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說:「中國文化上永遠留有莊子的烙印。」
先秦時期,莊子是繼老子之後,又一個道家代表。莊子是一位思想家、哲學家,他不僅思想深刻,對生活有深刻的探求、追尋,而且文採斐然,一部《莊子》,其篇幅宏大、瑰麗詭譎,更是堪稱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對後世影響深遠。
時至今日,每一次讀《莊子》,都能從中感受到他對人生、生死的感悟,不禁讓人感到欣慰。
那「生與死」的秘密是什麼?此時,莊子在臨終前對眾弟子說了一句話,很「無情」,但也可以說藉此打破了生死之謎。
從提出到妻子去世,再到自我彌留,莊子的「生死觀」
莊子原本是楚國的公族,但因戰亂而逃到了宋國。儘管博學多識,但他並不打算仕宦,最終選擇隱居著書。在這段時間內,莊子對道,對人的生死觀,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觀點。
他認為,「道是一切事物的歸宿,而庶物失之則死,得之則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也就是說,他認為,道是萬物之源,而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遵循道的規律、秩序。
並以此為我國道家宇宙觀的代表觀點。他還把這一觀點運用到生死的體悟上。
他想「天地間,若有白駒過隙,豈不是突然間?」這就是說,雖然人生在天地之中,但也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剎那,並無根本區別。
但在現實生活中,莊子也可以說是這樣一種思想的踐行者。在這個故事中,最有名的當屬鼓盆而歌。
《莊子·至樂》中記載,莊子和他的妻子感情很深。但到了中年,妻子卻不辭而別,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朋友惠子前往弔唁,但待到惠子去莊子住處後,見到的的確是莊子毫無一絲哀傷,甚至還擊打著他的頭,唱著歌。
看著這樣的情景,惠子自然不高興,便語道:"你老婆陪你,為你生孩子,可是換來的卻是你在那裡鼓盆而歌,真是過分了!
對惠子的批評,自然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是極為合理的。而對莊子來說,他則表示:其實一開始,他也覺得很難過,但細細想想,後來就釋然了。關於原因,莊子認為,人生之因氣而聚,死之因氣而散,生之因氣而散,死之因氣而散,與春夏秋冬交替無異。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莊子的這句話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歸根結底,人死了也不能復生,但就像我們所說的「知易行難」一般,讓自己做得那樣淡然又有何難呢?
我怕,也只有在對待別人生死的時候,才會有莊子那樣的「淡然心態」。但是,很明顯,我們低估了莊子,對於生與死對於莊子來說,可謂是猶豫不決。
臨終之際,作為一代名士,可想而知,莊子的許多弟子也是竭盡所能,立志醫治良師之病。但是,這生死攸關的壽元,卻是難以得到的。面對自己的身死,莊子又是怎麼做的?
他說:「我們的棺材是天地,日月是玉璧,星辰是珠璣,萬物為喜。」我們的葬具豈不備邪?為什麼要加上這個?
意義很簡單,我死後不必厚葬,就把天地為棺材,日月為璧玉,星辰為珍珠,把天地萬物作為陪葬品即可。那不正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認為的曝屍荒野嗎?
徒弟們對於老師的話,自然不會同意。這樣恐怕你的屍體就成了烏鴉,老鷹的食物!
事實上,作為一名弟子,對於老師來說,感情深厚,不願他曝屍荒野,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即使是在彌留之際,莊子還是活得通透,也好似真「無情」。
最後,他又說:「上為烏鳶食,下為蟻食,取彼與此,何其偏也!」於是安詳地離開了。
"沒有進行埋葬,就被烏鴉、鷹等鳥吃掉了;那埋葬之後呢?又不外乎被螞蟻之類的吃掉了,這樣從烏鴉、鷹那裡搶食物給螞蟻吃,又何必如此偏心?」
打結
人們都說「蓋棺定論」,只有這個人死了以後,對對錯才能下結論。假如說莊子對生與死持不同意見,對死與死持不同意見,那麼,莊子在臨死前所說的這一句話,就不會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一般人會說「畏死」,我們說「善死不如賴生」,但是細細想來,誰不會空手而來,空手而去?有豐富陪葬經驗的帝王,能避免死亡嗎?不,我們也只有正視生死,淡然地對待它,活在當下,這難道不是我們應該有的生死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