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即皇帝位,呂端以身犯險驗明正身,昭示「大事不糊塗」

2021-01-10 澎湃新聞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

字數:2186,閱讀時間:約6分鐘

自唐中晚期開始,一批批宦官粉末登場,皇權常常變得一文不值,朝政被宦官們搞得混亂不堪,到了五代,武將將宦官殺掉,割據稱王,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直到雄主趙匡胤的出現,才終結了這一切,將國家帶回正軌。

趙匡胤是偉大的,他結束了民眾苦難的歲月,也扎穩了大宋的根基,然而,到了趙光義掌權之時,一切都變了味道。舊主去世,新主懸而未決,而趙光義對於皇位勢在必得,在燭光斧影間,趙匡胤溘然長逝,在歡呼聲中,趙光義即皇帝位。

種種跡象表明,趙匡胤的死和他的弟弟趙光義脫不了干係,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將趙光義定義為無道之君。李世民殺害兄弟,逼迫父親,而這沒有影響他千古一帝的名望,只要這位帝王有所作為,那麼他的個人汙點可以被忽略不計。

趙光義一生勤奮,為了他的夢想他從未放棄過奮鬥,哪怕機關算盡、心狠手黑,他都要證明他自己,只不過他的能力和願望有所差距,而且運氣差到了極點。趙光義舉傾國之力拿下北漢,完成了統一,這是他輝煌的起點,卻也是終點。

從此之後,兩次北伐大敗虧輸,党項、契丹他一個也沒有解決,反而將國力耗盡,就連他自己也是渾身傷病。在彌留之際,趙光義是欣慰,還是悔恨?是釋懷,還是有所頓悟?一切都不重要了,公元997年,三月二十九日,趙光義崩於萬歲殿,他的身後則是另一輪權力爭奪!

一、太宗去世,因果輪迴

在那個風雪交加的夜晚,趙光胤突然去世,宋皇后命宦官王繼恩將趙德芳請來,而王繼恩沒有聽從皇后的命令,反而將趙光義帶來,趙光義就這麼堂而皇之地做了皇帝。

二十一年後,還是那個王繼恩,他再次背叛了他的主人。這回趙光義是立有皇太子的,那就是真宗趙恆,如不出意外,趙恆即位板上釘釘,但王繼恩卻想改立長子楚王趙元佐。

史料記載「初,帝不豫,宣政使王繼恩忌太子英明,與參知政事李昌齡、知制誥胡旦等,謀立楚王元佐,頗間太子。」

一個宦官,有如此能力?竟然想憑一己之力,就可以改變國家繼承人?這明顯不太可能,很快,李皇后出現了,我們推測,想改立太子這件事,是李皇后主導,王繼恩執行的。

如果沒有那個人的出現,宋朝的這片天空,或會再次論為宦官和外戚主導的世界。關鍵時刻,宰相呂端站了出來,他站在了太子這邊,也站在了趙光義的立場上。

要改立太子,單憑皇后、宦官、參知政事、殿前指揮使這些人是不夠的,唯獨缺一個人,那就是宰相呂端。

太宗年間,呂端頗受趙光義重視,被趙光義譽為「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呂端為人公正廉潔,穩重有器量,多年間他在官位上忽上忽下,但他仍是在盡心盡力為朝廷辦事。趙光義曾發布一條命令,中書省的政務,必須經過呂端過目,才能上奏他趙光義。

得如此恩寵,呂端仍是謙卑謹慎,在此之前,他的政績平平無奇,而在趙光義去世的那一天,呂端挺身而出,挽救了大宋的國運。

二、陰謀敗露,呂端力保真宗皇位

在老皇帝病重期間,一般太子都要在左右陪同,一方面要表示孝心,其次則是可以保證順利繼位。皇帝病重,宰相自然也要到宮中看望,呂端卻發現太子不在皇帝左右,為了防止出現意外,呂端馬上命令親信給太子趙恆送信,讓其速速入宮。

不久,趙光義病逝,王繼恩來到中書省,和呂端商議繼承人的問題。為何王繼恩想立長子張元佐?源於趙元佐曾經受過巨大刺激,變得瘋瘋癲癲,哪怕之後有所好轉,也不是合適的皇帝繼承人,但對於李皇后和王繼恩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因為比較好控制。

很快,王繼恩就說明了情況,而呂端明確表示,咱們說的都不算,繼承人要以遺詔為準。搞了這麼多年陰謀,王繼恩自然也不糊塗,隨即他馬上去中書省畫閣找遺詔,不管遺詔上寫的是誰,他王繼恩都有辦法修改。

等到王繼恩進了畫閣,大門轟隆一聲,被鎖住了,是呂端命人將門鎖住的。王繼恩很可能為了保密,是一人前來找呂端的,所以他被鎖在畫閣中,一時間也沒有辦法,只得看著呂端走進了皇宮。

搞定了大宦官王繼恩,剩下的就是李皇后了。李皇后是開國元勳李處耘的女兒,而此時李皇后的另一個倚仗就是手握重兵的李繼隆,所以說李皇后手中還是有幾張好牌的。

很快,呂端到了宮中,見到了李皇后。可王繼恩沒有蹤影,李皇后也慌了手腳,對呂端道:「宮車晏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將奈何?」

呂端義正言辭:「先帝立下太子,就是為了今天,豈可以有其他異議?」在呂端的執意下,李皇后的如意算盤落空了,眾卿馬上將太子趙恆迎到福寧殿,準備擁立趙恆即位。

三、以身犯險,呂端驗明皇帝正身

趙恆坐在皇位之上,眾卿皆跪倒,只有呂端一人立而不跪。呂端有擁立大功,為何就是不跪呢?

史料記載「真宗既立,垂簾引見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請捲簾,升殿審視,然後降階,率群臣拜呼萬歲。」

經歷了這許多,呂端也變得愈發謹慎,為了防患於未然,他害怕王繼恩、李皇后再耍什麼花招,旋即要求皇帝將帘子捲起。

不經皇帝同意,呂端徑直走到趙恆面前,等確認這就是趙恆,這才退到殿下,率群臣高呼萬歲。如此這般,趙恆的皇位才算是塵埃落定。看似平靜的海面,卻可能暗流洶湧,如果沒有呂端,大宋或將再度沒入黑暗當中。

趙光義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但他也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君臣共治,既然是奪位者,那麼他必定更重視繼承人的問題,所以呂端或許就是趙光義的另一道保險,保證了權力順利交接。

參考資料:《宋史·本紀第五》、《宋史· 列傳第四十》、《續資治通鑑·卷十九》

原標題:《宋真宗即皇帝位,呂端以身犯險驗明正身,昭示「大事不糊塗」》

相關焦點

  • 北宋名相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皇帝為了百姓和江山要去徵戰敵人,秦王您作為主上的親人和縣城,應該做表率追隨、保護皇帝,而不是留在京師處理政務,這是不合時宜的。趙廷美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就懇請宋太宗隨行。看到這大家還覺得呂端是個糊塗蛋嗎?
  • 歷史實用性丨呂端的大事不糊塗
    宋太宗對時任宰相的呂蒙正不大滿意,想換相呂端。在朝堂上徵詢大臣意見時,有官員說呂端為人做事糊塗,不堪大任,宋太宗深明大義的說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呂端畫像 那麼呂端在小事上是怎麼糊塗的呢?巨木走私事件公元979年宋朝初期,戰事不斷。宋太宗御駕親徵北漢,呂端留守開封,任開封通判,主抓治安管理工作。
  • 皇帝也逆行,宋真宗向王旦行賄
    歷史上還真有這麼回事,就是宋真宗與宰相王旦之間幹的「好事」。在歷史上,宋真宗的業績在歷代皇帝們中還是不差的,應該排在中上流的水平。如果把他放到今天的世界舞臺上,趙恆先生就憑「澶淵之盟」,在局勢完全有利於北宋時,趙恆卻為了和平而率先舉手,一反常態地以每年給遼國一定銀絹為條件,於澶淵達成和解的盟約,與遼國稱兄道弟,這「澶淵之盟」應該是歷史上最講和平的事件之一。
  • 宋真宗荒誕的「造神運動」
    他看出宋真宗好大喜功,又害怕戰爭,於是就找了個機會假意向真宗提議說:「陛下若出兵收復燕雲,就可以洗刷澶淵之盟的恥辱了。」宋真宗還是挺現實說:「還是想點其它主意吧!」王欽若乘機說:「封禪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力圖藉助符瑞,昭示天命、粉飾太平。宋真宗一聽對這個主意動了心,於是問王欽若說:「自古封禪泰山要有「祥瑞」出現才行,現在沒有「祥瑞」怎麼辦?」
  • 宋仁宗推行改革的原因:除「三冗問題」,他爹宋真宗也是罪魁禍首
    雖然結局有那麼一點不光彩,但好歹換來了難能可貴的和平,卸下了壓在大宋頭上數十年的戰爭包袱。於是,宋真宗下令,合併防區,裁減軍隊,讓大批的士兵回家種田去,將那些因戰爭而荒廢已久的土地重新開發出來,儘快恢復經濟。不得不說,在農耕時代,宋真宗的這一決定,絕對是一條利國利民的聰明決策。如果宋真宗就此打住,在後面不瞎折騰,宋朝的局面就不一樣了。
  • 中國歷代帝王之漢惠帝:呂后霸道掌權,在位七年的早夭皇帝
    漢惠帝是劉邦與呂雉的兒子,是西漢的第二位皇帝,十六歲即位,二十三歲就病逝,僅僅在位七年。在位期間,因為其性格軟弱,所以朝政大權都是被掌握在呂后的手中,司馬遷在寫皇帝本紀的時候甚至不寫漢惠帝本紀,直接寫呂太后本紀。從這也看出,漢惠帝在位七年,只是呂太后的傀儡皇帝。
  • 大事不糊塗,小事不糾結
    在大事上,不能犯糊塗。02記得初三那年,市裡的中學生運動會上,好朋友小玉與獎牌失之交臂。全市的中學都知道,我們學校裡有一個競走冠軍,別的學校從來只敢爭第二,這個人就是小玉。賽道與看臺之前的距離雖說不遠,但比賽那麼精彩,不會有人把注意力放在一雙鞋上,除了小玉自己。她很清楚那一刻自己就是賽場上的焦點,所以她要求從頭到腳都做到完美,當然也包括鞋子,卻沒想到因為太過在意這件小事而丟了比賽。過分糾纏於瑣碎小事,就無法顧及大事。
  • 呂端大事不糊塗——《智囊》
    凡能成大事者往往不顧及他的親人,何況李繼遷還是一個狂妄的叛逆之徒呢?皇上把他母親殺了,難道以後就一定能擒到李繼遷嗎?如果不能,不是白白和李繼遷結下了怨仇,更加堅定了他的叛逆之心啊!」太宗問道:「既然是這樣,依你之言,該如何處置呢?」呂端說:「以微臣之愚見,應當將李繼遷之母安置在延州,並派人好好地對待她,以此招來李繼遷。李繼遷一日不降,終可拴住其心。
  • 笨人曾國藩:埋頭做事,睜眼看人,小事不聰明,大事不糊塗
    01埋頭做事,睜眼看人一個人能否成大事,全看他做事時能否低下頭,關注細節、踏實肯幹。曾國藩天資愚鈍,在學習上不佔優勢,不僅學習速度很慢,學習效果也不高。好在他從未放棄過學習,熬得住苦,耐得住寂寞: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
  • 齊景公想念老臣晏嬰說真話;宋真宗在金殿牆上大書「魯直」
    晏嬰和弦章兩個敢於實話直說的人與愛聽真話的齊景公;魯宗道與宋真宗之間,真宗表現更乾脆,直接命人在金殿的牆上大書「魯直」二字,讓滿朝文武百官向魯宗道學習。這兩則故事都非常有趣,並令人感慨。齊景公,在位58年,是齊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 北宋著名宰相:呂端大事不糊塗
    大凡成就大事的人是不會顧念親人的,何況李繼先這個不講仁義的反叛之徒,陛下您今天把他母親殺了,明天就能捉到李繼遷了嗎?如果捉不到李繼遷,白白結下冤讎,會越發堅定他反叛的決心」。太宗問:「既然這樣,那怎麼辦好呢?」呂端說:「以我的愚見,應該把他的母親流放到西部邊疆的延州,好好對待她,以此為誘餌招撫李繼遷,即使他不能馬上投降,也可以藉此拴住他的心。但他母親的生死大權畢竟掌握在我們手裡啊!」
  • 唐肅宗在其父唐玄宗未駕崩時直接即皇帝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安撫住眾將士後,唐玄宗想要繼續他的逃亡之路,可是一群父老鄉親圍了上來,請求皇帝留下,唐玄宗停留了很久,最後自己繼續西行,而讓太子李亨留下來安撫百姓。從此之後,李隆基就跟太子李亨分道揚鑣了,李隆基繼續去蜀中避難,而李亨則組織人馬準備抵禦安祿山的叛軍。不久之後,李亨到達靈武,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此時,李隆基仍是皇帝,而李亨也即位做了皇帝,一時間唐帝國出現了兩位皇帝。
  • 宋真宗:籤訂澶淵之盟,改年號鹹平為景德,賜名小鎮為景德鎮
    這跟北宋的一位皇帝有關。他就是宋真宗趙恆,他有一個年號叫景德,就把當時的昌南鎮改為景德鎮。一、 天子難做否?宋真宗出生於宋太祖開寶元年,太宗為他取名德昌。他出生的時候身上就自帶紋身,左腳指頭上有個"天"字。他小的時候就長得很帥。童年時和別的貴族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就喜歡軍事遊戲,自己當元帥。夢想著有一天可以親自帶兵打仗,事實上他後來也如願以償。
  • 宋朝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女主劉娥,為何沒有選擇自己當皇帝?
    武則天號稱終其一世「無閹鎮之患、無後宮之亂」的宋朝,也有一位不輸於「呂武」的女主,她就是宋真宗趙恆的皇后劉娥《狸貓換太子》而實際上劉娥非但不是兇惡的繼母,反而是因為她的存在,皇子趙禎才有可能登基當上皇帝,而且趙禎的生母李妃也是自然病逝的
  • 做個處理家庭大事不糊塗的老人
    能安享晚年的老人,在家庭關係處理中,基本都是大事不糊塗的人。有些老人,遇事看不清,看不開,糾糾纏纏沒個準主意,反倒弄的自己難受,兒女彆扭,一家子不痛快。比方孫姨,本來二十多年一直跟兒子媳婦在一起,兒子聽話,媳婦孝順,街坊鄰居沒有不羨慕的。
  • 宋史112:寇準離開朝廷後,丁謂等五鬼橫行,宋真宗日漸昏聵
    這一般人專門設法迎合宋真宗。王欽若入朝時,必備奏章數本,看哪本合真宗的意便拿出哪本上奏,其餘帶回。樞密副使馬知節痛恨王欽若的奸佞。他當著宋真宗的面,指著王欽若說:「何不把懷中的奏議都取出來?」王欽若大驚失色,二人爭執起來。馬知節見王旦時還恨恨地說:「本來要用笏板打死這個奸賊,可是當著皇帝的面不敢貿然。王欽若這個奸賊不除掉,朝廷不會有安寧的日子。」
  • 西漢歷代皇帝順序,漢武帝原來排第十位
    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的漢惠帝去世,時年二十三歲,諡號孝惠皇帝,葬於安陵。第3位:漢前少帝——劉恭劉恭(約公元前192年—公元前184年),即西漢前少帝,西漢第三任皇帝,漢惠帝七年(前188年)9月至漢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8月在位。漢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漢惠帝駕崩。呂后立劉恭為皇帝,因為劉恭年幼,由呂后臨朝稱制。
  • 五大屬龍皇帝:仨開國皇帝有個「真命天子」,倆宋帝一個被馬踩死
    龍是中華圖騰,在古代代表皇權,故皇帝穿龍袍,坐龍椅,使的用的都掛上一個龍字。如果再加上屬龍,這皇帝就更牛了。中國古代還真有不少屬龍的皇帝,下面介紹五位。晉武帝(236年-290年)。236年是農曆丙辰龍年,所以司馬炎屬龍。
  • 作為漢人建立的第一個王朝,一共歷經多少個皇帝,都在位多少年?
    漢朝作為繼秦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大體分為西漢和東漢這兩個時期,從公元前202年劉邦戰勝項羽定都長安稱帝開始,到東漢末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算起,一共出現過29位皇帝,歷時409年。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出生於公元前256年,在公元前202年登基稱帝,公元前195年因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最後駕崩於長安,一共在位7年時間;漢惠帝劉盈是劉邦劉邦嫡長子,出生於公元前210年,劉邦因病去世後順利繼承帝位,卻在公元前188年鬱而終,一共在位7年時間;漢前少帝出生年不詳,在漢惠帝劉盈去世之後登基為帝,由於其年幼,一直由呂太后臨朝稱制。