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作為三國時期三足鼎立的「三巨頭」之一,向來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對於他本人的評價,有人認為他虛偽,奸詐,做作,對他沒有半點好感;但也有人認為劉備作為一個「織席販履之徒」能和自己本來名不見經傳的關羽張飛這兩位「屠豬賣狗之輩」在三國亂世開闢一番屬於自己的功名大業已經實屬不易,足可以看出他的手段,
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我們應該跳出自己的個人情感束縛,客觀地來看待事物。對此,《三國志》是這樣品評劉備的: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雖然其中不乏阿諛的成分,但我個人認為還是比較中肯的,畢竟要不是劉備真有兩把刷子,當時已經身為一方諸侯的曹操怎麼會與劉備這樣一個階下囚青梅煮酒論遍天下英雄,卻得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樣的結論呢?今天我們暫且拋開劉備其人不談,說一說他留下的這兩句傳世名言。
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第一句我想大家都很清楚,這便是劉備以替弟關羽復仇為名在公元221年7月發動的夷陵之戰戰敗於東吳後,敗走白帝城,臨死之前跟兒子劉禪說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對於這句話,史書中確有記載: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在遺詔中,劉備首先自我表白了一番,說道:「人過五十,不稱夭壽」,自己已經年過六旬,死有何憾,唯一擔憂的就是自己身後這些兒子該怎麼辦(當然主要是儲君劉禪),然後就誇了諸葛亮一通,讓劉禪好好向他學習,而後劉備就說出了這句經典之語,讓他好好做人,別步自己「德薄」的後塵。
不管怎麼樣,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無論生前在政治上犯了多大的失誤,在臨終時確實痛定思痛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終究是他的「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葬送了蜀國的大好前程,他留下這樣的遺言就是讓劉禪好好待人接物,修修帝王的德行),不然他也不會把他血的教訓總結得如此深刻了。
也正因此話正能量滿滿,十分符合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才會被選入了小學語文課本,供我們新中國未來建設社會主義的主力軍們研讀。
二、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
其實,劉備除了這一句話外,還有一句也是傳世經典,那便是「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
這話語出《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吾三人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願同死。今雖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況城池本非吾有;家眷雖被陷,呂布必不謀害,尚可設計救之。賢弟一時之誤,何至遽欲捐生耶!
事情發生的背景是這樣的,當時徐州刺史陶謙病逝,臨死前把徐州託付給了劉備,而後來袁術來襲,劉備親自率軍抵禦情敵,把後方大營徐州交給了張飛看管。「猛張飛」則是個嗜酒如命的人,劉備走後他果不其然就因為喝醉酒誤事丟了徐州城,還把劉備的妻小也留在了徐州,自己孤身一人跑到劉備軍中逃命去了。
見到劉備後,張飛悔恨無地,想要拔劍自殺,這時劉備就「語不驚人死不休」,說出了這句十分經典的話,真不知道他的妻妾聽到之後會作何感想。
不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劉備這是在故伎重施,施恩於下屬,收買人心,果然他這話音剛落,就收到了「關、張俱感泣」的奇效,這樣一來他這兩位兄弟能不給他賣命嗎?
劉備有這樣的手段,這也難怪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掛印封金也要投奔於他了。也正是因為這種「神句」與小說中黑幫大佬的形象性格若合符節,才會屢次受到影視劇的青睞。
但是我在這裡要說的是,雖然這句話聽起來比較「武俠範」,但是並沒有歷史依據,《三國志》對劉備此話並沒有任何記載,而且對於張飛留守徐州最後落敗而逃,它也有與《三國演義》完全不同的記載:
備留張飛守下邳,引兵與袁術戰於淮陰石亭,更有勝負。陶謙故將曹豹在下邳,張飛欲殺之。豹眾堅營自守,使人招呂布。布取下邳,張飛敗走。
由此可見,劉備流傳千年的這句話十有八九就是句瞎話,是羅貫中先生為了豐滿人物形象瞎編出來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三國演義》、《後漢書》等
(文、歷史漫談君 曉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