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雖沒在三門峽任職,但他十分在意當時在三門峽任職或居住的朋友,他的《嶽陽樓記》也與三門峽有一定的關係。
文武兼備,一代名相
範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範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後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西夏興兵,西北邊事吃緊,宋仁宗因範仲淹眾望所歸,召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後來,他堅守邊州,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略部署,構築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禦體系,西北戰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邊。西北邊陲在傳:「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最終迫使西夏主李元昊向北宋稱臣議和。慶曆三年(1043年),範仲淹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新政受挫,範仲淹自請出京,歷任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帶兵上任途中去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範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詩詞文都有不少佳作,《嶽陽樓記》膾炙人口。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元好問評價範仲淹:「文正範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在朝廷,則孔子之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概不一二見,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意思是說,按孔子說的大臣標準,千百年難遇到一兩個,範仲淹夠格。
蘇軾評價範仲淹:「出為名相,處為名賢;樂在人後,憂在人先。經天緯地,闕諡宜然,賢哉斯詣,軼後空前。」也是說範仲淹這樣的人空前絕後,比較少有。
朋友滕宗諒貶任虢州知州
滕宗諒(公元991年—公元1047年),字子京,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陽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詞人。滕宗諒為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進士,初任濰、連、泰州從事,後擢升天章閣侍制,加環慶路都部署。因事被貶為虢州(宋時轄虢略、朱陽、盧氏、欒川四縣)知州,再貶嶽州。慶曆七年(公元1047年),滕宗諒由於治嶽州有功,調任為江南重鎮蘇州知州,上任後不久去世,終年五十七歲。滕宗諒一生清正廉明,勤政為民,政績卓越。
範仲淹十分欣賞滕宗諒,兩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慶曆二年(1042年)十一月,由於滕宗諒治邊有方,戰功卓著,在範仲淹舉薦下,滕宗諒擢升天章閣侍制,加環慶路都部署,接替範仲淹任慶州(今甘肅慶陽市一帶)知州。
慶曆三年(1043年)九月,滕宗諒調京不久,駐紮在涇州的陝西四路馬步軍都部署、涇略安撫招討使鄭戩誣告滕宗諒在涇州濫用官府錢財,監察御史梁堅對其進行彈劾,指控他在涇州費公使錢十六萬貫,朝中隨即遣人勘察此事。滕宗諒一時慌亂,怕株連無辜,將帳本和撫恤名錄等全部燒光,反將罪名「坐實」。「涇州挪用公款案」(後查實純屬冤案)鬧得沸沸揚揚,時任參知政事的範仲淹及監官歐陽修等都為滕宗諒辯白,極力救之,使得滕宗諒僅官降一級,仍充任天章閣待制,貶為鳳翔府(今陝西省寶雞市境)知府,後又貶為虢州(治所在今三門峽靈寶市區)知州。
滕宗諒貶為虢州知州後,「慶曆新政」反對者仍覺得貶得不到位。慶曆四年(1044年)春,御史中丞王拱辰不斷上奏,參劾滕宗諒,致其被遠貶為嶽州(今湖南省嶽陽市一帶)知州。
《嶽陽樓記》與《虢州三堂記》
提起「滕宗諒」這個名字,人們可能比較生,但提起「滕子京」,很多人都會想起《嶽陽樓記》,《嶽陽樓記》的開頭就是「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滕宗諒到嶽州(古稱巴陵郡)後,不計個人榮辱得失,以國事為重,勤政為民,修築防洪長堤、重修嶽陽樓等受到百姓稱讚。
此時因新政受挫,範仲淹自請出京,正在鄧州做知州,便應滕宗諒約請,寫下這篇千古名篇《嶽陽樓記》。
提到《嶽陽樓記》,明代孫緒卻說:「范文正公《嶽陽樓記》……是學呂溫《三堂記》,體制如出一軸。」
這裡說的呂溫《三堂記》即唐代人呂溫在三門峽寫的《虢州三堂記》。
呂溫是唐代河中(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他是中唐有名的政治家,是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團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文學家。年輕時,應虢州刺史(唐時州官稱刺史)張式邀請,過河來到虢州,參觀當時名聞天下的「虢州三堂」景觀,激動之下提筆寫下了《虢州三堂記》。《虢州三堂記》從結構上說,先是修虢州三堂的起因、景觀的基本構成,然後分別描寫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最後是發表議論,說道「不以自樂而忽鰥寡之苦,不以自逸而忘稼穡之勤」。這個結構的確與《嶽陽樓記》相似。《嶽陽樓記》沒有描述四季,而是分別將雨天和晴天兩種情境進行描述「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據現有史料推測,滕子京在虢州,很喜歡「虢州三堂」景觀,當然也喜歡呂溫寫的《虢州三堂記》。所以到嶽州後,就仿虢州刺史張式邀請呂溫寫文一樣,向範仲淹求文,自然也會向範仲淹推薦呂溫《虢州三堂記》。所以才會出現《嶽陽樓記》「學呂溫《三堂記》,體制如出一軸」的情況。
當然,正如孫緒所說:「然《嶽陽樓記》閎遠超越,青出於藍矣。」同時誇獎範仲淹的虛心「夫以文正(範仲淹)千載人物,而乃肯學呂溫,亦見君子不以人廢言之盛心也」。
當然,範仲淹是千載難遇之人,《嶽陽樓記》也是千古少有的名篇,其文採,其境界,是別人難以與之相比的。
朋友王質任陝州知州
四
王質(公元1001—公元1045),字子野,宰相王旦之侄。莘縣人。少年力學,拜楊億為師,楊億對其才能極為稱讚,伯父王旦見他的文章,也十分讚賞。
最初王質以恩蔭補官太常寺奉禮郎,後應試,進士及第,被薦為館閣校勘,又改集賢校理,累官至尚書祠部員外郎。後任蔡州(今河南汝南)知州。蔡州人過年時會到吳元濟(唐亂臣,被李朔平定)廟祭祀。王質說:「哪有叛逆之徒享受百姓祭祀?」遂將吳元濟像毀了,換成狄仁傑、李朔的像,一下延續到後來。
景祐三年(1036)五月,範仲淹上《百官圖》,指責時任宰相呂夷簡用人不公,又上選賢、任能、近名、推諉四論,將呂夷簡比做漢朝奸臣張禹。呂夷簡大怒,斥責範仲淹越職言事,且指範仲淹薦引朋黨,離間群臣。範仲淹被貶官為饒州(今江西鄱陽)知州。這時正在「治理朋黨」的火候上,士大夫怕呂夷簡,大多不敢為範仲淹送行。此時王質為集賢校理,毅然帶著酒給範仲淹送行,甚至還在一起聊了幾晚上的話。有人笑話王質,王質說:「希文賢者,得為朋黨幸矣。」意思是說,範仲淹是大賢臣,做他的朋黨,是自己的幸運。
在江陵府任職時,有個案子是起訴不按約期婚配者,王質了解到被告是因為沒錢才違約的,於是自己掏錢讓他們完婚。一次,抓到一個偷衣服的,偷衣服的說:自己從來沒幹過壞事,只是太冷了實在沒錢買,就做了這事。王質弄清事實後,當即放了此人並送其一套衣服。
後來王質被提拔為天章閣侍制,出任陝州(宋朝時轄陝縣、平陸、靈寶、閿鄉、芮城)知州。當時的大詩人梅堯臣寫了《送王待制知陝府》:「東周尊夾輔,西漢重行春。風化本從召,河山來自秦。選良出舊詔,出守必名臣。導從馳千騎,朱丹照兩輪。宴杯深畏卯,湖水淨連申。」此詩對陝州人文進行稱頌,同時更對王質人品進行讚揚。
可惜沒多久,王質在陝州任上去世,年僅45歲。範仲淹聽說後傷心之極,提筆寫下了《祭陝府王待制文》,高度稱讚王質人品和才能,對他的去世極度傷心。其中一句「性清方以自處,政坦白而莫欺」提到了一個詞——「坦白」(表示平直清廉),為後人常引用。
陝州城外有他尊重的處士魏疏
五
範仲淹在西北抗擊西夏,立下赫赫戰功。他在崤函古道不知走過多少回。由於操心戰事,很少有心情留下欣賞崤函山水。但仍然專門抽出時間,在陝州停下,去拜見他尊重的處士魏疏。
據考證,魏疏即魏閒(公元980年—公元1063年),字雲夫,北宋隱逸詩人魏野的兒子。魏閒少喜作詩,學彈琴,不喜歡做官,遵從魏野之志,成為一名著名的處士。家有舊產,謹守治之,以此「沛然自足,無衣食之累;性不嗜酒,謹遵法度」,為人方正,但與人和睦,生活在鄉裡,不自我標榜;州縣官員有時以禮相邀,魏閒也與之往來,但從不求他們辦事,其政事得失,不聽也不說,官員們因此皆愛重,無厭倦。其父魏野生前有《草堂集》行於世,去世後,魏閒將魏野各種詩收集整理,重編為《鉅鹿東觀集》十卷,另《補遺》1卷,《附錄》1卷。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被賜名清逸處士。去世後,大史學家司馬光給他寫墓志銘,今原碑存在山西平陸博物館。
範仲淹對這個兩世做隱士的家庭非常敬重。《訪陝郊魏疏處士》一詩如下:「賢哉先處士,天書召不起。雲夫嗣孤風,復為隱君子。有石礪其齒,有泉洗其耳。下瞰紅塵路,榮利無窮已。孜孜朝市人,同在風波裡。大為高士笑,誓不拾青紫。我亦寵辱流,所幸無慍喜。進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矧今領方面,豈稱長城倚。來訪臥雲人,而請益諸己。得無長者言,佩之玉非美。」
詩中讚美了魏閒父親魏野的高風亮節,然後讚揚魏閒繼承了魏野的遺風,不羨慕榮華寶貴,不羨慕高官俸祿,自己受益很多。(本報記者 劉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