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年幼時,順治帝為何從不見他?這與一場瘟疫有關

2021-01-20 縱橫五千年

清朝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九,年僅八歲的愛新覺羅·玄燁繼承皇位,即康熙帝。玄燁雖然做了皇帝,但鮮為人知的是,在他年幼時,父皇順治帝卻沒來見過他。康熙帝畢竟是順治帝的兒子,順治帝為何如此薄情,從來不見自己的兒子呢?

有人可能覺得這件事不可思議,因為畢竟史書上明確記載了這麼一件事。話說順治年間,順治帝召見自己的幾個兒子,詢問他們的志向。皇次子福全說自己「願為賢王」,皇三子玄燁則說「待長而效法父皇,黽勉盡力」。順治帝很高興,於是想立玄燁為太子,「世祖章皇帝於是遂屬意焉」。

這段記載出自《清史稿》,以及清朝官方編修的《清聖祖實錄》。然而,這段記載是有問題的,不過是後世為美化康熙帝而編造的。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揭穿這段謊言的人正是康熙帝自己!康熙帝在晚年曾經說過:「世祖章皇帝因朕年幼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

世祖章皇帝就是順治帝,康熙帝的意思是說自己年幼時,由於沒有出痘,就被保姆帶著居住在紫禁城外,從來沒有一天在父母身邊,這也成為康熙帝一生的遺憾。通過這段記載,我們不難發現,順治帝不見康熙帝的原因,就是兩個字——天花!

清朝起源於關外,生活區域相對封閉,與關內的聯繫很少,很少有大範圍的天花瘟疫爆發,所以滿族對天花的抵抗力很低。清朝的八旗鐵騎雖然縱橫天下,但在天花面前卻不堪一擊。豫親王多鐸率軍直取南京,消滅弘光政權,戰無不勝,但最終卻死於天花惡疾。

所以清朝的統治者們談「花」色變,每當爆發天花時,他們都會跑出皇宮,到郊外去「避痘」。順治帝在位期間,北京城多次爆發天花,他每次都離開皇宮,躲在郊外去,以免感染天花。因為懼怕天花,順治帝不顧父子之情,命人將剛剛出生的玄燁抱出宮外,一生都沒有見過。

順治年間,北京城有一次爆發天花,順治帝縱馬跑出皇宮,來到了距京城兩百多裡外的遵化境內。這次出行,順治帝有一項意外收穫,他發現這一帶風水極佳,於是將自己的「萬年吉地」定於此地,這就是後來的清東陵!

順治帝一生都在躲避天花,但最終卻沒能逃過天花的「魔掌」。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帝染上天花,最終死於北京紫禁城,終年二十四歲。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說他出家了。接替順治帝的正是皇三子玄燁,由於他曾經得過天花,產生了抗體,不會再受到這種病症的傷害,因此才被孝莊皇太后立為皇帝的。康熙帝這也算「因禍得福」了。

參考資料:1.《清史稿》;2.《清世祖實錄》;3.《清聖祖實錄》;4.《康熙起居注》

相關焦點

  • 假如皇太極要教訓他的10位皇帝子孫,他會怎麼教訓?乾隆能被罵哭
    同時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布天下。這些措施,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轉機,順治帝對整頓吏治甚為關注,派監察御史巡視各地,懲治一批貪官汙吏。
  • 鰲拜擅權只是被圈禁,康熙堂叔班布爾善只是依附鰲拜為何被絞殺?
    清聖祖康熙帝在位61年,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這一生可謂是相當傳奇,諸如平三藩收臺灣三徵噶爾丹等等。說起康熙帝這一生,不得不提的是他為了奪回大權智擒鰲拜之舉。而擒獲鰲拜以後,康熙的做法卻很是耐人尋味。關於鰲拜的罪行,當時是列陳大罪三十,大臣對於鰲拜的審判是:「請族誅」。
  • 瘟疫無法壓垮中華民族,秘密就藏在這幾個字中……
    瘟疫甚至摧毀了一些人類文明,美洲大陸上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瑪雅文明的消亡背後,都隱現著瘟疫的魔影,而埃及、巴比倫和印度三大文明古國,還有曾經顯赫一時的古羅馬帝國,在歷史某處煙消雲散,亦是戰爭與瘟疫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但是,瘟疫為何從未壓垮過中華民族?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國延續至今?
  • 順治帝只活了24歲,一生獨寵董鄂妃,為何能生下17個孩子?
    這兩位帝王對心愛嬪妃的深情,刷新了我們對帝王情感的認識。順治帝對董鄂妃的千古絕戀堪稱六宮無色 ,專寵一身。堪稱恩愛典範。 終於等到皇上14歲的時候,孝莊太后將自己的侄女嫁給順治,可惜的是,皇上對於自己的皇后並不喜歡,還很討厭,這位皇后非常喜歡奢靡的生活,一點不知節儉,更引起了皇上的反感,當然也是因為她是太后的親戚,這分明就是來監視他的
  • 公元217年那場瘟疫,東漢建安七子幾遭「團滅」
    根據《漢書》《後漢書》的記載,兩漢僅中原地區就爆發瘟疫20次,平均下來,每22年中原就爆發一次瘟疫,頻率之高,可見一斑。而東漢更是多大疫,洛陽則是重災區,史料上有記載的東漢洛陽瘟疫就有16次之多。 為何是洛陽頻發瘟疫呢?有說法稱,洛陽作為帝都,繁華無比,西域東瀛北狄南蠻都會來洛陽朝貢貿易,人多了病毒來源廣了,而病毒跨省甚至跨國到洛陽,洛陽人沒有抗體自然容易染病。
  • 瘟疫:詩人的千年之痛(下)
    紹聖三年(1096)仲夏,嶺南悶熱難捱,王朝雲染上瘟疫,在煎熬多日後不幸身亡,年僅三十四歲。也許蘇軾在哀嘆,他剛剛才幫助隔壁的廣州控制了一場正在迅速蔓延的瘟疫,讓多少百姓免於病痛與死亡!他剛剛才為惠州百姓寫下治療瘟疫的驗方「治瘴止用姜蔥豉三物,濃煮熱呷」,卻生生沒能救活同樣身陷瘟疫的愛人!  大半輩子來,蘇軾為官一任,就是扶民救苦的一任,就是施醫散藥的一任。
  • 這部7年前的災難大片,說透了中國16年前的一場瘟疫
    在不到兩個小時的電影中,想講清楚政治、貿易、媒體、文化、氣候、瘟疫,甚至是婚外情、人性等,的確不容易。好在導演呈現的還算完整,很多地方值得反覆挖掘。尤其是深究了其中某些細節後,竟發現這就是一部非典型驚悚災難片。影片採用日記的方式,整整記錄了瘟疫發生的135天。
  • 古人怎麼戰勝瘟疫的?從古至今5個朝代各有經驗
    一次嚴重的瘟疫,堪比一場慘烈的戰爭。 在世界歷史上,瘟疫的發生數不勝數,一些重大瘟疫,比如歐洲的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等,甚至影響著人類歷史的進程。唐代史料中有關瘟疫的記載始於貞觀十年(636年),終於大順二年(891年),這255年一共發生21次瘟疫,平均12年一次。 藥物外用是唐朝時期瘟疫預防的重要途徑。使用方式多樣,主要有佩戴、燒燻、塗抹、塞鼻、取嚏、點眼、湧吐、粉身或洗浴等;劑型主要包括散劑、湯劑、丸劑、酊劑等。
  • 人類歷史上都有過哪些瘟疫?瘟疫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
    從1629年到1631年,義大利爆發了一系列瘟疫,通常被稱為米蘭大瘟疫。包括隆巴和威尼斯在內,瘟疫造成約28萬人死亡。米蘭大瘟疫是自黑死病開始以來所有瘟疫中的最後一個。1629年,德國和法國士兵把傳染病帶到義大利曼圖亞。在三十年的戰爭中,威尼斯軍隊感染了這種疾病。當他們撤退到義大利中北部時,他們把疾病傳染給了當地人。當時米蘭總人口13萬,6萬人死於鼠疫。
  • 同為順治的女人,入宮一年生下皇子,為何命運迥然不同
    康熙是對清朝做出最大貢獻的皇帝,歷史上對他的評價非常高。作為康熙的生母,佟佳氏當然不是一個簡單的母親。她的身世也不簡單,祖父是開國元勳。在清朝,有這樣一個說法,叫佟半朝。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朝堂上一半的大臣是佟氏一族。不得不說,這個家族實在是太厲害了。
  • 牛頓為何鑽研鍊金術?難道與他300年前提出的2060年預言有關?
    說起牛頓,想必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小時候被蘋果砸到腦袋的故事。貌似正因為這一砸,他的人生開啟了開掛式的轉變。從此「萬有引力定律」,「牛頓三大定律」等偉大的科學成就,就像機器一樣從他的大腦中源源不斷地輸出。很多人都知道牛頓的IQ:290.
  • 這才是清朝嬪妃住的宮殿,令妃、慈禧、婉容都住...
    明朝崇禎皇帝的皇后曾在此自縊,清朝的順治帝廢后、孝惠章皇后,康熙帝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也都先後住過這裡。期間曾進行過改造,作為清朝皇后祭祀的場所。但清朝皇室有個規矩,皇帝如果是在繼位後才成婚的話,就必須先在坤寧宮舉行大婚儀式、住上兩天才能搬到其他宮殿去住。
  • 康熙帝會彈鋼琴,他彈的曲子名叫《普奄咒》,目前已經沒人彈了
    因為歷史記載表明,康熙帝竟然會彈鋼琴,他彈的曲子名叫《普奄咒》,目前已經沒有人怎麼彈了。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鋼琴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有「樂器之王」的美稱。它是在1709年,被一位義大利人發明出來的。
  • 羅馬時代倫敦的希臘移民用護身符抵禦瘟疫
    圖片來源:倫敦博物館這與荷馬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文字風格相同。不可思議的是,他這張卷著刻字鉛片的護身符,2000年後在泰晤士河畔被發現。現在,護身符安全地安放在倫敦博物館的專屬位置,該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倫敦本地發現的同類珍寶。這件寶貝講述了一個絕望的故事,所以我們今天很容易與之產生共鳴。
  • 當瘟疫從天而降,人類是如何與之「鬥法」的
    作者:許婧斐 編輯:Yuki 尼採在《善惡的彼岸》中曾經說過,「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這句話用來形容歷史上大大小小的瘟疫,可謂是再形象不過了。
  • 化身神祇:古代瘟疫預警者們與地方民間信俗
    可見,得到祭祀的標準在於「功」與「烈」這兩大要素,即要對廣大人民群眾有貢獻,又要作為烈士,悲壯慘烈地犧牲。在此之外,甚至不需要什麼學仙修道的經歷。有的人以為瘟神是邪神,是傳播瘟疫的禍源,這類看法顯然片面。瘟神如果只是傳播瘟疫,這或許會讓人們畏懼,但顯然不值得收穫人們的尊崇。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瘟疫高峰期是什麼時候?
    後世歷史學家統計,自公元119年至217年的這百年間,就曾有幾十次大瘟疫。而在東漢末年的數十年間,大瘟疫更是連綿不斷,其死亡人數之多,已無從統計。歷史學家裴松之就曾說,這場瘟疫「自中原酷亂,至於建安,數十年間生民殆盡。比至小康,皆百死之餘多」。而據《晉書》的記載,甚至鹹寧(公元275年)十二月,都還時有發生,「是月大疫,洛陽死者大半」。 儘管在古代並沒有明確的相關記載,一些人口統計數據也很不準確,但我們仍可從一些史書留下的數字體會到瘟疫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