ipad刷著韓劇,我們坐在摩天大廈的辦公室裡,操縱著地球,人類社會仿佛不僅偉大,而且美好。

但人真的快樂了嗎?人真的獲得了自己想要的了嗎?或者說人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

從茹毛飲血到西裝革裡,人若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或者說沒有實現人生的價值,那麼所有的發展計劃都毫無意義,因為我們沒有讓人類社會發生質變,我們沒有把人類社會脫出動物社會。

動物們用嘴用爪子爭搶食物,我們用腦子金錢禮儀,甚至社會制度來搶奪資源,只不過我們爭搶的工具,是通過人類社會加以粉飾的。動物用暴力去徵服,去欺壓,人們用權力、金錢壓榨,這些在本質上沒有區別。

劉慈欣在三體中說,「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不正恰恰體現出人類社會就是動物社會嗎?

科技與力量脫離動物,社會本質仍屬於動物社會,這是否造成了脫節?

人,用動物園馴服動物,用社會馴服自己,但人不該只是動物。

人變快樂了嗎?

尼採說:人生沒有目的,只有過程,所謂的終極目的是虛無的;2000多年前,孔子說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否給人類社會走出出動物社會指明了方向?但2000多年過去了,矛變成了火箭大炮,杏林變成大學、高校,銀子變成了支付寶,但人類社會的本質變了嗎?或者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只能越來越溫和,只能在爭奪方式上越來越溫和文明,但註定脫離不了弱肉強食的法則?

5000年前的人,享受不到吃西餐的快樂,也不用憂心忡忡的擔心職場升遷,一萬年前的人,沒有城市摩天大廈,卻只需要將重心放在勞作,我們發展了萬年的社會,真的比非洲大陸上每天躺18個小時的獅子更快樂嗎?

人類獲得了食物、寶石,創造各種各樣偉大的東西,史學家歌頌人類的偉大功績,而對於幸福,科學界能夠提供的可能,只有一份幸福感量表了吧?

千百年來,人們歌頌亞歷山大亞里斯多德,秦始皇和孔子歷史書強調的是偉大的人,仿佛人類社會的走向就該是偉大,只能是輝煌。

人類簡史中說,歷史書對於歷史怎樣為個人帶來快樂隻字未提,這是我們對於歷史理解的巨大空白之處。

大人物推動了歷史,人類社會不斷發展,所以歷史應該被銘記,但歷史的作用只是記錄嗎?人類喜歡銘記和懷念,所以催生了歷史的出現,歷史學的發展,後來也帶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比如「以史為鑑,可以知興古」,但歷史學的作用遠不止於此,也遠不應該於此。

記,不過是理清了社會發展的脈絡,而歷史要做的,不僅要理清脈絡,更要根據發展的脈絡去判斷發展的方向,甚至引導發展方向,畢竟在摸清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脈絡之後,沒有人比歷史學家更具有宏觀的智慧。

這也要求歷史學家不僅要有哲學家的思考,更要有社會學家的擔當,從歷史到未來,人類社會是走向偉大,還是幸福美好,偉大與美好該以怎樣共生?怎樣能讓人類社會脫離動物社會?

《人類簡史》或許能給我們更深的啟發。

給時光以生命,給歲月與文明。

——《三體》

後記

《人類簡史》是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赫拉利的著作,他被稱為青年怪才,是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現任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歷史系教授。

儘管《人類簡史》被很多人批評不嚴謹、有邏輯問題,但作為一部歷史書,它在引起讀者對歷史學興趣和創新性思考方面,有著其他作品忘塵莫急的優勢。

相關焦點

  • 以時間為經,以故事為緯,用歷史特寫演繹2萬年人類簡史
    近幾年,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通過《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刷新三觀,顛覆認知,在全球掀起了讀史熱潮。然而,如何讓兒童也能輕鬆看懂宏大而繁雜的人類歷史呢?德國作家迪特·博格,攜手德國插畫家博爾德·莫爾克-塔瑟爾,共同創作的《猛獁爺爺:寫給孩子的人類簡史》,打破閱讀壁壘,讓兒童讀史變得簡單易行。
  • 《人類與大地母親——一部敘事體世界歷史》
    《人類與大地母親:一部敘事體世界歷史》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的一部從全球角度,對世界歷史進行全景式考察、具有很強可讀性的編年體史學著作。作者以抒情詩般的優美筆調,展示了人類與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相互關係,描述了人類文明的起源、發展、相互交往和彼此融合的全過程。[1]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生於1889年4月14日,卒於1975年10月22日。英國歷史學家。
  • 《人類簡史》:幾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而今只剩一個
    從小到大所學習的歷史,只告訴了我們人是由猿經過漫長的時間進化而來,也告訴了我們大概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環境發現了什麼時期的早期人類。對於早期人類有幾種好像並未提到。從《人類簡史》中了解到,在幾十萬年以前,地球上的人類與其他的動物並無不同之處。
  • 人類演化的「上帝推手」
    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很快出現枯萎和死亡,動物也緊隨其後,陷入糧食危機。6500年前,地球曾經的統治者——恐龍,因為無法尋覓到足夠維持其龐大身軀的糧食,終於滅絕。因為淡水生態系統很大程度上是靠腐爛有機質維持的,因而受影響較小,淡水四足動物如鱷魚、離龍、龜鱉類和兩棲類都倖存了下來。尤其是兩棲類,在大滅絕中幾乎沒有損失,鱷魚和離龍成為在大滅絕中倖存的最大陸地動物。
  • 人類圖,你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我們相信每一個人到這個世界上,都有其獨特的使命。人生這趟旅程宛如一連串的過關遊戲,遊戲規則是:為了達成使命,老天爺將賦予你足以應變與生存的武器,也就是你的諸多特質與才華,經歷人生這趟路,從中成長、茁壯與成熟,你得學會與自己相關的人生課題,累積智慧,同時全力以赴,完整展現自己。
  • 《人類簡史》作者談疫情:最大敵人不是病毒
    曾撰寫《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等著作的赫拉利表示,新冠病毒疫情蔓延以及由此引發的政治和經濟動蕩,導致人類進入歷史加速發展時期,同時也進入關鍵變化時刻。他認為,各國政府最近的決策將影響人類未來。訪談摘編如下:眼下的抉擇將決定未來《先鋒報》問:新冠病毒疫情過後的世界將是什麼樣子?尤瓦爾·赫拉利答:必須由我們決定。
  • 人類抗寒簡史:追逐光與熱,從鑽木取火到電網「除冰咒」
    人類抗寒簡史:追逐光與熱,從鑽木取火到電網「除冰咒」 2019-11-29 1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一直在變,變好變壞,取決你我——《人類簡史》讀後
    文|韓文紅《人類簡史》這本書是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寫的。首先我非常佩服這樣一個年輕的歷史學家,他1976年出生,如此年輕就創作了這樣受歡迎的歷史書籍,必須為他點讚。人類簡史,顧名思義就是以人類這個物種為中心講述的歷史。
  • 人類,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
    作者:曼姐還記得初中課本上關於人類進化過程的那張圖嗎?其實那張圖是錯誤的。沒想到我們居然被騙了這麼多年。人類已經習慣以為自己是唯一的「人」,其實不然。最早的人類是從大約250萬年前的東非開始演化,也就是我們最早的祖先「南方古猿」。
  • 《未來簡史》智神的崛起
    《未來簡史》分為序章:人類的新議題。新議題包含:①:戰勝死亡 ②:永久幸福③:人成為神。「人成為神分為三階段:路徑,澄清,成神路上沒有剎車」 第一部分:智人徵服世界包含內:①:人類如何對待其他動物②:人類的特質①:包括:事實 和 理念②:包括:人有靈魂, 人有心靈, 人有意義之網第二部分:智人為世界賦予意義包含:①虛構的力量②科學和宗教之爭
  • 為什麼人類吃的更多的是食素動物?
    事實上,並不是「人類不吃食肉動物」,只是相比於食肉動物,人類吃得更多的是食素動物。鑑於題目描述為「人類和所有食肉動物一樣為何吃食草動物食素動物,不吃同等級食肉動物?」我先抓住其中的要點:食肉動物為什麼不吃同等級的食肉動物?這裡的「同等級」的含義沒有說明,我就擅自理解為營養級了。
  • 操控「大數據」的上帝,也擲骰子嗎?
    當下大數據的讚譽神話:大數據是新科學,大數據能hold住一切答案--(EMC CEO Pat Gelsinger)如果你拷問數據到一定程度,它會坦白一切--(新制度經濟學的鼻祖Ronald H. Coase)我們只信奉上帝,其他人都必須攜數據而來--( W.Edwards.Deming著名管理專家)大數據真的是科技時代的千裡眼和如來神掌了嗎?
  • 人類才是最兇猛的動物
    不管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都是屬於智人,都屬於一種人類。其它的人類都到哪裡去了?為什麼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判斷兩個個體是不是同一個物種,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看這兩個個體之間有沒有生殖隔離。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聽說兩個人之間有生殖隔離的,兩種健康人(當然是異性)之間無法繁育後代,這種事情是不存在的,聞所未聞。所以說,當今世界上,就只有一種人類。
  • 對比歷史會發現,人類已扼住命運的咽喉
    2020年剛開場,就開了多個「開頭炮」,先是澳大利亞史無前例的森林火災,5億野生動物遭受滅頂之災;非洲東部蝗災肆虐,威脅上億人的糧食安全;全球範圍內爆發的疫情,更是讓很多國家幾乎進入「失控」狀態……今年的這些災難很容易讓一些人聯想到一個詞,即「災年」,他們認為庚子年就是「災年」,註定多災多難。
  • 愛生活:上帝的計劃就是讓人類通過奮鬥和服務
    「祈禱做得好的人,」考勒裡奇寫道,「他也會好好地愛人、愛鳥和動物。祈禱最好的人,他最愛一切事物,無論其大小;因為愛就是我們的上帝,他創造並愛一切。」簡·亞當斯大學畢業時,醫生告訴她只有6個月的壽命。如果有個醫生這樣告訴你,你會怎麼做呢?我們大多數人只會坐著等死,自我嘆息、自我憐憫。但是亞當斯沒有這樣做。
  • 新遊戲;讓玩家成為上帝 輕動手指就能毀滅人類和星球
    近日,美國獨立遊戲廠商Crytivo Games曝光了「上帝模擬器」遊戲《宇宙主義》最新預告。玩家可以在該作中扮演上帝,管理星球,不過雖然是上帝也要小心。因為你的一舉一動稍有偏差就肯導致人類或星球的毀滅。
  • 老鼠與人類相伴的歷史,可能比你想的更久遠
    研究人員發現,老鼠在人類定居場所滋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1.5萬年前,比人們原先認為的早幾千年。這能夠證明,在進入農耕社會前,人類就開始塑造人與動物的關係。  既有研究認為,農耕文明的興起,是人類與動物關係轉型的起點,包括家禽、家鼠的出現。
  • 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人類與病毒的天然屏障
    近日熱點,從對疫情的關注,引申到對野生動物的保護。要求修改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呼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眾多專家,從各個方面闡述了對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意見與建議。但就目前看,大多針對的是野生動物的物種、衛生風險、保護範圍、經濟利用、法律問題等進行闡述的。生態觀察想說的是另一個問題——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問題。
  • 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並不擁有更高的道德感?
    生物感知到前面提到的三種生存要素受到了侵害,就會感到不安。譬如,當生命受到威脅時,生物就會減小留下後代的可能性。許多有毒有害的食物都有奇怪的味道。看到外表高大強壯的動物,人類會本能地感到恐懼,根本不想嘗試與之戰鬥,而是一溜煙地逃跑。此外,就像柏拉圖的寓言所描述的那樣,人會因孤獨而感到不安,這大概是因為人類和很多其他動物都會因群居而感到安心。
  • 人類起源的秘密,露西理論和夏娃理論,人類祖先究竟是誰?
    人類的起源,一直都是很多科學家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不僅現代人對此感到好奇,我們的前輩同樣好奇。不過受到當時科學水平的限制,因此古人只能夠將人類的起源歸結於一種神秘的力量。例如西方的上帝創世說,上帝在前6天的時間裡創造了世間萬物,在第7天的時候創造了亞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