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臨終前與弟子的對話,非常「無情」,卻也洞悉生死之謎

2021-01-21 張振東講歷史

《莊子》說:「中國文化上永遠留有莊子的烙印。」

先秦時期,莊子是繼老子之後,又一個道家代表。莊子是一位思想家、哲學家,他不僅思想深刻,對生活有深刻的探求、追尋,而且文採斐然,一部《莊子》,其篇幅宏大、瑰麗詭譎,更是堪稱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對後世影響深遠。

時至今日,每一次讀《莊子》,都能從中感受到他對人生、生死的感悟,不禁讓人感到欣慰。

那「生與死」的秘密是什麼?此時,莊子在臨終前對眾弟子說了一句話,很「無情」,但也可以說藉此打破了生死之謎。

從提出到妻子去世,再到自我彌留,莊子的「生死觀」

莊子原本是楚國的公族,但因戰亂而逃到了宋國。儘管博學多識,但他並不打算仕宦,最終選擇隱居著書。在這段時間內,莊子對道,對人的生死觀,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觀點。

他認為,「道是一切事物的歸宿,而庶物失之則死,得之則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也就是說,他認為,道是萬物之源,而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遵循道的規律、秩序。

並以此為我國道家宇宙觀的代表觀點。他還把這一觀點運用到生死的體悟上。

他想「天地間,若有白駒過隙,豈不是突然間?」這就是說,雖然人生在天地之中,但也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剎那,並無根本區別。

但在現實生活中,莊子也可以說是這樣一種思想的踐行者。在這個故事中,最有名的當屬鼓盆而歌。

《莊子·至樂》中記載,莊子和他的妻子感情很深。但到了中年,妻子卻不辭而別,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朋友惠子前往弔唁,但待到惠子去莊子住處後,見到的的確是莊子毫無一絲哀傷,甚至還擊打著他的頭,唱著歌。

看著這樣的情景,惠子自然不高興,便語道:"你老婆陪你,為你生孩子,可是換來的卻是你在那裡鼓盆而歌,真是過分了!

對惠子的批評,自然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是極為合理的。而對莊子來說,他則表示:其實一開始,他也覺得很難過,但細細想想,後來就釋然了。關於原因,莊子認為,人生之因氣而聚,死之因氣而散,生之因氣而散,死之因氣而散,與春夏秋冬交替無異。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莊子的這句話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歸根結底,人死了也不能復生,但就像我們所說的「知易行難」一般,讓自己做得那樣淡然又有何難呢?

我怕,也只有在對待別人生死的時候,才會有莊子那樣的「淡然心態」。但是,很明顯,我們低估了莊子,對於生與死對於莊子來說,可謂是猶豫不決。

臨終之際,作為一代名士,可想而知,莊子的許多弟子也是竭盡所能,立志醫治良師之病。但是,這生死攸關的壽元,卻是難以得到的。面對自己的身死,莊子又是怎麼做的?

他說:「我們的棺材是天地,日月是玉璧,星辰是珠璣,萬物為喜。」我們的葬具豈不備邪?為什麼要加上這個?

意義很簡單,我死後不必厚葬,就把天地為棺材,日月為璧玉,星辰為珍珠,把天地萬物作為陪葬品即可。那不正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認為的曝屍荒野嗎?

徒弟們對於老師的話,自然不會同意。這樣恐怕你的屍體就成了烏鴉,老鷹的食物!

事實上,作為一名弟子,對於老師來說,感情深厚,不願他曝屍荒野,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即使是在彌留之際,莊子還是活得通透,也好似真「無情」。

最後,他又說:「上為烏鳶食,下為蟻食,取彼與此,何其偏也!」於是安詳地離開了。

"沒有進行埋葬,就被烏鴉、鷹等鳥吃掉了;那埋葬之後呢?又不外乎被螞蟻之類的吃掉了,這樣從烏鴉、鷹那裡搶食物給螞蟻吃,又何必如此偏心?」

打結

人們都說「蓋棺定論」,只有這個人死了以後,對對錯才能下結論。假如說莊子對生與死持不同意見,對死與死持不同意見,那麼,莊子在臨死前所說的這一句話,就不會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一般人會說「畏死」,我們說「善死不如賴生」,但是細細想來,誰不會空手而來,空手而去?有豐富陪葬經驗的帝王,能避免死亡嗎?不,我們也只有正視生死,淡然地對待它,活在當下,這難道不是我們應該有的生死觀嗎?

相關焦點

  • 老道士追求科學反對迷信,從不給人算命,卻臨終前囑咐弟子10字
    老道士追求科學反對迷信,從不給人算命,卻臨終前囑咐弟子一句話道教是中國本土教派,受到古人的推崇,至少在佛教進入中國之前,道教的名氣很是很廣泛的。與普度眾生、為百姓解惑為宗旨的佛教相比,道教顯得很無力。但終究是中國本土教派,有它自身的優勢,只是隨著弟子的減少,呈現出了頹廢。
  • 莊子:寧願窮困潦倒的自由,也不要腦滿腸肥的束縛!
    老子一直提倡清心寡欲清靜無為,他對財富是比較漠然的,他甚至認為「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這也說明,老子的財富是很多的。因為他做過周王室的圖書館館長,這個職位比較高,想必收入不少。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在年輕的還時候四處打工謀生,生活捉襟見肘,但是在三十歲之後,開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人大學,據說鼎峰時候弟子三千,肯定是賺了不少錢。
  • 莊子:五大人生境界,讓你看透生死,走向逍遙之境
    在這句詩中,暗藏著一個浪漫的故事:有一天,莊子做了一個美夢,他夢到自己化作了一隻蝴蝶。在這個夢中他忘記了人間的煩惱,拍打著美麗的翅膀,自由自在的飛翔著。在他醒來之後,竟不知是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自己。莊子傾其一生都在追求逍遙的境界,只可惜,古往今來,沒有多少人真正品嘗過逍遙自在的滋味。
  • 解讀《莊子·大宗師》,好友四人的奇葩生死觀,也是莊子的生死觀
    生死問題是人生頭等大事,也是從古至今人們所關心的話題。《莊子·大宗師》裡有一段好友之間關於生死問題的對話,引人深思。這四位好友看待生命、死亡的觀念,竟然出奇地一致。他們的觀點在當時就已經算標新立異,哪怕時至今日,都足以刷新我們的認知了。《莊子·大宗師》提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個人是好朋友。很多時候,交朋友是尋找共同愛好,或者是類似的志向品格。
  •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頓悟生死、超脫於物外的人,妻子去世放聲高歌
    在我國傳統的觀念之中,生與死從來都是天大的事,任何事和生死相較,其重要性都是要大打折扣的。從古到今,我國一直有一種說法叫做"死者為大",這種說法也從側面突顯出了國人從古至今對於"死亡"的敬畏之心。一直以來,很少有人真正的超脫於生死之外,用平常心去看待死亡。
  • 臺灣國學大師傅佩榮來深與莊子對話
    深圳新聞網  訊(記者羅秋近)4月26日下午5:30,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著名學者傅佩榮先生將攜其最新力作《向莊子借智慧》一書,在深圳書城中心城北區大臺階舉辦籤名售書活動,並將以「與莊子的心靈對話」為主題作講座,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莊子的大智慧。
  • 佛教故事:近代六大高僧臨終開示
    天空突然飛來三顆金色的光圈,眾弟子們驚呼起來,有的看似三朵金色蓮花,有的看似曼陀羅花,有的看似白鶴、孔雀,有的看似吉祥鳥,有的看似妙音鳥……大家只是歡呼、驚叫、念佛,卻不及打開相機、錄相機,這時,天現奇蹟,降下兩道光柱,把山頂的萬佛塔照得通明,奇異的是兩道光柱並不垂直,而是有孤線的飄落而下,竟與蓮花缸前兩支點燃了的小小蠟燭相連。出現種種不可思議的瑞相。長老臨終遺偈寫道: 「一旦無常到,方知幻化身。
  • 十大中國古代未解之謎,都是真實發生的但至今無人破解
    《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有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說明老子退隱後東歸的說法比較可靠。
  • 鬼谷子:神機妙算,在弟子下山前隨口說了8個字,預言了他的生死
    鬼谷子:神機妙算,在弟子下山前隨口說了8個字,預言了他的生死嗨,大家好,歡迎來到天天侃侃史,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感受曾經的生活。對於鬼谷子,大家應該對於他的了解少之又少。因為他作為一名隱士,可以說是非常神秘了。甚至有人說他是中國幾千年來一位曠世奇才。
  • 兩千多年前就看透生死真諦,因思想太前衛,現在還不被人們理解
    不同於儒家學派的避而不談,莊子對於生死,有著別具一格的看法。直到現在,生死觀也是《莊子》中最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那麼,這樣一位思想巨人,他的生死觀到底是怎樣的呢?圖片:莊子劇照莊子的生死觀,大致能從兩個故事中體現出來。第一個故事是《莊子·外篇·至樂》中所記載的,關於他喪妻後的表現。
  • 莊周夢蝶,知魚之樂,堅持人性本真!沉浸於夢我合一的逍遙隱士
    我們都聽過莊周夢蝶的故事,它說的是從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在夢裡他忘記了自己是莊周,翩翩起舞,覺得非常快樂。忽然夢醒了,莊周睜開眼,迷茫地環顧四周,卻發現自己仍躺在自家又冷又硬的床上,哪兒還有什麼蝴蝶?困惑的莊周,不明白是夢外的莊周夢到了夢裡的蝴蝶,還是夢裡的蝴蝶夢到了夢外的莊周。這個故事體現了莊子齊物的思想。
  • 人臨終前,哪些徵兆齊齊出現時,說明他可能要離開了?
    人們對於分離總是抗拒的,尤其是生死離別更是無法讓人接受的事實。一般人在臨終前都會有些徵兆,什麼情況出現時會讓你與親人「陰陽兩隔」?一旦出現下面幾種徵兆就要小心了,多陪陪親人吧!哪些徵兆齊齊出現時,會讓你與親人「陰陽兩隔」?
  • 我們能淡然處之嗎,聖人都做不到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們每天和親朋好友們在一起,就算是有千裡之遙,我們還能用科技手段來聯繫,以解相思之苦。但是和逝去的人不同,就算是科技再先進,難道可以溝通陰陽嗎?通常因為我們無法再享受到親人的溫暖,甚至我們心存遺憾,如此一來,心中的苦楚更甚。當我們能夠夢到已故家人的時候,就說明我們白天最最思念的時候。
  • 莊子大智慧:《南華經》裡有4句話,每天讀2遍,離聖人更進一步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恐怕沒幾個人願意向莊子一樣,這樣的任性,這樣的囂張,這樣的「膨脹」。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留下了一部讓世人嘆為觀止的經典著作《南華經》。《南華經》又叫《莊子》,是莊子的及其後人整理彙編的一部經典著作,裡面的內容涉及哲學、美學、藝術、政治、人生等多個領域範疇。文章富有想像力,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
  • 莊子的成功之道:聖人躊躇以興事,以美成功
    緩託夢給他父親:「使得翟為成功之士乃我一手栽培結果。同為骨肉,為何你厚此薄彼,現在我墳前松柏都結果子了,你未曾來看我一眼,你怎麼如此狠心?」《莊子.列禦寇》: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彼故使彼。夫人以己為有以異於人以賤其親,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故曰今之世皆緩也。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古者謂之遁天之刑。一切榮耀歸於上天。
  • 看看高僧臨終前夢裡都有什麼
    在玄奘法師的一生中,他第一次發出了擔憂之辭。不久,他又對弟子們說的一段話幾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遺言:「若無常後,汝等遣我宜從儉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不淨之身,宜須屏遠。」 同年正月初三,玄奘法師的弟子懇請玄奘翻譯《大寶積經》。玄奘法師在勉強翻譯了幾行後,突然停了下來神色黯然地說:「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
  • 中天易萬能應期尺斷生死應期例子
    中天易萬能應期尺斷生死應期例子導師:張永紅指導弟子:劉躍均整理七月七日,中國傳統節日,很多熱戀男女在熱戀中非常甜蜜,可恩師張永紅今天晚還繼續給基礎班講課,這樣的師父大愛無疆,詳細講解了六十花甲納音和中天易基礎班的天幹合化,反化,合絆的精彩內容,最後講了一個八字
  • 莊子為什麼要說顏回坐忘的故事?他是在蹭熱點嗎?
    顏回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雖然生前混的不咋樣,其實說不咋樣那就是客氣,他在生活上簡直就是一團糟,窮困不堪。鑑於顏回在孔子弟子處於第一大弟子的地位,後來的道家哲學家莊子,就喜歡蹭熱點,把自己的思想就安到顏回身上,當然有的時候也安到孔子身上,意思是說,你看儒家的孔子和他的弟子顏回,都崇尚我們道家的養生、無為之術,這說明我們道家思想的正確性和影響的廣泛性。顏回坐忘的故事,就是莊子自己編出來的。因為,坐忘是道家養生的一個方法,作為儒家的忠實弟子顏回是不會這麼做的。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莊子》中的成語典故  莊子(約前369-前286),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漢族,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